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弟子規講解(第四集)

弟子規講解(第四集) 2007-10-02 19:44分類:根本的根本字型大小:大大中中 小楊淑芬老師主講 2002年07月10日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看《弟子規》第十四條:【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從這一條,我們從字面上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的衣冠必須要整齊。整齊,不但自己看了歡喜,別人看了也會高興。為什麽?衣冠不整的話,給人感覺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同時也是不尊重對方,可以說是失禮。所以從小,為人父母的就要特別注意到孩子的儀容。我們都曉得出門之前,一定要先照照鏡子,從頭到腳都要檢查一遍,免得出門出糗了。我們也看到有一些朋友,他因為時間非常的匆忙,出門沒有再端詳一下,自己的這個衣服有沒有扣好?鞋子有沒有穿好?甚至襪子顏色不同,他因為一時匆忙沒有注意到。所以,這一條就告訴我們,從頭到腳衣冠一定要整齊。『冠必正』,「冠」就是指我們戴帽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有沒有正。沒有方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說是輕率的感覺。所以這個「冠」,此地冠指正的,所指出的就是指我們戴帽子要戴得整齊。『紐必結』,「紐」就是鈕扣,沒有鈕扣的是拉鏈的,我們也要把它拉好。鈕扣要扣緊,有時候我們鈕扣鬆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所以,在平常的時候,我們也要檢查自己的衣服,鈕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覺;有松的話,應該把它縫好,免得穿出去之後不曉得掉在哪裡。有時候參加重要的聚會,因為鈕扣掉了而出糗了,這個都是很失禮的事情。所以平常我們對於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別注意整齊,穿戴好整齊之後再出門,免得有很多狀況,我們沒有辦法感覺的。過去從事教學的時候,有時候看到學生家長匆匆忙忙來接小孩,有的甚至衣服穿反面,裡頭穿成外頭,這個都是因為一時的匆忙沒有注意到。偶爾,我們如果一疏忽的話,也有可能把鈕扣扣顛倒了,很奇怪的出門,等到一發覺自己這個窘態的話,已經為時已晚。尤其女眾,我們女生出門的話,應該要特別注意,如果你的拉鏈是在後頭,出門一定要摸摸看是不是有拉起來,是不是有扣好,因為在後頭我們沒有辦法注意到。所以在出門之前,即使晚了一分鐘,我們都要仔細的端詳看一看,有沒有哪裡不整齊?不但自己出糗,這個對別人也是不尊重、不禮貌。『襪與履』,襪就是指襪子,履就是鞋子。『俱緊切』,如果有鞋帶的鞋子,應該要把它綁緊。襪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腳高,一腳低,這樣穿出去就非常沒有禮貌。「切」就是要把它綁緊。「俱緊切」,「緊」要綁緊,要綁得牢。我們也看過很多人,上半身穿得非常的整齊,非常的端莊,非常的好看;可是你再仔細端詳他的鞋子,你會覺得非常的不搭調。為什麽?鞋子很臟。所以我們要出門之前,的的確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有沒有整齊,穿戴是不是自己已經覺得整齊了再出門。這個整齊並不是要穿得非常的華麗,而是沒有失禮於別人,自己也會懂得尊重自己。襪子跟鞋子,我們也要督促子弟,襪子一定要拉好再穿出門。有的上面的這個口已經鬆掉,所以一腳高一腳低,也是很不禮貌的。平時做家長的也要懂得,也要經常注意孩子的儀容,是不是有穿戴得不整齊?如果不整齊的話,我們也要告知他,該扣的應該要扣得很好,不可以與人有邋遢的感覺。人的容貌是我們第一眼所見面的第一個印象。不好的容貌,不好的儀錶。不好的容貌沒有關係,但是你有良好的儀態,你有整齊的穿著,也會讓人覺得看起來很舒服,不會失禮於別人。曾經聽到朋友這樣講,他們說辦公室有人穿著很不得體,就是把家裡的這種很輕便的衣服穿去上班。結果很多同學、很多同事很不以為然,為什麽?因為辦公室是一個比較莊嚴地方,我們不能為了自己方便,然後不懂得這種衣服的穿戴的重要性。所以,儀容的整齊也是一個人的威儀所表現出來的,我們要特別謹慎小心。我們再看下一條:【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裡就講到我們放置衣服的時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隨便亂放。『勿亂頓』,這個「亂頓」就是隨便擺置。『致污穢』,以致於衣服臟掉了。有很多小朋友,他即使到小學五六年級了,你要叫他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往往非常的困難。曾經在教學當中,也問了同學,會自己摺自己的制服的,請舉手?往往都沒有人。可見在家庭裡頭,父母也疏於教導自己的子弟如何摺疊自己的衣服。衣服自己會擺的,這樣的小朋友也不多,大部分都還是家長替他來整理好。我們想從小如果對自己的衣物他沒有辦法料理,自己整理;長大之後,他習慣沒有養成,就很容易沒有辦法自己料理自己的衣物,不能做到很整齊,這樣也不好。過去有一個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有一次看到她穿著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後讚美她說: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她就說:這一套衣服已經十幾年了!我就問她:你如何保養的。她就說到,她說她從小的時候,母親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會自己整理,而且要會摺疊,該掛好的、該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因為母親從小就教她,母親在做的時候都會叫她過來看,然後比較容易的就慢慢教她,樣樣她都會,會疊會摺。她說即使要換洗的衣服,母親都要求她要摺好,放在籃子裡頭再去洗。所以她說從小因為得力於母親的教誨,所以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她說也因為母親這樣教她,所以她教導她自己的小孩,喝完奶瓶,會把奶瓶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才一歲多,她說也可以訓練,也可以教導。同時她說,母親從小就會注意細節,她學到母親的真傳,她也告訴兒子。她說從小兒子每一次到醫院打預防針的時候,其他的寶寶都哭得很大聲,但是她會跟她的兒子講說:寶寶,這個打針就是要讓你快快的長得高,讓你身體能健康。所以乖寶寶他就不怕痛,一點點痛沒有什麽關係。所以她這個小孩每一次打針,他都很勇敢,一點都沒有哭叫聲。由此可知,從小的家庭教育,從小小的一、兩歲開始,做父母的千萬不要錯過教育他們的機會。一個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會節省很多的時間。為什麽?因為你懂得善用時間。一換下來的衣服,你就把它疊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皺皺的不好看,同時對衣物的保存也會減低它的壽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時也應該很善於整理這個家庭,把家裡會打掃得很乾凈。過去這一個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於在很快的時間,就把家裡整理好。後來我就讚美她:這個實在很難得,能向你學習。她很客氣講,她是得力於母親小時候的教誨。可見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們再看第十五條:【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這一條也是前面第十四條的延伸,你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們穿著更要得體。所以,這裡就講到穿著打扮不應該華麗。『貴潔』,最主要是在整齊乾凈。『不貴華』,不重視華麗,不重視流行。為什麽?因為你重視流行,你要走在時代的尖端,你就要花很多錢,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這些都有偏頗於奢侈跟浪費。有很多人他都會覺得衣服永遠少一件。我曾經就問剛剛提到的這個朋友,我說為什麽你每一次都穿得這麽好看?她說母親從小就給她一個觀念,衣服你在打折的時候去買,買整套的,你穿衣服時間很短,一搭上去就是一套。你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你不用在那裡搭配。只要端莊的衣服,我們一穿起來就會覺得很整齊、很好看。你再善於保養,你把它掛得好,把它掛得整齊,你穿起來不會皺皺的,你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神奕奕,非常的亮麗。所以衣著給人的感覺也是非常的重要,得體與否。我們在出門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們這樣的穿著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他們很重視衣著,所以才講到『上循分,下稱家』。這個上,還有下,有兩個意思:如果你是長輩,你應該怎麽穿?「循分」,應該按照你的年齡、按照你的地位來穿著,不可以穿得不得體。「下稱家」,如果你對待晚輩,或者晚輩的穿著,我們也要注意。年紀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過老成,年紀大的人也不可以。我們在家裡穿著,對子女也是一種教育作用。父母穿得不得體,兒子看起來會覺得父母怎麽好像很邋遢一樣。所以,在此地特別要注意的是家庭主婦,往往都會覺得在家裡沒有關係,隨便穿無所謂。殊不知,孩子從小就看到母親的模樣。母親在家裡如果不邋遢,穿得也不是太隨便的話,從小子女就會覺得母親相當的美麗,相當的雍容,相當的端莊。如果母親在家裡也隨便穿著,頭髮隨便梳一下,或者綁一下,這樣的儀容打扮也會讓子女覺得在心目中的母親是一個不好看的媽媽。所以在此,做母親的在家裡,我們要樹立良好的典範,在家裡的穿著也要適當,更不要疏於打扮。古人教導婦女要有四德,哪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其中就有一點叫婦容。我們對於自己的容貌要特別注意到,不要讓人覺得在家裡像黃臉婆一樣,出門像一朵花,這樣對子女的影響也很大。為什麽?他們看不到母親美的一面,這樣對小孩來講也不是很好的。過去在教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小朋友他就問到我。他說:老師,你難道都沒有漂亮的衣服嗎?我一時很驚訝,因為他才五歲而已,為什麽會這麽注重我的穿著?因為每一次上課的時候,是上書法課,我很怕我的衣服被小朋友弄髒,幾乎每一堂課,固定的一堂課都穿固定的衣服,所以學生看到老師就永遠是那麽一套。這個學生他因為每一次看到老師都是穿一樣的,我就跟他講說:老師不是沒有衣服,是因為衣服經常被你們碰臟,所以才經常穿這樣的衣服,是以免把好的衣服漂亮的衣服被你們碰髒了。但是想一想,就覺得我這樣是錯誤的,於是後來只要有上課的時候,我都注意自己的儀容、自己的容貌、自己的衣著,也要讓學生覺得老師每一次雖然有不同的衣著,但是也要讓他覺得老師每一次耳目一新,精神奕奕。所以被小朋友教了這一課之後,也特別注意到我們的儀容。非但是大人他們會注意到,連小小的五歲小女生,她們都會注意到大人的衣著。所以身為父母的,身為師長的,我們都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儀容。尤其衣服不可以穿得太緊,或者太暴露,這些都不好,都是很失禮的。尤其女眾方面,我們的穿著更應該特別的注意,適當的打扮給人會有很好的印象,人家第一次見面,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穿著隨便,與人感覺就不一樣了。尤其有面對面試,或者參加重要的聚會的時候,我們尤其要特別注意儀容的整齊。【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裡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為什麽?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他就會挑剔食物,孩子的發育就很難均衡。尤其現在孩子都生得很少,在家裡幾乎父母還沒有動手,他就先吃。所以在飲食方面,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也要告誡自己的子女,父母還沒有動手,長輩還沒有用餐之前,晚輩肯定不可以動手先吃。除此之外,孩子有挑食的習慣,更是從小就不應該讓他養成。有一些習慣更差的,他會在菜肴裡頭翻來翻去,挑來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會在裡頭專門挾他喜歡吃的,從小就特別愛他,把他喜歡吃的,在眾人之前就翻挑給他吃,這個也是很不對的。為什麽?他會看到父母這樣做的話就是疼他,所以他將來如果認為這是正常的,只要你喜歡,你就可以這樣挑。將來他長大到外頭,就很容易有這種習慣毛病跑出來。所以,從小不好的習慣,做父母的一定要謹慎小心,及時要給他制止。還有吃飯的時候,飲食的時候,聲音太大聲也不可以。除了吃飯不能吃過量,不能說他愛吃就盡量給他吃,吃了不節制,從小就胖嘟嘟的,這個也不好。『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說從小對孩子的飲食,我們也要告誡他要節制。不可以說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不喜歡吃,他就少吃。從小養成他定時定量不挑食,這個孩子才能長得健康活潑,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我們也看到很多營養不良的小朋友,仔細一打聽,我們看他的飲食幾乎非常的挑食。因為挑食,得不到均衡的營養,所以才會感覺抵抗力不足,經常在生病。所以從飲食方面,為人父母的在家裡,從小就要讓孩子養成不挑食的習慣,飲食不過量的習慣。小孩往往也會跟大人一道出去應酬,看到大人飲酒,有時候做父母的,看到青少年已經十來歲了,已經念了國中、高中了,往往也會斟一點酒給他喝。這也是不好的。在這裡我們看到:【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如果年紀輕輕,在少年的時候,他經常飲酒。我們曉得,酒喝多了會傷身。自古以來的酒,它是一種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給人喝著玩的。我們看以前的酒杯,它旁邊有兩個耳,高高的耳,你拿起來斟著喝的話,你大口就會碰到你的臉頰。所以,古人他喝酒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他不是飲酒作樂。我們曉得,現在人喝酒就不一樣了!往往有牛飲的這種習慣,而酒後又經常亂性,酒後醜態百出。所以這裡就告知,我們從小子弟在家裡頭,小小的年紀不要讓他學會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這個時候不宜給他喝,即使淺嚐也不應該。為什麽?因為喝酒很容易上癮,上癮之後要戒除就很難。我們曉得一旦有酒癖,他喜歡喝酒,我們知道很多家庭會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賭。所以,既然酒它的危害性有這麽強,有這麽高,做父母的不得不從小就要注意孩子他的飲食狀況。尤其孩子出門,可能三五成群,他們就會去所謂的PUB。如果去這樣的地方,回來之後,你聞到酒味,應該即時的制止。因為現在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大了,一旦養成,後果不堪設想。我們都知道『飲酒醉,最為丑』。我們看到酒醉之人,他的醜態是不堪入眼,同時也傷害到我們的身體。我們說「慎於始」,年紀輕輕的時候,做家長的在這一點也要特別的小心。尤其有些父母他對酒也有相當的嗜好,這個時候也要注意子女在旁的話,不應該飲酒過量,免得造成子女不良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再看第十六條:【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步從容』,就是我們走路的儀態。我們的姿勢除了走路以外,我們站的姿勢,我們坐的姿勢,都要很從容不迫的。什麽叫從容不迫?就是很緩和,很端莊,很穩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們曉得,這個人肯定他的性子就是很急。這樣的人給人感覺,我們就會覺得他是沒有耐性之人。長官看到你如此,他怎麽有可能把重任託付於你?如果在家裡性子很急,一定很容易與家人衝突。在外與朋友交往,如果你個性很急,也會得罪很多人。走路、說話、站立的姿勢,都與人覺得你很趕,你很匆忙,這樣都是不對的。我們經常聽到老一輩人教導我們,人,坐要有坐相,立也要有立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這種儀容。但是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這種教育已經很少。我們也看到有人走路,頭向來就是低低的,就是往前沖。走路的神態,我們也可以感受出來,有的人走路的時候不經意,嘻嘻哈哈;有人站的時候也是很難看,坐的姿勢也不好看,也不都端莊。這樣都與人沒有禮貌、沒有家教的感覺,也是不好的。所以,「步從容,立端正」。從小在家裡,我們看到子女、子弟,家裡的子弟走路不好看,我們從小就要予以糾正,坐的姿態,站立的姿態,也都要特別引導他。一個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連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付輕浮的感覺,輕浮的樣子,這都是很不好的。所以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就有待於父母好好的教誨。同時做父母的,你要做樹立良好的榜樣,你在走路是不是也那麽趕?那麽急?如果你講話也那麽趕,走路也那麽趕,都是很急迫,子女肯定也是會跟你一樣。所以,怎樣教小孩?就從自身開始先做起。自己不能以身作則,來要求自己的子女,恐怕沒有辦法達到教育的作用。我們再看『揖深圓,拜恭敬』。「揖」,古人講「打恭作揖」,這是很恭敬的一種禮節。以前的衣服,我們知道袖子很長,所以打恭作揖怎樣才標準?一定要圓,不能擠在胸口,一定是圓的。「圓」,也代表圓融,代表恭敬。我們現在不講這樣的禮節,我們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們也要發自內心,不要皮笑肉不笑,要發自內心跟對方打招呼,從內心做出你的和顏笑容,一定會讓對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禮。『拜恭敬』,這個意思是指如果我們參加一些聚會,有禮拜的時候,我們在行拜的這個禮節,也要特別與人有恭敬的感覺。如果我們仔細一點,從電視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首長,或者參加一些祭典的時候,我們從電視畫面可以感受到怎樣的拜法,他與人是恭敬的。有的人頭只有低一點點;有的人他的腰很軟,他就會稍微再彎一點點。有的人拜的速度很快;有的人很緩和。你會覺得他真的是很恭敬的在禮拜。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拜恭敬」。凡是碰到祭拜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到,要用虔誠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彎下去,代表我們用身體恭敬的向對方,向這個祭拜。譬如說祭拜的話,是對亡者的一種恭敬、一種禮儀、一種禮貌。我們從這樣的電視上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也看過,很多人就是頭輕輕的一點,很快動作就起來。雖然他沒有感覺,但是我們從畫面上可以感受到,好像不恭敬的樣子。所以,怎樣是恭敬?我們可以試驗看看,腰沒有彎跟有彎,速度很快跟緩和,有很大的差別。對旁人看起來,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沒有恭敬,你有沒有從內心發出來。就好像我們對長者行禮一樣,像蜻蜓點水的那麽快,我們就曉得不是真誠的恭敬。你能緩緩的把頭配合著腰,輕輕的緩緩的點頭,然後再抬頭起來。如果你的腰沒有彎跟有彎,相差很多,從旁人眼光來看,可以覺得你的恭敬與否,在這個時候可以看得出來。【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勿』就是不可以,『踐』就是踐踏,『閾』就是門檻。過去我們的房子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裡頭,每一間房間一入門都有門檻,因為要關木門,所以都有高高的門檻。我們現在房子的建築結構大不同於前,所以門檻已經很少見到了。可是在一些寺廟或者比較傳統的建築,它還是有門檻。以前的人,他會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門檻的地方,絕對不可以往上踏上去,然後再下來,一定是要跨過去才有禮貌。我們現在沒有,如果要進房門之前,如果我們去拜訪別人,當他們家裡外頭有一個踏墊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我們的鞋子有沒有臟掉。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這個踏墊上踏一踏再走進去,就不會讓人感覺你帶來了一些灰塵、髒的東西進來。所以同樣,不一樣的時代,但是我們同樣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什麽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禮節。也有很多人說禮節是吃人的,這完全是不正確的觀念。我們與人相處都希望對方有禮貌,同理,對方也希望我們也遵守禮節,禮尚往來。所以,有節度的約束自己的行為是相當重要的。「勿踐閾」,我們現在即使沒有門檻,但是如果有機會到寺廟裡頭,我們也要告誡子女,在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爬上去踐踏,然後再跳下來,這個都是很不禮貌的情形。『勿跛倚』,跛還可以讀成「必」,就是兩隻腳不同時的站立,就是站一隻腳,一隻腳斜放著。我們這樣兩隻腳不能同時的著地,肯定身體會歪一邊。所以,以前的人他就很重視,孩子很小就要注意自己的體態,自己的姿勢。姿勢不好看,不良的習慣,從小都要教好。所以這裡講的「勿跛倚」,就是身體不能經常的歪斜,或者靠在牆壁上。你靠在牆壁與人講話,多麽沒有禮貌!所以,我們讀到這樣的字眼,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這個跛倚的情形可以說經常的發生。有時候會覺得先站一隻腳,一隻腳休息,或者靠在牆壁舒服一些。殊不知,給人感覺是相當失禮的。『勿箕踞,勿搖髀』。為人父母的更是經常犯。過去曾經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小,大概五歲多,末學就教他《弟子規》。他讀到「勿箕踞,勿搖髀」的時候,他就問我,什麽叫「勿搖髀」?我就跟他講,搖髀就是坐在椅子上面,把兩隻腳翹起來,然後大腿一直抖動。他說原來是如此。五歲的小朋友,當他會背《弟子規》的時候,他讀到這裡,問我這個是什麽意思?他懂了之後,有一次他回到家裡,剛好隔不久他回到家裡,他看到父親坐在沙發上面,翹起腿來,然後就在那裡抖抖抖。小朋友一進門,他看到父親這樣,他就跟他講:楊老師說「勿搖髀」,就是說坐的時候,大腿不能這樣一直搖,這樣是不好看的。結果爸爸笑得很開心,馬上把兩條腿擺好。由此可見,小孩子在還沒有受到外界環境污染的時候,我們教他什麽,他完全的吸收什麽。他看到父親這種舉動,他就想到《弟子規》裡頭教我們「勿搖髀」。什麽叫「勿箕踞」?箕踞,就是這兩條腿坐的時候張開的,像過去的畚箕一樣。畚箕,因為它的弧度是這樣出去的。所以,兩條腿不能坐得像畚箕一樣,開開的,很難看。尤其是女生,從小做母親的、做父母的看到子女他的坐姿不良,我們要特別的注意,一定要予以糾正。不然等他習慣養成,這個姿態將來會經常出糗的。自己不曉得這種毛病習氣,對於將來會有很大負面的影響。為什麽?人家不喜歡你,人家看你一副輕浮的樣子,誰會喜歡你?對自己來講,也會影響自己的聲譽。無論是在聲譽方面,在行儀方面,都得不到別人的敬重。所以「勿箕踞,勿搖髀」,可以說為人父母的,他不經意當中可能就會犯了。也有很多人,他會認為《弟子規》就是教教家裡的小孩。如果有這種心態的話,那就完全錯誤了。因為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會向我反應,他說:我爸爸,《弟子規》裡頭他完全沒有做到。老師在這裡講給他聽,他覺得很好。回到家裡,看到父母他們是這樣的態度,他們就會懷疑到底爸爸的對,還是老師的對?所以,做父母的,當我們有這些習氣毛病的時候,自己應該要及時的改正,不要讓子女覺得父母都做不到,為什麽我要這樣做?這樣就太可惜了。所以《弟子規》,不但子女我們要把他教好,做父母的更應該落實,這樣才能以身作則好好的教育他們。我們再看第十七條:【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我們都曉得,我們現在的建築幾乎很少有帘子,幾乎都是用窗帘,沒有用帘子。古時候的建築,它往往每一間的間隔,它不是用門,可能就是用帘子。所以古人教育自己的子女,從小在掀開這個帘子的時候,要『勿有聲』,不可以很大聲,不可以一撥,後面剛好有人走進去,就打到後面的人。我們現在沒有帘子,我們有窗帘,就要教導子女,拉窗帘的時候,不可以很粗魯,應該要輕輕的拉。窗帘也是一種比較細緻的東西,如果你用力很猛,或者拉得不好,它上面的鉤環都有可能掉下來。這一條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動作要細膩,不可以很粗魯。細膩的動作就從窗帘做起。並不是只有這個帘子重要,包括其他的事情,譬如說整理家事、搬東西,我們都不可以很大聲。如果你很大聲,動作很大,那就表示你的行持非常的粗鄙,不用心,不專心。所以,此地只有指「緩揭簾」,不能有聲音,其實其他的也都不應該出很大的聲音。尤其是椅子,有些時候大人也會偷懶,拉椅子,靠近桌子一點,往往是用拉的,然後就發出很大的聲音,吱吱的叫。因為圖一時的方便,卻沒有感受到周遭可能人家在休息,可能很安靜,你這樣的動作就會影響到別人。所以,從「緩揭簾」開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謹慎,不應該很粗魯,動作不應該很大;細心的人,它的聲音往往微乎其微。『寬轉彎,勿觸棱』。這個也講到走路的時候,遇到有角的地方,我們要稍微讓它有空隙一點,不要距離得太近,撞到桌腳。有時候,我們也看到人莽莽撞撞的,不是碰到椅子,就是碰到桌子,有時候難免也會撞到牆角,受傷。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小時候我們就要學到走路要小心,做事情要輕盈,步伐不但要輕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輕盈。我們講到「勿觸棱」,我們都曉得這個稜角很危險。走路是如此,開車碰到稜角的地方,碰到轉彎的地方,我們更要注意。如果平時我們懂得任何環境都要小心,都要注意的話,有很多災禍都可以避免。此地只有舉到「緩揭簾」,還有「寬轉彎」,這裡都再再的告訴我們,從家庭生活當中,我們就要學習動作、態度都要輕盈,不可以很粗鄙,很粗魯,動作很大,也就是說從小就要培養仔細的心、恭敬之心。在《禮記》上有這樣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什麽意思?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恭敬心去做。恭敬心,用簡單的字眼來講就是專心,不能用心不在焉來做任何事情,肯定都做不好,而且你會碰撞得很大聲。除了「緩揭簾」跟「寬轉彎」之外,再來,我們拿東西也是要特別的注意。所以這裡有講:【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執』就是拿的意思。我們拿空的東西,拿空的器皿,就要感覺好像我拿很滿的東西。為什麽?如果你沒有很專心的端這個東西,有可能你不專心,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不就很可惜嗎?『入虛室,如有人』。到沒有人的房間裡頭,也不可以隨便。為什麽不可以隨便?因為那是別人的東西,也要感覺有人在。有很多人對於別人的東西,他都很隨便。所以這裡也再再的告訴我們,拿東西都要特別的謹慎小心,拿不好就碎掉。或者你端菜,母親叫你端菜,你端不好,碎掉了。所以這種細心的行為,這種細心的精神、專註的精神,從小就要養成。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更應該要教導子女懂得尊敬別人,即使沒有人看到,我們也要教他「慎獨」。沒有人的地方,更應該謹慎自己的內心,是不是起了偷盜之心?是不是起了不應該起的念頭?隨便碰別人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很不尊重別人的態度,所以要特別的小心。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這裡,再會。
推薦閱讀:

兒童讀經緣由及《弟子規》易解【繁體】
重讀「弟子規」之我見(原創)
注音注釋版《弟子規》全集
《弟子規》全文及解釋
弟子規

TAG: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