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智慧
冬病夏治的智慧
藥王孫思邈說:「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所謂「將病之病」就是現時雖然未發作,但卻已有隱患的「未來之病」。因此,在未發作之前,趕緊去除其誘病發作的主因(通常是改變體質,尤其是虛寒性的體質),就是人們通常會在夏季所做的「冬病夏治」。
在中國會有很多民間節日與習俗,比如江蘇徐州的「伏羊節」。一般人都是在大冬天裡吃羊肉,暖身驅寒,而徐州人卻偏要在每年最熱的三伏天里,聚集在一起大吃羊肉,大喝羊肉湯。這羊肉湯還真有講究:一碗雪白的羊肉湯上來,需放上一撮碧綠的香菜,再舀上一勺紅彤彤的辣椒油,用筷子攪一攪喝下去,頓時就大汗淋漓了。
而傳統習俗里總是蘊含著古老人民的智慧,「伏羊節」也是如此,說到原因,便是夏治冬病里的「去寒毒」了。在三伏天里,人體內存有積熱,在這個時候吃性熱的羊肉,伴以蔥、姜、蒜、花椒、辣油等熱性作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不僅有助於排出體熱,還能將冬春之毒、濕氣祛除,所以民間還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
【什麼是夏治冬病?】 前面的例子只是夏治冬病里最基本的食療之法,而深究到底什麼才是夏治冬病,就要從五千年的傳統醫學裡找根據了。首先,什麼是「冬病」? 它們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發作和加重的疾病,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即陽虛體質。普遍癥狀為: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在中醫里,這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簡而言之,所有陽氣不足、肺氣虛弱、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疾病皆可謂之為冬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過敏性咳嗽、過敏性鼻炎、凍瘡、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肌肉關節陰酸疼痛、體虛反覆感冒、亞健康狀態等。其次,為什麼要「夏治」?那是因為這些虛寒性「冬病」多半是由於體內陰盛陽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發病。冬為陰,夏為陽,「三伏」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之達到頂峰,人在上一季積壓的寒氣和濕氣都「浮於表」,此時為恢復人體陽氣最佳時機,若以陽克寒,驅散患者體內的陰寒之氣,就可以將這些「邪氣」連根拔出,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使陽氣充實、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冬天少發病或病情減輕,甚至不發病。【冬病夏治的治養結合】
夏治冬病以改善體質、預防疾病為主,平時的保養更勝一切。很多人是在病痛發生的時候才想到要去治療,其實病根早在之前就已經深深埋下,要防止在冬季里就醫忙,就要同時注意這些問題:1、遠離空調。進入空調房後,皮膚會因遇冷毛孔收縮,影響藥物滲入,同時也會降低經絡傳導的速率和活躍性。2、睡眠充足。每晚保持7~8小時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鬆,神經緊張得到調整, 從而提高經絡穴位對藥物刺激的識別,引導藥效直達病灶。
3、情緒樂觀。平和樂觀的情緒可使機體免疫功能處於一種最佳狀態。
4、適度鍛煉。可增加神經肌肉協調性,鼓舞陽氣的生髮,增加汗液的排泄,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同時增強體質和機體的抵禦能力。
5、飲食調治。《內經》說:「形寒飲冷則傷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冰飲,在空調房間里工作,真是陳寒未去,又添新寒。
【主治病症舉例——痛經】 中醫稱痛經為「經行腹痛」。有虛實之分,臨床可分氣滯血淤、寒濕凝滯、氣血虛弱、濕熱下注四個證型。用隔姜灸治療時取關元、歸來、曲骨、腰陽關、關元、俞次穴。每次選用3~4穴,艾炷如蠶豆大,每穴施灸3~5壯。此方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對虛寒性痛經很有效果。隔姜溫灸療法
隔姜溫灸法取自夏治冬病里的天灸療法,也是最簡易的平民私家灸法,對穴位和醫理的要求也不高,基本上屬於「哪覺得不舒服就在哪灸上一壯(艾絨做成小團,稱為艾炷,艾炷燃燒一枚, 稱為一壯)」的操作形式,非常簡便, 但療效顯著,是性價比極高的療法。
隔姜溫灸法的療效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艾」這種草藥的神奇之處,一般的藥材最多只能入到人體的2~3條經絡,艾卻可以入人之十二經,所以古人認為艾可「灸百病」。將艾點燃後產生的特殊氣味可以驅逐濁氣,其產生的熱量也比其他所有的植物要強烈,所以氣隨著熱力的深入直達體內,將體內的寒濕之氣驅逐乾淨,有病治病,無病固本。
隔姜溫灸雖然沒有醫理知識的限制,但對於選取的艾絨卻有一定講究, 一般認為產於湖北蘄春縣的「蘄艾」為最佳選擇,不僅因為地理位置適宜,而且採摘的時辰也有講究,需在端午這天雞還未鳴之時採摘艾葉,陰乾後用手搓揉葉背的艾絨,放置三年後,待其火氣消失後才可使用。所以早在明代,李時珍便在《本草綱目》中對蘄艾推崇備至:「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蘄春縣舊稱)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 謂之蘄艾。」
所以即使你並沒有什麼明顯病症, 也可以用隔姜艾灸來調整身體的疲乏和體虛,操作簡單,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12.5px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針或牙籤刺上幾個孔。施灸時,將薑片放在需要艾灸的部位,放置大或中等艾炷在其上,點燃。一般每次灸5~10 壯,以局部潮紅為適度。灸完後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 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淤,散寒止痛功效。
要注意的是,隔姜溫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薑,而且需要現切現用,不可用乾薑或嫩姜。另外薑片的厚薄,需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主治病症舉例——肩周炎】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現在伏案工作的白領們多有此困擾,而且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用敷貼療法治療時取大椎、肩、肩貞、天宗、曲池、外關、合谷等穴。用白芥子、斑蝥各等份,研磨到細末,然後用50%二甲基亞礬調成軟膏。取麥粒大小的藥膏,放置於125px×125px的貼敷紙中心,貼敷於穴位上。5天貼敷一次,3次一療程,必要時可連續貼敷2~3個療程,連續貼治三夏。此方具有溫陽祛邪、散寒止痛的功效。穴位貼敷療法
夏治冬病以外治法的穴位敷貼最為常用,由於選取三伏的這三天做貼敷, 所以俗稱「三伏貼」。一般在醫院及診所里施行的也多為此法。
其實早在原始社會裡,人們用樹葉、草莖之類塗敷傷口,逐漸發現有些植物外敷能減輕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傷口的癒合,這就是中藥貼敷治病的起源。而「三伏貼」則是按照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運行在每個節氣的變化,並依此制定出傳統的治療方法。一方面通過間接作用,即藥物對機體特定部位的刺激,調整陰陽平衡, 以改善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和緩解癥狀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藥物的直接作用,當藥物敷貼於相應的穴位之後,通過滲透作用,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達到臟腑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的「歸經」靶向作用。
而選取三伏的這三天進行貼敷,是由於在這幾天人的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中醫認為虛寒疾病與肺、脾、腎三髒的關係密切,而三伏貼以補腎、健脾、養肺為主要法則,以改善神經內分泌的功能,改善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性使功能恢復平衡, 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真正徹底改善體質。所以從「治未病」的角度上來說, 三伏貼能對虛寒體質加以改善,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伏貼」一般於三伏這三天各敷一次,連貼三年。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貼敷後,多數人會出現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也有一些人無明顯感覺,這些均屬於藥物吸收的正常反應。如果感覺劇烈、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多為藥物過敏反應,對人體並無傷害),這時取下藥物,用清水沖洗就可。
要注意的是,貼敷後不要去空調房, 因為遇冷會使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 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話固定葯餅的膠布會脫落,最好在陰涼的地方或適當地用電扇微風吹吹。貼敷期間還要注意的是飲食, 貼敷的當天最好不要吃冷飲以及冰鎮的食品,其他飲食與平時一樣。
【關於夏治冬病,你還需要知道】1、一般城市的中醫院都會在夏天開設夏治冬病特需門診,可電話諮詢預約治療。2、夏治冬病需避開夏至的前三後二,共6天。因為「至為極致」,不宜這些療法。此外,如果是艾灸,還要避開冬至和正月初一這兩天的前三後二,原因同上。
3、夏治冬病的禁忌人群為孕婦及1歲以下兒童,另外疾病發作期,如正在發燒、咳喘等也不宜。
4、夏治冬病並不適用於任何病症,具體療法需詳詢專業人士。
推薦閱讀:
※手袋搭配品位與智慧的卓絕考驗
※當人工智慧遇到醫療 科技巨頭爭相布局搶佔風口
※通俗解釋「戰略」與「戰術」?
※幽默是人生智慧,培養有幽默感的孩子很重要
※鐘聲起,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TAG: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