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一生的敵人
導語:人生來要接受太多的道理,有些時候我已經厭倦了從醫生涯,因為太多的生離死別死別,太多的放不下,有時候我發現自己比病人還要惶恐,深怕一個慢動作,一個小錯誤就會害人害己。可時間過的太快了,中醫之手未曾生疏,怎能為己任勞任怨!我一把年紀,也要將一生的敵人,摁在十字架上!
羅漢華主任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從事骨科康復、運動損傷及脊柱源疾病的康復治療20餘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用中西醫結合康復手法治療脊柱源疾病,尤其對頸胸綜合征的診治頗有心得 。現將其治療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注重脊柱應用解剖特點
首先,羅漢華主任在對脊柱源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過程中,始終把解決脊柱樞紐穩定性擺在核心位置,以中醫學的陰陽平衡觀點,看待脊柱在各種體位時,維持協調和穩定的因素,辯別疾病的發生是來自於脊柱外平衡或是來自於脊柱內平衡的失調,從而得出疾病的出處及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注重脊柱應用解剖特點他與國內的一部分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頸胸綜合征」存在和針其疾病的手法治療理論和方法。Williams PI (1999)認定在身體直立平衡狀態下,人體脊柱結構生物力學的重心線,是自樞紐齒突,胸2緊前方,胸12椎體中心,再經腰5椎體後緣到骶1前面、生理性頸曲頂是頸4、5椎間,胸T6—9胸椎間,腰曲頂是腰椎。按此標準,在脊柱矢狀面,中軸垂線正好以齒突,頸7、胸12、腰5,形成四大樞紐的交叉點,(即:A顱椎體樞紐 、C頸胸樞紐、D胸腰樞紐、E腰骶樞紐)。共有上、中、下三個倒三角形力學結構。上三角形系指頭頂水平切線為底邊,經頭顱兩側形成夾角,其尖端正落於頸胸交界處,致使頭部的負荷(自身重量及各種運動的負荷)集中於下頸段及上胸段;從上三角所承受負荷強度就單一骨關節來講,較下三角形明顯大。就力學特點看,頸胸交界區的應力與腰骶關節相似。但實際上三角形的活動度要大於腰幾倍,頸7胸1是上部活動的頸椎與較固定的胸椎之間的轉換點。頸椎的活動因有胸椎相對穩定作用,使之頸椎下端形成三維應力(正應力、扭距應力、剪應力) 。脊柱的外平衡是控制脊柱的主動力量的脊柱前、側、後方的肌群。脊柱的內平衡指的是:椎間關節的平衡,即椎間盤髓核的張力和小關節(頸椎包括關節突關節和鉤椎關節,胸椎包括關節突關節,肋骨小關節,肋橫突關節)的壓力與椎間韌帶的張力,在脊柱處於任何體位時活動時,都是相互平衡的。內外平衡因素一起使脊柱在各體位維持著協調和穩定。
探討頸胸樞紐病因
羅漢華主任認為:頸胸交界區正是脊柱「頸胸樞紐」的關鍵點,各種能影響脊柱內外平衡的因素,都很容易造成該節段失穩而引發病變。本病多見於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睡姿不良,慢性積累性運動損傷患者。由於長期不良姿勢,單一性體位的微細外力作用於人體,形成積累性損傷,對椎體附件發生異常牽拉,引起肌肉緊張、攣縮、加快了組織的退變,造成小關節囊肥厚、韌帶松馳、小關節間隙狹窄,失去外平衡。椎體附件發生異常改變,破壞了的正常解剖關係,日久導致使椎間結構頸、胸小關節紊亂,致頸胸椎解剖位置改變,影響頸胸樞紐椎體的穩定性。特別是頸5,6,胸4,5棘突是斜方肌、菱形肌的附著點,為這些肌肉應力點之所在,而胸4肋橫關節呈球窩形,其活動度大,變異較多,故此處易出現病損。如稍有扭挫,會導致頸5,6,胸4,5關節功能紊亂及椎體位移,失去內平衡。同時,由於慢性積累性損傷、組織退變,引起頸胸椎周圍各韌帶及其附近軟組織不同程度充血、水腫,久之引起肌腱、筋膜、韌帶的纖維變性,在某種外力的因素影響下,可使軟組織損傷突然產生,加重了內外平衡的失調,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
影像診斷的獨特性--拍頸必拍胸
羅漢華主任認為:頸胸交界區小關節紊亂綜合征臨床表現較複雜,應視為是一組症候群,通常容易與各類頸椎病、脊柱棘突炎、胸椎小關節紊亂混淆,臨床上常常找不到典型陽性體征,而被誤診誤治。以往認為頸4、5是應力最大部位,而胸椎有胸廓的參與,活動範圍小,穩定性好不易錯位而被忽視。同時,由於頸胸段的不同結構特點,X線檢查條件不同(側位片多將頸胸分開攝片),胸椎因有多平面互相重疊,難以用X線準確測定旋轉情況,加上頸胸交界區因有雙肩的重疊,往往頸下段、胸椎上段被遺漏。 他認為:臨床上凡是頸椎要拍片,就應該拍頸必拍胸。同時注意本症候群的診斷特點:頸6、7與後斜角肌交界有明顯壓痛點,觸摸棘突排列偏離中軸線,頸6、7及胸1-4棘突旁、椎旁壓痛點;X片示:頸6、7椎體緣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伴有項韌帶鈣化。
治療的獨特性--調頸必調胸
羅漢華主任在治療頸胸綜合征的經驗總結中提出:以往在臨床手法治療中,往往將頸胸椎分開探索,頸胸交界區相關疾病的研究及治療體會報道不多。獨立研究有關低位頸椎(頸6、7)及高位胸椎(胸1—4)涉及椎體及相鄰部位的聯合治療手法報道較少見,臨床上缺乏有特色和明顯優勢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手法治療報告及臨床科研。
該部位治療手法有其獨特性,用單一的頸椎或胸椎的複位手法治療很難達到目的。頸胸交界區,由於胸椎相對穩定,與較活動度之大的頸椎之間的轉換點,將頭頸的應力集中於此,形成了臨床低位頸椎和高位胸椎一旦錯位極難複位的特點。他認為:調頸必調胸。
本體感覺反射手法的應用
當今脊柱傷病在手法治療學上,因其病因學的改變,治療形式已不同於過去,已從過去的經驗性、單一性、粗糙性、暴力性向科學性、多元性、規範性、技巧性方向發展。手法操作由整復為主轉變為松解為主,講究錯位的普遍性及整復的不必要性(脊柱節段退變是自然規律,青年達7O% ,老年陽性率達100%,強行複位,勉強用外力予以糾正,即便一過性骨關節複位,有可能損傷周圍軟組織,破壞已建立的節段再穩定和力學平衡,導致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反而會引起組織損傷)。
本體感覺反射無損傷手法整復術是反射學醫療體系的體現;是以人體本體反射器牽張反射原理為理論基礎的一組以松解為主,整復為輔的手法。其技術特點一是以術者之手為本體感覺反射探測器,對脊柱周圍病損軟組織的病理性的條索、硬塊、腫脹進行檢查、探測、定位;二是以手掌、手指的連續卡鉗式張合擠壓、對病損肌肉緊張帶、激發點進行深部橫(縱)向彈撥,利用骨骼肌的可變性和可塑性,對病損軟組織上的肌肉緊張帶及激發點進行滅活。三是以多元、綜合的整復手法,對紊亂的小關節及失穩椎體整復,使脊柱內外平衡的協調和穩定得以恢復。
推薦閱讀:
※60甲子五運六氣表 鐵杆中醫論壇
※中醫養生的身心雙修理論和方案 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由於五臟間的相生,所以五髒的生氣才...
※中醫與治癌防癌
※中醫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