先秦姓氏與稱呼:我們的姓原來都帶了個女旁,看你家祖先姓啥?

文/尤磊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市級作協會員,有散文、詩歌、小說發表於省內外報刊、雜誌、網路平台。【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原題《先秦姓氏與稱呼》姓者女生,意即女人所生的子女,代表血緣傳續。考其來由,可上遡到母系氏族社會。當其時,人口稀少,人類以部落的形式散居各地,族群之間很少往來。族群內以老祖母為領袖,多實行族內婚制,也就是說,族人之間皆有血緣。

(黃帝,姬和姞姓始祖。歷史上很多著名大佬都是黃帝老祖的嫡系。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多以國名為姓,周氏和姬姓大部分可是同宗同祖的。而姞姓後裔分支為「吉、雍、燕、鄂、密須、闞、嚴、光、羊、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姓氏。)那個時代姓很少,主要有上古八姓之說,分別是:姬、姜、媯、姒、姚、嬴、姞、妘,此八姓皆從「女」字旁,一開始,只做為老祖母的稱號,後來,演變成了該部落的族稱、徽號、圖騰,此稱號由部落之民公用,便是該部落之姓。

(炎帝神農氏。姜姓始自炎帝。姜姓自古多為皇族大家。呂姓和姜姓也多為同宗同源,是神農氏老祖炎帝的後代。)母系、父系之交,人類逐漸認識到近親婚配的危害,部落與部落之間,也就是異姓之間溝通交流更趨頻繁,人口稠密起來,又增加了一些姓,這些姓未必從「女」旁,而是多了一些父系特徵。

(舜帝,全名叫姚重華。媯gui姓和姚姓的起源。薛、 陳、胡、袁、田、齊、王、孫等等許多姓氏的發展根基均由媯姓發展而來。)《史記》記載,黃帝之族居姬水,為姬姓;炎帝之族居姜水,為姜姓。堯帝母族伊祁氏,父族陶唐氏,所以,以祁、陶、唐為姓;舜帝祖居媯汭,生於姚墟,以媯、姚為姓;大禹祖母吃了苡米感而有孕生了大禹的父親鯀,其族以姒(去掉草字頭,添上女字旁)為姓;商朝始祖契乃其母吞燕卵而生,卵者子也,其族以子為姓;周朝始祖稷為黃帝直系後裔,以姬為姓;東夷大酋長皋陶生於偃(山東曲阜西),其子伯益受封於嬴(山東萊蕪),其族以偃、嬴為姓;火神重黎,以火施化,黃帝敕封「祝融氏」, 祝融後裔衍化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史稱「祝融八姓」。以上都可稱為姓,據專家考證,上古之「姓」不超過三十個。

(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周文王之母為太姒,出自姒國。姒姓的後代也有改為禹、費、辛、杞、曾、譚、鮑、鄒、歐陽、司空等姓氏的。)現代有「黎民百姓」一說,黎民當然是庶民奴隸,百姓之「百」極言姓之稀少,只有貴族才有姓,庶民奴隸是沒有姓的。五帝時代,勇猛多力的男人登上歷史舞台,人口漸多,管理難度加大,於是「胙土命氏」,也即劃定區域,把貴族分出部落另建族群,「氏」也就相應產生了。打個比方,在國外,都稱中國人為華人,那麼「華」就好比是中國人的姓。到了國內,又可分為河南人、湖北人等,「河」與「湖」就相當於氏。一個省內有若干地區,就又有了二級氏。同理,一個地區有若干縣市,一個縣市有若干鄉鎮,一個鄉鎮有若干行政村、居委會,這樣,氏下又有氏,氏就越來越多。如果說姓是大宗,那麼氏就是分家別居的小宗。再比如,姓是大樹的主幹,那麼側枝、旁枝、細枝、小枝便是氏。氏下有氏的例子很多,比如晉國的三郤,原屬姬姓郤氏,郤錡為郤氏大宗,作為郤氏家君仍為郤氏。郤犨別為苦成氏,郤至別為蒲城氏。但總體說來,此三人同出一家,也可稱為「三郤」。

(贏姓起源:顓頊帝。後演化成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等姓氏。)西周建國,大行封建,氏才真正繁盛起來。大致說來,命氏的原則有以下幾點:1、以封地為氏。這裡又有幾種情況:諸侯以封國為氏,如:齊、宋、魯、衛等。大夫以采邑為氏,如屈、趙、魏、韓、蒲城等。以居住地為氏,如:柳下、東門、南郭等。2、以祖上最顯赫的官職、爵位或身份為氏,如:司馬、司空、中行、尉、公孫、公叔等。3、以祖上之名、字、謚號為氏,如:熊、魚、臧、昭等。順便說一下,所謂謚號,就是古代貴族死後,根據生平事迹與道德修養,給予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比如晉文公的「文」、秦穆公的「穆」都是謚號。謚號始於西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忌諱以臣議君,一度廢止謚號,西漢建國又恢復過來。4、以職業為氏,如:索、巫、庖、優等。從命氏的原則不難看出,氏代表了男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一望而知等級貴賤。

(左權縣祝融公園,火神廟。妘姓起源:火神祝融。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羅氏也多為妘氏後代。)在氏族的管理上,各諸侯國均成立專門機構。《資治通鑒》記載:智宣子立瑤為後,賢而不仁,族人智果勸而無果,遂至太史改輔氏,稱輔果。由此可見,諸侯國內大多以太史職掌氏族管理,大致相當於清朝的宗人府。為避免同姓之下有同氏,可能還要遵循一定之規。比如:一姓之下若有同氏則後來者改氏稱。各國諸侯之孫皆可稱公孫,公孫眾多,若先有人以之為氏,則不得有第二人再命,可選用其他原則。也有例外,比如齊國就同時存在兩家「高」氏;別國已有此氏則盡量避開,實在避不開就造成了同氏異姓現象的發生。當然,異姓同氏也容易區分,比如齊國有公孫隰朋,為姜姓公孫氏,衛國有公孫鞅,為姬姓公孫氏。古人也有優生意識,所以才有了「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規則,姓是區別血緣最明顯的標準,同姓不婚,同氏可婚。

(滑縣道口火神廟會)綜上,在古代,姓分血緣,氏別貴賤,所以,女人稱姓,男人稱氏。周王作為天下大宗,姬姓一以貫之,無氏。有人總結過古代人的奇葩姓名,比如姬旦,很容易讓人想到食物。嬴盪,第一反應是行為不檢點。其實,周公姬旦沒有封邑之前這樣叫也無可厚非,西周建立之後,姬旦受封於周族龍興之地周原,公爵,所以,沒有他地位高的人只能尊稱為周公。他的哥哥,大周天子周武王也只能叫他周公旦或周旦,因為,他以封地為氏;嬴盪是秦武王,若是玩黑色幽默這樣稱呼還可以,但若是按照規矩來,應該叫秦旦,還有人按秦人最初的氏稱他趙盪,這也不確切,氏別貴賤,既有大邦「秦」,不會再氏小邑「趙」(趙城,今山西洪洞)。也有例外,比如楚國,先祖羋鬻熊為周文王之師,彼時,楚國小弱,只有「文王父事鬻熊」一事還可炫耀,便以鬻熊之名命了氏,所以,楚國王族為羋姓熊氏。

(西安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趙公明祭祀大典)古代貴族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笈,皆要在姓名之外取「字」,是以,男子未滿二十為「年方弱冠」,女子接近十五為「待字閨中」。由於「重男輕女」的國情存在,史書中留下的女子名字是很少的,先秦典籍中對女子的命名也遵循一定成規,試舉幾例:1、待嫁的女子在姓上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加以區別,如:孟姜、仲姜、叔姜、季姜。2、出嫁後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1)在姓上冠以娘家的國名,如:齊姜、衛姬、秦嬴。(2)嫁於別國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的國名,如:秦姬、江羋、宋姜。(3)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封邑名,如:趙姬、夏姬、棠姜。(4)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謚號,如:武姜、共姬、文嬴、敬嬴。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不再封建,加之現有之氏已足夠使用,姓與氏統稱為姓,也就姓氏不分了。

(我們的姓原來都帶了個「女」旁,看你家祖先姓啥?)曹雪芹生命中的兩個女人《本草》植物志之木瓜: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降龍木原來是它歡迎訪問頭條號《悅讀圈》499020910@qq.com125926681@qq.com顧問:朱鷹、鄒開歧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推薦閱讀:

我們溫州人(上) (個人觀念,當是油文)
為何我們需要情緒急救
我們這一代的喜與悲
維持我們生存必需的物質都有什麼
心意的開放,讓我們握手言和

TAG:姓氏 | 稱呼 | 祖先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