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心語
古草
我是一個年近古稀的教師,自03年心臟出了問題,做了手術,為恢復體質堅持練習太極拳至今,前幾天偶然將自己的練拳體會貼出,不想得到許多拳友的關注,乾脆將有關感想一併貼出,以就教於大方。
1、近讀樂亶太極拳心得,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也遠人,太極拳亦然」,頗有同感。
看太極圈中,大師如過江之鯽,名言高論,充流塞川,而開人心目者卻如晨星寥寥,則知樂先生此言不虛。
凡將一個道理,說的天花亂墜、雲山霧罩,使人如入五里霧中者,皆為道遠人之謂也。
對於太極理論,勿信奇經八脈、方位八卦,勿信丹道之論,養氣之說,而用現代物理學、生理學、解剖學、運動學……之理論,用螺旋、弧線、槓桿、切線、力點、支點、平衡……等科學概念理解、闡釋、說明、論證,則庶幾可以將太極之理,講得簡單明白。
2、太極拳運動中只虛實轉換、重心移動,實乃學習之第一難處。
裹襠護臀、旋腰轉胯、襠走下弧,可視為太極至秘,
3、陳正雷先生太極拳練習三不要原則,似可表述為:
練意重於練力;
練內重於練外;
練身重於練招。
4、膝關節損傷與膝關節疼痛不是一個概念,應首先分清。
初練太極或者其他形式的運動,都會伴隨一定程度與時間的肌肉疼痛,這是一切運動形式的共同特徵,是肌肉活動的必然結果,只要不是鍛煉方法錯誤,經過一定時間的堅持鍛煉,這些局部的肌肉疼痛體會自然消失,鍛煉者的體質就得到了提升。這正是鍛煉的目的所在。將正常的膝關節疼痛現象同膝關節的傷害混同分析,很容易產生對太極拳的錯誤理解,應特別注意。
楊公澄浦之高足李雅軒先生積半個多世紀授拳經驗,也曾有如下教益:「若學拳始終未覺有腿疼、膝疼、肩酸等情形,即是老師教授不對,當另請名師正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練習太極拳,如果一直沒有腰疼腿酸肩疼,倒是不正常了。——沒效果嗎!
當然,如果膝關節長期刺痛,則可能是鍛煉方法不當或運動過度,引起了關節發炎、囊腫,就必須停止練習,求醫診治了。
4、不可相信太極拳治病的種種忽悠。
長期堅持、正確適度的練習太極拳,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是不錯的,但也不過如此而已。
從增強體質看,有利於練習者身體的穩定性、柔韌性、靈活性、靈敏度的提高。
從美學角度看,有利於自身姿態的端正、形態的莊重美好。
而最為有價值的,則是有利於個人心態的平和,胸懷的闊大,以致人品的修為與鍛煉。
5、我的練拳體會:
a.不論在定勢與動勢中,膝蓋運動的方向要永遠與腳尖的方向對齊,膝蓋在運動過程中瞬間外擺與里扣角度不要超過25度。
b.膝蓋在運動過程中外擺與里扣要保證在非重心腿上,重心腿膝蓋與腳尖絕對一致。
c.不論弓步與虛步、馬步、偏馬步等開步的動作,均須保證兩腿一定的前曲度,即「虛曲而有餘」,不可蹬直。
d.弓步前小腿以與地面垂直為度,不可使與地面的直角產生前跪的毛病。
e.下蹲狀態下,重心移動不用後腿的前蹬,而是用身體下沉旋腰轉胯的方法,使得膝蓋毫無壓力,輕鬆轉換。
f不要再練習競賽套路,尤其是24、88式,不要迷信學院派與年輕的競賽冠軍們的示範,拒絕體操化與表演化的練習傾向,
應從各派傳統套路入手,看各派老一代代表人物的示範。
我現在只打陳式老架和武當。
6、24式有問題的動作:
a.弓步前膝蓋過腳尖——跪膝,
後腿蹬直——失腿弓。
b.抱球上手臂抬起與肩平——架肩
抱球作為定勢——實際上只是楊式兩臂交叉至分開時的過渡瞬間
c.上步用後腳前蹬——運動呈直線,不講下沉轉體腰帶動周身一家,失松沉輕靈,傷膝
d.腳步橫向距離過小,進退步擰麻花——失穩定,失進退弧線,傷膝
e.下勢腿伸直下落——失腿弓,傷膝,易受反關節攻擊
f.蹬腳、分腳腿部伸直,抬腳過高——失腿弓,表演化,易遭攻擊
勿怪老一代拳師譏其為廣播操,說「拿來玩玩罷了,想上功夫,就別提了。」
實際上,玩玩也不行,因為它傷人。
7、陳式太極拳之特點可以簡單理解為:
以松靜為前提
以棚勁為綱領
以纏絲為根本
以彈抖為變化
推薦閱讀:
※郝少如1980年太極拳講課筆記(二)
※【新提醒】楊氏八十八式太極拳動作視頻解說
※吳式太極拳45式競賽套路(三十四)
※天地之尊的【武術太極拳】
※李天金除了是馬雲的貼身保鏢,還有什麼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