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談文包詩的教學策略——以《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為例

談談文包詩的教學策略——以《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為例 談談文包詩的教學策略——以《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為例

朱玲潔

「文包詩」是應運而生的一種創新型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的一個創舉。它把一首古詩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顯易懂的短文中, 短文大都編成饒有趣味的小故事,以講故事的形式,在課文的開頭、中間或結尾自然引出要學習的古詩,而且根據古詩的內容和兒童學習的需要,簡明生動地介紹與這首古詩緊密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情況以及創作本詩時的具體情境。對古詩的重點內容、深遠意境,配合優美的插圖進行形象的場景再現,對古詩中個別比較生僻的詞語和費解的詩句,也相機做出貼切自然的通俗解說。我曾執教《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課,這是一篇優美的敘事散文,與王維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完美結合。下面我結合《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教學談談對「文包詩」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 未成曲調先有情——渲染情感

詩人一開頭便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涼,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知道課題的意思,簡單說說,進而引出詩句:「這句非常有名的詩,就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朗讀後引導學生詩文對照,理解詩意,初步體會詩情。課堂瀰漫著一股濃濃的思親之情,為全文教學奠定感情基調。

二、 詩情樸厚扣人心——體會情境

1. 詩文對照,聯繫自身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時過於側重文中詩歌(工具性)的理解,或者過於側重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性),都是有失偏頗的。教學中既要重視對詩的理解,也要讓學生受到人文熏陶,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出示第一節。指名讀後問:哪些詞引起了你的關注?通過「15歲」「京城長安」「兩年」等字眼,聯想你和家人分開的經歷,感受如何?聯繫自身體驗,感悟「少離家、離家遠、離家久」,通過三層遞進朗讀,感悟詩人的孤獨寂寞,引出由衷感慨——「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短短七個字中,這就是古詩魅力之所在。學生在讀文學詩的過程中,通過「文」「詩」對照,聯繫自身經歷或體驗,探索理解古詩的豐富內涵。

2. 想像畫面,感悟情境

豐富的想像是創造的翅膀。在「文包詩」教學中,指導學生透過書面文字展開想像,對深入理解詩歌所包含的意蘊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獨自漂泊他鄉,生活的艱辛已是不容易,尤其是佳節來到,懷鄉思親的情感如潮水般不可抑制,他從肺腑中吟誦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出示詩句。齊讀。同學們,這是一個怎樣的重陽節啊?」在讀完第二節後,引導學生想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用鼻子嗅嗅,彷彿還能聞到什麼?」補充圖片展示,給予學生視覺衝擊。這樣的設計不但為學生提供了想像材料,而且提供了想像空間,既讓他們感受大街上的熱鬧和王維的冷清這一強烈的對比,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進行了創新思維訓練。

3. 讀中促思,訓練語言

讀是個性化的心靈活動。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是建立在對文本反覆深入研讀的基礎之上的。只有讀通了,讀深了,讀寬了,才能真正讀懂,才能轉化為自己的體驗。文章作了這樣的生動描繪:「……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這樣的生動描繪深刻揭示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主題。如果僅僅把它作為理解古詩的「拐棍」,用一下就輕易丟掉,是很可惜的,應該把它作為一篇美文,與古詩一塊進行反覆賞讀、吟誦、玩味。「美好的往事歷歷在目,記憶中——還記得——也曾經——如果你是王維的弟弟,西望長安,你要對哥哥王維說些什麼?年邁的父母對遠遊求學的兒子說些什麼?情同手足的同窗發小要對王維說些什麼?」學生思考選擇填空、交流,將自己的解釋和文本的解釋進行對照,進一步加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和積累,拓寬、深化對古詩意境的領悟,提高古詩鑒賞能力,從短文中學習語言,增強語感,提高理解與表達能力,在自然結合中深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讀文學詩的雙重功效。

三、 好詩不厭百回讀——延伸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各年級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為千古流傳的詩作,教師更應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感受古詩詞韻律的美感。在對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充分體驗後,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來更覺情深意長,在每一次的朗讀中,學生彷彿能感受到濃濃的思鄉思親之情。此時再深入一步:「王維無時不在思念家鄉親人,他還曾經這樣問過來自故鄉的友人。出示《雜詩》,師配樂朗讀,簡單敘述詩句的意思。王維想問的僅是梅花嗎?還想問什麼?這所有都令他牽腸掛肚,再次深情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情感噴涌而出,一發不可抑制。一個人,一首詩,一幅畫,一份情,原來每首詩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原來每首詩都是詩人那最深的情感找到了最真的語言。

文章是詩的擴展和詮釋,給學生降低了學習詩歌的「檻」,讓學生能夠「借文學詩」、「借文賞詩」、「借文愛詩」,更好地理解、感悟、積累詩歌。有了綠葉的映襯,紅花更顯嬌艷。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學生掌握了詩歌,文章所涵蓋的內容也就深深地印在了腦海里。文包詩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

(作者單位:江陰市大橋小學)

推薦閱讀: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羅斯福究竟知不知情?
量化策略系列教程:17RSI策略
菱形肌功能、痛因和解決策略
職業策略:如何少走10年彎路?
有10顆珍珠,一顆一顆給你過目,你必須且只能盡量選你認為最大的那一顆,該採取啥策略?

TAG:策略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