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別山深處,他們度過沒有團圓的中秋

  岳西縣響腸鎮獨山村是地處大別山深處的一個普通村莊,原名為夾竹山,後因銀塔尖一枝獨秀而得名。山多地少,為了生存,當地青壯年不得不留下老人孩子外出打工。正月出,臘月歸,一年又一年。在這樣的輪迴中,換來了一棟棟嶄新的空樓房、田地的荒蕪和村落的沉靜。圖為王金橋,60歲,兒子媳婦都在溫州打工,自己在家帶5歲的孫子。

  雨在淅淅瀝瀝下著,隨著山勢的攀升,身後的村落漸漸消失在雲霧之中。已經是下午一點,51歲的方曉金在廚房裡忙著打掃衛生,不是探出頭看看天氣。房子里,兩個孫女坐在卧室里的沙發上看電視機,客廳里堆滿了剛剛收穫不久的茯苓,因為下雨還有些潮濕,如果繼續下雨的話,茯苓晾曬都是一個問題,這也是方曉金最擔心的事情。圖為獨山村,大別山嶽西縣響腸鎮大山裡的一個村落,2600多人口,居住相對比較分散。

  而此刻,在家背後1公里的上坡山,方曉金的丈夫王懇忠正冒雨收穫地里剛剛挖出來的茯苓,三個人一上午挖了將近6000斤,收穫不小,但怎麼運回來卻是一個問題。50多袋,每袋100多斤,在這樣的雨天只能一擔一擔地往回挑。圖為王懇忠,58歲,方曉金,51歲,家在獨山村海拔700米的高山上,方曉金陪兩個孫女在山下集鎮上陪讀,王懇忠在家務農,去年他還在外地打工。女婿女兒在溫州打工。

  王懇忠的家海拔700多米,是獨山村海拔最高的住戶之一,山下很少的幾分田連口糧都不夠,只能將希望寄托在種植茯苓上。但隨著村村通的貫通,交通越來越方便,種茯苓的人也越來越多,茯苓行情也每況愈下,一年辛苦可能只能賺個功夫錢。因此更多的人將生活寄托在外出務工上。圖為王柳瑞,64歲,兒子媳婦在縣城打工,自己在家帶4歲的孫子。

  58歲的王懇忠年輕的時候,也出去打工,一直持續了30多年,即使去年,他還趁著空閑到合肥工地上掙錢。之所以這麼累,他最初也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有出息,不再出去打工,但事情並沒有像他想的那樣。三個孩子成人後,兩個出嫁,一個留家中招婿。他們並未走出農村,迫於生計,最終還是踏上了他當年的路。圖為王國焰,48歲,和老伴在家帶兩個雙胞胎孫子,兒子媳婦在合肥打工。

  現在王懇忠將希望寄托在兩個孫女身上。女兒女婿在外面打工,自己和妻子在家照顧孩子。妻子索性在鎮上租房陪兩個孫女讀書,自己則在家裡種植茯苓,打理農活。在王懇忠看來,如果兩個孫女再沒有出息,未來或許還將踏上打工路,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將成為現在的自己。不過對他和妻子來說,也僅僅是照顧孫女的生活。圖為謝華友,52歲,儲順枝,51歲,倆人在家帶小孫子,兒子媳婦在溫州打工,多年前,倆人也曾經在外打工。

  老人和孩子是獨山村的主角。由於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儘管在假日,整個村落依然顯得很寧靜。圖為儲潤琴,51歲,獨自一人在家帶著一個7歲的孫女,兒子媳婦在溫州打工。

  水口組,因為兒子和侄子全家都在外面打工,謝宏德老人和老伴守著一棟樓上樓下裝飾考究的房子。

  83歲的謝宏德是村裡年齡最大的老人之一,一個人留守在一棟兩層樓里。謝宏福雖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住在山外,小兒子在集鎮,二兒子在外打工,自己一人守在二兒子的樓房裡。水口組的這個山坳里只剩下這三個老人。

  清源組,儘管有二十多戶人家,但老人和孩子加起來也不到20人,很多樓房,因為主人在外務工,常年鎖著,只有春節幾天才會打開。圖為王更花,50歲,自己的老公和兒子媳婦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在家帶兩個孫子。

  獨山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通常正月出去,下一個春節才回來。因此,對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來說,端午節、中秋節只是一個形式。圖為胡印義,55歲,和老伴在家帶一個兩歲半的孫子,兒子媳婦在外地打工。

  春節才是他們最大的期待,也只有春節,村子才有人氣,村子才像一個村子。有時候年輕人春節不回來,也很常見。圖為楊前芳,63歲,儲潤霞,58歲,老倆口在家帶一個6歲的孫子,兒子媳婦在溫州打工。

  不過,對他們來說,中秋過後,就意味著春節快了!這是他們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圖為胡作義,70歲,儲西萍,65歲,倆人在家帶著兩個孫子,兒子媳婦在外地打工。

  陳世紅,64歲,和老伴一起生活,有一年一女兩個孩子,早年兒子突然失蹤下落不明,女兒出嫁後,家裡一直處於貧困。
推薦閱讀:

【ZT】《小團圓》讀後感 - 小團圓 - - 普加聊齋
中秋特輯 | 團圓的月光照不到的角落——數說社交孤獨症(中)
話中秋說團圓
揭秘《小團圓》:一個不為人知的張愛玲
中秋話團圓

TAG:沒有 | 團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