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崗教師心理學2.3:記憶

第三節 記憶

  一、記憶概述  (一)記憶的概念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它是比感知覺更為複雜的心理現象。人們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緒情感、做過的活動及動作等都可能在頭腦中留下痕迹,以後還會再認或回憶出來,這就是記憶現象。  (二)記憶的分類  1.根據信息從輸入到提取所經過的時間、信息編碼方式和記憶階段的不同,可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2.根據記憶的內容和經驗的對象,可將記憶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  (1)形象記憶是以我們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如人們遊覽過「萬里長城」在頭腦中留下了生動的形象,這就是形象記憶。這種記憶在頭腦中保留的是事物具體的形象,它以表象的形式在頭腦中儲存過去的經驗。  (2)邏輯記憶是個體以詞語所概括的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之間的意義和性質為內容的記憶。  例如,我們對法則、定理或數學公式的記憶。這種記憶與人的抽象思維關係密切,隨著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而發展。  (3)情緒記憶是個體以曾經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它是個體將過去經歷過的情緒情感體驗保存在記憶中,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情感被重新體驗到的過程。  (4)動作記憶是以做過的運動或動作為內容的記憶,又稱運動記憶。它以過去的動作或操作動作所形成的動作表象為基礎,如在頭腦中保留的體操動作、舞蹈動作等都屬於動作記憶。動作記憶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比較容易,也不容易遺忘。  3.根據信息加工與存儲的內容不同,可將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1)陳述性記憶是指對有關事實和事件的記憶,如知識和日常的生活常識。它可以通過言語傳授而一次性獲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識的參與。  (2)程序性記憶是指對如何做事情的記憶,包括對知覺技能、認知技能和運動技能的記憶。這類記憶往往需要多次嘗試才能逐漸獲得;在利用這類記憶時往往不需要意識的參與。例如打籃球,我們所知道的規則和方法是儲存在陳述陛記憶中的,但是擅長攔網和遠投,這些運動技巧則儲存在程序性記憶中。  4.根據記憶時意識參與的程度,可將記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1)外顯記憶是指個體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經驗用以完成當前任務時表現出來的記憶。它對行為的影響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因此又稱受意識控制的記憶。  (2)內隱記憶是指在不需要意識參與或不需要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已有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記憶。  (三)記憶品質  1.記憶的敏捷性  這是記憶的速度和效率特徵。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較多的東西,就是記憶敏捷性良好的表現。但僅僅以這種記憶品質來評定人的記憶品質的好壞是不全面的,有人記得快,忘得也快。提高記憶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確識記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2.記憶的持久性  這是記憶的保持特徵。能夠把知識經驗長時間地保留在頭腦中,甚至終身不忘,這就是記憶持久性良好的表現。加強記憶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於把識記的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其次是進行及時和經常性的複習。  3.記憶的準確性  這是記憶的正確和精確特徵。它是指對於所識記的材料,在再認和回憶時,沒有歪曲、遺漏、增補和臆測。記憶的這種品質極為重要,如果缺乏記憶的準確性,那麼記憶的其他品質也就沒有了價值。  培養記憶的準確性,首先,必須進行認真的識記;其次,在複習時要把相似的材料經常加以比較,防止混淆;最後,要把正確識記的事物同彷彿記住的東西區別開,把所見所聞的真實材料與主觀的增補臆測區別開來。  4.記憶的準備性  這是記憶的提取和應用特徵,它使人能及時、迅速、靈活地從記憶信息的儲存庫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識經驗,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記憶的這一品質,是上述三種品質的綜合體現,而上述三種品質,  只有與記憶的準備性結合起來才有價值。培養記憶的準備性,關鍵是要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這樣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地從記憶倉庫中,隨時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二、記憶過程  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環節。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記憶過程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信息的輸入編碼相當於識記過程,信息的儲存相當於保持過程,信息的提取相當於再認或回憶過程。  (一)識記  1.識記的概念  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是指個體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具有選擇性的特點,即對信息的識記具有選擇性。  2.識記的分類  (1)根據識記有無目的性,識記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兩種  無意識記是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運用任何有助於識記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識記。無意識記內容往往帶有偶然性和片斷性,缺乏系統性。有意識記是有明確的目的,並運用一定方法的識記,在識記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有意識記的態度積極主動,識記的對象明確,內容系統,識記的效果牢固持久。它是人們獲取並積累系統知識、掌握科學技術的主要途徑。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依靠有意識記。  (2)根據識記材料的性質和識記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機械識記是指只根據材料的外部聯繫或表現形式,以簡單、重複的方式進行的識記。如對無意義音節、地名、人名、歷史年代等的識記。這種識記具有被動性,但它能夠防止對記憶材料的歪曲。意義識記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依據材料的內在聯繫或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繫所進行的識記,它是學生識記的主要形式。在意義識記中,理解是關鍵。意義識記的效果優於機械識記,但不能因此就否認機械識記的價值和作用。  3.影響識記效果的因素  (1)有無明確的識記目的和任務,直接影響識記的效果。  (2)識記時的態度和情緒狀態。一般來說,在積極的態度和情緒狀態下,人的識記效果好。  (3)活動任務的性質。當識記的材料成為人活動的直接對象時,識記的效果就好。  (4)材料的數量和性質。材料越多,識記所用的平均時間和次數就越多。識記也受材料性質的制約。有意義的、有規律的材料更容易記住。  (5)識記的方法。採用意義記憶法比採用機械記憶法對信息的識記更準確。  (二)保持與遺忘  1.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但是,識記的材料在保持過程中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和遺忘。  2.遺忘及其規律  (1)遺忘的概念  識記過的內容在一定條件下不能或錯誤地恢復和提取都叫遺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觀點,遺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錯誤提取。   (2)遺忘的規律  最早對遺忘進行實驗研究的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他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依據保持效果,繪製了遺忘曲線。  

  這條曲線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遺忘是有規律的,即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趨勢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呈負加速,並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幾乎不再遺忘了。  3.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1)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材料的性質指材料的種類、長度、難度、系列位置以及意義性。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材料遺忘得慢;形象、直觀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遺忘得慢;比較長的、難度較大的材料遺忘快;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異;凡是能引起主體興趣,符合主體需要、動機,激起主體強烈情緒,在主體的工作、學習、生活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材料,一般不易遺忘;反之,則遺忘得快。  (2)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一般說來,材料越多,越容易遺忘。學習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於對知識的記憶。實驗證明,過度學習(即能夠背誦之後再進行的學習)達到50%,記憶效果最好。  (3)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一般說來,長久的識記任務有利於材料在頭腦中保持時間的延長,不重要和未經複習的內容則容易遺忘。  (4)識記的方法。以理解為基礎的意義識記比機械識記的效果好得多。  (5)時間因素。根據遺忘規律,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快,隨後逐漸變慢。學習內容的保存量隨時間減少。  (6)情緒和動機。學習者的情緒和動機等也影響遺忘進程。學習者情緒差、動機弱、目的不明確都不利於記憶。  4.遺忘的原因  心理學家對遺忘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有下述四種:  (1)消退說  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迹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弱,以致最後消退的結果。  (2)干擾說  干擾說認為,遺忘是由於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迹不會消退。干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後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  (3)壓抑(動機)說  壓抑說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該理論是弗洛伊德在給病人催眠時發現的。他認為個體之所以無法回憶,是因為該記憶使病人感到痛苦而被人為地壓抑在無意識之中。由於情緒緊張而引起的遺忘(考試時常發生)就屬於這種類型。  (4)提取失敗說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驗,明明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來。這種現象稱為「舌尖現象」。遺忘之所以發生,不是因為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為編碼不準確,失去了檢索線索或線索錯誤。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尋,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來,這就是遺忘的提取失敗理論。  5.防止遺忘的方法——複習  複習在記憶中有重要作用。每複習一次就多一次重新考慮或尋找材料之間關係的機會,從而也增加了信息加工的深度,提高了編碼水平。因此,為了防止遺忘,我們組織有效的複習是很有必要的。  有效組織複習的方法有:  (1)及時複習。識記後,遺忘很快就發生。因此,必須及時進行複習。另外,針對遺忘發展「先快後慢」的特點,在識記後不久,複習的次數要多一些,時間間隔要短一些。  (2)合理分配複習時間。制定複習計劃,不要過於緊張和疲勞,以免產生干擾。  (3)分散複習與集中複習相結合。根據複習在時問上分配的不同,複習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集中複習,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複習;另一種是分散複習,把材料分配到幾段相隔的時間內進行複習。複習難度小的材料可適當集中,難度大的材料可採取分散複習的方式,做到分散與集中相結合。  (4)複習方法多樣化。單調的複習方法,易使人產生疲勞和厭倦情緒,會降低複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複習時,方法要靈活多樣。  (5)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複習。多種感官參與複習可以更好地提高記憶效果,在複習時應盡量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要眼看、耳聽、口讀、手寫相互配合。  (6)嘗試回憶與反覆識記相結合。反覆閱讀與嘗試回憶相結合的方法,能使學習者及時了解到識記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激起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另外,這種方法可以及時檢查記憶效果,有利於提高複習的針對性。  (7)掌握複習的量。  (三)回憶或再認  1.回憶的概念和分類  回憶是指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人們在頭腦中把它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  根據回憶是否有預定的目的、任務,可以把回憶分為無意回憶和有意回憶。無意回憶的特點是沒有預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經驗。例如,一件往事湧上心頭,一句鄉音勾起鄉情等就屬於無意回憶。無意回憶雖無預定目的,卻也是由於某些誘因引發的。有意回憶是有回憶任務、自覺追憶以往經驗的回憶。其目的是要根據當前的需要而回憶起特定的記憶內容。  回憶可以是直接的,即直接回憶起所需內容;也可以是間接的,即通過某些中間環節(或線索)才回憶起所需內容。間接回憶總和思維活動密切聯繫在一起,藉助於判斷、推理才能回憶起所需內容。  追憶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回憶,它同時具有有意回憶、間接回憶的特點,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難的回憶。  2.再認的概念  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認出了對方;故地重遊,處處有熟悉之感,就是再認的現象。  回憶和再認是在不同條件下恢復過去經驗的過程,是記憶的第三環節。識記和保持材料都是為了在必要時能回憶或再認材料。記憶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相互依存,密切聯繫。沒有識記就談不上經驗的保持,沒有識記和保持,就不可能對經驗過的事物進行回憶或再認。因此,識記和保持是再認或回憶的前提,再認和回憶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並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識記和保持的內容。三、記憶系統  按照現代信息加工的觀點,記憶是一個結構性的信息加工系統。記憶結構由三個不同的子系統構成: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信息首先進入瞬時記憶,那些引起個體注意的感覺信息才會進人短時記憶,在短時記憶中存儲的信息經過加工再存儲人長時記憶中,而這些保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在需要時又會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  (一)瞬時記憶(又稱感覺記憶或感覺登記)  1.瞬時記憶的概念  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瞬時記憶,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  2.瞬時記憶的特點  (1)時間極短。圖像信息貯存的時間約為0.25~1秒之間,聲像信息貯存的時間也僅在2~4秒之間。這些信息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會消失;若受到注意,就會轉入短時記憶。  (2)容量較大。一般來說,凡是進入感覺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記,其記憶容量是很大的,以圖像記憶為例,記憶容量為9~20個比特(bit)。  (3)形象鮮明。瞬時記憶貯存的信息是未經任何處理,以感覺痕迹的形式存在的,完全按客觀刺激的物理特性編碼,並按感知的先後順序被登記,所以形象鮮明。  (4)信息原始,記憶痕迹容易衰退。瞬時記憶登記的信息是分類前的原始信息。被登記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別注意,才能轉入短時記憶,否則會很快衰退以至消失。  3.瞬時記憶的編碼  瞬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有圖像記憶和聲像記憶兩種。圖像記憶是瞬時記憶的主要編碼形式。有研究發現,聽覺通道也存在瞬時記憶。瞬時記憶是記憶系統在對外界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前的暫時登記。  4.瞬時記憶的存儲  瞬時記憶的記憶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點決定,幾乎進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會被登記,然而,瞬時記憶中只有能夠引起個體注意並被及時識別的信息,才有機會被轉入短時記憶。那些沒有轉入短時記憶的信息,很快就會消失。雖然信息在瞬時記憶階段停留時間短暫,圖像記憶保持的時間約1秒左右,聲像記憶雖超過1秒,但也不長於4秒,但足以使人的認知系統對其進行操作和加工。  (二)短時記憶(又稱工作記憶)  1.短時記憶的概念  短時記憶是指人腦中的信息在一分鐘之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處在工作狀態中的短時記憶,或者在完成當前任務時起作用的短時記憶,就是工作記憶。  2.短時記憶的特點  (1)時間很短。短時記憶信息保持的時間雖比感覺記憶長,但也不超過1分鐘,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複述,便會遺忘。  (2)容量有限。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個項目,平均值為7。但短時記憶容量的值常常會因實驗材料的不同而出現較大波動。為解釋這一現象,米勒提出了組塊的概念。所謂組塊是指若干小單位聯合成大單位的信息加工,也指這樣組成的單位。他認為,短時記憶容量是以組塊來計算的。組塊可以把時空上接近的單個項目組合成一個較大的塊,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把彼此無關的單個項目組成有意義的塊,這樣就能大大提高短時記憶的容量。  (3)意識清晰。短時記憶是服從當前任務需要,主體正在操作、使用的記憶,主體有清晰的意識。  (4)操作性強。短時記憶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操作性的。一方面,它注意加工感覺記憶保持的信息為當前的工作服務,同時把其中的必要信息經複述儲存在長時記憶系統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據當前工作的需要,從長時記憶庫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完成某種操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把短時記憶稱作工作記憶。  (5)易受干擾。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保持的時間既短又易受干擾,當有新信息插入時,即阻止了複述,原有信息就會很快消失,而且不能再恢復。  3.短時記憶的編碼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有聽覺編碼和視覺編碼兩種,主要是聽覺編碼。  4.短時記憶的存儲  複述是短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有效方法。複述分為兩種:一種是機械複述,即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地簡單重複;另一種是精細複述,即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起聯繫。實驗表明,精細複述而不是機械複述是短時記憶存儲的重要條件。  (三)長時記憶(又稱永久性記憶)  1.長時記憶的概念  長時記憶是信息經過充分加工,在頭腦中長久保持的記憶。長時記憶就像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它保存著我們將來可以運用的各種事實、表象和知識。  圖爾文將長時記憶分為兩類: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情景記憶是指人們根據時空關係對某個事件的記憶。語義記憶是指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與特殊的時間和地點無關。  2.長時記憶的特點  (1)容量無限。長時記憶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長時記憶中的信息主要來自於對短時記憶信息的複述,也有一些是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內容一次性直接進入長時記憶系統而被貯存起來的。  (2)信息保持時間長久。在理論上認為是永久存在的。一般認為長時記憶中出現的遺忘現象,主要是由於信息受到干擾而使提取信息的過程發生了困難所致。  3.長時記憶的編碼  長時記憶的信息編碼就是把新的信息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內,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單元組合成一個新的知識框架。長時記憶中的信息以意義編碼為主。意義編碼有兩種形式:表象編碼和語義編碼,它們又被稱為信息的雙重編碼。  表象編碼是指以空間的平行方式表徵信息,對某一個複雜對象的各種成分同時進行處理,並貯存到複雜的聯想結構中,以便使輸出的信息具有空間特點,能反映對象的靜態特徵和動態特徵。表象編碼的重要特徵是平行加工,主要加工處理非言語的對象和事件的知覺信息。  語義編碼是意義編碼的另一種形式,也是長時記憶最主要的編碼方式。它是按言語發生的順序以系統方式來表徵信息的,包括言語聽覺和言語運動兩方面的信息。語義編碼的特徵是串列加工,是按照節點和線的複雜網路貯存的。節點代表概念或事件,而線則表示有意義的聯繫。長時記憶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按照一個節點和許多關係而編碼的,語義成分間的聯繫,即概念、事件和情節的信息可以用語義網路的形式來表示。  編碼時的意識狀態和加工深度都會影響長時記憶的編碼。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有意編碼的效果明顯優於自動編碼的效果。但一些實驗證明,由於有組織活動的參與,自動編碼也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同,記憶的效果是不同的。加工得越深,記憶效果就越好。  4.長時記憶的存儲  長時記憶中貯存的信息原則上是分類處理的。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長時記憶中貯存著兩種不同的記憶: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四、中小學生記憶的發展  (一)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的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都在發展。一般來講,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無意記憶佔優勢,無意記憶的效果優於有意記憶的效果。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有意記憶水平開始超過無意記憶水平,但是這種有意記憶仍是被動的。中學生記憶的目的性、抗干擾性較強,而且中學生已能自己確定記憶任務,這為他們完成複雜的學習任務提供了保證。  小學低年級學生經常採用機械記憶的方法(複述)學習。中學以後,有意記憶在學生的記憶中佔主導地位。更為重要的是,中學生的有意記憶的主動性增強,他們不再依靠家長或老師的幫助,而強調由自己確定記憶任務。  (二)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的發展  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都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只是在同一年齡階段,二者佔優勢的情況不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形象記憶佔優勢。在學習中,他們需要藉助具體形象來記憶信息。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抽象言語記憶的增長率逐漸超過了具體形象記憶的增長率,但他們對抽象材料的記憶仍然以具體事物為基礎。到了中學階段,學生的抽象記憶已佔優勢地位,他們對抽象材料的記憶不再依賴具體事物的支撐。 五、提高記憶效果的方法  (一)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有無記憶目的或記憶目的是否明確會影響記憶的效果,目的不同,學習者在記憶材料時的組織會有所不同,這樣就會影響記憶的效果。首先,要有長遠的記憶目標和意圖,學習記憶應有計劃;其次,記憶的時間意圖應準確與明確,以便提高記憶效果;再次,要培養學生直接和間接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機械記憶的特點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只是按照材料呈現的時空順序進行逐字逐句的記憶。如果將機械記憶的內容,人為地賦予其意義,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記憶效果。  在學習中要以意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為輔,發揮兩種記憶各自的長處,從而提高整個記憶的效果。  (三)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人們既可對學習材料作表面加工,也可以作精細加工,即理解材料的意義。研究表明,理解越深,保持就越好。為了理解記憶的材料,應該先對材料進行分析,把它的觀點、論據以及邏輯標示出來,然後把它們概括而確切地敘述出來,這樣就比較容易記憶和保持。  (四)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對材料的組塊化實際上就是把若干的組塊組合成數量更少的、體積更大的組塊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輸入信息有效地儲人長時記憶。對記憶材料可以用多種方式組織加工,常見的組織加工方式是類別群集,即把一系列項目按一定的類別來記憶。  (五)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編碼是對信息進行轉換,使之適合於記憶貯存。如在長時記憶過程中,可採取多重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質量,加深個體對識記材料的理解,使識記信息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不易遺忘。  (六)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學過的知識,如果不經過複習,是不可能長久、完全保持在記憶中的。克服遺忘最好的辦法是加強複習。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朱丹產後出現「月子病「並祈願身上病痛快退?
安慰劑效應的概述是什麼?
為什麼大人都喜歡聰明的孩子?
指甲下的骯髒秘密是什麼?
北大社會心理學串講筆記

TAG:心理學 | 心理 | 記憶 | 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