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圍城人生

圍城人生

——《圍城》讀後感    錢老鍾書的《圍城》是我榻側幾前的必備讀物。錢老不愧為大家,對人物場景素描式的勾勒,創造性的諧趣語言,不是很連貫性的情節描述。不苛求華麗辭藻的鋪陳,寥寥數筆,就把讀者溶了進去,跟裡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歡嘻怒。    據說有段時間《圍城》在台灣被列為禁書,但是我從裡面沒讀出什麼政治性的東西來,也沒看到有什麼言辭對國民政府產生了攻擊,或許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太弱的緣故吧。有時反而覺得當時的世風還沒沉淪到現在這個樣子,就拿方鴻漸辦假文憑來說,要從報紙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聯繫方式,當今大街小巷牆上地下塗的到處是這樣的廣告,確實方便了許多。方鴻漸辦假文憑之前內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種理由寬慰自己:「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准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方鴻漸確實還有著知識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頭銜被刊在報紙上,聽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會臉紅、心跳加速甚至惱怒。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可悲、可嘆、可憐又有些可愛的人物。他出生於一個無錫沒落鄉紳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讀學,後來依仗了准岳丈的資助去英國留洋,最後迫於饢中羞澀無奈回國。實際上在回國的郵船上方鴻漸是迷茫的,他能做什麼?文不能治廟堂武不能理關河,只能帶著玩世心態隨波逐流,所以跟鮑小姐發生的拎不清的關係正是他內心苦悶的寫照。方鴻漸的運道是衰的,回來後正趕上中國處於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發現已經沒辦法融進功利的世態之中了。先是寄准岳丈籬下後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曉芙後被學友蘇文紈棒打鴛鴦。只好在趙辛楣的提攜下卷了鋪蓋去當了個副教授,一連串的打擊,方鴻漸心中殘存的那一絲自信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錢老用純白描的手法把一個有些虛偽,有些乖張,有些懦弱的小知識份子形象勾畫的淋漓盡致。    方鴻漸後來跟同樣淪落天涯而胸中頗有心計的孫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後又以爭吵失敗告終。方鴻漸徹底失敗了,錢老最終沒寫到主人公的歸宿,實際上也沒必要了,方鴻漸是張大眾臉,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小知識份子的真實生活:試圖改變現實,而又處處碰壁,試圖融進世俗,而又不被接納。    「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衝出來。」只有超脫於世冷眼旁觀的而又在性情中之中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語,對人生的概括簡約明了,錢老鍾書就是這樣的人。 錢鍾書一生學貫中西,融會古今,在創作上匠心獨運,自成一家。諷刺性長篇小說《圍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最能體現他機智雋永,才情橫溢的藝術風格。它是一部以舊中國中上層知識分子病態畸形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諷刺小說。作者以幽默的筆法諷刺時弊,描摹人物世態,調侃「芸芸眾生」。常以平易的筆觸,在貌似嬉筆中予以淋漓盡致的嘲諷和描寫。下面就《圍城》的諷刺幽默藝術試作分析。  一部好作品,至少應該在某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才能顯示出作者的獨特個性和品質。比如契柯夫的作品辛辣幽默,帶著「含淚的微笑」;歐.亨利追求精巧的構思;茨威格擅長描寫女性……《圍城》所表現出來的是錢鍾書的學者式的幽默諷刺。錢鍾書的筆調和魯迅的截然不同。魯迅用的是鋒利無比的匕首,一觸見血,給人一種鮮血淋漓的感覺;錢鍾書用的是尖銳的長針,乍看之下,對患部沒什麼用,但像針炙似地對準醫療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後便覺舒暢無比,讓人被刺得心服口服。魯迅嚴肅地對待問題,錢鍾書漫不經心地提出問題,但抨擊人生病態,笑罵人性弱點的用心都是一樣的。錢鍾書的「憤世嫉俗」不是把不合適宜的老祖宗的話東引西摘地說教;而是通過詼諧,輕描淡寫的筆調,把個個讀過幾本書所謂的知識分於的齷齪靈魂一一勾畫出來並以機智的幽默、淵博的學識、辛辣的嘲諷,對當時社會種種醜惡的事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也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錢鍾書融道德、風俗、人情的批判於一爐,具有機智的風格,妙語連珠,新意迭出,善用比喻和典故。使一種睿智的幽默得以成立,成為獨具一格的諷刺作家。  凡是讀過《圍城》的人,無不被它那妙趣橫生的語言逗得忍俊不禁。用兩個字說,就是「幽默」。錢鍾書猶如一位冷靜超遠的旁觀者,運用各種機智的反語、雙關、諧音、對仗、警句格言,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逸聞,紛至沓來,琳琅滿目。常使人笑中帶淚,淚中帶笑,風趣幽默。尤其是那精闢的比喻和蘊含深意的象徵暗示。  錢鍾書常用漫畫式的筆法勾勒「眾生」,他以鋒刃的筆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幅神情畢肖的漫畫形象,使人未見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性格及作者的情感態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第七章開頭對汪處厚的肖像描寫:  「鬍子常是兩撇,汪處厚的鬍子只是一畫……他只想有規模較小的紅夌尖角鬍子,不料沒有槍桿的人,鬍子都生不像樣,又稀又軟,掛在口角兩旁。既不能翹然而起,也不夠飄然而裊。他兩道濃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壽星的眉毛競賽,彷彿他最初刮臉時不小心,把眉毛和鬍子一股腦兒全剃下來了,慌忙按上去,鬍子跟眉毛換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會長,額上的是鬍子,所以欣欣向榮。……為了二十五歲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於是剃去兩縷,剩中間一撮,……這也許還是那一縷鬍子的功效,運氣沒壞到底。」  看到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畫,一幅活靈活現的漫畫就形象地浮現在讀者腦中了。作者在描繪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時,對他的歷史、思想、心理也一併作了諷刺,使他一亮相,就給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又如對沈太太的描寫:「她眼睛下兩個黑袋,像圓殼行軍熱水瓶,想是儲蓄著多情的熱淚,嘴唇塗的濃胭脂給唾沫帶進了嘴,把黯黃崎嶇的牙齒染道紅痕,血淋淋的像偵探小說里謀殺案的線索。」--連用幾個想像奇特的比喻來鋪陳渲染,讀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厭惡至極。作者常用半是諷刺半是悲憐的口吻調侃「芸芸眾生」,他是繞舌的、俏皮的、促狹的,聯想特別活潑、思維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他總是盡情地揮灑著那種博引經傳,融貫中西,聯類無窮的超越具體描寫對象馳向更廣闊思維空間的諷刺幽默筆墨,能造出一種由博識、睿智、諧趣構成的有智性之類的審美世界和巧喻迭出、縱橫恣意的獨特文體。在調侃方鴻漸購買假文憑時,作者引用《聖經》里的故事作比:「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在嘲諷他的自我解嘲時,又拉來了中西古代哲人柏拉圖和孔子作陪襯:  「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柏拉圖《理想國》里就說士兵對敵人,醫生對病人,官吏對民眾都應該哄騙。聖如孔子,還假裝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對齊宣王也撒謊裝病。父親和丈人望自己是個博士,做兒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們失望么?買張文憑去哄他們,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或英國殖民地商人向帝國府庫報效幾萬鎊換個爵士頭銜,光耀門楣,也是孝子賢婿應有的承歡養志,反正自己將來找事時,履歷是決不開這個學位。」  如此調侃,活畫出主人公自欺人的阿q相。正如作者所說「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虛,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在談到方老爺給孫兒取名「阿丑」時,作者也要引經據典戲謔一番:「人家小兒要易長育,每以賤名為小名,如犬羊狗馬之類,又知道司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頭,范曄小字磚兒,慕容農小字惡奴,元叉小字夜叉,更有什麼斑獸、禿頭龜兒、獾朗等等,才知道兒子叫"阿丑』還算有體面的。」從中看出方遯翁父子的迂腐、是典型的封建「遺老」、「遺少」。  在調侃鮑小姐「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漏空白皮鞋裡露出塗紅的指甲」時,說她是「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列陳;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真理」。⑹寫出了鮑小姐的行為放蕩,惹得「那些男學生滿腔邪火,傷害及中國國體」。  諷刺的對象相當廣泛,無所不包,集中、概括、典型的對知識階層進行強烈的諷刺。  錢鍾書在自序中說:「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還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圍城》序)而這一類人物,就是當時的病態的知識分子。《圍城》中常用詼諧的鋒刃刺向這些所謂的「無毛兩足動物」。  可以說,在《圍城》里的「芸芸眾生」中,幾乎每個人物(唐曉芙例外)出場時作者都對其肖像進行了一番諷刺性描繪。常常採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畫式筆法,令其形神畢露。例如,那位出場一次的「哲學家」,他的名氣是靠同外國著名哲學家通信和會面獵取來的。當他沾沾自喜吹噓他同羅素會面的對話時,其實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虛和無聊。再如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自稱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學家,人們卻看不到他的科學家風範。其實是一位心術不正,好色貪杯玩弄權術的學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敗的大學的化身。在法國取得文學博士頭銜的蘇文紈號稱「才貌雙全」的「女詩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襲的一首德國民歌。自稱是「詩人」的曹元朗,其「傑作」《拼盤姘伴》,令人發噱作嘔。這兩個最後卻結成秦晉,確是「珠聯璧合」。還有,韓學愈從美國的愛爾蘭騙子那裡買了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博士文憑,騙取了大學教授的頭銜,還讓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國國籍,以便到英文系任英語教授。為了滅跡消蹤,杜絕後患,他勾結陸子瀟,教唆學生蓄意搞垮方鴻漸,勾勒出了一個厚顏無恥、奸險殘毒之徒。……像這樣的例子,在《圍城》中隨處可見。每一個人物,在錢鍾書的筆下都化作一幅幅諷刺性極強的漫畫。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品嘗到漫畫式的幽默。 在《圍城》中,作者不但對「知識分子」行車走卒之輩進行盡情調侃嘲弄,就連那些沒有生命的機器也要戲謔一番。如對方鴻漸、趙辛楣等人去重慶途中所乘的車就有這樣精彩的一段描寫:  這輛車久歷風塵,該慶古稀高壽,可是抗戰時期,未便退休。機器是沒有脾氣癖性的,而這輛車撒依賣老,修鍊成桀驁不馴,怪僻難測的性格,有時標勁像大官僚,有時彆扭像小女郎,汽車夫那些粗人休想駕馭了解。它開動之際,先前頭咳嗽,後面泄氣,於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東倒西撞,齊聲叫喚。  像這樣擬人化的調侃,讀過之餘,每有會意,一種舒心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在行文中,《圍城》通篇都是嬉筆。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錢鍾書善於用洞燭幽微、纖芥畢肖的筆觸刻畫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諷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體感。  首先,《圍城》的諷刺幽默大膽借鑒西方心理描寫的技巧,對人物的心理進行細膩的觀察和分析,深層次地進行藝術開掘。如《圍城》對少女唐曉芙初戀的心理,老處女范懿裝腔作勢的心態以及對汪處厚太太內心世界的刻劃,就十分的傳神精微而深刻。如范懿這位「女生指導」僻處山谷,年華老去,無人問津,性格也變得古怪起來。她喜歡打聽消息,搬弄是非,對女性的同事總要在背後攻擊幾句,決不能輕易放過。聽說汪太太給她做媒,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虛,強自矜持,經過一番自我剋制,還掩蓋不了胸中的那點猴急的心情。汪處厚夫婦請吃飯,她五點鐘才過就到汪家。見過辛楣以後,「像畫了個無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圍在裡面,談話密切得潑水不入」。而且處處隨口湊趣。辛楣說這兒悶得很,沒有玩兒的地方,范懿說:「可不是嗎?我也很少談得來的人,待在這兒真悶。」辛楣說曹禺是個偉大的戲劇家,范懿快樂得拍著手掌道:「趙先生,我真高興,你的意見跟我完全相同。」高校長進來,辛楣乘機把首席讓出來,高校長想了想後不同意,仍舊要辛楣坐,辛楣不肯。高校長讓給范懿,「范小姐只是笑,身子像一條飴糖粘在椅子里」。回去的路上,她幾次設法要把同行的方鴻漸、劉小姐支開,留下趙辛楣和她兩個人走。她一會兒說橋太窄,讓辛楣陪她走河底;一會兒說忘了手提包,讓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繪狀心理,逼真如畫。既不失幽默,又頗具諷刺色彩。  其次,他還善於透視人物言行舉止的心理基礎,挑開蒙在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溫文爾雅的面紗,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出諷刺對象靈魂的醜陋,戳穿和嘲笑對象在言行舉止上的虛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閭大學就職的路途上所表現出的吝嗇心理就很有諷刺意味。啟程時,他搶著買低等船票,明明是為了自己省錢,卻偏要撒謊騙取別人的好感。路途中,他因為捨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別人的傘,他帶了一木箱藥品,準備在內地的學校賣個好價錢,卻不願意給一些仁丹於身體不適的孫柔嘉服用。因為一包仁丹開封后就賣不到好價錢。但不給葯,又顯得過於小氣。左思右想,忽然靈機一動,記得前些天已打開一瓶魚肝油丸。雖然魚肝油丸比仁丹貴,但已開封的葯「好像嫁過的女人減了市價」。於是拿魚肝油丸,給孫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嘔吐。李梅亭這種吝嗇鬼式的怪誕心理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吝嗇心理活動中暴露出來,給人們以厭惡之感,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層層撕下來。這樣的諷刺,不同於疾言厲色的抨擊,而是通過客觀地揭示真想來達到幽默的效果。可謂於平淡中寓諧趣,至拙而又至妙,不失諷刺意味。  另外,錢鍾書還善於把作品中各種人物的心緒交織在同一場合,形成微妙而又激烈的心理衝突。《圍城》第三章寫到一次青年知識分子的聚會,便是一場不期而遇的心理戰。這次聚會由趙辛楣請客。有蘇文紈、褚慎明,董斜川,方鴻漸等人參加。趙辛楣請方鴻漸的本意是為了使方鴻漸喝醉,在蘇文紈面前出醜,以發泄妒嫉之情。結果讓方鴻漸喝醉酒的目的達到了,但蘇文紈卻當著大家的面給予方鴻漸關心愛護,這使趙辛楣感到一種勝利後的失望;褚慎明與方鴻漸在席間互相鄙視,唇槍舌彈,各不相讓;董斜川以會作舊體詩,懂「同光體」而自傲,又遭到趙辛楣、褚慎明的嘲弄譏諷;更有趣的是褚慎明因為美貌的蘇文紈跟他講「心」,竟激動過分,把夾鼻眼鏡都掉進牛奶杯子里了。他拾起眼鏡又不肯戴上,「怕看清大家臉上逗留的笑」。後來方鴻漸酒醉嘔吐,褚慎明掩鼻表示鄙厭。「可是心上高興,覺得自己潑出的牛奶,給方鴻漸的嘔吐在同席者的記憶里衝掉了。」對褚慎明這種陰暗心理的諷刺,觸及了某些知識分子最敏感之處--面子。這種把諷刺形象的醜陋心靈,由隱到顯,由暗到明,通過心理戰而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顯示出錢鍾書諷刺幽默的高超、犀利。《圍城》讀後感 解志熙說:「《圍城》正是錢鍾書立足於中國的這幾塊現代化文明的土壤而又方言世界,對整個現代化文明現代人生進行整體反思和審美觀照的藝術結晶,它所要反映和揭示的是整個現代文明的危機和現代人生的困境。」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錢鍾書在自序中說:「在這本書里我想寫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而這一類人物,就是當時的病態的知識分子。《圍城》中常有詼諧的鋒刃刺向這些所謂的「無毛兩足動物」。 可以說,在《圍城》里的芸芸眾生中,幾乎每個人物場時作者都對其肖像進行了一番諷刺描繪。常常採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畫式筆法,令其形神畢露。例如,那位出場一次的「哲學家」,他的名氣是靠同外國著名哲學家通信和會面獵取的。當他沾沾自喜吹噓他同羅索會面的對話時,其實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虛和無聊。再如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自稱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學家,人們卻看不到他的科學家風範。其實是一位心術不正,好色貪杯玩弄權術的學術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敗的大學的化身。在法國取得文學博士頭銜的蘇文紈號稱「才貌雙全」的「女詩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襲的一首德國民歌。自稱是「詩人」的曹元朗,其「傑作」《拼盤姘伴》,令人發噱作嘔。這兩個最後卻結成秦晉,確是「珠聯璧合」。還有,韓學愈從美國的愛爾蘭騙子那裡買了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博士文憑,騙取了大學教授的頭銜,還讓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國國籍,以便到英文系任英語教授。為了滅跡消蹤,杜絕後患,他勾結陸子瀟,教唆學生蓄意搞垮方鴻漸,勾勒出了一個厚顏無恥、奸險殘毒之徒。……像這樣的例子,在《圍城》中隨處可見 。每一個人物,在錢鍾書的筆下都化作一幅幅諷刺性極強的漫畫。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品嘗到漫畫式的幽默。 像這樣擬人化的調侃,讀過之餘,每有會意,一種舒心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在行文中,《圍城》通篇都是嬉筆。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錢鍾書善於用洞燭幽微、纖芥畢肖的筆觸刻畫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諷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體感。而這部《圍城》,的確不失為一部佳作。 《圍城》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被圍困的城堡有很多種解釋,或許是封建禮教,或許是愛情,那些城裡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熱血沸騰,想改變命運,依然尋找成功途徑的人。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海外留學回到家鄉,受到很多人的恭維,但其在留學期間遊手好閒,無心學習,並未學到真本事,只混到一個假的文憑,所以回鄉後並未得到高就,只在一個規模較小的銀行工作。在工作期間與蘇文紈、唐曉芙發生愛情糾葛,後跟著趙辛楣同孫柔嘉等人來到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與孫柔嘉訂婚。本以為結婚後生活會很幸福美滿,但終究因雙方家庭的關係與壓力和兩人性格的差異太多經常吵架,最後不歡而散。方鴻漸神經麻木,在睡夢中感到人生的諷刺與傷感……  方鴻漸的命運是幸運的,因為他早早的受到外國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他是走在時代前列者之一。方鴻漸的命運又是悲哀的,雖然他出洋留學,但沒有學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這是他命運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告。    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當方鴻漸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對結婚自由,要早早的為兒子找一個媳婦。可見那種包辦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懼,而且方鴻漸的兩兄弟的兩個兒子,一個叫阿丑,一個叫阿凶,說是為了避邪而取這種難聽的名字,真是令人無語!    方鴻漸命運里的幾個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蘇文紈,一個出洋留過學,可謂是才貌雙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鴻漸沒有為了一個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蘇文紈表妹唐曉芙,或許方與唐結合後方的命運結局不會那樣慘,但因種種原因兩人各奔東西了。最後是他的妻子孫柔嘉。她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但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很好。只是雙方家庭的流言蜚語太多,兩人終被這種精神壓力攪得不得安寧。  小說中能值得一提的還有趙辛楣,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裡都能吃得開,並且對於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為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於李梅亭、高松年的虛偽,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於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從他自願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為,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於說他是由於愛情失利,一時衝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鬆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百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我們不至於墜入虛無。  《圍城》中的愛情。愛情始終是這部小說的主題。以方鴻漸為代表的年輕人無論是家處上流社會的,不富裕的,才華橫溢的,狂妄自大的不是滿腹牢騷、無心勞作的都嚮往著美好的愛情而且都被愛情纏得死去活來。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屢屢失敗。有的結婚了又受不了婚後的無自由的生活,有的沒結婚的又想早早進入婚姻生活。很多人都矛盾著、猶豫著、惆悵著。   有人說,要是在大學裡有機會談戀愛,就談吧,而且要談得烘烘烈烈!當你畢業後工作時,如果她和你談了三年而沒發現你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談了三年而沒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學裡的愛情才是最純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   《圍城》里還有里勾心鬥角的一面,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說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鍾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關於愛情的感受: 愛情從來就不是天道酬勤,愛情需要感覺。許多人都認為愛情像種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為自己的辛勤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認為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針;認為自己是一團火,能把冷若冰山的他(她)融化。可是又有多少人獲得這種變質的愛情,她對於你的,只是一種混雜感激,感動,內疚,不想傷害你,喜歡,你人還不錯等等複雜的情,這種情沒有愛。   我所想像的愛情應該是不經意相遇時的怦然心動,就想徐志摩的那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就像寶黛初見時,寶玉的一聲:咦,這個妹妹好像哪裡見過。這完全是一種前世今生的宿命:前世糾纏不清,今生擺脫不掉。冰心曾經問鐵凝:「你有男朋友了嗎?」她回答:「我還沒有找。」冰心說:「不是找,而是等。」冰心老人的意思是等待緣分。因為缺少,所以尋找;因為相信,所以等待。我突然之間,心裡莫名的被感動的流淚,多麼經典的話:因為缺少,所以尋找;因為相信,所以等待。茫茫人海中,是為你、我而生。我們所要做的只是不著急,慢慢地,靜靜地去等待。總會有那麼一天,讓我們在不經意的時刻,遇見我們為之苦苦等待的人。我對於愛情的所有想像只是在慢慢時光中,不早不晚;在茫茫人海中,不偏不倚遇見你,因為正是你,實現了我對於愛情的所有想像。那時,我會對你說:「人生這條路,我們一起走吧!」  《圍城》不是一座緊閉的城池,他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讓我們窺見裡面的人生活一角的窗。  這本書還給我留下了兩大印象。首先就是書中處處可見的比喻,在者就是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正是這兩點,讓我對此書著迷不已。  先來說說此文中到處可見的比喻吧:他用好水果,比喻女孩子的臉,用政治家的大話,比喻女人的大眼睛,用亞當、夏娃下身的那片樹葉,比喻那張假文憑。也正是這些不失時候的恰當比喻,才給了書中這個本為爾虞我詐充斥著的世界一絲光點。這些比喻中有許多的典故,也許只有向錢鍾書先生這種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文人,才能把典故用的那麼得心應手,用的那麼生動幽默吧?!  文學就是人學,這些人物當然是一本好書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圍城》中涉及的人物可謂是「種類繁多」啊,簡直是五花八門,什麼教授、司機、銀行經理、妓女、助教等等等等。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滿口道德,卻又滿腹封建半舊遺老的李梅亭;虛偽庸俗,在情場上耍盡手段讓眾多男子拜倒於她石榴裙下的蘇文紈;俗不可奈的胖子「大詩人」曹元朗……正是這各色人物,真實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空虛和精神上的病態。但在這眾多的配角中,主角的個性是最鮮明突出的。此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可是給我留下了及其深刻映象,似乎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會給我一種全新的認識。   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序言中寫到的:在這本書里,我想寫中國社會的某一部分,某一些人,寫這些人,我也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兩足無毛動物的基本根性。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正在此吧,這書中的主人公不光是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的縮影,也是現在,甚至是將來,社會中某些知識分子的預見。而書中的社會也正是不論什麼年代的人,都不願正視的社會。

最近讀了《圍牆》這本書,感觸很深,社會的一堵堵厚實得紋絲不透的牆,把黑壓壓的人群進行了分流,有人在城內,有人在城外。城外的人羨慕城內的人。城外的人羨慕城內的人,以為城內會有一潘好風景在等著他們,於是削尖了腦袋也要往城裡擠。殊不知城內的人早已厭倦了城中的空氣,人和魚一樣,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換氣,無奈的他們想離開城內,去城外透氣,於是便想著衝出城去。於是,到處都遍布了想要逃離的人,但生活是實在且不如人願的,生活由不得他們去選擇,他們整天只能在十分有限的空間里踱步。

在故事中的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去。」爛熟於心。一個假期,慵懶地在一頁一頁上緩慢攀爬,在城門邊緣徘徊,久久糾纏……

很現實,無論是否有理想。愛情,事業,家庭,朋友……在社會的大舞台上,一切都在糾纏。像無數個重疊的環,有出口,但出了一個卻又進入了另一個,置身其中,無法自拔,團團圍住了靈魂。

一艘船,在污濁又喧鬧的空氣中,帶著一身的泡沫,倉惶而來。一座鐘,在遺失又重現的時光里,裹著一身的疲憊,草草收場。何止是疲憊,而疲憊又何處能止?總覺得這樣的結束不能算作結局,不清不楚,但合上書,再次看到赫然的題目,豁然開朗。在圍城中前赴後繼的人們,哪有終點呢?就是這樣的圓,開始和結束都無法自己選擇,像穿上了紅舞鞋,永無休止……

然而跳出殘酷的現實,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圍城的入口卻是自己打造的,只是很難察覺。一紙假文憑,為了一時的虛榮和對世俗的附和,就這樣在自己的生命長卷上刻上了虛偽的名號。就算日後沒有社會的質疑和自己良心的不安,這樣做又真正得到了什麼呢?也許撐起了那不堪的門面?一張解聘書,放逐了強留的尊嚴,想挽留但一定要裝作滿不在乎,所謂的清高也只不過是沒有能力讓自己在人情世故中遊走自由。一切都沒有理由,在這個圍城中不需要理由,窺視著無數個別人的影子前進,未來又何來光明?

剛剛翻開時,以為在寫愛情,這裡用糾纏二字來形容在合適不過了。愛他的,他愛的,競爭者,抉擇者,何止「三角、四角」那麼簡單,又是一個圈圈,愛恨情仇堆砌起高高的城牆。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就此篇來說,還真就未必,因為愛情終究無法用婚姻濃縮,婚姻也並不需要以愛情積澱。不知是太恍惚還是太現實,但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樣,當他愛的和愛他的都面目全非,何去何從?只能奔向圓心,用他人的轉動感知自己的存在,雖然是原地不動。是絕望?是麻木?還是一種醒悟?

在圍城裡決沒有獨立存在的人,但我卻總覺得這裡的人沒有朋友,甚至沒有親人。當一切都或多或少地與利益掛鉤,便無從談起所謂真摯的情感。無數的人擠在一起,相互支撐,相互利用,相互提攜,相互拆台。這種關係讓觀望的人也倍感悲涼,但又生不出一絲同情,像看著多米諾骨牌一個個倒下,沒有挫敗感,因為理所當然。不知道人這一輩子走到最後還能剩下些什麼,一顆顆空洞的心也許只有在圍城之中才能找到一絲安全感。無論什麼層次,重重疊疊到最後都是一樣,所謂高明,可能指的是見風使舵的技術和逢場作戲的本領。

兜兜圈圈,數不清的對對錯錯;糾糾纏纏,理愈亂的恩恩怨怨。圍城,是一座人性的熔爐,鑄成了世間百態,這座城還要存在多久,無人知曉……

讀《圍城》後感 在很小的時候,就從爺爺的書櫥里淘到了《圍城》,可是這本不起眼的書和《紅樓夢》或是《全唐詩》放在了一起,於是,我把《圍城》和這些書混為一談,讀罷才知道除了這部由無數精妙的比喻連綴成的小說可謂才思敏捷無懈可擊,更令我欽佩的是錢鍾書老先生居然把愛情故事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於是這前所未有的背景反而給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間。他用玩世不恭的筆法和精闢的見解用最恰當的幽默體現了出來。我們這個年齡對婚姻沒有直觀的印象,零碎的片段,一些來自朱德墉,一些來自父母。在這個時候,我邂逅了錢老,一個我印象中和曹雪芹平起平坐的土的掉渣的糟老頭。   錢鍾書借趙辛楣的口來評價方鴻漸——「不討厭,但是毫無用處」,是客觀而中肯的。方鴻漸是個典型的混混,這區別於一般的街頭流氓,他是留學生,並且還肩負著撐起一個沒落家族的期望的重任,方鴻漸自己卻依舊我行我素,在歐洲悠悠閑閑地聽幾門課,混日子。直到方遯翁等人開始著急,方鴻漸才草草買了個文憑了事,匆匆回國,而三個個性迥異的女人就在此時走進了方鴻漸的生活。 在回國的船上,方鴻漸逐漸了解了蘇文紈,作為第一代的留學生中最成功的蘇文紈,她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清高孤傲。其實細細想來,蘇文紈的「傲」是有一層厚厚的底子在做底蘊。容貌自不必說,良好的家境,高等的教育,高貴優雅的氣質,閑暇時會拈一首小詩(不管是借的還是偷的),總是一種難得的雅興。朗朗上口的法語,罵起人來居然也頗有韻味……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其身上散發著一種眩目的光環,使其得以傲視群芳,傲然於世!可是,高貴的女人無可奈何地缺了點親切,像天上的月亮,發著清幽的光,你只能駐足觀望。所以,方鴻漸對她更多的是仰慕和敬重,無論如何愛不起來,他們的親密關係點到為止。在方鴻漸離去之後,蘇文紈立刻結婚也在意料之中,她的這種報復心理想來在中國也不是一個兩個,然而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所以在香港與方鴻漸的第二次相見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她的痛苦,而和趙母的一席家常在孫柔嘉看來是本性的完全揭示,可是不盡然,更有婚姻使一個大家閨秀蛻變成一個家庭主婦的因素在。或許是因為整個社會,蘇文紈才顯得格格不入,造作矯情。 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是方鴻漸和錢鍾書最為偏愛的一個,然而也是著墨最少的一個,她恐怕也因此顯得唯美甚至完美,唐曉芙,這個集活潑聰慧青春靈動於一身的女孩子,宛如混沌社會裡一陣清爽怡人的風,實在可愛,她的自然大方與其表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thatgirlisforget-me-notandtouch-me-notinone,aredrosewhichhassomehowturnedintotheblueflowers.」(那個女孩是「勿忘我草」與「別碰我花」的綜合,是紅玫瑰變成了蔚藍花)。如此浪漫的評價,怪不得方鴻漸舍大家閨秀而取小家碧玉,對她心往神儀、夢寐不忘。當然,如此完美的女孩子也有缺陷,她的執拗,她的負氣,使她與真情失之交臂。她慷慨陳詞,「我的愛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著我……」她不懂得通融,不能寬容的對待她深愛的人,她刺傷了別人,也刺傷了自己。她似乎把愛情看得很重,可又不知如何珍惜,輕而易舉的就把它放棄了。她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導演了整一出悲劇。   而孫柔嘉,這個一路上不顯山不露水的女學生,其實頗有心計,如同她的那張臉,看著不加修飾,原來也是精心雕刻的藝術品,很是下了番工夫的。當然,她的心計與政治家的陰謀有天壤之別,或者說只是一種小心眼兒,她不動聲色地導演著一場戲,自始至終,卻不露一絲痕迹。直到她如願以償的和方鴻漸水到渠成,作為旁觀者的趙辛楣才一語道破,原來,看似不經意的一幕幕都是精心設計,煞費苦心。不過孫柔嘉也有她的可愛之處,路途中的艱辛與勞累,刁蠻學生的欺侮,她的哭也的確惹人憐惜,她也有她的小聰明,一頁白紙,她三兩筆就勾勒出汪太太的提綱:十點紅指甲,一張紅嘴唇。形象、生動,一語中的。遺憾的是,隨著她步入圍城,由孫小姐變為方太太,她身上的那點美好就一點點消失殆盡、蕩然無存了。 楊絳說錢鍾書偏愛唐曉芙,所以沒讓她嫁給方鴻漸。個人覺得,錢老先生更偏愛趙辛楣,給了他衣食無愁的生活、一帆風順的仕途還有一個「雙目炯炯的女孩子」。至於痛失蘇文紈,不敢說因禍得福,只能說凡事都該用「塞翁失馬」的觀點來看吧。   相對於書中鴻漸失敗的愛情,更喜歡鴻漸和辛楣患難中的友誼。聰明且志趣相投的兩個年輕人,有時血氣方剛,有時意氣用事。毫無疑問,兩人都是善良且憐香惜玉的,所以會商量替孫小姐爭取路費,會因孫小姐臉上的淚痕而方寸大亂。從拔刀相見的敵人成為了相濡以沫的朋友,想像辛楣在孫小姐身後沖鴻漸吐舌頭翻眼睛的滑稽表情,還有鴻漸不辭辛勞的跑回汪家只為了一頂「莫須有」的帽子,辛楣在黑暗中握緊鴻漸手時的感激。  從《圍城》中,還能看到許多錢鍾書刻意安排的巧合。《圍城》的象徵性在小說中在有跡可循,比如作者用屈原的官職「三閭大夫」做那所後方大學的校名。「遯翁」是朱熹晚年的別號之一,比如「子爵號」和「三閭大學」的封閉性,赴「三閭大學」途中的輪船和長途汽車的封閉性,「歐亞大旅社」和那扇「破門框」所象徵的開放的有名無實,以及方、孫從香港歸滬途中,方鴻漸從收聽廣播引出的那段宏論所象徵的精神性「圍城」,等等,只是由於作者過於旺盛的語言巧智使這種象徵變得閃爍不定而難以窺破。或許正如作者在結尾所說,或許生活真的像那隻祖傳的老鍾,人永遠只能落後於生活,徘徊在圍城內外,而生活則無意中製造了一座座圍城,給人許多無奈和選擇,無意中包含了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吃葡萄的人      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為高考沒日沒夜的做模擬試題。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課時語文老師會講其中的一兩道試題。某天他講了一道閱讀理解題,題目是:有兩種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種人從每串里最好的開始吃,每吃一顆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顆;第二種人從每串里最壞的開始吃,每吃一顆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一顆,問題是你如何看這兩種吃葡萄的人。這題我當時寫不出來,我做過無數卷子答不出來的題也多得不計其數,不知道為什麼卻偏對這道試題記憶深刻。老師當時給出的答案我已然忘記,直到看了圍城才發現,那道閱讀理解原是書中的一個小橋段,而標準答案也被方鴻漸借其山羊鬍子哲學老師的口說出:「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吃到的總是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吃到的總是最壞的。不過事實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剩下回憶。」我想悲觀與樂觀的差別也正在於此,悲觀的人深陷回憶,樂觀的人總是願意相信會有苦盡甘來的時候。      結婚無須太偉大的愛情      我大學畢業後失戀,那種難過就像兩個小朋友爭搶玩具時候的不愉快,轉眼之間就雨過天晴。我只當是本性*里就固有的瀟洒能夠讓我不被情事所累,但似乎幸災樂禍也會遭到報應,隨後我遇到了一個姑娘,就像是方鴻漸遇到了唐曉芙——「那種情感,追想起來也可怕,把人擾亂得做事吃飯睡覺都沒有心思,一刻都不饒人」。錢先生又比喻:「老頭子戀愛像老房子著了火,燒起來沒有救的」。當時我並未看過圍城,得以倖存下來的唯一原因,現在想來可能是我那時還不夠老。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唐曉芙」是必須要經歷的,但我大學時的「孫柔嘉」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了,因為「結婚無須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的資本了…情感在心上不成為負擔,至少是頂舒服的。」假如我當時便讀過了圍城,那現在一定在跟「孫柔嘉」吵嘴打鬧了。不過,也不晚。      結婚就如同深陷圍城      圍城的精髓已經被不知道多少自命不凡的偽知識分子斷章取義成了一段流傳甚廣的話:外面的想進去,裡面的想出來。這段話就像李安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斷臂山」,可以套用到任何場合、事件上面去。它曾一度誤導了我很長段時間,讓我以為圍城並不用自己再讀了,因為我早已深諳其中心思想—— 不過就是一種自我矛盾的心理現象罷了,類似於《東邪西毒》裡面的一段台詞:一些人總想看看這座山的後面是什麼,然後翻過了這座山才發現後面不過又是一座山,而且那邊似乎還沒有這邊好。讀完圍城之後才知覺其中的涵義跟那段流傳甚廣的話真是風馬牛不相及。首先楊絳(錢鍾書之妻)在附錄里很明顯已經寫出來了,圍城要闡發的意義是——結婚就如同深陷圍城,她原本以為讓唐曉芙與方鴻漸結為眷屬,再由他們吵翻能更透徹的顯現圍城的意義,但是,錢先生並沒有這麼寫,因為唐曉芙很明顯是被偏愛的人物,他不願把她嫁給方鴻漸。楊絳所說的圍城,其實就是結婚,很明顯這句話有著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哪怕它說服不了任何人,但可以肯定錢先生所寫也絕對跟她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人可是兩口子,況且是看著圍城「錙銖積累」寫成的。那結婚為何會如同深陷圍城呢,楊絳表達的意思比較明顯:方鴻漸沒有娶到唐曉芙,又說趙辛楣假如娶到了夢寐以求的蘇小姐,也不過爾爾,因為結婚後會發現娶到得總不是自己的意中人。這話可以暫時膚淺的理解為「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這種心理應用到婚姻里,確是無可奈何的矛盾衝突。結婚本應該只是屬於相愛之人的最後結局,然而現在「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娶到的總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相愛卻無法結婚,就算結了婚也會發現不過爾爾。所以,本應該是愛情產物的婚姻已經不屬於愛情了,它被禁錮在圍城裡或者是被阻隔在圍城外。這種矛盾及糾結,我想便是他們所說的圍城吧(當然我也可能完全理解錯了)。      我的結論是,要想一個人永遠愛著你就千萬不要與其結婚。      不知道錢先生的婚姻是不是也深陷在圍城中呢。      我所理解的圍城      我讀的很淺顯,只是看一些表面文字,譬如我會認為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無論是否存在愛情的成分,最終也不是因愛而死,而是死於大家庭里雞零狗碎的生活瑣事。因為在他們回家之後的婚姻生活里,曾經喁喁私語的纏綿已經全部變成了喋喋不休的爭吵和相互對各自家庭成員的指責,這裡面包含著二奶奶、三奶奶平時嚼的閑話;鴻漸父親對他毫無道理的偏袒;柔嘉的貼身保姆對鴻漸的敵意;柔嘉Auntie對方家的輕蔑和嘲諷,這都是他們平日里相互埋怨和挑起爭端的導火線。他們的婚姻被家庭所累,似乎應該怪罪於他們結婚的時候並沒有出現一個嗔世蔑俗的大姐告誡一句:嫁給他,就是嫁給了他的全家。這是哪怕放到當下也依然適用的結婚條件,因為那些媚俗的結婚流程、家中長輩的傳統觀念、七大姑八大姨的叨擾都會讓你再婚後痛苦不堪。雖然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已經違背了舊式婚禮的流程,在當時讓人大跌眼鏡,但還是顯得力道不足,因為他們突然結婚被誤認為是柔嘉懷孕所致,是情非得已的違背。況且最終孫柔嘉還是到了方家走了回門兒,這樣的「新式女人」固然是禮數不周,最終讓方家人全無好感,但方鴻漸的父親理解為「也難怪她禮貌不周到,學校里出來的人全野蠻不懂規矩」。這些情節在我看來都是在尋求傳統觀念的原諒,我始終認為「新式女人」對於傳統觀念的違背至少應該是理直氣壯的。      這樣的情節在今天仍舊重複上演著:個人的婚姻被牽扯進了整個家庭。我想起來了前幾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叫《媳婦、婆婆、小姑》(好象是這個名字),樂此不疲的拿著一些關係矛盾開著獻媚的玩笑。這些遺留下來的約定俗成的傳統規矩,無論我們多麼「新式」依然是擺脫不掉的約束,這便是我理解的圍城了。      在我看來這些殘喘至今的傳統觀念全然是荒唐可笑的,為何自己結婚一定要告知他人?又為何自己的婚姻要讓旁親左戚來共同參與?我睥睨那些荒誕的舊約舊俗自認為已經立於圍城之外。      可能我已經結婚了,只是你們不知道罷了。 圍城隨感 先講一個故事:說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老師說:這就是「愛情」。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這是一個公式、定律,《圍城》里的方鴻漸自然也可由此觀之。  方鴻漸就是唐曉芙那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孫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樹。不過其實在方鴻漸眼中孫柔嘉也是那棵樹,但唐曉芙絕對是大麥穗。當然,也許唐曉芙並沒有覺得前面有棵好的麥穗,但總之是沒有摘成。最荒繆的是蘇文紈,她並不是真的愛方鴻漸,方鴻漸本也不愛她。可方鴻漸因為她而失去了唐曉芙,因為他認識了趙辛楣,因為趙而去的三閭大學,因為去三閭大學認識的孫柔嘉,——方鴻漸的婚姻還是拜她所賜呢。  在方鴻漸身邊的女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的所有活動都為了這兩個字。蘇文紈是因為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毀、嘲笑方鴻漸。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於「在人群中我理所當然是焦點」這種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為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鴻漸說「蘇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 ——一個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當然有面子,可也沒有誰會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大小姐脾氣的。  唐曉芙正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可是,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於是這一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完了。  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若依趙辛楣那句「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結交做朋友」來看倒是不錯,兩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沒想到這胖子接著發的那番先旅行後結婚的「高論」竟成了讖語,這對先經過旅行的男女果然結婚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鴻漸結婚的決定在我們看來好像沒必要,可是設身處地想:其實方鴻漸走的每一步都是當時唯一的途徑,等於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鴻漸荒謬的結果,這就是錢鍾書的手段高明之處了。  我以為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如《抉擇》),第二等曰「批判」(如《傷痕》),更高曰「幽默」(如《鐘擺》),而獨以「荒謬」為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為何?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為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薩特說,存在決定意識,雖然錢財是身外之物,但有時候這身外之物給人的一生所帶來的影響卻是流淌在一個人的血液里,怎麼也撇不清的,就像窮人,暴發戶,和天生的富家子弟對待金錢勢力的態度絕對不會一樣,雖然窮人並非天生就該受鄙視,但是從個人角度而言,我往往會喜歡後者更多一些,我發現這些孩子心思總是要更單純一些,因為他們在成長的歲月中,不需要練就很深的心機去搶奪生存資源。        這也是我所以喜歡錢鍾書了,其實知識也和錢財一樣同樣是身外之物,有趣的是,他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家學淵源的子弟身上所帶有的那種純粹乾淨的讀書人的氣質,就像貴族氣質一樣,不是猛讀幾本書就能夠練就的,錢鍾書抖落學識的姿態就像有錢人家的孩子玩車鑰匙的姿態一樣,有一種滿不在乎的氣質,隨便抖抖,卻也不是為了炫耀,因為沒有人會很在乎的炫耀他從小浸淫*的空氣,那是只有暴發戶才做得出來的事情,但就是這種滿不在乎,也已經足夠人詬病的了,特別是那種要靠很用功,很努力去讀書,才能抬高自己一點點,才能抖落出來一點點東西的人,那些要靠讀書,要靠抖落學識來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那些把讀書當成很實用的比賽的工具的人,對他們來說,錢鍾書這個老頭,簡直是可惡死了。所以就算不能在學識上批判他,就要儘可能的在其他方面批判他好了。        我偷偷的把這種人,叫做知識暴發戶,其實這並不是一種人,而是一種讀書的心態,而這種讀書的心態,在現在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很多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是有的。他們並不是壞人,他們甚至是可愛的人,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把讀書這件事看得很重要,當然,是很重要的和人較量的工具。於是我就看著讀書這麼自我私密的事情,這麼有趣的事情,有時候就成了論壇里互相貶低的由頭,貶低得彼此又都無趣之極,成了肉博,若是碰到死磕的打法的,就互相背了大籮的書本,引經據典的一本一本朝對方的腦袋砸過去,若是碰到個劍走偏鋒的打法的,除了讀過點書還賺了點錢的,也出不了什麼精彩來,無非就是賣狠賣得更厲害些,和窮酸書生比有錢,和有錢的比比讀書罷了。總之就是要贏嘛,贏的是什麼,也沒個人知道。        這都什麼和什麼呢?我看得無聊,反倒想起圍城裡的一群書生來,在國破家亡的日子裡尚且還能保持優雅,當初覺得他們都很複雜,現在從頭看來,和現實的讀書人來對比,方鴻建也好,杜辛眉也好,其實都是很單純善良的讀書人,也就是錢鍾書這樣的人寫得出這樣的一群人來,他雖然嘲諷,卻並無心機,其實這和他自己的主人公一樣,可能是有趣而無用的,但在今天,就連這有趣,也成了一種奢侈品了。這種骨子裡流淌著讀書人的血液的優雅風度,經了一個49 年,再經一次十年,對於這片土地來說,簡直是一種奢侈品,中國沒有貴族,甚至也沒有精神貴族。錢鍾書的風度,雖然不似海明威那種硬漢式的壓力下的風度,卻也別有一番中國式的舉重若輕,誰若說這優雅很容易,去看看現在報紙上的論戰滿篇你死我活的政治調調,去看看論壇里動不動就問候老母的掐架,甚至看看別人在給他壓力的時候他自己的反應,他就知道,優雅二字,是何其難得了。        惡狠狠的讀書,我有時候看到我身邊帶著痛苦的表情,讀著好多艱深的大部頭的書的朋友,就會想到這個詞,其實愛讀書的人會一不小心就成了知識暴發戶,所以有錢鍾書這樣的人戳在那裡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你會知道,你可以和人比掉書袋,可以和人比賽引經據典,比這些外在的東西,但是,一個讀書人骨子裡的乾淨和純粹,那種渾然天成的優雅氣質,和無所謂的態度,卻不是一個心懷雜念的人能夠比得了的。知道比不了,就可以放棄比較的心,炫耀的心了。就可以把讀書這件事,放得低些,再低些,低到功利心都無趣了,褪去了,再看看自己還能不能讀得下書,那時候,讀書就反倒變成了快樂的事情了。而這個世界的很多快樂都是這樣來的。
推薦閱讀:

BH的人生不需要解釋,童萌會統領
幸福課 第七集 專註
人生的厚重
幸福課 第二十二集 自尊與自我實現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