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傑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討題(第一回)
06-13
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問:請問有橫倒馬嗎? 有位李先生的書提到橫倒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馬針法,說有多種倒馬,比如奇穴有門金與火主;木斗與門金…等,十四經有大陵與神門倒馬;內庭與行間倒馬…等。請問有這樣的橫倒馬嗎? 又請問倒馬針法的正確配法及深層意義是什麼?答:倒馬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我寫的《針灸經緯》中,我也看老師用過多年,我必須說幾句話,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馬搞得很複雜很混亂,真的害人不淺,。橫倒馬是很錯誤的說法,說這種話的人應該是根本未學過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親眼見過董老師扎針。果真如此則任合鄰近兩針都可算是倒馬,那麼全身都是倒馬了,這樣不顧生克, 就實在太荒唐了。 倒馬一詞雖然在董老師臨床時幾乎每日皆會提到,但關於倒馬一詞最先在董老師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著作《董氏正經奇穴》中並未見及,只有在兩處提到回馬針:在34頁「後椎穴」 說:『兩穴通常同時用針,即所謂回馬針,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頁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即所謂回馬針),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針」。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馬或倒馬字樣 。在我1975年出版的《針灸經緯》中 ,正式提出倒馬針法形諸文字具體敘述,當時董老師尚健在,經老師認同後開始大力推廣。記得當年隨董老師學習,看到老師針靈骨大白,我曾說老師今天針大白靈骨啊,老師立刻指正: 靈骨大白。老師平日雖不多言,但在關鍵時刻總是給予重要的提示。又有一次看到老師針火主及門金,我說是倒馬嗎?老師只說:這怎會是?多想想。從這簡單的一句話中, 讀書人應該悟出不少玄機。 倒馬針最重要的是必須在同一條經絡上,是在一條經上的相鄰兩針或三針並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經的基礎上有正確定位的意義。倒馬一般要兩穴相鄰,這樣兩穴只有相生而且絕無相剋,作用才大。在腿上的大倒馬基本上 也沒有相剋的問題。在同一條經脈上連用數針,古已有之,一般常稱為排針法,有加強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師用的更靈活更成熟。另外「回」通「回」,「倒」有導轉之意,這之中就要考慮針序針向,此外倒馬針之中蘊含著全息,還有一些東西很值得研究。 二、問:有位李先生的書寫到:倒馬針與截擔針法有關,是這樣么? 答: 倒馬針與截擔針法無關,說此話的人應該是對截擔針法未曾研究過才會如此說。這除了要了解倒馬針,還要了解截擔針法。這裡首先看看截擔針法的意義是什麼,擔截法首載於《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其次《欄江賦》亦以它為重心,後代醫家對擔截有不同的認識及解說,其意義大致有下述幾點:第一種說法:認為是補瀉法:《針灸大成卷四?經絡迎隨設為問答》說「補針之法…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瀉針之法…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楊繼洲是把截法與隨並論,擔法與迎並論的,是把截做為補法,把擔作為瀉法。第二種說法:是取穴的一種方法,如汪積《針灸問對》中所說:「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兩手足各一穴也 」。既可取單側一穴截之,又可取雙側雙穴擔之,如頭痛牙痛取單側合谷謂之上截;胸悶氣短取雙內關謂之上擔:腹痛腹脹取雙側足三里謂之下擔。也可上下結合,采上擔下截或下擔上截,如胃痛胸悶嘔吐取雙側內關單側公孫謂之上擔下 截,也有上下截法或上下雙擔法,如取雙內關雙公孫即是上下雙擔。此法目前廣被針灸學者運用。第三種說法:也是指不同的取穴法:據辭源等書所言:截,有截止,攔阻之意,擔,有負戴,承擔之意。那麼在經絡之上游取穴就有截斷之意,如手三陽從手走頭,針上游之合谷外關可謂之截,足三陰從腳走胸,針上游之公孫太沖可謂之截;在經絡之下游取穴就有承擔之意,如手三陰從胸走手,針下游之內關列缺可謂之擔,足三陽從頭走腳,針下游之足三里足臨泣可謂之擔。此法不論單雙,只論上下游取穴。 從上述看來倒馬針為同側同經之兩針或三針並用,無上擔下截或下截上擔的問題。也無補瀉的問題,亦無上游下游的問題,因此應該是與截擔無關的。 三、問: 有位胡先生把董氏奇穴變得很複雜,例如木火穴,竟說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但最後且說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這是不是太複雜也太矛盾?答: 董氏奇穴穴位不應被複雜化或畫蛇添足無中生有,有人確實把董氏奇穴搞得很複雜混亂,把木火穴說成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也就是除大指外每個手指皆有木火穴,但最後 卻說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的確有些矛盾。仔細看看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書只有一個木火穴,也就是在中指的木火穴而已。為甚麼會有人說成四個呢,可能這位先生不懂董老師的定穴原理。或者未隨老師進步,如果這位先生知道董氏奇穴有其時間性及空間性,他就會知道為甚麼木火穴定位在中指,也就知道木火穴能治甚麼病,也就知道木火穴的留針為何不宜太久。老師公布的穴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公開的。 不只如此,在這位作者書中還有其他很多穴,一個穴變成三個穴,兩個穴變成五個穴(例如婦科穴兩個變成五個),這樣的例子很多。又如鳳巢穴及還巢穴也有些問題,還是那句話:說這話的人未跟老師真正學過,也未隨老師進步,更不懂奇穴原理。早在郭家梁前輩1970年的針灸經穴學中 也就附錄了鳳巢及 凰巢,但 在1972年老師出版的 《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中卻只提到位於無名指E在線的還巢穴 ,我曾問過老師,老師只說『用穴要求進步要精』,可見老師經過了一個提煉的過程,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 學理,這個在我的講義穴位學都已點的很明白了。必須特別聲明:只有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四、問:有些人治病用穴很多,聽說董老師用針很少,是否取穴精 少才好?答:是的,治療 用針應該要簡單化還要有發展性,治療每個病一般以一穴為準,寧願一針治多病,絕不要一病取多針,這樣才能對每一個穴道有深入的理解。董老師對大面積疾病采倒馬兩針並用,有加強及全息互應的作用,治療相關多種病痛牽涉到臟腑 系統,則採用四針或六針大倒馬,老師用針一般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只用一針。設若我等臨床一般病用針超過四針,臟腑病超過六針,這隻能說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針法了。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繼承中有發展才能使一門學問更進步。舉例來說:例如治療頭痛,早期我隨老師 用側三里側下三里及腎關治療多種頭痛,因為側三里側下三里能治側面頭痛及少陽與陽明之病;腎關健脾補腎,兩穴合用脾肝腎皆治,治各種頭痛皆效。之後我將其發展為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 刺僅兩針治療多種頭痛,用針更簡,療效 亦佳。這是由於大白能治前頭痛及頭面病,透過大腸與肝通(本穴屬木亦通肝)治各種頭痛效果皆好,穴性屬木主風對外感病亦佳,貼骨與腎相應 ,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經能治側面頭痛及少陽之病,又「滎俞治外經」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貼筋著骨進針,入於俞穴肉多之處,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腎皆能治 。不論內傷外感之頭痛皆效,外感頭痛尤佳。此兩穴合用較之取足部之側三里側下三里及腎關更為簡便,效果亦佳。經過近四十年的歷練,我目前用針也很少,去年前往吉爾吉斯義診,每天平均義診六十人,一般都未超過四針,有些病人也是甚至只用一針。在診所亦是如此,一般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也只用一針(痛症基本上常用一針即可,臟腑病才需要略多針)。這個可以參看我已發表的多篇有關「一針療法」的文章。學習針灸並不是穴位知道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運用的精,無謂的追求穴道的增加,只會讓自己更混淆,每個穴道都想用,可能每個穴都用不好。方劑亦復如是,無謂的追求偏方,還不如精通靈活用好幾個常用的方劑。同樣的善於用針者,不論是十四經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幾二十個穴道足矣。 五、問:牽引針法是董氏針法嗎?為甚麼《針灸經緯》將其列為平補平瀉之針法?答:牽引針法當然不是董老師的針法,就像有些人自己研究的三角針法指揮針法等也不是董氏針法。董師之針法正式寫於書中的只有「倒馬針法」。另一種就是:針後囑患者病處活動以引針氣取效之方法,1976年我將老師此一針法定名為「動氣針法」,當時老師尚健在,獲得老師首肯,寫於個人的著作《針灸經緯》中。另外加入了一節自己研究的牽引針法,寫成一章《平補平瀉之三種針法》。牽引針法是我為結合董氏奇穴及十四經穴,而研究出來的一種針法,因與董氏竒穴的擴張運用有關,因此常與董氏竒穴連在一起敘述。如果深入探討,倒馬針法只能說是一種配針法,動氣針法及牽引針法則可謂之平補平瀉之針法。對於平補平瀉一詞一般有幾種不同說法,這裡讓我們看看平補平瀉的定義,平補平瀉始見於《針灸大成》所錄明?陳會《神應經補瀉直訣》:「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赤目等疾,明見其為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其餘諸疾,只宜平補平瀉, 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訣也」。這裡所謂的平補平瀉乃是一種先瀉後補的手法,即先瀉邪氣,後補真氣扶正,乃可得其「平」,此「平」之意也。楊繼洲在《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問刺有大小』(該節共有三十六問,此為第二十七問)中說:「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前段是說: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實際是指:「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的提插補瀉,陰在內,陽在外,目的在使內外之氣調和,達到陰陽平衡之「平」也。後段提出大補大瀉則在強調補瀉量的大小,所謂「平」者指刺之小者,此為「平」之意義。《神應經》及《針灸大成》這兩段文字立意基本相同,都是為了達到機體平衡而施用既補又瀉的手法。近代的針灸著述中,更多的是把平補平瀉作為一種不補不瀉手法。或者是以不快不慢均勻的捻轉提插為其操作手法。這種手法能保持均勻平衡的刺激量,適用於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難辨之證。牽引針法及動氣針法之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強調補瀉,其目的在得其「平」,在使氣機調和,達到陰陽平衡之「平」,則無異於其他平補平瀉法。關於牽引針法的操作在我的竒穴書中已經講解得很清楚,這裡就不 再多述。牽引針法的用穴有雙治療作用,能加強治療效果,還有其他更深的意義,以後再探討。 六問:能將木火穴及還巢穴的定位原理講得更明白嗎?答:好的, 其實在我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中已點的很明白了,這裡就再略加補充。奇穴與十四經穴都是中醫整體的一環,不能脫離中醫基本原理而存在。對於中醫的陰陽五行、臟像經絡、病理病機認識的越深,對奇穴及十四經穴的認識及應用也就能越深入。要明白木火及還巢的定位,仍然要從基礎原理談起。木火穴絕不可能定位在中指以外。本穴在火經(心包經)上,接近井木穴,此為其取名木火道理之一。本穴介於本經之井(屬木)穴與滎(屬火)穴之間,故屬木火,此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食指、無名指只能有金水穴(陽經井穴為金,滎穴為水,之間的穴只可能屬金水),小指有小腸經及心經兩條經,一陰一陽,因此唯有中指能有單純有力的木火穴。又中風與風(木)痰(火)關係最密切,肝(木)心(火)兩陰經皆上行至頭(其他陰經皆不上頭面),肝風與痰火為引起中風主因, 木火穴在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手足同名經相通,木火兼治。本穴善於治療中風後遺症,對其他 治療中風後遺症各針亦有加強作用,此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三。只有中指能兼治木(風)火(痰),因此不論從五行、經絡、 病機、主治來看,木火穴只能定位在中指上,而絕對不可能有其他手指的木火穴。至於還巢穴的定位也牽涉到經絡,前面提及早在郭前輩1970年的針灸經穴學中就附錄了鳳巢(靠近中指)及凰巢(靠近小指)(在老師更早的講義中也是這樣附錄的,只是只有董門學生才能看到),但在1972年董老師出版的《董氏正經奇穴學》中卻只提到位於無名指E在線的還巢穴。也就是簡化去掉了鳳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並改名為還巢,用透針法事實上是壹針兩穴,效果更強。為甚麼去掉了鳳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並改名為還巢呢?這就是把本穴定位在三焦經上,主要還在透過三焦與腎 臟通,能理三焦補腎而起治療作用。三焦經起於無名指爪甲靠小指邊(關沖穴),沿著無名指靠小指側進入液門穴,還巢正位在此一經線上,保留凰巢(靠近小指)是合理的,改名還巢有鳳還巢之意,更能凸顯其治療婦科的效用 。有某網站貼出一位女士的一篇文章,竟然將董師的還巢認為是錯的,X氏的才是對的,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真是可悲。(2008年3月31日首次刊出,4月3日補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第一回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念佛往生我能做得到嗎03‖彌陀大願略說 第一回(第03集)
※讀紅樓第一回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