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軼群《太極求真錄》[第三篇]腰為主宰淺淪
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中第三項,曰:「松腰」;指明:「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這段話不長,卻字字句句皆珠璣;與《太極拳論》中「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後退,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勢歌》中「刻刻留心在腰間」,《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氣若車輪,腰如車軸」諸言皆相吻合,決不可等閑視之。
學、練太極拳常有之大弊,為腰不轉、不活、不松,僵力、拙力、硬力遍佈於手、臂、腿、腳,用力完全失卻太極拳「腰為纛」,帶動全身,大松大軟之本意。習拳者就這麼著練上十年、二十年,也不可能窺太極拳之門徑,徒然浪費了時間與精力。
腰之僵硬,乃人之通病。因為在生活中,凡人皆大抵無轉腰、松腰,以腰之轉動帶臂、腿而至手、腳之日常動作也。凡人練拳架多年,而無腰之轉動、鬆軟,就已背叛了太極之要旨。內家拳傳誦之「太極腰、八卦步」,這六個字,當然就完全落空。
松腰既然與日常習慣相背,學拳式、盤架子的過程中,就不能不專而注之,習而練之,時時牢記並實踐「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之言,才能有所得、有所進也。
可惜得很,大多數學練太極拳者,腰部均不轉動或少轉動,多多少少皆得僵死之病。
如有志於求太極拳之「真」的有心人,無論年齡大小,均宜在練拳架之起始、之全過程中,苦練腰轉動、鬆軟、輕靈之輔助動作。其法乃端坐椅凳上,全身放鬆,虛領頂勁,腰自然松直,閉目舐舌,七分意守丹田,三分意用在左右轉動腰際。冥想「腰為車輪」,則左右轉動腰部,自感如橫劃阿拉伯的「八」字;以意行氣轉腰,始則十數度、數十度,而後約一百八十度。數分鐘後,如有疲累感,便是有僵力在腰,於是再求其沉著鬆軟,再求自己的手、臂、肩、腿、腳、體……無任何硬力在,再轉擠腰,便是正途,可臻佳境。
這種練習法,乃舍卻所有的手、腳、肩、腿的動作,而專註於腰部之鬆軟、轉動也。腰不鬆軟,就轉不靈、轉不動;不轉腰,就得不到腰部之鬆軟,一而二,二而一也。
以楊式太極拳之「預備式」為例,立身中正,虛領頂勁,兩臂下垂,全身放鬆,頸宜直,膝微曲,此即王宗岳《太極拳論》之起句:「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句中的「無極」勢。習練太極拳者取站立之「預備式」,維持此式不變,在上述之坐式轉腰若干年月後,再練立式轉腰,還是七分意守丹田腰際,三分意漸布全身至手腳端部,求其大松大軟之中,微有鼓盪之意。
久練此二式之外,按此要領,隨時隨地皆可練松腰、轉腰。惟意守丹田腰際,松、軟、勻、慢,轉腰,此二「要點」得須守,理解與做到腰轉動幅度不大,亦可得其益,或其功也。
「腰為主宰」這四個字,實為極難;但不得不練,不得不求,否則上下肢體決然不通,身心必然散亂。「主宰」兩個字的意思,在於腰轉動在先,再帶動肩、腿。臂、掌、腳,皆無分毫之僵力。上肢之動,有點像老人晨練之甩手活動;下肢之動,有點像八封掌之趟泥步,而其鬆軟尤為過之。
這種以腰轉動來帶動全身四肢,是「周身一家」之體現,亦太極拳之精髓所在。而學練起來又極難,因為這樣以腰為主宰的「周身一家」,與人們日常用力的習慣完全相反,與常識完全相反。
學、練太極拳之通病在於「形似」而缺「神似」。在於以手、足練拳,而腰部僵硬,更無腰轉動而帶肩、腿之可能。腰不鬆軟,什麼「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什麼「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就都成了空話。
以腰轉動,帶動四肢,或坐或立,皆可分練。練上肢,是上肢完全鬆弛無力,七分意守丹田腰際,勻鬆緩緩轉動,三分意先注於肩部,求其大松大軟,兩臂便有前後曲線擺動。這種擺動的自我感覺,積而蓄之,其後,便可在盤架子時候,時刻用之於不同上肢之拳式。
轉腰而動腿、腳,更是難上難。但不學會、練熟,卻又是決然不行的。其法在於上身、上肢完全鬆軟,七分意守丹田腰際,三分意注髖骨之靈活鬆軟,被腰轉動帶動之左腿腳或右腿腳,被轉動的腰帶動,自然前移或後退。完全無力之腳掌,可任其在地面上極輕極軟地被拖動,不必人為地提舉離地。此謂之真虛步。練習者亦須留神積聚這種先轉腰,以轉腰帶動大腿動作,小腿與掌則完全鬆弛無力之自我感覺。如此練習日久,才能略得「腰如車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之意。
腰部的整體運動,可分為四:前後、左右,形成孤形運動;旋轉,形成圓形運動;沉降與提升,形成上下運動。有學拳教拳者,把腰部運動定位、定勢於一個平面上,就取消了腰與體之起伏動作,既消滅了沉降力,也根除了提升力與腿足的軟彈力。
身、臂、腿、腳得完全鬆柔,才能做到以沉勁為主。每一拳式,俱有起有沉,時日既久,腳可全盤鬆柔,雙腿才能有自然的軟彈力。腰部的轉動,圓形、弧形的軌跡,便會有不同角度平面之傾斜度。如此,松胯、開擋就自然而得矣。
太極拳式中,以轉腰而帶動四肢之原則,須貫串始終。練此較難之拳式如:「左右倒攆猴」、「左右分腳」、「轉身左蹬腳」、「左右打虎勢」、「回身右蹬腳」等,則須勤練、久練,按上述要領,重複幾十遍,幾百遍,尤須「默識揣摩」,方能得其精要。「左右摟膝拗步」、「左右倒攆猴」四式,都要轉腰一百八十度;求其始終勻凈與鬆軟,乃其難處,乃其要旨也。
習拳者於此漸有所悟、有所得、有所積蓄,得其自然,則其手掌走極細小的弧形,皆腰走弧形之轉動,帶而動之者也。當然,有時小臂亦有弧形動作,可能略快於、或略慢於腰之轉動,併兼有左旋右轉之小動作,這才能形成腰有螺旋力,而小臂與掌同時有纏絲勁。這樣的太極拳,才能「以心行氣」,才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才能登堂入室也。
註:本文已發表在《武林》雜誌
推薦閱讀:
※太極拳流派 和式太極拳的推手三大要領(2)
※楊式太極八法口決 2
※阿福說內家拳之 太極拳入門第六要:節節貫穿的真諦
※趙堡太極拳第四代掌門人陳敬柏乾隆年間把趙堡太極拳傳給了陳家溝陳繼夏
※太極直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