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你知道多少?
06-13
阜陽,你知道多少? 阜陽很出名,自從媒體和互聯網興旺起來,這個地方進入世人眼帘的幾率就巨增了。剛剛百度了一下「阜陽」,竟有一千四百萬的相關網頁!乖乖,不得了!這樣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何以有這樣的能量?就算是在幾年前又有誰會知道中國有這樣一個地方呢?不管怎麼說,不管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現在阜陽出名了!但凡能上網的,但凡看過新聞的,但凡有過道聽途說,必然都是知道阜陽的!「欣弗事件」、「白宮」、「毒奶粉」、「洪水」,以及一大堆的貪污腐敗事件和一大堆的貪污腐敗的官員。當然,最近就是「EV71腸道病毒疫情」。其實,所有的事情豈何止這些,多多的都被掩蓋去了! 這可能就是你了解的阜陽,百分百負面的地方。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去了解她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只有了解了一個地方,你對她的評價才能說有合理正確的可能,否則只能是信口雌黃,人云亦云了。 歷 史 沿 革 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北部以亳州市為中心的區域,同樣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代為都城,「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譙縣、領有今亳州境內的譙、城父,屬泗水郡,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三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復置譙郡,唐置譙郡,宋歸淮南東路,元置歸德府,明降州為縣,後復升為州,清屬潁州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亳州為阜陽地區下轄一個縣,稱亳縣。一九八六年始改縣為市,稱亳州市,仍歸屬阜陽地區。 歷史上潁、亳兩州南北相望,隨著封建政權更迭,而隸屬不一,形成了兩個既互相聯繫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亳二州首次並為統一版圖,「省譙縣入亳州,尋降亳州的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縣復升為州,與潁州為潁州府,又降亳州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之內,形成了東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廣大地域。不僅包括今阜陽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區霍丘縣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亳州市划出為省轄市,2000年,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劃歸亳州市管轄。今天阜陽市的轄區格局為三區、四縣、一市。 歷 史 文 化 淮河文化。誕生於豫皖蘇交界處,與黃河文化、楚文化、吳文化並立而又互相滲透。從春秋後期至秦漢的諸子百家,大半產生於淮河流域。僅在今安徽境內者即有老子、莊子、管子 ( 即管仲 ) ,漢代以降,劉安及其賓客所形成的淮南學派,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 以華佗為代表的醫學,在中國歷史上皆有著極高的地位。魏晉玄學的著名代表人物,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和劉伶都是安徽譙郡人。晚清,壽州著名的狀元孫家鼐,與翁同和同為光緒帝師,曾任武英殿大學士,以吏部尚書兼任管學大臣,主辦了中國第一所大學,即京師大學堂 ( 今之北京大學 ) 。近代文壇由魯迅倡導的「未名社」,其主要成員除魯迅、曹靖華外,有韋從蕪、韋素園、李霽野、台靜農、李何林。均為霍邱人。另一位著名文學家蔣光慈,同蕪湖錢杏邨 ( 阿英 ) 共同創辦了「太陽社」。再如皖北的蕭縣,在歷史上就是著名的書畫之鄉,它的源起可上溯至魏晉南北朝,而現代又出現了蕭龍士、劉開渠等藝術大師。這些生長於淮河兩岸的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都可以作為淮河流域人文薈萃的代表。 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皖北重鎮阜陽,由北而西分別與蘇、魯、豫三省相鄰,自古以來便有「襟帶長淮,控扼陳蔡,東連三吳,南引荊汝;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淮海內屏,東南樞轄」之評論。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線上的阜陽,時時處於南北文化的交融、對流之中。 地處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線的阜陽,時時處於南北文化的交融、對流之中:這裡既流行「合關西大漢握鐵簡板放喉高歌大江東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戲曲中的豫劇、京腔,婦孺能歌,也間有「合二八女郎執紅牙板淺吟低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纏磨婉約之韻,黃梅、越調亦常有耳聞。阜陽的民俗文化堪稱豐富多彩、斑斕多姿。 一、民歌 民歌:阜陽民歌感情樸實,曲調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淮北特色。曾經廣為流傳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綉》、《看戲》、《貨郎子調》、《李玉蓮》等。 吹打樂:樂器有班鼓、邊鼓、手板、大鑼、小鑼、水鑔、大鑔、架排雲鑼、班笛、小喇叭等,音樂豪爽奔放,善於表現喜樂歡騰的情緒。 鑼鼓棚子:是船民鼓樂班,多以邊舞邊鼓的行樂出現,演奏氣氛熱烈。 響樂班:以吹管樂為主,即嗩吶班,用以婚喪嫁娶活動。 二、曲藝 阜陽在安徽省享有「曲藝之鄉」的美譽。據初步調,源於或流散 全市的曲種有淮詞、清音、鶯歌柳、琴書、墜子、道情、大鼓、評書、三弦書、端公戲、灶書、蓮花落、杠天神、講聖諭、相聲、大小鐃等近20種。 三、舞蹈 阜陽民間舞蹈有40多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燈舞蹈已蜚聲海內外,自立於世界舞蹈之林而別具風姿。 龍燈舞:是阜陽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之一。表演時,整個龍燈搖頭擺尾,蜿蜒起伏,時而上下翻飛,時而捲縮盤結,表演場面威武雄壯、氣勢磅礴,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鬥牛舞:是阜陽搬運工人從鄉間生活中??牛抵頭的趣事中得到啟發編排出來的。鬥牛舞語彙簡單、粗獷、豪放,表現出搬運工人剽悍、爽朗、頑強的性格特徵。 獅子舞:表演時,由一男一女訓獅武士各執繡球,引獅入場。在熱烈歡騰的鑼鼓聲中,扮獅人表演獅子的各種動作,如:抖威、炸毛、搖頭、擺尾及竄、跳、滾、撲、站、卧、翻等,還可表演上高桌、滾繡球、走梅花樁等高難度技巧。 三仙會舞:流行於阜南朱寨一帶。表演時,3個高大的巨人,左右搖擺,前仰後合,在民間打擊鑼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執撐者)和「架子」(表演者)組成,內容以傳統折子戲為主,在鼓樂配合下,且行且舞。 趕犟驢:由民間老藝人李賀軒1935年創作,舞蹈表現新婚媳婦騎毛驢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馬:從民間祭祀活動演化而來。舞蹈時,鑼鼓聲聲,旌旗獵獵,表現了馬隊馳騁疆場,奮勇殺敵的戰鬥場面。 打玉扇:表現1對青年夫婦在趕會途中發生的趣事,二人載歌載舞,反映出青年夫婦愛情生活的甜蜜和美滿。 花鼓燈:早在宋代就在阜陽流傳,屬安徽省三大花鼓燈流派之一。其表演形式是:由「領傘」引出「鼓架子」(男演員)和「蘭花」(女演員),上場表演歌舞,主要是跑隊形。傳統的隊形有走四門、五朵花、三引場、蛇蛻殼、別籬笆、滿天星、二龍吐須等,全場隊形變化均由領傘指揮,節奏歡快、氣氛熱烈。 四、文化活動 阜陽的傳統廟會和民間燈會也是一條色彩斑斕的群眾文化活動風景線。傳統廟會除開展大型民間商貿活動 外,也利用廟會唱大戲、演雜技、說曲藝、玩雜耍等。阜陽有名的燈會有界首燈會、潁州燈會、沙河燈會等,頗受群眾歡迎。 五、戲曲 淮北梆子本稱梆劇,又稱高梆、土梆。其源系秦腔傳入阜陽後吸取當地流行的墜子嗡、灶王戲及民歌小調,逐漸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劇種。 六、阜陽火把節 阜陽地區廣大農村,至今流行著與滇西類似的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滇西彝族人民舉行的火把節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阜陽地區舉行的火把節是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滇西的火把節是祝願消災除病,祈福求祥,阜陽地區的火把節是紀念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元朝統一中國後,元政府對其他民族在政治上鎮壓,在經濟上掠奪,將其統治下的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等,實行種族歧視政策,最佔優越地位的是蒙古人,次為色目人,再次為漢人,最後為南人,即南宋遺民。當時,阜陽稱為頹州,隸屬河南江北道,被元政府列為有人的範圍,並進行殘酷壓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 年)五月,南人不堪元廷統治者肆虐,以白蓮教暗中聯絡,在穎州郊區起兵,以燃火為號,四鄰八鄉見穎州火起,紛紛舉火把響應,燎原火把,逼近州城,首克穎州,繼陷朱皋(今河南固始北)、羅山、真陽(今正陽)、確山等重鎮。當時有童謠唱道:「滿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席上坐。」義軍所到之處。不殺平民,不姦淫、不搶劫,開官倉濟貧,隊伍發展很快,沉重打擊了元朝的統治。為紀念紅巾軍舉火起義,其後不久,潁州民間每至中秋節晚上,青少年模仿紅巾軍,用秫秸紮成三四尺長的把子,內實麥草,到野外點燃,搖來搖去,似為信號,待燃盡始返,本地習稱「撂火把子」。此俗相續600 余年而不衰。 歷 史 風 情 阜陽的歷史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阜陽歷史文化的精彩印記。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至今為阜陽人所津津樂道。他在中國的文學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阜陽是他的第二故鄉。 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 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 這是歐陽修在潁州所作的《初泛西湖》。詩中讚頌了自然風光優美的潁州西湖,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熱愛之情。「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潁州西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齊名。經過整修開發,已顯露出當年的風采。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一生曾八次來到潁州,並終老於潁州西湖居所。歐陽修第四個兒子歐陽辯定居在潁州西湖為其父守祠。時隔千年,今天居住在阜陽亭子村的這一支歐陽修後裔,已傳到第39代。 其實,不僅在宋代,阜陽政治、經濟、文化達到高度文明發展。而且早在商代以前,人類有文明史的記錄中,阜陽就有人類存在的遺存。從考古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原始部落群在潁河沿岸定居,屬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 阜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殷商時期為淮夷部落,西周曾在此分封數個諸侯方國。歷史上阜陽曾稱過鬍子國、汝陰、汝墳、潁州、清丘、信州、順昌等地名。清雍正十三年,潁州升為潁州府,首置阜陽城。今天的阜陽市轄三區五縣一市。 1957年,在阜陽出土了商代文物龍虎尊。龍虎尊為青銅鑄造,因器身紋飾有龍虎而得名。此尊比常見的尊大,是一種形制特殊的商代大型青銅盛酒器。高50厘米,口徑45厘米,重26.1公斤。集平雕、淺浮雕、高浮雕於一身,圖案繪有人、龍、虎等各種造型。 1977年在阜陽雙孤堆汝陰侯墓,出土了轟動全國的阜陽漢簡。經過整理,阜陽漢簡《蒼頡篇》存字541個,超過中國曆次發現的總數。阜陽漢簡《詩經》,後來被稱為《阜詩》,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經》古本。阜陽漢簡《周易》內為數字卦,震撼中國考古界。 在阜陽這片熱土,勤勞淳樸的阜陽人,不僅創造出數千年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造就和孕育出燦若繁星的傑出歷史人物。 周朝滅亡殷商,第一功臣當數姜子牙。姜子牙因功被分封到齊國任國君。姜子牙,也稱姜尚、呂尚,西周宰相,被後人譽為中國第一軍事家,其所著的《六韜》,是兵家權謀的始祖。根據《史記》、《後漢書》、《竹書紀年》等史料及出土文物實證,姜子牙就是今天阜陽姜寨人。 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阜陽就誕生了許多光彩奪目的歷史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管仲、鮑叔牙兩位宰相。「管鮑之交」的故事流傳至今,分金台上,倆人除本分利,相互推讓,其真摯友誼被傳為千古美談。 管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從而使齊桓公成為 「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被後人尊稱為百科精通式的國學大師級人物。其《管子》一書是我國古代書籍中的一部瑰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農業等各種行業,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著作。 除了管仲、鮑叔牙兩位宰相外,還有甘茂、甘羅祖孫兩代將相。尤為讓我們引以自豪的是,甘羅12歲就被秦始皇封為宰相,甘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將相。甘羅的故里就在今天的阜陽市潁上縣。 春秋戰國之後,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經歷了秦、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這2000多年中,阜陽陸續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書的歷史人物。 宋代曾經出了一位宋神宗皇帝。潁王趙頊於1068年即位後稱宋神宗,他感謝在潁州呆的幾年時間,使他能夠順利成為皇帝,認為潁州是「龍飛」之地,即將原潁州城升格為順昌府。 宋代是潁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當時歐陽修、蘇軾、晏殊、呂公著等著名人物相繼到潁州任職。與歐陽修一樣對潁州西湖最痴迷的還有一位蘇軾,號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蘇軾一生為潁州創作了80餘首詩詞,膾炙人口的「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成為千古絕唱。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四太子金兀朮率兵侵犯中原。東京副留守劉釒奇率領2萬士兵打響了順昌保衛戰。這場戰爭歷時19天,劉釒奇以不足兩萬人擊敗了金兀朮的15萬大軍,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罕見奇蹟。史稱「順昌大捷」。 阜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不僅承載著舉不勝舉,數不勝數的歷代風流人物,還有馳名全國,享譽中外的阜陽文化藝術。 花鼓燈是盛開在淮北平原上一朵絢麗的奇葩,發祥地在潁上,也稱潁上花鼓燈。這種流行於阜陽的民間歌舞,風格粗獷洒脫,被國家總理周恩來評為「東方芭蕾」。 界首彩陶,其工藝傳承於隋唐時期的民窯,綿延流傳至今。其中盧山義的「刀馬人」三彩刻花陶系列作品在當代最為著名。2006年,盧山義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界首彩陶產品已遠銷國外,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還珍藏有界首彩陶。阜陽剪紙藝術融南北方剪紙之長,即粗獷之中蘊纖巧,質樸中見秀麗,剛柔兼備,情趣醇和。作品以現實生活場景、古代戲曲人物等世上萬物,皆可一剪成趣。 太和書畫於1995年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這些本土藝術都曾得到國家、省、市的領導重視,諸如太和清音這門戲曲藝術,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到阜陽視察觀看清音演出後,高興地稱讚「此曲只應天上有」。 名 勝 古 跡 文峰塔:文峰塔位於阜陽城中心幹道潁州路附近。近史志記載,因奎星樓不高,文星不太顯露,所以當地文風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於此建文峰塔,以振興阜陽文風。塔為全磚結構,七層八邊形,高31.8米。各層有塔心室,一層獨為一室,北門為階梯入口,有盤旋梯道貫頂。一、三、五、七層四方有四券形門;二、四、六層,在南、西、東三面各有三門。塔為密檐樓閣式,每層疊澀出桅,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頂部起脊挑角,三疊珠式寶劍,由鐵制五叉剎桿貫串攢尖,造型樸素莊嚴。文峰塔與奎星樓,都建在城之東南方,即巽方。《山海經圖贊》說:「地虧巽維,天缺乾角」。阜陽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洼,據《潁州志》記載:堪輿學家認為東南窪而地輕,地氣外溢而難出人才,須建塔以鎮之。《易?巽》說巽象風:「隨風,巽」。疏去:「風既相隨,無物不順」。按儒學家說法,巽為文章之府,塔有卓筆之形。故稱「文峰塔」。文峰塔既與「文」相關又極富道教色彩,該塔一些磚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長壽鹿、靈芝草、龍、鳳,有文人祈求的鯉魚跳龍門,還有陰陽魚圖案。這對研究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心理和阜陽歷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動的寶貴資料。總之,這類塔屬於舊時所謂風水塔。 奎星樓:奎星樓,位於阜陽市老城東南城牆交結處,又稱拐角樓。據傳晴日登樓可望霍山,故舊縣誌又稱「望霍樓」,俗稱「三篷塔」。原為明萬曆二年(1574年)知州趙世相擴建南城所建敵樓。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磚結構,三層六邊形,通高9.93米,疊澀出檐,起脊翹角,結頂飾鐵制舞鳳,六角制銅製響鈴(1981年重修時改鐵制鈴)。鳳舞而有容儀,古人以為有瑞應,故頂飾具有傳統文化性質。奎星樓三層均室,但互不貫通。一層朝南開一半圓形券門,二層一門四圓形券窗,三層南門楣額為「奎壁聯輝」。「奎」、「壁」、「斗」均屬二十八宿星座。「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因其「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春秋元命苞》更認為漢字起源也與奎星有關,說蒼頡「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歷代名畫記》說:「奎有芒角,下主辭章」。由於古籍中常把奎星與文字、文章聯繫在一起,所以歷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為之建樓奉祀,以祈禱本地文人輩出,文風昌盛。 潁州西湖:潁州西湖位於阜陽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兩岸,是古代潁河、清河、小汝河、白龍溝四水匯流處。因阜陽在北魏以後稱潁州而得名,為唐、明、清歷代名勝。明代《正德潁州志》載:西湖「長十里,廣三里,水深莫測,廣袤相齊」。《大清一統志》云:「潁州西湖聞名天下,亭台之勝,觴詠之繁,可與杭州西湖媲美。」潁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時俱佳,招徠不少文人志士出守潁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旅遊勝地。從寧代起有北宋詞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蘇軾、宋代中書侍郎呂公著等七大名人知潁州,為古潁州西湖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並留下了113首著名詩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詩人的詩篇共259首。其中唐宋八大家佔四人,還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蘇軾曾在詩中將潁州西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可見,潁州西湖在古代確為天下西湖之冠。但後來由於黃河泛濫,西湖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復存在。現僅存「會老堂」等建築。新的西湖在阜陽城西15公里處,周長11.5公里,湖面約5.74平方公里,水深 1-2米,是在原三十里河的基礎上興修而成的。湖中有島、島中有潭,綠柳盈岸,芳菲夾道,花木扶疏。主要景佔有:碑林公園,建有碑林長廊、碑林八卦陣,薈萃了當代名書畫家真跡五百餘幅。百龍亭、八仙、十二生肖等石雕,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絕。紫竹院,建有假山、游泳室等。隱閑堂,是拜祭歐陽修、蘇軾之處。清漣閣,系仿古建築,五層樓閣。九曲橋,由潁州西湖第一個漢語拼音字母組成,非常巧妙。魚宮,為兩個鯉魚伏,內有現代化的電動聲像裝置,如入仙境。另有遊艇、遊船、老虎等,更是讓人留連忘返。按照總體規劃,潁州西湖將建設成為既有古人文景觀的風景名勝,又有現代化遊樂設施的重要景區,也是皖西北最有遊覽價值,最有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之一。 南湖公園:潁上南湖公園位於潁上縣城南10公里處,距阜陽60公里,整座公園建在一個有一萬多畝水面的自然湖面上。公園分南北兩大部分,北部建有三個面積 40-60畝的人工島,每島一景,各具特色,中西合璧,古今輝映,創意新穎。南部湖中以十二生肖形象為特徵零星散布十二小島。以各式遊艇穿行其間。南北園景以逶迤曲堤和卧波拱橋分界。曲堤兩側綠柳披拂,參差夾道,漫步堤上橋畔,大有杭州西湖韻味,雖無山水相映而成趣,卻有水天相接之奇觀。尤具特色的是北園口之卧波於清澈水面的長廊,長廊兩端各以九曲橋連通大島景點,長廊造型及廊中彩繪與北京頤和園相仿,幾百幅山水人物圖布滿雕樑畫棟,廊中留有 150個碑位,擬請中國著名書法家將唐詩三百首書寫後刻於碑上,造成中華唐詩三百首長廊碑的絕景。進入南湖公園,在大壩的高坡上突兀起七層塔和望湖亭。登高瞭望,水天一色,在湖中的島上,中西建築交相生輝,將歷史與現實、華夏與世界濃縮起來。希臘的宙斯廟、法國的凱旋門、德國的教堂與市政廳,荷蘭的風車及挪威的鄉村教堂把你帶入異域風情。中式的飛檐斗拱的庭院,彎如長虹的拱橋,遮風避雨的風雨橋,曲曲折折的玉帶橋,橫卧碧水之上。長數百米的凌波橋,各種各樣的雕塑象一組組變幻畫面展現在遊人的面前。岸邊與路旁的垂柳在微風的吹拂中,舞資婆娑,野鴨、鷺鴛時而可見。這裡有鳥類12科57種,是皖北重要的鳥類與水禽棲息地,在湖中,開闢了野生禽類和動物養殖場,又從外地引進了孔雀、鴕鳥、山雞等。在園中另一側水中孤島上建有一橢圓形的跑馬場供遊客騎賽,與之相配套,湖邊興建了十來幢休閑別墅,形成了一個集遊覽、休閑、會議為一體的好去處。 張庄公園:張庄公園位於潁上縣謝橋鎮小張庄,距縣城20公里,始建於一九七八年,由小張庄村投資興建。一九九五年進行擴建改造,現佔地面積為120畝。公園仙花草茂盛,樹木蔥綠,四周壁畫人物栩栩如生,漢白玉雕婷婷玉立,彩光噴泉波光閃爍,樓台亭閣古樸典雅,環境清幽,風景宜人。望富山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假山,高37米,山坡綠蔭環抱,山頂涼亭可供遊人遠眺小憩,人工河如同一條玉帶環繞公園。公園南部是動物園,內有猴山熊館,幾十種珍奇動物供遊人觀賞。公園西部為遊樂場,內有各種大型遊藝機、電動火車、飛機等,供人遊樂。公園外聳立一座高十三層的環保塔,登上塔頂,聯合國評選的生態環境「全球五百佳」小張庄村盡收眼度,美不勝收。公園高有停車場、小吃部、攝影部,為遊人提供優質服務。小張庄為聯合國評選出的生態環境「全球五百佳」。 淮上公園:淮上公園坐落在潁上縣城西五里湖畔,建於1923年,原系豪紳尤蔭軒的私人花園,名為「遊園」,人們又可以其姓而名其園,俗稱「尤家花園」。解放後,改名為「淮上花園」。1954年,公園曾被洪水淹沒,「十年動亂」中,它又遭到嚴重破壞。但經過多次撥款整修擴建,恢復了園容,豐富了園景,面積由原來的二萬六千餘平方米擴大到四萬餘平方米,使公園面貌煥然一新。公園三面綠水縈繞,北面花牆高峙。大門上方,鑲嵌著「淮上公園」四個金色大字,招引著遊人。園內,三條溪水橫貫東西,把公園自然分為四個景區。第一景區以盆景、花木為佳,景色秀麗宜人。有「太極石」、「地龍松」、「三環套月」、「風宜亭」、「月季池」、「十三太保」、「江心亭」等景點。第二景區以山石亭閣稱勝,別具一番風光。「迎賓軒」、「荷花亭」、「荷花池」、「鴛映池」、「靜生堂」、「九嶺十八峰」、「樓上樓」、「白石塔」等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第三景區是一片茂密的松林,風景獨具特色。景區內,松亭、松塔、松棚、松傘、松扇,松型生動、布置得體。第四景區是新建的花圃和植物園,終年繁花似錦,四季飄香。園中有「展望亭」和「看花樓」,建造新潁,園內培植著各種名貴花木。淮上公園面積雖小,但園內長廊水榭、亭台假山、松柏竹林、繁花綠草,布置井然有序,風景雅緻潔新,很富有山林自然之美和簡樸大方之態,成為潁上著名的遊覽勝地。 歷史上的阜陽一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現在也是一樣,只不過以前的信息比較閉塞)。這裡不僅有洪水的肆虐,還有不絕的戰亂。 首先,說洪水吧。我相信現在每年你都可以看到有關淮河洪水的新聞,王家壩、蒙窪等已經成了季節性出現的名詞。歷史上多次的黃河奪淮入海給這一地區,以及整個淮河流域造成的災難都是深重的,而且嚴重破壞了淮河流域原有的良好的生態。使得「走千走玩,不如淮河兩岸」,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每一次都有屋毀人亡,大批的田地被淹沒,大量的財產被洪水沖入大海,大量的人流離失所,於是就有了逃荒,就有了花鼓,不窮才怪呢?面臨一些毀滅性的災難,你可以重建家園,但是接著又是毀滅性的。 還有戰爭。這地方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兩撥大的勢力往往在此展開拉鋸戰的。這樣的被蹂躪來蹂躪去的,有什麼還不得給毀了? 淮河流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多發地。根據台灣三軍大學編著的《中國歷代戰爭史》和田地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代軍事史分冊》等權威著作提供的資料統計分析, 從有人類活動到新中國成立, 中國歷史上大小戰爭接連不斷, 幾乎難以計數,其中最為著名的戰役約有200 余次, 發生在淮河流域的約佔1/4。先秦時期, 是淮河流域戰爭最為頻繁的時期, 著名戰役總數約佔全國同期的1/2 以上。 春秋戰國時期吳楚之間就在這一地區之間經常性的展開爭奪戰。淮河這一天然的地理界限和她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她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得這一地區每在中國戰亂時必成重災區。南北朝時期、宋朝、元明時期這裡就是焦點,就是清末這裡還有捻軍和清兵之間的瘋狂拉鋸戰,解放戰爭時期有淮海戰役。大家都知道戰爭會帶來什麼,會帶走什麼。 解放後,阜陽的發展也還不錯。但是和全國的平均水平比尚還有差距,跟發達地區更是沒法比。至於阜陽地區貪污腐敗事件多發,可以說這是地方上存在矛盾。由於歷史的原因,在那裡形成的一些不良事物,阻礙了地方發展。要突破這些就產生了矛盾。可以說是好兆頭,證明了這裡的人民迫切需要改變現狀。這也是該地區人民具有反抗傳統的體現。 對於,近期頻發的天災人禍,我沒什麼好說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得解決!希望大家不要詆毀阜陽!你得去了解一下她!她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糟! 希望阜陽以後走好。
推薦閱讀:
帖子永久地址:
推薦閱讀:
※穿衣巧搭配,你知不知道有個方法叫「疊穿法」
※揭秘你不知道的「桃花運」
※練了那麼久,你知道你的「最大重量」是多少嗎?
※好男人要知道,對你不說「隨便」的女人更容易上你的「床」
TAG: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