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郵票市場的發展歷程

這是作者2012年12月寫於郵幣卡電子盤誕生之前的一篇文章,

相隔一年之後,新中國的第一家以郵幣卡交易的電子盤在南京成立——南京文交所成立。

電子盤的建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收藏與交易載體,他創世界文化收藏品交易模式之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至今為止,郵幣卡電子盤文交所從業人員300萬人,

參與投資人員千萬人,

交易金額千億元級別,

各類文交所最高峰是達到200餘家。

四年的風雨飄搖,造就了投資收藏領域的神話,也更好的宣傳了中國的集郵文化,壯大了新中國的集郵隊伍。

作為「國家名片」、「袖珍百科全書」早已走出國門,

作為中國領袖的禮品贈送與外國友人,中國的集郵市場亦是新中國股票市場的鼻祖,股票市場的第一代先行者,如:花榮、楊百萬等均來自於新中國的郵票市場。

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像中國股市所經歷的那樣有這樣或那樣的弊病,不能因為出現弊端,就去否認甚至扼殺這個產業,正如中國證監會年年出貪官,我們就要全盤否認這個行業協會存在的必要性嗎?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工作態度,今天將這篇早已塵封的文章重新發表,就是希望北京市金融局的相關領導做一個新中國郵票市場發展歷史的回顧或者說知識面的「拾遺補缺」,也作為郵幣卡電子盤投資者對歷史的重溫。

伴隨著集郵愛好者隊伍的不斷壯大,且郵資票品的種類五彩斑斕,以一己之力很難搜集齊全,拾遺補缺、互通有無、集郵交友成為集郵愛好者之間的一種趣事,於是郵友間郵品的交流與交換隨之產生,同時為這種交流與交換提供的場所也應運而生,因此,新中國開始有了最初的郵票市場。

新中國郵票市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既有慘淡、更有輝煌。

新中國郵票市場的歷程其實就是新中國郵票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期。

這個時期的郵票設計堪稱精美,內容選定涉獵很廣,俗稱老紀特郵票。

新中國成立,人們對新生活有了夢想與追求,他們不僅渴望物質生活的富足,更加渴望精神世界的追求。

由於當時的文化生活非常貧瘠,集郵活動作為一種相當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在機關、學校、部隊、廠礦等許多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群中蓬勃起來,

這個群體從牙縫中省出一點錢,購買自己心儀的郵品,更多的人群是從親朋好友的間的往來信件中拾取樂趣。

這種簡單的搜集方式遠遠不能滿足郵友的慾望,交換的方式便成為郵友間拾遺補缺的最佳方式。

當時最熱鬧的場所就是北京東安門一帶的雜品市場,在這個市場的一隅聚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郵友交換自己的郵品,談論集郵的樂趣,炫耀自己的郵品,他們之間有的成為一生的知己,這塊寶地便是新中國最早的郵品市場雛形。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末期。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開始,集郵活動也作為封資修的產物早到禁止,這個時期,許多郵友間的交流轉入地下活動,最為著名的場所是當時的北京南河沿一帶。

一位資深的郵友告訴過我,他曾經就因為在此地交換郵票被單位領回後,受到嚴肅批評,並作出深刻檢查。

即使這樣,這顆火種沒有熄滅,一直悄悄傳承。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末期。

隨著撥亂反正,?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寂十多年的的集郵活動,在位於北京王府井東安門大街上的中國郵票總公司門口,重新開始了郵票交換活動。

開始時三三兩兩, 1980年春暖花開時節,東安門一帶的集郵者越來越多,以郵票公司門口的人密度最大,擴展到馬路北面,向西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甚至有人會到馬路上交換。

尤其是新郵發行的當日,集郵者多達數百人,這裡成了一個臨時交換場地。

1982年至1983年,在和平門中國集郵總公司門口,每當發行郵票時,會吸引不少人購買新郵,大家帶著郵冊在大廳內觀摩,再到大門口兩側,或地鐵站外背風處進行起交換活動,而且人數越來越多,天津、河北等外地郵友也聞訊而至。

交換者中也有的興趣相投,便另找安靜的地方進行交換。

一到星期天,這裡就像趕集似的人山人海。

當執法人員前來,轟不散人群時,乾脆進行查抄,他們不但沒收集郵者的郵冊,還會盤問集郵者一番。每次查抄後,都會蕭條幾天,風頭一過,集郵者又慢慢地重新聚合。

此後,基於同樣的原因,集郵「市場」從和平門又遷到六部口郵局門口,又從六部口搬到三里河郵局,1987年被迫又搬到復外郵局門口(北京市集郵協會樓下)。聚集、查抄、再到聚集、再查抄……集郵者成了「打不散的游擊隊」。

第四階段:北京市集郵協會為了維護集郵者的利益,多次呼籲為集郵者提供郵品的交換場地。

北京市集郵協會杜慶雲會長出面尋求市政府的幫助,並與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陳昊蘇聯繫,得到大力支持,同意提供郵票交換場地。

1988年3月,由李保聯、康桐嶺、李伯琴、王玉先等人到月壇公園管理處,把集郵的意義,集郵者的難處,集郵協會的設想等與月壇公園管理處劉印嶺主任商談,結果達成如下協議:

1.月壇公園屬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不能搞建築。

2.交換活動範圍為管理處外牆東側的300多米地帶。

3.由西城郵協自己管理,每年交月壇公園場地費為1800元(分季結算)。

此時,郵友們終於有了落腳之地了。

5月22日舉行了月壇集郵市場開業典禮,市場被冠名為「北京市月壇集郵市場」,會場設在公園的具服殿前,成為北京第一個被政府部門批准的集郵市場,確立了集郵市場的合法地位。

郵市開業時制定了管理制度,設立了諮詢服務台,有理事值班制度及門票收費規定等。郵市門票為0.2元,會員為0.1元。

雖然設備簡陋,一塊塑料布便可擺地攤,但總算可以合法經營郵票了。此後郵人越來越多,從每天幾十人發展到每天幾百人、幾千人乃至幾萬人。

1989年,月壇郵票市場經歷了一個極不尋常的變化過程,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大熱大冷,暴漲暴跌。

嚴格來說,郵票行市的急劇升溫是從1988年8月1日中國集郵總公司提高郵票標價開始的。

自那以後,郵票價格如脫綴野馬,以令人膛目的速度猛升。

進入蛇年以後,此情愈演愈烈。當天發行的郵票,大都要按面值翻番。有些還沒有發行,郵市上就有人預先喊出高價。

J、T票是漲價的重點,各種小型張、稀有郵票和集郵品(如無齒票、「博」字封、郵卡等)更是大熱門。「糜鹿」無齒票,公家售價0.72元,私人當天賣10元以上,達10倍之多。「褐馬雞」郵票,剛發行那幾天售價每套1.20元,是面值的3倍多。漲價風影響所及,集郵公司門前又排起了長蛇陣,集郵市場日見興盛。

到1989年3月份,月壇市場達到極盛期,人數之多、票品之豐、成交額之巨,均創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在這裡,可以看到有人帶有上百版的J、T票,整提包的小型張,以及進行數萬元一筆的大交易。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集郵行市也不能擺脫這一規律。

「全國看北京,北京看月壇」。

月壇的郵票行情,稱得上全國郵票行情的睛雨表。

郵票市場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蔓延。1997年6月9日搬到西城區黃寺大街23號,名稱改為北京福尼特月壇郵幣卡市場。新中國郵票市場結束了長達近四十年的露天生涯,終於進入室內交易。

1999年9月1日又改名稱為北京福麗特月壇郵幣卡市場。

1999年11月16日正式改為北京宜美嘉月壇郵幣卡市場。

此階段的郵票市場,徹底拋棄了郵品交換的方式,現金購買成為主流方式,炒作模式也正式植入郵票市場。

第五階段:隨著網路化的迅猛發展,2000年以後,郵票市場出現了兩大郵票網站,南有上海的一塵網,北有北京的郵幣卡互動網,這兩大郵票網站的出現,在交易模式上發生了重大變革,

郵友或者投資者間的交易變得更為迅捷,結算方式也由面對面的現金結算方式,變為電子化結算方式,

無論從交易品種、數量、金額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郵票的投資價值更為凸顯。

第六階段:純屬本人的預測。

郵票市場將來的交易模式應該朝著無紙化交易模式的方向迅猛發展,為更多的投資者提供更為便捷、安全的交易方式。

(來源:郵幣卡互動網)

推薦閱讀:

金猴郵票故事二則
郵票上的狗狗
一個時代的銘記:以第一輪生肖郵票為原型純金打造的《福運生肖》出爐啦
13年沉寂後郵市井噴 - 郵票俱樂部 - 中國郵幣卡網論壇 - 0

TAG:中國 | 市場 | 發展 | 郵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