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李益 唐 古詩兩首 【詩人簡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曆四年進士,授鄭縣尉,又任華州主簿,轉侍御史。文宗大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詩名早著,尤以邊塞詩流傳最廣,其中七絕冠絕當世,幾可與盛唐王昌齡比美。 44·1《喜見外弟又言別》(193)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詩文注釋】(1)外弟:表弟。 (2)滄海: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 (3)巴陵:現湖南省岳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4) 語罷:交談結束。 【詩文解釋】十多年的動亂流離以後,長大成人才相逢。初見時驚訝地問你的姓,說起名字才想起舊時的容貌。相互談起分別以後世事的變遷,熱烈交談停下來時已是黃昏,晚鐘敲響。明天你又要踏上去巴陵的道路,不知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詩文賞析】詩人與表弟久別重逢又匆匆話別,反映了動亂年代人們的聚散離合。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準確細緻地描寫了他與表弟重逢的情景,表達了哀傷離別的情感。全詩語言凝練,樸素自然,層次分明,生動形象,別具一格。 44·2《夜上受降城聞笛》(256)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詩文注釋】(1)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 (2) 回樂:在今寧夏靈武西南。 (3)烽:烽火台。 (4)徵人:出征在外的將士。 【詩文解釋】回樂城前的烽火台下,一片沙地灑滿清冷的月光,如雪一般潔白而帶有寒意,受降城外月色白如秋霜。不知從何處傳來哀怨的蘆笛聲,那些守衛邊關的將士們都急切地眺望故鄉。
【詩文賞析】荒涼的邊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蘆笛聲勾起了出征將士悠悠的思鄉情。這首詩意境深遠,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 45、李嶠 唐 《風》(146)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詩人簡介】 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後,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採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 李陵比蘇味道、 李嶠,亦稱「蘇李」。 【詩文注釋】(1)三秋:泛指秋天。 (2)二月:農曆二月,指春天。 【詩文解釋】秋風吹落了樹葉,春風吹開了百花。江風捲起千尺浪濤,狂風颳得萬竿翠竹歪歪斜斜。 【詩文賞析】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46、李清照 宋 古詩三首 【詩人簡介】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李出身於一個富有文化修養的仕宦家庭。父親李格非是著名的學者和散文作家,官至禮部員外郎。母親也知書能文。李清照從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 【詩人趣事】 之一: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談論詩文 一天,趙明誠說道:「我就喜歡你那些『驚起一灘鷗鷺』,『夾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猶謝恐難禁』一類句子,彷彿不經意為之,可是我苦苦尋思,卻總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說道:「我幼年弄筆之初,常聽父親說:『文不可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憐《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古人云:言為心聲。樂府詩詞並著,講究詞隨意發,情景交融。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動情隨。若刻意雕琢,工求纖麗,就味同嚼蠟了。」 之二:李清照為丈夫送別 光陰荏苒,在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佔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46·1《 夏日絕句》 (10)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文注釋】(1)人傑:人中豪傑。 (2)鬼雄:鬼中的英雄。 【詩文解釋】活著應做人中的豪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著楚霸王項羽,因為他寧死也不願苟且偷生回到江東去。 【詩文賞析】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46·2《 如夢令》(140)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文注釋】 (1)雨疏風驟:雨小風大。 (2)不消殘酒:殘餘的酒意沒有完全消失。 (3)捲簾人:指正在捲簾的侍女。 (4)綠肥紅瘦:形容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詩文解釋】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試問捲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凋零。 46·3《醉花陰》(128)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詩文注釋】(1)永晝:漫長的白天。 (2)瑞腦:香料。 (3)金獸:獸形銅香爐。 (4)玉枕:光潔如玉的瓷枕。 (5)紗廚:蒙有薄紗的木製屏帳。 (6)東籬:指植有菊花的地方。 (7)消魂:指不勝感傷。 (8)黃花:菊花。 【詩文解釋】薄霧濃雲,天氣陰沉,使人枕著玉瓷躺在紗廚里獨自睡覺愁悶難挨。獨自對著銅香爐里瑞腦香的裊裊青煙,百無聊賴,覺得日子特別長。又到重陽佳節了,半夜裡更覺秋涼透心。 重陽節那天,到黃昏才在東籬擺酒賞菊,滿袖幽香,可惜親人不能同賞。不要說不感傷,當秋風掀起窗帘時,定會發現我這憔悴的人兒比秋菊還消瘦。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重陽詞。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詠節令,「半夜涼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簾卷西風」兩句,千古艷傳;不惟句意秀穎,且以「東籬」、「暗香」,為「黃花」預作照應,有水到渠成之妙。 47、李叔同 現代 《送別》(293)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伴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作者簡介】 李叔同(1880-1941)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作者趣事】 當時學堂里流行唱《祖國歌》便是李叔同的大作,好極:「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我將騎獅越崑崙,駕鶴飛度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 李先生的才氣由此可見。許是讀書也會「走火入魔」,他讀到一篇關於「斷食」的文章,就一定要試試,親身體驗一下飢火焚燒的滋味。他共用了三個禮拜的時間,第一周逐漸減食直至斷食,第二周持續斷食,只喝水,第三周又逐漸由喝粥增至正常食量。還好,他沒有被餓暈。事後,他對友人講,這樣做的結果沒有什麼痛苦,反覺身心愉快,且比平時靈敏,頗有文思,還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李先生似乎體會到了寺院清靜的樂趣,就尋些經書來讀,也供佛像,戒葷,還常住寺院聽法,後來乾脆去定慧寺剃度出家做了和尚,取名演音,法號弘一。 48、林升 宋 《題臨安邸》(158)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詩文注釋】(1)臨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棧、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京城。 【詩文解釋】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湖中的遊客皆達官貴人,他們通宵達旦與歌女舞女一起尋歡作樂,紙熏金迷,這種情況不知何時才能罷休?暖洋洋的春風把遊人吹得醉醺醺的,他們忘乎所以,只圖偷安宴樂於西湖,竟把杭州當成了汴州。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詩。 宋朝是詩詞鼎盛的一個時期,這時間裡,宋朝雖然結束了唐朝以後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但國力一直很軟弱,受到北方外族的節節欺凌,南宋統治集團遷都杭州,偏安一隅,恬文嬉武,對內排斥搞戰名將,對外稱臣納幣乞和,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詩人林升看到這種局面,便賦詩一首進行尖銳的諷刺。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臨安城的特徵: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台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鬥志的歌舞,什麼時候才能罷休? 後兩句「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遊人」不能理解為一般遊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苟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