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也是一種治療選擇

  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化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讓患者參與治療方案的選擇和決策已經成為現代醫學實踐的共識。患者的意見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決定性意見。所以,在面對徹底喪失治療機會的患者時,引導患者學會放棄,成為醫生的一項重要任務。

  面對疾病,醫生常束手無策

  主動選擇放棄的確很困難;而幫助別人作出放棄的選擇,就更加讓人情何以堪。很不幸,醫生就是那個經常要勸導別人作出放棄選擇的人。職業特點經常會把醫生推向這種尷尬境地,一次一次地勸慰患者放棄,這是一個做醫生的最艱難選擇,這表明了醫學和醫生在面對疾病情形下的束手無策,也是醫生的恥辱。

  北京協和醫院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多數都是四處求醫無果,甚至是已經被多次宣判「死刑」的沒有任何治療希望的患者。他們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如此悲慘,更不相信命運如此不公平,往往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協和醫院,期望在這裡起死回生,有奇蹟發生。既然是奇蹟,就不是經常發生的。雖然協和醫院每天接診並治癒了大量的疑難雜症病人,但是也不是都能奏效。所以,在這裡可能被「終審宣判」的患者十分常見。

  在我診治的不育症患者中,經常會面對那些已經沒有任何治療成功希望的患者,他們總是不甘心、不放棄。而我則經常成為這種宣判「沒有希望」的代言者。此時的我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內心的掙扎一點兒不比患者少。

  幫患者放棄,也是一種關懷

  有一天我收到一位患者的來信,從而對這種幫助患者選擇放棄有了新認識。信中寫道:

  「李大夫您好!其實我並不是你的病患,但我仍然要給你寫這封感謝信,因為您救治的不是我們的病,而是我們的心靈……我們跑了幾家醫院都是同樣的答案(無法懷孕)。說實在的,我們都很痛苦,特別消沉……然而今天看到你跟一位病患說『人生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不見得僅是生育一件事』時,感觸良多。也許我們把心思花在事業上會更有意義……如果我們有幸能有小孩,我也要我的小孩以後能學醫,成為像李醫生這樣的好大夫。」

  能夠遇到這樣通情達理的患者,最讓我感到欣慰。我理解患者的孤獨無助和痛苦絕望的心情,也常常為此而覺得愧對患者那一雙雙渴望而噙滿淚水的眼睛。但是醫學不是萬能的,對於某些極其艱難條件下的痛苦選擇,尤其是在已經註定不可能有任何結果的情況下,還不如學會放棄,可能展現給你的是另外一片廣闊天空。

  這种放棄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方式。主動放棄者,由於不必遭遇進一步打擊而迴避了許多災難,並且能夠積蓄精力和財力開始新的人生旅途;而被動放棄者,由於不斷面對艱難險阻,可能全身遍體鱗傷,甚至難以有勇氣直面人生。

  我親歷最多的是被動放棄的患者。一位患者發出的痛徹心扉的話語讓人難忘:「上帝不公平。我年輕力壯,什麼都不比別人差,憑什麼讓我絕後?」的確,絕大多數患者在面對類似的情況下都心有不甘,主動放棄者寥寥。而最終結果是,在他們經歷千般磨難後,往往是債台高築、家徒四壁、心力交瘁,甚至家庭解體。

  當面對一個已經沒有任何進一步治療希望的患者時,積極建議其摒棄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而選擇放棄,也應該看做是對患者的一種關懷。

  與疾病抗爭,別違背醫學規律

  被動放棄的醫生大有人在。個別醫生在已經沒有任何可能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不放棄,還在全身心努力地與疾病抗爭,試圖挽救患者,給他們及其家屬信心與支持,卻也難以為公眾接受。最典型的例子是國外一著名外科醫生,在為患者施行手術時的忘我境界和不放棄精神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即使是在患者已經停止了呼吸和心跳、麻醉師一再提醒醫生該停止操作的情況下,仍然不能讓這位忘我的醫生受到任何干擾,手術被我行我素地進行著。經過幾小時後手術完美收官,但引發包括患者家屬和醫生在內的全體人員的公憤,最終也給自己帶來了法律的制裁。

  在評價醫生工作的職能時,我覺得「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句話再恰當不過了。

  觀點點擊

  應追求治療效果的最大化

  陝西省第二人民醫院王世傑

  什麼是病?有一種說法叫「人之所苦謂之病」。按照這種說法,能用醫學檢查手段檢測出導致人痛苦的原因、能夠讓醫生用醫學手段治療的疾病謂之病,不能用各種手段檢查出來的所謂綜合征、官能症、癔病等等也謂之病。

  醫學有學科分類,醫生有各自的專業。有的病人「幸運」,所患之病正好與某醫學學科、醫生專業相匹配,對症處理,手(葯)到病除;還有很大一部分病人,軀體疼痛、心裡苦悶、渾身難受,轉遍醫院各個學科,最後診斷為無病。

  醫學是研究人體和疾病的學科,醫生是解除病人痛苦的天使。為實現醫學的終極目標,幫助醫生履行神聖的天職,醫學分科要講求科學,醫生分工講求合理,醫院科室設置和就診流程應日趨人性化、多樣化。如此,醫者方能解病痛,除疾苦。

  實習醫生怎樣理解臨床醫學

  北京腫瘤醫院周寧:

  我們了解了人體解剖結構、人體各臟器的生理功能,就意味著我們了解了人嗎?現代醫學更多關注的是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單純追求醫療技術手段的先進,這一切並不能說明我們的醫學文明進步了。因為,醫療是服務於人的,如果不重視人,那就失去了醫學原本的精神和意義。有些時候,我們是不夠尊重病人的,我們重視治病而忽略了「醫人」。病人的不適感、恐慌在醫生眼裡是疾病過程中的伴生產物,是必然現象,所以病人從醫生的臉上看不到同情,體會不到關懷,只感受到冷漠。有經驗的醫生已經很了解常見病在發生、發展中病人出現的癥狀,所以病人在向醫生敘述自己的癥狀時,醫生已經瞭然於胸,但礙於醫學的複雜性,他們不容易向患者解釋清楚。其實這種溝通不善的情況歸根到底也是一種不尊重。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邱琳琳:

  當我們耳邊不斷傳來患者以及家屬的抱怨與不滿時,當來勢洶湧的醫療糾紛不斷充斥我們周圍的時候,當我們不斷抱怨醫生的地位和薪酬沒有得到重視的時候,當我們例行公事地完成了一位位患者出入院全過程的時候,有誰靜下心來想過,醫生這個神聖職業的初衷到底是什麼?也許有人會驕傲地說:當然是救死扶傷,讓所有患者遠離死亡。然而只是這個嗎?醫生不僅治人,更重要的是助人。醫生在人們最脆弱的時候提供治療,也提供建議和希望。在他看來,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神化,享受過多的殊榮和敬畏,而使為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劉達:

  我們經常抱怨現在醫患關係緊張,醫生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和信任。而在病人眼中,大多數醫生都是冷漠的。那麼,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有沒有真正去理解病人、試圖了解病人的真實想法呢?而我們又為什麼得不到病人的信任呢?原因還是我們醫生對病人的問題傾聽不足,沒有發現病人的根本問題。在臨床工作中,醫生更多的是關注病人所患有的疾病,而忽略了病人作為一個人的精神需要。如果我們在治療病人病痛的同時,同樣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謝敏:

  我們在5年、7年甚至10年的醫學教育中並沒有把醫生的本質搞清楚。不同的老師講不同的科目,我們接受的是把人當成機器零部件一樣來修理的技能培訓,充其量就算是一個技師。而人不僅僅是由各個器官拼湊組成的單純肉體。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具有區別於動物的自我屬性。這就是人性,人性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格和尊嚴。我們忙於從器官組織水平、細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研究人體的各個「零部件」是如何運轉的,卻顧不上去了解一下啟動這一切零部件工作的「發電機」。人的心靈就是人體工作的「發電機」。沒有發電機的動力,任何零件即使完好無損也無法正常運轉。(以上稿件由北京大學醫學部提供)


推薦閱讀:

想要了解英國,這幾部電影是你最好的選擇
如果選部電影和父親一起看,這是不二選擇
夏季窗帘選擇什麼面料
內煉步驟——時間與方向的運用選擇
請多選擇低GI食物

TAG:選擇 | 治療 | 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