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十八世陳鴻烈和他的後代們【附視頻】
陳家溝村位於河南省溫縣城東5公里的清風嶺上,現有面積2萬餘平方米,人口2600餘人,陳氏佔總人口的70%。陳家溝南望黃河(不足5公里)與虎牢關、伏羲台、河洛文化(伊洛河與黃河交會處)等遺址隔河相望;西北40公里處的二仙廟、縣域內的卜商墓、慈勝寺、司馬懿故里、平皋古城遺址等環繞四周。陳家溝古稱常陽村。陳氏始祖陳卜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在溫縣城東北10公里處落腳,將此村取名陳卜庄。洪武七年,又合家遷往常陽村,因其三面環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陳氏家族在當地是望族,歷代秉承尚武之風,佔據著優越的地里和文化環境,至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創編的太極拳迄今風靡全球。村內現有陳氏祖祠、楊露禪學拳處、陳氏太極拳歷代宗師寢陵、牌樓等古迹遺存。
「生生不息,世代相傳」,太極拳做為陳氏家族的家傳絕學,與陳氏家族息息相關,而已融入陳氏後人的生活之中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太極拳已成為陳氏家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陳氏太極拳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歷代名家輩出,群星燦爛,歷代名家及其後代用各自的不懈努力譜寫著一個又一個歷史新篇章。
在眾多的的陳氏後代中,第十八世陳鴻烈做為普通一員,為維護陳氏太極拳發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而被載入史冊。並且在他的教導和感召之下其後代人承接了文武並重的家訓,其女陳立清、侄陳立憲均文韜武略。陳立清是現今當之無愧的女英豪、陳氏太極拳名家,陳立憲以建築設計師、家傳正骨點穴推拿之術和太極拳功夫被貫以「陳三絕」之美譽,他們都窮其畢生的努力為傳播陳氏太極拳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後代子女陳沛林、陳沛山、陳沛菊均文武雙全,繼往開來,在致力於太極拳的傳播事業中成就卓著,人稱「陳氏三傑」。第四代人也文武兼修,「文」有達世界名牌大學者,「武」有獲全國武術比賽金獎者。
一、陳氏太極拳的維護者陳鴻烈
陳鴻烈(1887年一1945年),陳氏第十八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先後隨其父和族祖陳鑫、族叔陳椿元習練陳氏小架,得真傳,甚悟太極拳之奧秘。他朝夕刻苦鍛練,功夫逐達爐火純青之境,其習武之毅力,維護陳拳之苦心,在民間留下了傳奇佳話。
他是陳拳的愛好者、繼承者、維護者,更是傳播者。他遵循王庭始祖遺訓,在家傳教子孫親朋晚輩,還應聘到縣城、外地傳授拳械,1933年任溫縣國學專修館、縣立女師、卜里中學教練。1942年--1943年在洛陽、西安孫良誠、高桂滋部任國術教官。1943年家鄉滲遭淪陷,被迫離鄉西遷,經西安、寶雞來到平涼,其間從未放棄習武授拳。他一生學藝授拳,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桃李滿天下,較為卓著者,有其女陳立清、侄陳立憲、婿原利仁、徒居世安、鄭甲辰、宮承漢等,是將陳氏太極拳傳到西北地區的第一人。
陳鴻烈先生是深明大義之人,在陳氏太極拳處於危難中,起過保存火種,延續實力的重要作用。軍閥混戰,抗戰期間,家鄉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民不聊生,村中青壯年為了謀生,大都離鄉背井,外逃糊口,留下老、幼、病、殘者,寒冬臘月來到他家習練拳械,以抗饑寒。他們腹中空空,那能舞動兵器,因而練拳的哼哈聲,舞動兵器的叮噹聲,悄然匿跡了。他面對此景此情,感慨萬分,心想怎麼辦?老祖先留下的健體、強國瑰寶不能就這樣滅絕了。遂於1931年--1934年間不顧一切,把自家的四畝灘地典當給王圪壋村的鄭大安,拿這些錢,買成高粱和自家的小麥磨成麵粉,讓家人每天蒸上三十來個黑糕,作為來家練拳者一點補貼。當時練小架的有:陳克忠、陳忠弟、陳慶豐、陳博文、陳金榜、陳天河等。練大架的有:陳林火、陳亮芝、陳文田、陳敬平、王平、耿占彪等。每天不下二、三十人,一直堅持到抗戰家鄉淪陷,為陳拳的保存、延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陳鴻烈先生生性豪爽、正直、遵師重德,是鼎力相助陳鑫出書的第一人。聞名於世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作者,陳氏第十六世、一代宗師陳鑫無子,收侄椿元為嗣子,椿元只有二女,相繼出嫁,椿元夫妻和鑫老夫婦相依為命,生活艱難,鴻烈每月供小麥三斗,以維殘生。這時,村裡有一晚輩,前來懇求鑫老說:「將你十幾年的辛苦著作稿件交我帶到南京出版,以稿費供你二老生活,每月保證小麥三斗,用錢四貫,百年之後,柏木四獨元貨棺木、壽衣」。鑫老和椿元、鴻烈等商議,就讓抄寫帶走,不料,數月後,竟來信說:「過江時,因船失事,書稿落於江中」。陳鑫看過來信,老淚橫流,悲痛萬分,當即昏絕於地。蘇醒後,找來椿元、鴻烈。鴻烈氣憤填膺,熱血沸騰,當即向鑫老說:「你老不必生氣傷心,你辛苦的著作一定要出版,你就放心吧!」陳鑫和椿元萬感欣慰,但因深受刺激,竟於次年(1927年)與世長辭。因其家貧,停柩在家,長期不得安葬,椿元、鴻烈等共議陳鑫安葬事宜,鴻烈不失前言,當年寒冬,攜同耿占彪帶著書稿沿凌渡過黃河,前往開封聯繫付印,經過多方探訪、聯繫,終在國術館館長陳灃嶺、劉丕顯等人鼎力協助下,於1933年在開封開明書店出版了。陳氏太極拳經典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四卷,以其稿費八百元大洋,將陳鑫妥為安葬。
二、文武雙全的女英豪陳立清
陳立清(1919--2008),陳鴻烈之女,1919年出生於太極拳發祥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系陳氏十九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太極拳大師。陝西省西安萃華武術館名譽館長,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副秘書長、顧問。
陳立清先生一生從文習武,注重武德教育,深懷報國之志。1934年就讀開封北倉女中時,曾加入黨的外圍組織,擔任學生會主席,經常登台演講,與同學走上街頭義演"放下你的鞭子","日出"等話劇,積極從事抗日活動。1938年求學於開封女師,41年畢業後,家鄉淪陷,不願為奴,經洛陽,走平涼以教書為業。解放前夕遷居西安,從事教師工作40餘年,1983年從西安市第73中退休。她無論上學期間,還是任課之餘,一直鍾愛家傳武術,從未停止過習練和義務傳授陳氏太極拳。從學校退休後,被邀參與各級各類武術活動,擔任西安市武協委員,陝西省武術挖掘小組成員,還不斷應邀參加各項武術比賽和赴外傳拳,被西寧市、長沙市、杭州市、沁陽市、平涼市等地區武術組織聘為專家顧問。
陳立清先生七歲師從十六世祖陳德祿習練陳氏大架,十歲隨其父陳鴻烈習練陳氏小架,炮捶及刀、槍,同時得到先輩陳鑫、陳椿元、陳發科、陳克忠、陳照丕等言傳身教,獲其精髓,後又從表叔耿占彪(陳氏外甥)習練春秋刀、劍、棍、桿、鐧等器械。是現今陳氏太極拳、械掌握最全,融於一身之人,她朝夕苦練,寒暑不綴,武藝精湛,造詣頗深,30年代曾在溫縣、開封、南陽等地區武術比賽中獲優異成績。40年代兩次參加平涼地區武術比賽獲甲等獎。
建國後,多次應邀參加陝西省、西安市武術比賽,獲得優秀獎和一等獎。1975年不顧嚴寒酷暑,兩次赴太原、洪洞許方慶老師處覓回了陳氏失傳近三百年的「陳氏108勢長拳」。1979年和1982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首屆、二屆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獲「榮譽獎」。首屆會後受到桂林市、桂林地區邀請到兩地進行武術交流活動。1984年創辦西安萃華武術館。同年應香港鳳凰制影片公司邀聘,擔任《太極神功》影片武術顧問。1985年應邀隨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日本,「空手道館」予以「中國女傑」的美譽。同年參加第二屆全國工人運動大會武術比賽獲一等獎。1986年應邀參加首屆全國太極拳研討會,發表了「試用科學原理剖析太極拳的松、柔和技擊」論文。1994年被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評為"太極拳大師"兼任付秘書長和顧問。1986年出席北京二屆國際太極拳修練大會,被聘為導師。
「闖祠堂立清鑽供桌」和「陳立清宴前比武」、還有「陳立清洪洞倒學拳」、出訪日本「陳立清異國揚威」等陳立清先生的武林故事已傳為佳話。
她從事武術教學,科研工作60餘年,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桃李滿天下,遍布全國各地及日、美、東南亞、港、台等國家和地區,他(她)們在各項武術比賽中,大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學術研討方面,有「陳氏太極拳的風格」,「學練太極拳十三要」等論文,並著有《陳氏太極拳小架》一書,於2001年7月由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日本《空手道》、《武術》和我國《中華武術》、《武林》等雜誌曾為其專題報道,多次得到中央、河南、陝西、長沙等地報刊和電視台等媒體專題報道,其事迹已編入《中國專家名人辭典》和《世界文化名人辭海》、《世界優秀人才大典》、《陳氏太極拳志》和《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傳集》等。
2008年11月7日早上8時許,陳立清大師安祥的離開了人世,享年90歲。大師去世的頭一天還在接待學生,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譜寫了美麗的太極人生,實現了「生命不息,傳拳不至」的諾言,她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2009年8月17日,在陳家溝歷代宗師陵園,舉行了陳立清大師紀念碑揭碑儀式。她的一生是是殫精竭慮、弘揚太極文化的一生,她以對太極拳事業和信仰的精神,為播撒陳氏太極拳,付出了艱辛勞動,做出了很大貢獻。太極拳界的同仁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她的精神,為傳播太極拳文化,打造太極拳文化品牌做出貢獻。
秋雨淅瀝,哀思綿綿,雨灑衣襟,更添傷感。陵園裡,一座座靜立的石碑宛如歷史老人,見證著時光的變遷,見證著陳家溝一天天更換容顏。願陳立清大師能在故里安息,護佑著這方故土。
三、「陳三絕」------陳立憲
陳立憲(1923~1983),祖父是陳氏太極拳九代陳銘三,父親陳鴻恩、叔父陳鴻烈。陳立憲先生出生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系陳氏十九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因其在家傳陳氏太極拳、正骨點穴推拿之術及建築設計三方面有較高造詣,且在當地功績顯赫,被人們尊稱為「陳三絕」。先生一生為人正直,謙和待人,勤懇工作,是當地德高望重、文武雙全,博學多才,集儒雅氣質和英武風度於一身的著名拳師。
陳立憲先生早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解放後複員回家鄉溫縣工作,後遷入沁陽市定居、工作。陳立憲先生1949年參加革命,曾在新鄉、溫縣、沁陽從事中學教育和工程設計師等工作。先生敬崗愛業,默默奉獻,五十年代即為沁陽建造出無柱十八米跨度之磚木結構大禮堂。參與了當地各項重點項目建設,貢獻卓著,多次榮獲縣、地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併當選為政協沁陽縣委員、常委。
陳立憲先生生前以家傳正骨推拿秘術濟世,平生輕利重義,常常是白天上班工作,晚間打著手電筒到鄉間為群眾治病,對外地慕名而來的病人更是照顧好生活再給治病,使數以千百計筋傷骨折病患者康復回春。撫弱濟貧,不辭辛苦,拒絕報酬者亦難以核之,贏得了當地群眾的高度讚譽。
陳立憲先生自幼隨陳氏第十八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叔父陳鴻烈習練家傳太極拳,又得到陳椿元等先輩們的指導。他天資聰慧,文武兼修,深得祖傳太極拳之奧妙,其拳術純正,手眼身法步靈活泰然,意氣神韻貫通經絡,柔剛達意,武姿與實用結合,理論紮實淵博。尤其是他利用祖傳中醫理論和建築專業知識,從解剖學、力學等不同角度對太極拳理論進行驗證和總結,寫下了數十萬言的心得筆記。他總結一生練拳的經驗,運用現代科學和我國傳統哲學理論,編成《陳氏太極拳拳式講解》一書,整理出《陳氏太極拳練習要領》。提出「習拳以意得氣,內外行徑軀不移,虛實分明氣血通。柔為本,剛為力,達意之的,用身不束不僵也。」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犧牲了大量休息時間,長期堅持耐心教拳授徒,1965年,他租賃房屋,自設教場,義招門徒,1976年前倡業餘武術班。他每日早上外出授拳,晚上在家精研拳理,還利用節假日和出差到外地教拳講學。為強化培育武林新秀,促進陳氏太極拳之發展,常穿梭於各武術輔導站,言傳身教,風雨無誤。意不求其名而名自得,欲不求其功而功自歸。陳立憲先生做為沁陽縣武協主席,不以己獨尊,竭誠團結各兄弟門派,以健身強體,防祛病疾,延年益壽,報效祖國為宗旨,與武林志士開導警勉,切磋技藝,使良好的習武之風在沁陽城鄉蔚然興起。並多次組隊參加市、省武術比賽取得優異成績,並出任省級比賽裁判工作,1983年在國家首次「千名武術優秀輔導員」評選活動中,他榮獲「全國優秀武術輔導員」稱號。在他的嚴格訓練和言傳身教之下,子女、弟子多有所成,他的兩男、兩女四個孩子均得家傳且文武雙全,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陳氏太極拳的發展努力著。
陳立憲先生於1983年本命年仲冬病逝花甲,歸葬故里族塋。先生高尚的品質,無私的奉獻精神成為後人的楷模,在沁陽、溫縣兩地享有盛譽,其紀念碑聳立於陳家溝歷代宗師陵園,供後人瞻仰。
後人有詩為贊:
天賦英姿氣宇軒昂敦本正大德被四方
學者風範文武兼長承傳族勛太極榮光
拳械純正門徒八方功架奧遂窮理弘揚
濟世慈心體療呈祥才達業著翰墨芸香
鞠躬盡瘁遺願未嘗功成名泰靈激世芳
九重嗟吒太岳崇仰中華振興國泰民康
推薦閱讀:
※羊湯店主自稱御廚後代:湯百年未變 喝的是皇家同款
※ 這3天出生的人,一輩子忙碌沒錢花,後代卻大有出息
※選好風水墓地,可福澤後代,保子孫三代榮華富貴!
※鐵骨錚錚的魯迅先生,他的後代今何在?
※毛新宇與蔣友柏:毛蔣後代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