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陵陰陽法派論述三篇]]
編者按:邱陵先生是廣州人,曾任職《羊城晚報》,其對丹道頗有研究。研究過黃元吉丹法,著《黃元吉靜功心法注釋》;也曾研究佛密,著述頗多,不能盡舉;這三篇是邱陵先生研究「陰陽丹法」所得,原刊載於浙江《氣功》雜誌,十餘年前已經讀過,現在讀來,別有心得。今重新整理來,集中在一起,請同道一起鑒賞。
陰陽法派玄牝門
邱陵
道家丹法最重玄牝之門,不論清靜法或者陰陽法(又稱栽接法)均以玄牝之門作為基礎理論。筆者於1988年第2期《中華氣功》雜誌曾發表《玄牝之門何處尋》一文,是以清靜法派觀點來解釋玄牝之門,本文則以陰陽法派觀點來探索此門。清靜法派和陰陽法派對玄牝之門理論的最大差異,在於前者認為一人單修便可顯現玄牝之門,而不必藉助於異性;後者則認為必須男女雙修,互相作用,才能出現玄牝之門。
玄牝和玄牝之門理論出自老子《道德經》。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張紫陽《悟真篇》進一步強調了玄牝之門的重要性。他說:「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將口鼻妄施為」,「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何謂穀神?何謂玄牝?何謂玄牝之門?玄牝之門有什麼作用?陰陽法派有一套理論作為他們修持的依據。
陰陽法派認為,玄為雄,陽也,火也,卦屬離,內有真陰之精。牝為雌,陰也,水也,卦屬坎,內有真陽之氣。這種看法於清靜法的看法基本相同,但再深一層看,則又有區別。
首先,陰陽法派認為,玄牝乃各是男女人身之「體具」,代表陽和陰,必須互相配合,才能發揮作用。《脈望》一書說:「玄牝,乃人身體具,未分之太極也,中有陰陽,故曰玄牝。神氣於此歸根,日月於此合壁。」「體具」二字,已把玄牝落到實處了,未分之太極,意為陰陽各半。中有陰陽,意為其中有半陰半陽,即玄為半陽半陰,牝為半陰半陽,故須配合,陰陽始全。否則,不成其為太極,亦無玄牝之門可言。
其次,陰陽法派認為,玄牝合成一竅,同開同合,方可謂之門。全陽子《玄牝之門賦》說:「一竅玄牝,大丹根本,是乃虛無之谷,互為出入之門。」一竅玄牝,是說玄牝合成一竅,而此竅在玄牝之中。玄牝為二物,因之玄有玄門,牝有牝戶,但此門戶須同開同合,才能成為玄牝之門;若玄牝各自開合,則非為門矣!所以說「互為出入之門」。這個「互」字,即有同開同合之意。《參同契》說:「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合皆合同」,即是此義。又說:「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亦是此義。此門只有開合咸同,方有造化之功,而煉丹有望,故曰「大丹根本」。至於虛無之谷者,即指老子所說的「穀神」。谷者,空空洞洞,虛而能應,此應者神也。
第三,陰陽法派又把玄牝之門各半,即左右兩扇,比之為月之上下弦,合而成其門,方有功用。《悟真篇》說:「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採得歸來爐里煅,煅成溫養自烹煎。」《玄牝之門賦》說:「界兩弦之間,平分兩弦。」弦者,是弓之形狀。所謂上下兩弦,即每月農曆初八和二十三夜的月亮,合則成其門,如日月的圓滿。兩弦者,兩弓之弦對合,以喻門之兩扇相關。平分者,門之開合不前不後也。就是說,此兩扇門同開同合,不稍有參差,才能氣象全而得葯。
從以上三方面對玄牝和玄牝之門比較形象化的比喻,可以知道,陰陽法派認為,男女雙修,陰陽相配,方有玄牝之門。《玄牝之門賦》說:「請言夫此竅,人所同有。非門謂門,世所鮮知」。人所同有者,乃男女同修方有此門,非單獨之所能有。非門謂門者,因其無形無蹤,非真有之門定要陰陽相配於不知不覺中,方見其象。又說:「是門也,陽開陰合,開合無窮,日往月來,往來不已。」《脈望》則說:「玄牝之門乃出入往來之所,陰陽交會之地,修丹之根蒂,真精歸復之舍,金丹化生之處,藥物藏
至於穀神之說,劉悟元在《無根樹詞註解》一書中有精闢的解釋。他說:「谷即黃庭,黃者中色,庭者虛也。因其中虛,故以黃庭名。虛則靈,靈則神,是謂穀神。」他又說:「玄牝立則穀神即生於其中矣。黃庭者,中央正位,即陰陽相合之中一竅,又號玄牝之門。玄陽牝陰,陰陽交合有此竅。陰陽偏,無此竅。有此竅即有谷,有谷即有神。無此竅即無谷,無谷即無神」。蓋有此穀神,即能守中央以養虛靈,作為精氣的主宰,通於玄牝二穴之間,攝使其和合,故丹經有「神交」之說。
陰陽法派特別是南派的玄牝之門理論,實祖《周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與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旨而來。《參同契》說:「物無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又說:「同類易施功,非種難為巧」。至張三丰之《無根樹詞》,說得更清楚:「無根樹,花正孤。偌問陰陽得類無?雌雞卵,難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西派祖師李涵虛註解說:「孤指內修言。內修養性,不能立命,以其孤而無耦,不生命寶,猶之雌雞無雄雞匹配,雖能生卵,卻不能抱出雛雞。今人以修性為養氣者,而不知其氣正孤陰也。欲要不枯,須要真陽配真陰,乃為同類之物。借問修道人,得了同類否?」這都是指點雙修陰陽法,採取同類之坎中之真陽,以接補已漏衰老之體,而功效神速也。
道一子印權在其《修真不死方》一書中指出,欲知玄牝的門徑用法,必須懂得門之開閉,門即玄關。丹經云:「得到玄關一竅,可以長生不老」。而門的關閉隨意,即為得到。《玉皇心印妙經》說:「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著,傾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印權認為,此六句說明了玄關開合的消息與精氣往來的門徑。首二句,即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竅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查冥之中言有物有精者,指玄關發動,精氣往來,穀神通關。中二句,印權認為:「所謂存無守有者,乃常存離中無精之念,如貓捕鼠,而守坎中所有之氣動。其氣一動,即以吾之真汞,迎取彼之真鉛,入我玄關之內。頃刻而成者,功夫片晌也」。後二句,乃煉之百日,此關可開,能開通者方稱功靈。印權說:「言迴風混合者大矣!回即轉也,風乃氣之動也。混合者,精與氣合而為一也。所謂迴風者,乃回中之風,又謂風動於回之內也。讀者欲明此義,以回合二字推之。」《玉皇心印妙經》此六句,實道出了玄牝之門的門徑用法之大略,亦即交感陰陽,陰精與陽氣合一之過程。至於其細微處,古來極為隱秘,罕有人知,即未見諸文字,亦屬「不可說」之列。《玄牝之門賦》云:「一陰一陽,黑白可辨。非色非空,丹青難狀。」可辨者,言精氣之可察;難狀者,言其門之狀非筆墨所能形容。呂洞賓說:「若要紙上尋文義,筆尖醮干洞庭湖」。亦是說此門之難描也。
要知他家活子時
邱陵
丹經所謂正子時,一般指夜間十一時至凌晨一時。其時人身之氣在尾閭,正與天地相應,乃天人合發之機,是練功的好時刻。活子時則指一日二十四小時內,我身凡有陽生,均可下手練功之時。
道家清靜法派的正活子時均可在自身尋得;而陰陽法派的活子時,則須在女身尋得,故有「要知他家活子時」之說。這裡指明「他家」就是坤道(女)所有,非乾道(男)所有。
陰陽法派正子時和活子時功法,隱秘之極,不肯明著於書,因為煉丹所重者乃正活真時之功,亦即一時半刻能遇逢天機之功。上陽子注《悟真篇》道:「煉丹之法,要知他家活子時也,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天下之至妙,指女子而言。活子時者乃指坎卦之中爻發動之時。坎卦地支納子,以子為名。活即動也。此子一動,即產真陽之氣。因其能動能靜,故有時候配之,名為活子時。
陰陽法派所謂正子時,並非指半夜的正子時,而是指包含活子時在內的正子時。道一子印權說:「有定為正,無定為活。然活亦有定,定亦有活也。非活不得規其正,非正則不能捉其活,故曰一與二,二與一也。」他舉列說:「且將年、月、日、時之活子時與正子時言之,一年之活子時在於冬至子之半,冬至子為正子時也。一月之內活子時在於晦朔之間,晦朔為正子時也。一日內之活子時在於亥子之交,亥子為正子時也。一時內之活子時在於二十分鐘內一分鐘之中,此二十分鐘為正子時。因年、月、日、時內活子時,屬於半夜交中之地,故須有候之用。」這就是說,欲捕捉到活子時,非先定正子時不可得,因活子時在正子時之內;而若無活子時,就無所謂正子時,二者循環為用,二而一頁。
為了正活子時的運用,陰陽法派有「庚甲星潮」之說。此說是根據漢代崔希范《入葯鏡》而來。崔希范說:「日有合,月有合,窮戊已,定庚甲。」「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何謂窮戊已?已土之氣,名陰精,又名真汞;戊土之氣,名陽精,又名真鉛。採藥即采此戊土之氣,而與已土之氣相合,成為氣,謂之刀圭。欲採得藥物,須定庚甲。何謂庚甲?此指女子之經信與產葯之真時而言。《玄微心印》說:「坤道,與天上太陰同體。」這是說,經信正常的女子,其氣候與月亮同體,即觀察月之盈虧,而可推測女子之氣候,所以有「月經」之謂。《玄微心印》又說:「天上太陰,三日而月出庚方。」此言農曆初三夜現一線之月牙於西南庚方,藉以說明用「庚」來象徵女子經信之義。故曰:「信至為庚」。《女金丹》解釋這個「信」字說:「信之一字,如人在外,尚未回家而信先至焉。信至之日,彼自知之,或腰腿疼痛,頭目不安,不思飲食。此信至而成血也。」這說的是,女子月經一來,則陽氣漸變成為血,庚為生經之初,變血之候,故言「信至為庚」。《玄微心印》又說:「潮盡為甲」。此潮之義非《入葯鏡》「地應潮」之謂,說的是經水之潮,三十時辰行盡便為「甲」。由此可知,所謂「定庚甲」就是測經信之至與經潮之盡,以信至潮盡為定。陰陽法派認為,甲(即潮盡)之初,即彼家第一個生葯之活子時。此時也為生葯之初,變氣之始。《悟真篇》說:「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嘗。」何謂「癸」?《玄微心印》說:「質生為癸」,質者經血與淫水也,其質一生,便為癸。道一子印注《悟真篇》此句說:「鉛即葯也,氣也。因此鉛產於癸之將盡未盡,甲之將生未生,即亥末子初之間也。經行將盡,為之亥末。葯氣將生,為之子初。因有將盡將生之義,故須急采也。然此鉛有先先天,後先天之分。以先先天之鉛而言,癸為陰水,采大葯時略露其端,須當急采,『所謂鉛遇癸生須急采』」。又說:「以後先天之鉛言之,癸為經血,又為淫水,采小葯時待其經之將盡,甲之將至,定其葯之清者,急須采之煉之,遲則其氣化質,又無用矣!此口決中之口決。」
至於《入葯鏡》「天應星」之義,星即指月,言觀天上月的周行始終,由月芽而生陽,圓滿而生陰,以推知女子身中產葯之氣候,一如月之盈虧。「地應潮」之義,地即指女子,每月以潮盡為甲時算起,至信至為庚變經時止,每日有二次葯可采。若以上述二十分鐘採藥為一候言之,其法可再分為六候。印權解釋此六候功法道:「一候,其正子時到;二候,其活子時動;三候,採藥歸爐;四候,土釜封固;五候,運歸丹田;六候,煉藥還元。此六候不逾二十分鐘之久。道光祖曰不逾半個時辰。立得服餌者,此之謂也。言正子時到者,推准坤道之庚甲,於何時為產葯之正子時到,待其一到,即行採取之功也。活子時動者,下功時候坎中陽動,而行採取之功也,採藥歸爐者,以汞迎鉛,相接坎中之氣入於離中,而候金木相併也。土釜封固者,待其金木相併後,離鼎去床,以候外火停止也。運歸下田者,運自身之周天,後升前降,送歸於下丹田也。煉藥還元者,以兩目左旋右轉,右旋左轉,抱元守中也」。此中最重要的是金木相併,即陽氣與陰精相合之一候,此即所謂「一遇逢之天機」。以上功法只是大略,藉此以說明陰陽法派正活子時之理論而已。
道家丹法常有鼎爐之說,此乃比喻之詞,原非真有鼎爐之物存在,只是借用鼎爐之名,說明烹煉藥物(先天真氣)使之成丹的作用而已。呂洞賓說:「鼎器本是乾坤體」,張紫陽說:「先法乾坤為鼎器」,故又有乾鼎坤爐或坤鼎乾爐之稱。實際上,鼎爐乃陰陽、坎離、男女之代名,依陽氣所至者為鼎。倘陽氣在坎,即坎為鼎,離為爐。倘陽氣到離,即離為鼎,坎為爐。此二物互換循環,不可指定。這是首先必須理解的。
道家丹法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取坎填離」。張紫陽說:「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所謂乾鼎坤爐者,乃採取坎中的陽氣於離中,而離本中虛,得坎中真陽之氣所補為乾,故有乾鼎之稱;坎本中實,得離中之真陰之精還歸坎中為坤,故有坤爐之稱。此即離、坎兩卦中爻互換,變成乾、坤。所謂坤鼎乾爐者,是指坎離未交前而言,此時陽氣仍在坎中,故有坤鼎之稱,而離則為乾爐。
「取坎填離」原理的應用,對道家清靜法派(主要是北派)來說,他們認為,我之一身坎離具備,陰陽均有,可在自身中採取,不必移花接木,借彼補我,而可自補自足;但對陰陽法派(主要是男派)來說,他們認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不能在自身採取,須要男女雙修,移花接木,採補於彼家。在自身採補者,即在自身製造荷爾蒙以補自身而延命之術;在彼家(女)採補者,則為已破或衰弱之軀,須採取彼家身中之真陽補我身而延命之術。呂洞賓說:「陰陽二物隱中微,只為愚徒不自知;實實認為男女是,真真說做坎離非。」陰陽法派認為,呂祖說的即是男女雙修的鐵證。實際上,陰陽法派把陰陽、乾坤、坎離、鼎爐都認為是男女的代號。 洞賓《敲爻歌》又說:「一夫一婦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上陽子陳致虛說得更明顯:「鼎器者,靈父靈母也。乾坤者,男女也。藥物者,靈父靈母之氣也。乾男坤女之精,以此變煉於凡父母軀殼之中以成丹,效法天地之造化矣!孤陰不產獨陽不生,陰陽若合,方得真種。咦,妙矣哉!」
陰陽法派的丹經道書中常用「妙」字來隱喻女性,蓋「妙」字為少女二字所合成。上述上陽子所說「咦,妙矣哉」,即含此義。《悟真篇》說:「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上陽子注曰:「妙之一字,夫誰肯信哉!」又說:」此法雖然房中得之,並非御女之術「。丹經又以」要「、」好「、」妙「三字,象徵煉己、築基、得丹三種鼎,因此三字均用女旁,即所謂水、火、金三種鼎是也。
陰陽法派把鼎器分為內鼎外鼎。乾坤、坎離、玄牝均屬外鼎。自身上中下三田為內鼎。實際上是指身內身外而言。上陽子陳致虛《金丹大要》說:」內鼎者即下丹田「。外鼎者亦名穀神,亦名神器,亦名玄關,亦名玄牝之門,亦名眾妙之門,亦曰有無妙竅」。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眾妙」二字對陰陽法修鍊家來說,當然另有含義了。
對鼎爐的應用,陰陽法派把鼎爐按練功的進程分為三種鼎爐,即煉精化氣鼎爐、鍊氣化神鼎爐和煉神還虛鼎爐。煉精化氣之鼎爐指的是,坎中藏先天陽氣,原為鼎,而離為爐,從坎中採得先天之陽氣歸離,由背後運上,從前面降下,送入自身下丹田(在臍內一寸二分處),則下丹田變為鼎,而坎又為爐。下丹田即養精之處,在此日積月累化去陰精,變成一氣。若無陰精遺泄,就算築基成功。鍊氣化神階段,即築基以後,當換能產大葯(先天中之先天氣)之鼎,叫做移爐換鼎,採取此先天中之先天氣後,由下丹田返還於中丹田(在臍上一寸二分處),則中丹田又為鼎。中丹田即養氣之所,稱為氣穴,又名黃庭。採得大葯返還於中丹田之舉,丹經叫做「一點落黃庭」。養之十月,仙胎可圓。此即鍊氣化神之鼎爐。黃庭有內外之稱。外黃庭即指坎離二物,內黃庭即中丹田氣穴內。煉神還虛之鼎爐,為採得
以上通過鼎爐之論,也介紹了陰陽法的修鍊全過程。陰陽法派又認為,倘不得明師真傳,不明符火妙用,而行上述鼎爐之法,是極為危險的。陸子野真人說:「蓋此生殺之機,只隔一線之地。」又說:」金丹之道,若差之毫厘,則失之千里。「這說明修習陰陽法正邪之分,生殺之機,只隔一線而已。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常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一節是對道的特徵的描述,是道的概念,或者近似的定義。道的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無形、無情、無名。無形,是說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無情,是說道是平等無私的;無名,是說道是不能指稱的。宇宙發生髮展必定是有本源的,就好像原子構成了物質世界一樣,老君把宇宙萬物的本原稱為道,萬物化生是一個累積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比如人是從受精卵慢慢發育而成的,物體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魯迅有句話說「這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見「路」這個抽象的概念也是由「走」這個動作慢慢累積而成的。因此作為萬物本源的道,必然是無形無相的。同時,道又是無情的,什麼是情?情其實就是私,是一種對彼此不同的感受,在我們看來,此是此,彼非彼,此非彼,彼非此,就是因為我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的。道則不同,萬物與道的關係都是一樣的,沒有親疏遠近的,因此日月星辰才會各行其道,萬物也才會有自己的生滅規律,不因私其一而令長生,也不因厭其餘而令不生,因此春夏秋冬萬物常作。日升日落、春花秋實這些現象背後的起決定作用的是「道」,然而卻少有人感受的到道的存在,也沒有人提起,因此道實名都沒有,也就更談不上虛名。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一節講道的表現,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清濁動靜都是道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宇宙都是道的表現,而道就是整個宇宙的本原,道是發展變化的,是動的。如果兩個物體或目標動的方向和速度相同則它們是相對靜止的,因此說動者靜之基,也就是說靜的基準本身也是動的。宇宙的清濁與水一樣,源頭總是清澈的,濁是因為混進了雜質。道是一個動態平衡狀態,每時每刻陰陽都在消長但總體而言陰陽又都沒有消長,動靜清濁這些對立面的平衡和轉化就是宇宙的規律就是道,這種狀態的宇宙是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也稱為隨遇平衡。既 然道和宇宙是平衡的那麼修道修的是什麼呢?看過幾部丹經的人都知道修道的幾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所謂煉虛合道或者說破碎虛空,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呢?其實這是與道自然的穩定平衡相對立的一種狀態,是一個不穩定的平衡狀態,類似將雞蛋豎直放置時的狀態,要達到這個狀態必須小心翼翼否則它會自然的倒下去,而修道的人就彷彿就是一個想要靠自己的努力直立起來的雞蛋,因此逆勢必須的,但是實質上這個所謂的逆也並沒有逃出宇宙的規律,也是道的體現。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故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常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其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一段講修道的可行性和方法,如果一件事做成功可能性幾乎為零,那麼很少有人會去做,如果沒有人知道一件事該怎麼做,也不大會有人去做。這裡就回答了能不能做和怎麼做的問題。首先指明神好清而心好靜,也就是說修道追求的目標清靜,正是我們內心想要追求的目標。因此修道不是要改變自己而是要回歸自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心神不寧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欲,「欲牽之」則心不靜,心不靜則神不清。人最不舒服的不是因為做了別人認為不應該做的事,而是做了自己認為不應該做的事,做自己認為不應該做的事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做了慾望的俘虜,色慾、食慾、貪慾都能令我們跌倒。那麼怎麼才能將慾望驅遣走呢?「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就是回答了。什麼是心無其心呢?心怎麼會沒有呢?其實心無其心不失要你掩耳盜鈴,而是讓你看穿了,看穿了自己的心,不要被自己編造的謊言和借口迷惑那就是心無其心了,看穿了自己的心,心不再是你認識自己的障礙,那還不是和不存在一樣嗎?自己還會騙自己嗎?當然會,抽煙的人會說抽煙是為了應酬,喝酒的人會說喝酒是為了應酬,發展到現在,嫖賭都會以應酬為借口,捫心自問,這個理由是真的嗎?如果你覺得是大概還是因為你的心沒看穿,不信你讓一個吸煙的人帶一廂煙到一個不需要應酬的地方看看他會不會抽。形無其形也是一樣的道理,形這裡是指我們自己的外在表現,不單指你的肉身,更不單指你長相,還包括你的學識,你的富有程度等等,無形就是讓你拋開這些,放下分別,這樣你與街頭的乞丐並無分別,你與國家主席也是一樣,那麼嗔慢二毒也就會遁形而去了。物無其物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能一眼望到天邊除了視力的問題就是因為被其他東西擋住了,物無其物就是不要讓別的東西遮住我們的雙眼,這個我想不需要我舉例子了,你看外物沒有分別,自然也不會覺得有善惡美醜的分別了,自然也就沒有貪、痴、疑三毒了。當你達到了這三種狀態,就可以達到空的狀態了,空並不是什麼都不存在,而是說存在的東西對我不構成任何影響,佛教唯識宗認為萬物唯心所造,自然是說所有東西對你的影響都是靠你的心實現的,而並非心可以憑空生出萬物來。在空的狀態中尋找憑藉不得自然就會清靜下來,就好像硬幣落入水中一樣,沒有依託自然會慢慢沉入水底。此時硬幣已經不在水中了,而是到達了水與非水的分界。清靜下來之後也自然會達到空與非空的分界,此時的非空並不是水中的船,而是水的岸了,能悟之者自然如獲慈航得蹬彼岸了。
老君曰,上士不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一段是講修道者日常生活應該遵守的準則,不爭,不德,不妄,不貪,自然沒有煩惱,也就是得悟真常之道了。
推薦閱讀:
※楚河漢界任君闖,一生棋道貫陰陽
※《六爻陰陽經》全文
※陰陽五行觀的發展,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勝復
※【風水命理】陰陽換算萬能表 六十花甲一掌中
※陰陽二元律 - 宇宙萬法之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