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學會批判性的接受別人的觀點,做出理性的選擇?要成為一個「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你需要打磨哪些技能?一起來看看魚串串讀完《學會提問》後的思考和感悟吧。
一、這本書主要講了啥?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通過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學會批判性的接受別人的觀點,做出理性的選擇。作者告訴我們,面對別人給出的任何一段論述,首先要找到論題、結論、理由、假設這四大要素,然後要評價這段論述中用詞是否標準、邏輯上是否有錯誤、因果關係是不是還有其他可替代的、數據有沒有欺騙性、有沒有被忽略的重要信息,通過不斷的提問,列出一系列問題去論證,作者的觀點是不是站得住腳。
二、這本書為啥這麼火?
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鍛煉批判性思維的書,它告訴普通大眾,如何提出「恰當的問題」,辯證看待結論,不被別人的答案牽著鼻子走。這本書出版 30 多年來一直暢銷全球,已經出版了第 10 版。
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是這本書的講述方式新穎,作者沒有直接灌輸給讀者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自問自答,呈現出思考的全過程,就像一個廚師,不僅端出了美味佳肴給你品嘗,還帶你去後廚看看這個美味佳肴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另一方面這本書的使用範圍超乎想像,不管是律師還是醫生、老師,或者是普通的家庭主婦,這本書提倡的「尋找關鍵問題的答案」的方法,對於我們批判思考,做出理性選擇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在作者看來,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有三個特點:
一是有「問題意識」,對於別人的觀點,不是一股腦兒全盤接受;
二是有「提出關鍵問題的能力」,對於別人的觀點,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
三是有「解答關鍵問題的能力」,能夠解答自己提出的關鍵問題,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提升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來幫助你通過提出關鍵問題,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看電影」為例。假如你要去看一部新上映的電影,你是直接相信知名影評人的權威推薦,還是看豆瓣上其他人的評價,或者自己搜索影片信息,自己思考後再決定是否看?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在選擇看哪一部電影時,不會一味的聽取影評專家或者豆瓣電影的評價,而是針對他人的意見,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為什麼這個影評專家會大力讚賞這部電影?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這麼低?是影片不好看,還是這部電影不符合豆瓣用戶的口味?最後綜合考慮影評專家和豆瓣評分的意見,主動搜索電影的相關製作背景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做出理性的選擇。
四、為什麼要學習批判性思維?
也就是說,學會批判性思考有哪些好處呢?作者給出了兩點好處:一是避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二是批判思考促進良好行動。
關於避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作者給出了一組對比: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就是指像海綿放在水中,充分吸收水分一樣,對外部信息不加取捨進行吸收,成為別人思想的奴隸,被牽著鼻子走。而淘金式思維,就是指像淘金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和別人對話,不斷提出問題,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舉個例子:在關於美國是否應該禁止個人攜帶槍支的討論中,有一段文字這樣描述:
支持禁槍的人認為:很多殺人犯不過是一時衝動殺了人,因為槍就在身邊。如果沒有槍,也就不會殺人了。還有人認為槍支持有者是那些沒文化的人,他們天生就好鬥。
假如你採用海綿式思維閱讀,你會花功夫記住,支持禁槍的幾點理由,但是如果採用淘金式思維閱讀,你就會不斷提出問題,發現這段文字本身的漏洞。比如:
1、很多殺人犯出於衝動殺人,這個很大不一部分的人,是怎麼得來的,是主觀揣測還是有科學證據?很大一部分人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又是什麼情況?
2、槍支持有者都沒有文化嗎,那地產大佬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夫人埃莉諾·羅斯福(編者註:《學會提問》初版寫於 2003 年),銀行家大衛·洛克菲勒這個人都持有槍是怎麼回事?這些人也是沒文化,天生就好鬥的人嗎?
3、支持禁止攜帶槍支,是不是對其他人有潛在好處,作者在論述中特意隱藏了?有沒有相反觀點的研究成果作者選擇性忽略了?
4、每年有多少人死於手槍?如果實行槍支管制這些人是不是就不會死了,或者只是換一種方式死罷了?
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如果採用淘金式思維,對這段論述進行批判性解讀,就能找出作者論述的很多漏洞,就不會輕易被作者牽著鼻子走。
除此之外,作者還認為,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更好的行為產生。以讀書為例:
海綿式思維的讀者怎樣讀書?逐字逐句閱讀,竭盡所能記住所讀材料,把關鍵句子劃重點,做筆記概括要點,時不時複習書上的劃線部分。他的主要任務是找出作者的觀點,以及理論論證的全部過程,並充分加以理解,但是不作出任何評價。多麼像我們小學初中時候學習。
淘金式思維的讀者怎樣讀書?一是和海綿式思維的讀者一樣,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二是要求讀者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旨在找出最佳判斷或最合理的看法。常常會質疑作者為何要提出不同的主張,作者的推理和論述存在什麼問題。無時不刻不在和自己的閱讀材料互動,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五、批判性提問的第一步:如何找到一段論述的基本結構?
作者認為,一段合理的論述包括四個要素:論題、結論、理由和假設。也就是說,你提出的問題是什麼,給出了什麼結論,你用什麼理由來論證這個結論的,在這段論證的背後隱含了哪些假設?
首先學會找准論題和結論,也就是作者提出了什麼問題,作者想說服讀者接受什麼樣的結論?論題和結論,就像旅行時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一樣,論題是旅行的起點,結論是旅行的終點,也就是作者最終想要傳遞給你的觀點。
1、論題
論題就是討論的焦點問題。每一本書都有一個中心論題,除了書,脫口秀節目也有自己的論題,以《奇葩說》為例,每期節目都有一個論題。
作者認為,論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描述性論題,二是規定性論題。什麼是「描述性論題」呢?列舉幾個例子,你就很好理解了。比如,音樂學習是不是能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學術水平怎麼樣?這三個問題都是「描述性論題」,它們是針對某種現象「是什麼」提出的問題。
除了「描述性論題」外,還有一種常見的論題叫做「規定性論題」,《奇葩說》的辯題常常屬於這類。比如,應不應該支持父母住養老院?鼓勵痛不欲生的癌症患者活下去,是對還是錯?當面說分手,好還是不好?這類論題都是關於屬於倫理或道德範疇,它們提出的是關於什麼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問題。
了解了論題的這兩種分類,能夠幫助你更好的判斷論題。比如,一句話中存在「是什麼」「怎麼樣」「應不應該」「好還是不好」這些辭彙時,就需要留心一下,作者可以是通過這些關鍵詞提示你,論題在這裡。除了通過關鍵詞判斷論題之外,還可以留心文章的標題或文章開頭部分。如果論題比較隱晦,就需要問問自己,作者在對什麼事件進行回應,或者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和工作背景,在背景中尋找線索。當然,最有效的辦法是先找准結論,根據結論找論題。
2、結論
結論是作者帶領你旅行到達的終點站,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觀點,一般在文章的末尾可以找到。另外,你也可以通過提問來找到結論。拿到一篇文章,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作者希望證明的是什麼?這個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結論不只是一個觀點,還包括支持這一觀點的其他陳述。如果沒有觀點支持,簡單粗暴的判斷一個問題應該不應該,就不能算作結論。比如,有人說「對自己的伴侶不應該撒謊」,這句話前後沒有任何觀點支撐,就不能叫做結論,只能叫做斷言。但是如果加上一句「因為撒謊會破壞兩個人之間的信任」。那麼,這兩句話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論,「對自己的伴侶不應該撒謊」,屬於結論,「撒謊會破壞兩個人之間的信任」,屬於支撐這一結論的理由。
3、理由
作者認為,一段完整的論證,除了要有論題和結論之外,還要有理由,也就是說你拿什麼證據來說服讀者,相信你的結論是有價值的。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聲稱:中國不久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的頭號霸主。如果你進一步追問,為什麼,這個人給不出確鑿的理由,只是含糊其辭的說:因為我就是這樣認為的。顯然,這個理由並不能說服你,你也就不會相信他的結論。但是如果這個人告訴你,中國的教育支出和軍事支出超過美國 3 倍,那麼,這個理由有可能說服你相信這句話。
你要學會提問,為什麼,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證據是否有效,讓你的結論站得住腳?比如,很多證據都表明:每隔一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可以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但是也有一些其他證據表明,不能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判斷,證據的有效性,正方和反方,誰的證據更有效,誰就能更好的說服你。
4、假設
任何想要說服你的論證,外表看起來都顯得完美無缺,但是有些內在的、隱藏的假設卻看不到。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需要看到背後隱藏的東西。就像看魔術師表演,不僅要看熱鬧,還要了解背後的套路。
如何尋找假設呢?作者給出一個方法,先檢查理由,再檢查結論,尋找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主要指在 A B 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認為 A 比 B 更重要的一種偏向,和價值取向很像,它不像冰淇淋一樣,最愛抹茶味的,不喜歡草莓味的,不過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是有自己選擇這一價值觀的理由,並且讓事實能成立。
什麼是價值觀?價值觀就是「把理由和結論從邏輯上聯繫起來的東西」。價值觀的兩個特點,一是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二是具有一定隱蔽性,一般情況下作者不會明說,只有在字裡行間仔細推敲才能發現。
比如,為什麼學習批判性思考?背後隱藏的價值觀是,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達理等價值觀是人類最重要的一些目標。批判性思考的人喜歡看不同的觀點碰撞,最後得出合適的觀點。如果不認同這些價值觀,就沒法做一個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認為墮胎是謀殺生命,有人卻認為這是人性化的行為?為什麼有些高智商的人攻擊色情雜誌的出版,有些人卻認為,這是《人權法案》賦予人的自然權利。這些觀點背後都是價值觀的衝突,只有把這些價值觀假設添加到推理中,這些理由才能從邏輯上證實其結論。
舉個例子:我們不應該讓上癮類藥物合法化,這些藥物引發了太多的街頭暴力和其他犯罪行為。這個觀點背後的假設就是,街頭暴力等公共安全比個人責任更重要。
舉個例子:該不該告訴媽媽,哥哥在外面打架了?告訴了是對媽媽誠實,但是對哥哥卻沒有做到忠誠。每周開總統新聞發布會是否明智?一種是媒體自由,一種是國家安全。應不應該監禁那些有種族主義思想的人?一邊是秩序,一邊是言論自由。
描述性假設。主要指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
舉個例子:這輛車能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因為這種型號的車在各種情況下功能都沒有出現問題。假如這個結論和理由都成立,那麼背後存在的假設是:這個型號的車多年來,質量始終保持一致。
找到描述性假設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找到重要的假設,需要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向自己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個理由得出這個結論的」,「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這個結論還需要哪些東西成立才行」,多思考「作者過去的經歷和背景,對他做出這樣的結論產生了哪些影響」「為什麼有一部分人會強烈反對他的這種說法」「有沒有通過別的方法來獲得好處」
總結一下,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准論題和結論,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些方法運用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你在寫作時,如果能將論題的範圍盡量縮小,迅速定位。
作者認為,學會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是通過提問,了解論證的基本結構。比如,你拿到一本文章,可以先問問自己,這篇文章的論題是什麼,結論是什麼,證明結論成立的理由有哪些?在「看得見」的論證之外,還有哪些「看不見」的假設,不管是價值觀假設還是描述性假設,都影響著論證是否嚴謹。
六、批判性提問第二步:如何判斷證據是否站得住腳?
作者要證明自己的觀點,需要給出證據,但是這些證據是否可靠,能否支撐結論?我總結了 7 個不可靠的證據,可以作為檢測清單,在思考過程中使用:
1、直覺不可靠。「跟著感覺走」、「第六感」等依靠直覺做判斷並不可靠,因為很多直覺依賴無意識加工,極大地忽視了相關證據,並且反映出強烈的偏見。所以一定要警惕只是憑直覺證實的那些斷言。
2、個人經歷不可靠。比如,我的朋友在考試前複習了一個通宵,結果考了年級第一。我明天要考試了,我也打算熬夜複習一晚上。別人的經驗並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我們簡單的模仿,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得不償失」的後果。
3、個人觀察也不可靠。個人觀察就是相信「眼見為實」,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要看到的,選擇性記憶的東西,比如,你看到一個人揮舞手槍指著銀行的工作人員,你站在離他非常近的地方,但你的觀察有可能出現偏差。
4、當事人證詞不可靠。這個在廣告中經常使用,我用這個減肥藥一個月減了 30 斤;這本小說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小說;這部電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這些人親自試過,給出口碑推薦,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對別人也有借鑒意義,就很難說了。
5、專家不可靠。「專家也是人,專家也會犯錯」,看電影接受影評專家的推薦,買衣服看搭配達人的推薦,買股票聽股神的建議,但是專家也有犯錯的時候。比如 IBM 的主席托馬斯·沃森,在 1943 年提出一個觀點:「我想電腦或許有世界市場,但最多只賣得出去五台」。這位 IBM 的個人電腦專家,在 1943 年時,也沒有預料到電腦會成為每個家庭、每個企業的必備用品。
6、研究報告不可靠。很多論證這樣展開:研究表明、研究人員在最近一份調查中發現。研究報告通常是由訓練有素地科研人員來系統地收集觀察數據,科學方法能夠避免我們的依靠直覺或常識做判斷帶來的偏見,因為它獲取的數據是以可公開驗證的,它使用的程序是可控的,可以減少觀察中的犯錯率,它使用的概念具有精確性。
7、類比不可靠。類比是一種常用的論證方法,藉助你熟悉的事物,幫助你理解陌生的事物。
比如,想要說明老師及時處理「問題學生」的重要性時,可以運用類比說明,一個壞學生往往帶壞一個班的學生,因為一個老鼠往往壞了一整袋大米。
類比能讓人更方便的理解新事物,但是往往會帶來迷惑性。如何評價類比呢?在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你首先要學會通過提問辨認出一個類比論證;然後再通過提問,來評價這個論證,尋找相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舉個例子。有人說,互聯網的發展不會帶來報紙和雜誌的消失,因為冷凍快餐的流行也沒有讓下廚房做飯這個傳統消失。聽起來很有道理,新事物的發展不會帶來傳統事物的消失,但是仔細一想,閱讀報紙和雜誌,並不能帶來下廚房做飯的樂趣,互聯網帶來的好處也不是冷凍快餐就能概括得了的。
所有類比本質上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做了錯誤的假設:兩樣東西在一兩個方面有相似之處,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會有相似之處,這個從邏輯上本來就說不通,但是類比的好處是提供暗示,幫助你理解陌生的事物。
總結一下,在說到證明結論的理由時,我們提到了七種不靠譜的證據:直覺不可靠、個人經歷不可靠、個人觀察不可靠、當事人證詞不可靠、專家不可靠、研究報告不可靠、類比不可靠。這裡是列舉這些證據在平時應用中的不周到的地方,也是需要在提問時,留個心眼的地方。
七、批判性提問第三步:論證中常見的錯誤類型?
找到論證的基本結構,論題,結論,理由和假設之後,還需要對論證過程進行更精細的掃描。除了掃描七大不可靠的證據清單之外,我們還要看看語言表達是否清晰、推理邏輯是否恰當、以及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這三個方面。
1、詞語意思不明確帶來歧義
關鍵詞的含義要理解到位,才能更好的溝通。語言並不是完美的交流工具,不像 1+1=2 那樣具體,一個詞語可以有多個意思,有不同的定義。做到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是要找到關鍵詞的含義,也就是結論和理由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辭彙,特別是抽象的辭彙,比如,高收入能否帶來幸福感,什麼叫高收入,什麼叫幸福感,文章開頭必須對這兩個關鍵詞進行定義才能展開深入的討論。
學會提問:「作者這樣說是什麼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這個意思」,然後還要思考「這個詞語有沒有其他的意思」,把不同的含義放在上下文語境中,看看是否影響最後的結論。
舉個例子:「大家牌」催眠葯,30 分鐘見效。也就是想推薦大家購買這種催眠葯,理由是 30 分鐘見效,但是「什麼效果就叫做見效呢」,它可能意味著這種催眠葯讓你昏昏欲睡,也可能意味著讓你一下子昏睡下去,或者還有其他意思。廣告詞里充滿了模稜兩可的辭彙,商家特意在廣告中使用模稜兩可的詞,來說服你相信他們的產品比所有競爭對手的產品都要棒。學會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你理性思考,減少被廣告商誘惑產生的衝動購買。
在文章中,可以通過上下文的語境來發現作者對關鍵詞的定義。
比如:遊樂園給多數遊客帶來了極大的滿足。受調查的人超過半數以上都認為,遊樂園的遊戲項目應有盡有,騎乘設施種類多樣,他們很快就會再次光臨這裡。「帶來極大滿足」這個短語意思可能不明確,但是從作者的論證中可以清楚看到,「帶來極大的滿足」意思是遊客喜歡「遊戲項目應有盡有,騎乘設施種類多樣」。
關於一個詞語的三種定義法:同義替換、舉例說明、具體標準定義。以「憂慮」為例,這個詞我們在字典上可以找到三種不同的定義方法。
第一,同義替換。憂慮就是感到緊張不安。
第二,舉例說明。憂慮就是候選人打開電視收看選舉結果公布時的心情。
第三,具體標準定義。憂慮是一種主觀上的不適感,伴隨有自主神經系統越來越強烈的感受。
有用的定義會告訴你具體的使用規則,一般來說具體標準定義用得最多。同義替換和舉例說明這兩種定義方式都不合適。
2、推理中有沒有謬誤
也就是說作者有沒有採取欺騙的手段,來說服你採納他的結論?你學著問題恰當的問題,就能幫助你找到推理過程中的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就是典型的「對人不對事」,在夫妻吵架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吵著吵著就開始人身攻擊了。舉個例子。老公說:我覺得買那些名牌衣服就是浪費錢。老婆來一句:你當然這樣說了,反正你也買不起。老公說:你怎麼知道我買不起?我只是不想浪費罷了。老婆說:不管怎麼樣,你就是個窮光蛋,而且還是小氣鬼。
亂扣帽子謬誤,就是典型的「給人貼標籤」的做法。比如,為了解釋老爸酗酒的毛病,當老媽被大女兒問道:為什麼老爸行為這麼古怪?老媽隨口回答道:他正在經歷中年危機。你看,中年危機就像一頂帽子,扣在了老爸頭上,這種方式的危害就是,想當然的給人「貼標籤」,卻忽視了對老爸酗酒這個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的探索,比如,老爸最近工作壓力大,老爸和別人鬧矛盾了,需要借酒消愁等。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傾向」,主要表現在,如果某個方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某個問題,就不應該支持這個方案。比如,有人認為,在家裡安裝防盜系統完全是浪費錢,因為如果小頭想要光顧你家,他總能想到辦法,你安裝什麼系統都不管用。再比如,政府頒髮禁止吸煙的法令是沒有用的,因為想吸煙的人總能想到辦法偷偷摸摸吸煙,所以政府頒髮禁煙令是無效的。這就是典型的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而全盤否定某個方案的有效性。
3、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統計數據就是用數據來表達的證據,看起來非常具有科學性,非常精確,但是統計數據只能是基於事實做出的一些估計,這些估計有時候游泳,有時候具有欺騙性。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你要學會辨別出錯誤的統計數據的推理。
我們經常使用統計數據來揭示身邊的各種現象,比如戰爭中傷亡人數的增加或減少,新產品銷量的多少,一支股票賺錢能力的多少,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多少。
欺騙性的第一個表現就是:數據來歷不明。新聞標題,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數據:40% 的大學生飽受抑鬱症的折磨,80% 的司機都有開車打手機的習慣。在相信這些數據之前,要先問一聲,它們是怎麼得來的。
欺騙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數據樣本不夠,得出的結論不具有說服性。比如:大約有50% 的美國人欺騙了自己的另一半。研究人員最近在一家購物中心採訪了很多人。在接受採訪的 75 人當中,有 36 人坦誠他們有朋友曾經承認欺騙過自己的約會對象。在購物中心隨機採訪的 75 個人,就可以推論出所有美國人的行為嗎,仔細一看,有非常大的問題。
欺騙性的第三個表現就是:省略數據也是欺騙。統計數據常常因為不完整而欺騙我們,當你遇到聽起來讓人動心的數字或者百分比的時候,一定要當心。
好了,說完語言歧義、推理謬誤、數據欺騙之外,我們對整個論證的提問也就差不多了。總結一下,這本書主要講了批判思考中,學會提問的重要性。如何判斷一個論證是否合理,一要看看這段論證的基本結構,把把脈,看看論題、結論、理由、假設分別是什麼,相當於定位。二要看看作者用來論證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腳,有沒有犯7大錯誤,一個個針對問題清單提問。三要看看全文,進一步掃描語言、邏輯、數據等關鍵信息。
看完這本書是不是有一種不會思考的感覺?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簡單的東西,一旦懷疑和思考就要耗費腦力,但是學會了批判性思考,能夠幫助我們在重大問題的選擇上,找到理性的紋路,特別是對於喜歡「跟著感覺走」的文科生,值得好好學習。
想獲取更多源頭信息嗎?來開智部落吧!在這裡,遇見異類,品讀經典,創造輸出。全新 2.0 即將開放招募,更多內容,更多玩法,全面升級,敬請期待。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210) 不感興趣 投訴 本文相關推薦
廣告學會提問》: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 2017-10-23 20:16 批判性思維 /閱讀 /辭彙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學會批判性的接受別人的觀點,做出理性的選擇?要成為一個「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你需要打磨哪些技能?一起來看看魚串串讀完《學會提問》後的思考和感悟吧。
一、這本書主要講了啥?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通過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學會批判性的接受別人的觀點,做出理性的選擇。作者告訴我們,面對別人給出的任何一段論述,首先要找到論題、結論、理由、假設這四大要素,然後要評價這段論述中用詞是否標準、邏輯上是否有錯誤、因果關係是不是還有其他可替代的、數據有沒有欺騙性、有沒有被忽略的重要信息,通過不斷的提問,列出一系列問題去論證,作者的觀點是不是站得住腳。
二、這本書為啥這麼火?
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鍛煉批判性思維的書,它告訴普通大眾,如何提出「恰當的問題」,辯證看待結論,不被別人的答案牽著鼻子走。這本書出版 30 多年來一直暢銷全球,已經出版了第 10 版。
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是這本書的講述方式新穎,作者沒有直接灌輸給讀者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自問自答,呈現出思考的全過程,就像一個廚師,不僅端出了美味佳肴給你品嘗,還帶你去後廚看看這個美味佳肴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另一方面這本書的使用範圍超乎想像,不管是律師還是醫生、老師,或者是普通的家庭主婦,這本書提倡的「尋找關鍵問題的答案」的方法,對於我們批判思考,做出理性選擇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在作者看來,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有三個特點:
一是有「問題意識」,對於別人的觀點,不是一股腦兒全盤接受;
二是有「提出關鍵問題的能力」,對於別人的觀點,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
三是有「解答關鍵問題的能力」,能夠解答自己提出的關鍵問題,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提升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來幫助你通過提出關鍵問題,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看電影」為例。假如你要去看一部新上映的電影,你是直接相信知名影評人的權威推薦,還是看豆瓣上其他人的評價,或者自己搜索影片信息,自己思考後再決定是否看?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在選擇看哪一部電影時,不會一味的聽取影評專家或者豆瓣電影的評價,而是針對他人的意見,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為什麼這個影評專家會大力讚賞這部電影?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這麼低?是影片不好看,還是這部電影不符合豆瓣用戶的口味?最後綜合考慮影評專家和豆瓣評分的意見,主動搜索電影的相關製作背景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做出理性的選擇。
四、為什麼要學習批判性思維?
也就是說,學會批判性思考有哪些好處呢?作者給出了兩點好處:一是避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二是批判思考促進良好行動。
關於避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作者給出了一組對比: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就是指像海綿放在水中,充分吸收水分一樣,對外部信息不加取捨進行吸收,成為別人思想的奴隸,被牽著鼻子走。而淘金式思維,就是指像淘金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和別人對話,不斷提出問題,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舉個例子:在關於美國是否應該禁止個人攜帶槍支的討論中,有一段文字這樣描述:
支持禁槍的人認為:很多殺人犯不過是一時衝動殺了人,因為槍就在身邊。如果沒有槍,也就不會殺人了。還有人認為槍支持有者是那些沒文化的人,他們天生就好鬥。
假如你採用海綿式思維閱讀,你會花功夫記住,支持禁槍的幾點理由,但是如果採用淘金式思維閱讀,你就會不斷提出問題,發現這段文字本身的漏洞。比如:
1、很多殺人犯出於衝動殺人,這個很大不一部分的人,是怎麼得來的,是主觀揣測還是有科學證據?很大一部分人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又是什麼情況?
2、槍支持有者都沒有文化嗎,那地產大佬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夫人埃莉諾·羅斯福(編者註:《學會提問》初版寫於 2003 年),銀行家大衛·洛克菲勒這個人都持有槍是怎麼回事?這些人也是沒文化,天生就好鬥的人嗎?
3、支持禁止攜帶槍支,是不是對其他人有潛在好處,作者在論述中特意隱藏了?有沒有相反觀點的研究成果作者選擇性忽略了?
4、每年有多少人死於手槍?如果實行槍支管制這些人是不是就不會死了,或者只是換一種方式死罷了?
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如果採用淘金式思維,對這段論述進行批判性解讀,就能找出作者論述的很多漏洞,就不會輕易被作者牽著鼻子走。
除此之外,作者還認為,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更好的行為產生。以讀書為例:
海綿式思維的讀者怎樣讀書?逐字逐句閱讀,竭盡所能記住所讀材料,把關鍵句子劃重點,做筆記概括要點,時不時複習書上的劃線部分。他的主要任務是找出作者的觀點,以及理論論證的全部過程,並充分加以理解,但是不作出任何評價。多麼像我們小學初中時候學習。
淘金式思維的讀者怎樣讀書?一是和海綿式思維的讀者一樣,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二是要求讀者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旨在找出最佳判斷或最合理的看法。常常會質疑作者為何要提出不同的主張,作者的推理和論述存在什麼問題。無時不刻不在和自己的閱讀材料互動,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五、批判性提問的第一步:如何找到一段論述的基本結構?
作者認為,一段合理的論述包括四個要素:論題、結論、理由和假設。也就是說,你提出的問題是什麼,給出了什麼結論,你用什麼理由來論證這個結論的,在這段論證的背後隱含了哪些假設?
首先學會找准論題和結論,也就是作者提出了什麼問題,作者想說服讀者接受什麼樣的結論?論題和結論,就像旅行時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一樣,論題是旅行的起點,結論是旅行的終點,也就是作者最終想要傳遞給你的觀點。
1、論題
論題就是討論的焦點問題。每一本書都有一個中心論題,除了書,脫口秀節目也有自己的論題,以《奇葩說》為例,每期節目都有一個論題。
作者認為,論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描述性論題,二是規定性論題。什麼是「描述性論題」呢?列舉幾個例子,你就很好理解了。比如,音樂學習是不是能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學術水平怎麼樣?這三個問題都是「描述性論題」,它們是針對某種現象「是什麼」提出的問題。
除了「描述性論題」外,還有一種常見的論題叫做「規定性論題」,《奇葩說》的辯題常常屬於這類。比如,應不應該支持父母住養老院?鼓勵痛不欲生的癌症患者活下去,是對還是錯?當面說分手,好還是不好?這類論題都是關於屬於倫理或道德範疇,它們提出的是關於什麼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問題。
了解了論題的這兩種分類,能夠幫助你更好的判斷論題。比如,一句話中存在「是什麼」「怎麼樣」「應不應該」「好還是不好」這些辭彙時,就需要留心一下,作者可以是通過這些關鍵詞提示你,論題在這裡。除了通過關鍵詞判斷論題之外,還可以留心文章的標題或文章開頭部分。如果論題比較隱晦,就需要問問自己,作者在對什麼事件進行回應,或者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和工作背景,在背景中尋找線索。當然,最有效的辦法是先找准結論,根據結論找論題。
2、結論
結論是作者帶領你旅行到達的終點站,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觀點,一般在文章的末尾可以找到。另外,你也可以通過提問來找到結論。拿到一篇文章,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作者希望證明的是什麼?這個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結論不只是一個觀點,還包括支持這一觀點的其他陳述。如果沒有觀點支持,簡單粗暴的判斷一個問題應該不應該,就不能算作結論。比如,有人說「對自己的伴侶不應該撒謊」,這句話前後沒有任何觀點支撐,就不能叫做結論,只能叫做斷言。但是如果加上一句「因為撒謊會破壞兩個人之間的信任」。那麼,這兩句話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論,「對自己的伴侶不應該撒謊」,屬於結論,「撒謊會破壞兩個人之間的信任」,屬於支撐這一結論的理由。
3、理由
作者認為,一段完整的論證,除了要有論題和結論之外,還要有理由,也就是說你拿什麼證據來說服讀者,相信你的結論是有價值的。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聲稱:中國不久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的頭號霸主。如果你進一步追問,為什麼,這個人給不出確鑿的理由,只是含糊其辭的說:因為我就是這樣認為的。顯然,這個理由並不能說服你,你也就不會相信他的結論。但是如果這個人告訴你,中國的教育支出和軍事支出超過美國 3 倍,那麼,這個理由有可能說服你相信這句話。
你要學會提問,為什麼,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證據是否有效,讓你的結論站得住腳?比如,很多證據都表明:每隔一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可以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但是也有一些其他證據表明,不能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判斷,證據的有效性,正方和反方,誰的證據更有效,誰就能更好的說服你。
4、假設
任何想要說服你的論證,外表看起來都顯得完美無缺,但是有些內在的、隱藏的假設卻看不到。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需要看到背後隱藏的東西。就像看魔術師表演,不僅要看熱鬧,還要了解背後的套路。
如何尋找假設呢?作者給出一個方法,先檢查理由,再檢查結論,尋找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主要指在 A B 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認為 A 比 B 更重要的一種偏向,和價值取向很像,它不像冰淇淋一樣,最愛抹茶味的,不喜歡草莓味的,不過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是有自己選擇這一價值觀的理由,並且讓事實能成立。
什麼是價值觀?價值觀就是「把理由和結論從邏輯上聯繫起來的東西」。價值觀的兩個特點,一是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二是具有一定隱蔽性,一般情況下作者不會明說,只有在字裡行間仔細推敲才能發現。
比如,為什麼學習批判性思考?背後隱藏的價值觀是,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達理等價值觀是人類最重要的一些目標。批判性思考的人喜歡看不同的觀點碰撞,最後得出合適的觀點。如果不認同這些價值觀,就沒法做一個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認為墮胎是謀殺生命,有人卻認為這是人性化的行為?為什麼有些高智商的人攻擊色情雜誌的出版,有些人卻認為,這是《人權法案》賦予人的自然權利。這些觀點背後都是價值觀的衝突,只有把這些價值觀假設添加到推理中,這些理由才能從邏輯上證實其結論。
舉個例子:我們不應該讓上癮類藥物合法化,這些藥物引發了太多的街頭暴力和其他犯罪行為。這個觀點背後的假設就是,街頭暴力等公共安全比個人責任更重要。
舉個例子:該不該告訴媽媽,哥哥在外面打架了?告訴了是對媽媽誠實,但是對哥哥卻沒有做到忠誠。每周開總統新聞發布會是否明智?一種是媒體自由,一種是國家安全。應不應該監禁那些有種族主義思想的人?一邊是秩序,一邊是言論自由。
描述性假設。主要指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
舉個例子:這輛車能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因為這種型號的車在各種情況下功能都沒有出現問題。假如這個結論和理由都成立,那麼背後存在的假設是:這個型號的車多年來,質量始終保持一致。
找到描述性假設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找到重要的假設,需要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向自己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個理由得出這個結論的」,「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這個結論還需要哪些東西成立才行」,多思考「作者過去的經歷和背景,對他做出這樣的結論產生了哪些影響」「為什麼有一部分人會強烈反對他的這種說法」「有沒有通過別的方法來獲得好處」
總結一下,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准論題和結論,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些方法運用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你在寫作時,如果能將論題的範圍盡量縮小,迅速定位。
作者認為,學會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是通過提問,了解論證的基本結構。比如,你拿到一本文章,可以先問問自己,這篇文章的論題是什麼,結論是什麼,證明結論成立的理由有哪些?在「看得見」的論證之外,還有哪些「看不見」的假設,不管是價值觀假設還是描述性假設,都影響著論證是否嚴謹。
六、批判性提問第二步:如何判斷證據是否站得住腳?
作者要證明自己的觀點,需要給出證據,但是這些證據是否可靠,能否支撐結論?我總結了 7 個不可靠的證據,可以作為檢測清單,在思考過程中使用:
1、直覺不可靠。「跟著感覺走」、「第六感」等依靠直覺做判斷並不可靠,因為很多直覺依賴無意識加工,極大地忽視了相關證據,並且反映出強烈的偏見。所以一定要警惕只是憑直覺證實的那些斷言。
2、個人經歷不可靠。比如,我的朋友在考試前複習了一個通宵,結果考了年級第一。我明天要考試了,我也打算熬夜複習一晚上。別人的經驗並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我們簡單的模仿,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得不償失」的後果。
3、個人觀察也不可靠。個人觀察就是相信「眼見為實」,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要看到的,選擇性記憶的東西,比如,你看到一個人揮舞手槍指著銀行的工作人員,你站在離他非常近的地方,但你的觀察有可能出現偏差。
4、當事人證詞不可靠。這個在廣告中經常使用,我用這個減肥藥一個月減了 30 斤;這本小說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小說;這部電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這些人親自試過,給出口碑推薦,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對別人也有借鑒意義,就很難說了。
5、專家不可靠。「專家也是人,專家也會犯錯」,看電影接受影評專家的推薦,買衣服看搭配達人的推薦,買股票聽股神的建議,但是專家也有犯錯的時候。比如 IBM 的主席托馬斯·沃森,在 1943 年提出一個觀點:「我想電腦或許有世界市場,但最多只賣得出去五台」。這位 IBM 的個人電腦專家,在 1943 年時,也沒有預料到電腦會成為每個家庭、每個企業的必備用品。
6、研究報告不可靠。很多論證這樣展開:研究表明、研究人員在最近一份調查中發現。研究報告通常是由訓練有素地科研人員來系統地收集觀察數據,科學方法能夠避免我們的依靠直覺或常識做判斷帶來的偏見,因為它獲取的數據是以可公開驗證的,它使用的程序是可控的,可以減少觀察中的犯錯率,它使用的概念具有精確性。
7、類比不可靠。類比是一種常用的論證方法,藉助你熟悉的事物,幫助你理解陌生的事物。
比如,想要說明老師及時處理「問題學生」的重要性時,可以運用類比說明,一個壞學生往往帶壞一個班的學生,因為一個老鼠往往壞了一整袋大米。
類比能讓人更方便的理解新事物,但是往往會帶來迷惑性。如何評價類比呢?在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你首先要學會通過提問辨認出一個類比論證;然後再通過提問,來評價這個論證,尋找相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舉個例子。有人說,互聯網的發展不會帶來報紙和雜誌的消失,因為冷凍快餐的流行也沒有讓下廚房做飯這個傳統消失。聽起來很有道理,新事物的發展不會帶來傳統事物的消失,但是仔細一想,閱讀報紙和雜誌,並不能帶來下廚房做飯的樂趣,互聯網帶來的好處也不是冷凍快餐就能概括得了的。
所有類比本質上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做了錯誤的假設:兩樣東西在一兩個方面有相似之處,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會有相似之處,這個從邏輯上本來就說不通,但是類比的好處是提供暗示,幫助你理解陌生的事物。
總結一下,在說到證明結論的理由時,我們提到了七種不靠譜的證據:直覺不可靠、個人經歷不可靠、個人觀察不可靠、當事人證詞不可靠、專家不可靠、研究報告不可靠、類比不可靠。這裡是列舉這些證據在平時應用中的不周到的地方,也是需要在提問時,留個心眼的地方。
七、批判性提問第三步:論證中常見的錯誤類型?
找到論證的基本結構,論題,結論,理由和假設之後,還需要對論證過程進行更精細的掃描。除了掃描七大不可靠的證據清單之外,我們還要看看語言表達是否清晰、推理邏輯是否恰當、以及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這三個方面。
1、詞語意思不明確帶來歧義
關鍵詞的含義要理解到位,才能更好的溝通。語言並不是完美的交流工具,不像 1+1=2 那樣具體,一個詞語可以有多個意思,有不同的定義。做到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是要找到關鍵詞的含義,也就是結論和理由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辭彙,特別是抽象的辭彙,比如,高收入能否帶來幸福感,什麼叫高收入,什麼叫幸福感,文章開頭必須對這兩個關鍵詞進行定義才能展開深入的討論。
學會提問:「作者這樣說是什麼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這個意思」,然後還要思考「這個詞語有沒有其他的意思」,把不同的含義放在上下文語境中,看看是否影響最後的結論。
舉個例子:「大家牌」催眠葯,30 分鐘見效。也就是想推薦大家購買這種催眠葯,理由是 30 分鐘見效,但是「什麼效果就叫做見效呢」,它可能意味著這種催眠葯讓你昏昏欲睡,也可能意味著讓你一下子昏睡下去,或者還有其他意思。廣告詞里充滿了模稜兩可的辭彙,商家特意在廣告中使用模稜兩可的詞,來說服你相信他們的產品比所有競爭對手的產品都要棒。學會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你理性思考,減少被廣告商誘惑產生的衝動購買。
在文章中,可以通過上下文的語境來發現作者對關鍵詞的定義。
比如:遊樂園給多數遊客帶來了極大的滿足。受調查的人超過半數以上都認為,遊樂園的遊戲項目應有盡有,騎乘設施種類多樣,他們很快就會再次光臨這裡。「帶來極大滿足」這個短語意思可能不明確,但是從作者的論證中可以清楚看到,「帶來極大的滿足」意思是遊客喜歡「遊戲項目應有盡有,騎乘設施種類多樣」。
關於一個詞語的三種定義法:同義替換、舉例說明、具體標準定義。以「憂慮」為例,這個詞我們在字典上可以找到三種不同的定義方法。
第一,同義替換。憂慮就是感到緊張不安。
第二,舉例說明。憂慮就是候選人打開電視收看選舉結果公布時的心情。
第三,具體標準定義。憂慮是一種主觀上的不適感,伴隨有自主神經系統越來越強烈的感受。
有用的定義會告訴你具體的使用規則,一般來說具體標準定義用得最多。同義替換和舉例說明這兩種定義方式都不合適。
2、推理中有沒有謬誤
也就是說作者有沒有採取欺騙的手段,來說服你採納他的結論?你學著問題恰當的問題,就能幫助你找到推理過程中的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就是典型的「對人不對事」,在夫妻吵架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吵著吵著就開始人身攻擊了。舉個例子。老公說:我覺得買那些名牌衣服就是浪費錢。老婆來一句:你當然這樣說了,反正你也買不起。老公說:你怎麼知道我買不起?我只是不想浪費罷了。老婆說:不管怎麼樣,你就是個窮光蛋,而且還是小氣鬼。
亂扣帽子謬誤,就是典型的「給人貼標籤」的做法。比如,為了解釋老爸酗酒的毛病,當老媽被大女兒問道:為什麼老爸行為這麼古怪?老媽隨口回答道:他正在經歷中年危機。你看,中年危機就像一頂帽子,扣在了老爸頭上,這種方式的危害就是,想當然的給人「貼標籤」,卻忽視了對老爸酗酒這個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的探索,比如,老爸最近工作壓力大,老爸和別人鬧矛盾了,需要借酒消愁等。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傾向」,主要表現在,如果某個方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某個問題,就不應該支持這個方案。比如,有人認為,在家裡安裝防盜系統完全是浪費錢,因為如果小頭想要光顧你家,他總能想到辦法,你安裝什麼系統都不管用。再比如,政府頒髮禁止吸煙的法令是沒有用的,因為想吸煙的人總能想到辦法偷偷摸摸吸煙,所以政府頒髮禁煙令是無效的。這就是典型的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而全盤否定某個方案的有效性。
3、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統計數據就是用數據來表達的證據,看起來非常具有科學性,非常精確,但是統計數據只能是基於事實做出的一些估計,這些估計有時候游泳,有時候具有欺騙性。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你要學會辨別出錯誤的統計數據的推理。
我們經常使用統計數據來揭示身邊的各種現象,比如戰爭中傷亡人數的增加或減少,新產品銷量的多少,一支股票賺錢能力的多少,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多少。
欺騙性的第一個表現就是:數據來歷不明。新聞標題,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數據:40% 的大學生飽受抑鬱症的折磨,80% 的司機都有開車打手機的習慣。在相信這些數據之前,要先問一聲,它們是怎麼得來的。
欺騙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數據樣本不夠,得出的結論不具有說服性。比如:大約有50% 的美國人欺騙了自己的另一半。研究人員最近在一家購物中心採訪了很多人。在接受採訪的 75 人當中,有 36 人坦誠他們有朋友曾經承認欺騙過自己的約會對象。在購物中心隨機採訪的 75 個人,就可以推論出所有美國人的行為嗎,仔細一看,有非常大的問題。
欺騙性的第三個表現就是:省略數據也是欺騙。統計數據常常因為不完整而欺騙我們,當你遇到聽起來讓人動心的數字或者百分比的時候,一定要當心。
好了,說完語言歧義、推理謬誤、數據欺騙之外,我們對整個論證的提問也就差不多了。總結一下,這本書主要講了批判思考中,學會提問的重要性。如何判斷一個論證是否合理,一要看看這段論證的基本結構,把把脈,看看論題、結論、理由、假設分別是什麼,相當於定位。二要看看作者用來論證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腳,有沒有犯7大錯誤,一個個針對問題清單提問。三要看看全文,進一步掃描語言、邏輯、數據等關鍵信息。
看完這本書是不是有一種不會思考的感覺?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簡單的東西,一旦懷疑和思考就要耗費腦力,但是學會了批判性思考,能夠幫助我們在重大問題的選擇上,找到理性的紋路,特別是對於喜歡「跟著感覺走」的文科生,值得好好學習。
想獲取更多源頭信息嗎?來開智部落吧!在這裡,遇見異類,品讀經典,創造輸出。全新 2.0 即將開放招募,更多內容,更多玩法,全面升級,敬請期待。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210) 不感興趣 投訴 本文相關推薦
廣告
推薦閱讀:
※這所培養了多位法國總統的頂尖大學,面試都在問些什麼?
※用批判性思維學語文,我們要培養這12項基本技能
※【總247】關於批判性思維,我覺得這些書不錯
※為什麼說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無法用考試來衡量的?
※《學會提問 批判性思維指南》核心觀點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