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后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四)
06-13
清代皇后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四) 清代皇后一覽表冊立嫡後姓 氏 謚號 年號 帝謚 母家旗分博爾濟吉特氏 孝端 崇德 太宗 科爾沁左右翼博爾濟吉特氏 (廢后) 順治 世祖 科爾沁左右翼博爾濟吉特氏 孝惠 順治 世祖 科爾沁左右翼赫舍里氏 孝誠 康熙 聖祖 正黃旗阿魯特氏 孝哲 同治 穆宗 鑲黃旗葉赫納拉氏 孝定 光緒 德宗 鑲黃旗烏拉納拉氏 孝敬 雍正 憲宗 正黃旗富察氏 孝賢 乾隆 高宗 鑲黃旗喜塔拉氏 孝淑 嘉慶 仁宗 正白旗繼立皇后 姓 氏 謚號 年號 帝謚 母家旗分鈕祜祿氏 孝昭 康熙 聖祖 鑲黃旗佟佳氏 孝懿 康熙 聖祖 鑲黃旗烏拉納拉氏 (繼後) 乾隆 高宗 正黃旗鈕祜祿氏 孝和 嘉慶 仁宗 鑲黃旗佟佳氏 孝慎 道光 宣宗 鑲黃旗鈕祜祿氏 孝全 道光 宣宗 鑲黃旗鈕祜祿氏 孝貞 咸豐 文宗 鑲黃旗追謚皇后姓 氏 謚號 年號 帝謚 母家旗分葉赫納拉氏 孝慈 天命 太祖 正白旗博爾濟吉特氏 孝庄 崇德 太宗 科爾沁左右翼佟佳氏 孝康 順治 世祖 鑲黃旗吳雅氏 孝恭 康熙 聖祖 正黃旗鈕祜祿氏 孝聖 雍正 憲宗 鑲黃旗魏佳氏 孝儀 乾隆 高宗 正黃旗葉赫納拉氏 孝欽 咸豐 文宗 鑲黃旗烏拉納拉氏 孝烈 天命 太祖 正白旗董鄂氏 孝獻 順治 世祖 正白旗博爾濟吉特氏 孝靜 道光 宣宗 正黃旗鈕祜祿氏 孝穆 道光 宣宗 鑲黃旗薩克達氏 孝德 咸豐 文宗 (待考) 乾隆朝的嫡後與繼後母家都為滿洲大族,不存在抬旗問題,但對貴妃母家也實行過抬旗,首次關於抬旗的上諭,即是針對貴妃:「雍正十三年九月奉旨:貴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於原隸滿洲旗分,欽此。」此時雍正剛逝,乾隆初政,這條上諭所指非「先帝」貴妃。因乾隆不能對其母妃直呼「貴妃」,但當時乾隆自己僅即位數曰,皇后尚未冊立,更無論貴妃。分析他在即位之初便下此諭,為的是給他的寵妃大學士高斌之女高氏晉封做準備。乾隆二年,共冊后妃5人:皇后富察氏、貴妃高氏、純妃蘇氏、嫻妃那拉氏、佳嬪金氏。皇后和嫻妃母家為滿洲大族,高、蘇、金三妃母家為漢籍,高氏曾祖「高名選,鑲黃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原隸包衣。」要使包衣出身的高氏封號高於滿洲大族出身的嫻妃,確有必要做點文章,抬旗之舉便成為很恰當的措施。 乾隆二年,在冊封高氏為貴妃的冊文中,仍稱「爾庶妃高氏,篤生名族」,這表明此時高氏家族尚未被抬旗。但是到乾隆十年,已稱「皇貴妃高佳氏」了。單姓:「高」與複姓「高佳」的差別是漢姓與滿姓的差別,也是高氏家族已由鑲黃旗包衣抬入上三旗的標誌。 乾隆朝對后妃母家抬旗還有貴妃金氏,但她從乾隆元年始冊嘉嬪至十四年封為貴妃,冊文中都只稱「金氏」,直到嘉慶四年三月才命「淑嘉皇貴紀一族抬人正黃旗滿洲旗分」。足見雍正十三年九月之上諭只是對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所言。另婉嬪陳氏、芳嬪陳氏也都被賜滿洲姓為陳佳氏。 至此時,清皇室為皇后母家抬旗是各有初衷,並不具共性,而後族屬漢軍或內務府包衣或下五旗者均抬入上三旗,這一共性,則始自嘉慶朝。 對嘉慶來說,皇后母家是否抬旗是個很突出的問題。其生母魏佳氏孝儀、嫡後喜塔拉氏孝淑,均為內務府包衣出身,倘若前朝無皇后母家抬旗之舉,嘉慶也未必非要為母后和皇后家族抬旗,但既為「祖制」,便應恪守。不過。孝儀、孝淑家族抬旗狀況卻無明確記載,只是嘉慶二十三年有對孝儀等家族漢姓改滿姓的記錄:「主位之母家,如高斌、溫布花沙布等已入滿洲旗分,均曾各賞滿洲姓氏書寫矣。唯《玉牒》內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之母家姓氏仍以單字書寫,著交宗人府於《玉牒》內孝儀純皇后之母家書寫魏佳氏,慧賢皇貴妃之母家書寫高佳氏,淑嘉皇貴紀之母家書寫金佳氏。」 孝儀出身為漢籍,已有嘉慶明諭,但旗分在官文書記載中不一。《通譜》中說屬正黃旗包衣,其祖上「魏氏綬恩,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歸來年份無考,其曾孫五十一,原任內務府總管,元孫清泰(即孝儀父),現任內管領。」《八旗通志》中亦說屬正黃旗包衣:「滿洲正黃旗包衣第一參領……第三管領,系康熙三十四分立,以包衣大武士宜(即五十一)管理,武士宜升任內務府總管,以包衣大泰清管理。」但《清史稿·外戚表》中卻說屬鑲黃旗。聯繫到雍正十三年九月:「著出包衣,入於原隸滿洲旗分」的關於抬旗上諭以及孝淑母家由正白旗包衣抬入正白旗的情況,可知孝儀母家被抬入的應為正黃旗。 孝淑家族原屬正白旗包衣:「阿塔(孝淑高祖),正白旗包衣人,昂果都理巴彥同族,世居長白山地方,國初來歸。」其母家何時抬旗不詳。孝儀於乾隆三十年晉皇貴妃,四十年逝,直至六十年因乾隆禪位嘉慶而被追謚為皇后,冊文中仍稱「懿皇貴妃魏氏」,未見抬旗。儘管她們的家族抬旗時間不詳,但從嘉慶對他絕大多數漢紀均賜滿洲姓,順康雍乾四朝僅個別漢妃改滿洲姓看,為出身漢籍或內務府包衣之家的后妃家族拾旗至此已成定勢。 嘉慶朝後,母家被抬旗的皇后還有恭親王奕訢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孝靜:「咸豐五年十月諭:孝靜皇后丹闡著抬入正黃旗滿洲。」自何旗拾入未詳。葉赫那拉氏孝欽:「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曰諭: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其母家原屬鑲藍旗。阿魯特氏孝哲:「同治十一年十月乙卯懿旨:皇后之母家抬入鑲黃旗滿洲……十一月癸未諭內閣:正藍旗蒙古都統靈桂等奏皇后母家抬旗請旨辦理一折,著將崇綺本身一支抬入鑲黃旗滿洲。」據此,可知孝哲母家原為蒙古正藍旗。 在清後母家抬旗歷史中,雖無明文表述,卻隱含著皇室對漢籍、內務府包衣及下五旗的鄙視。個中緣由很顯見:清代特有的八旗組織是在主與奴為社會基本關係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結構,每旗中,旗主對旗下人擁有人身權力,而直轄於天子的上三旗又是下五旗之主。至於由包衣組成的內務府正黃、鑲黃、正白三旗,本身就是為皇家服務的奴隸機構。隨著朝代的演進,滿漢間、各旗間的通婚勢在難免,然八旗結構的制約,使主權、尊卑的關係並不因進入宮門得以改變。皇后作為掌管後宮之主的皇帝嫡妻,必須「出自名門」,方能與帝輝映。前述清後產生的諸種途徑又無法確保其家族必然高貴,抬旗遂成為不費周折的兩全之法。(三)立後與立儲無關 在宗法制社會中,以皇后為嫡、妃嬪為庶的重要原因在於皇位的傳承製度。自嫡長子繼承製逐步確立後,皇后與儲君便成為一對以「母以子貴,子以母立」為依存關係的特殊母子。皇后若未能生子,保住後位的辦法,常常或是過繼他人一子,或將某皇子之母殺掉。呂不韋將懷有身孕的寵姬獻給秦莊襄王,宋真宗劉皇后無子殺李忘記,而將其子視為己出……歷代宮闈中一幕幕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的戲劇,少有不是以立後立儲為主題展開的。而這些圍繞立後與立儲釀成的撕殺,又往往以後族外戚為前台主力或幕後決策。清代皇后與儲君的關係不同於歷朝。 清代儲君的確立與傳位制度的形成經歷了天命時期「八貝勒共理國政,共舉國主」至雍正提出秘密立儲一百多年的歷史。其間太宗、順治與康熙三帝都明諭立過皇太子,前二位皇太子,皇太極立宸妃之子、順治立董鄂妃之子,完全是因為皇帝對其母之寵愛而立,一方面,此二妃都未待二位太子繼位就過早死去;另一方面,當時瀰漫在後金與清初皇室中的仍是游牧狩獵民族固有的以實力決勝負的氣氛,而中原地區以制度確保皇權過渡的作法在最高統治層中幾乎沒有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皇后與儲君就建立不起必然的聯繫。皇太極十分真誠地立無子的孝端為皇后,又十分真誠地立宸妃之子為太子便是明證。順治朝的情況也是如此。順治帝廢皇后的理由與歷代廢后差別很大,並非指責皇后未曾生子,只是強調「好奢多妒無能」。無怪漢大臣紛紛上疏反對:「我皇后正位三年,未聞顯有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 皇后與太子出現聯繫是康熙朝。康熙七年立嫡長子即孝誠皇后所生之2歲的允礽為太子,這完全是照搬中原地區歷朝立嫡長子為太子的作法,但它與在八旗制基礎上形成的諸王林立,擁兵自重的清廷傳統卻是不相容的。儘管仁慈的康熙對兒子們個個都傾注了心血,無奈年長的皇子大都封藩建府,握有重兵,擁有佐領,怎會把只憑生母差異便輕易獲得儲位的允礽放在眼中?康熙朝皇室出現仲昆殘殺的場面是很正常的。事實已證明,滿民族的固有文化接受不了嫡長子繼承製,為了避免再度出現康熙朝的慘劇,雍正想出了秘密立儲的妙計,從根本上切斷了皇后與儲君的聯繫。在歷朝的建儲史上,常有外戚干預的現象,其實質大都是外戚企圖通過皇后控制皇儲,進而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清王朝基本上無此現象,這固然與清帝多數自強有關,但同時與特殊的立儲制度也直接關連--儲君之母不知為何人,外戚便失去了干預的目標。因此,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這一立後與立儲無關的極為特殊的現象。經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皇后的內涵,確實大大超出了「帝妻」之意。首先,皇后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最高代表,最嘉儀範。皇權對女性品格與行為的規範,常常經由皇后的有關信息傳遞。所謂「城中喜高髻,四方高一尺,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歷來如此。通過冊後禮向天下宣示皇后「度嫻禮法,柔嘉表范,恭儉克勤,誠孝鞠子」等操行品德,是發揮皇后政治作用的有效途徑。 另外,皇后是皇室與朝中政治集團間一條無可替代的紐帶。通過這條紐帶,在某種條件下,政治集團可以操縱皇室,而條件更動之後,皇室亦要以此紐帶控制政治集團,從而改變朝政局面。因此,確立皇后人選往往成為朝中各派勢力關注的焦點。而清代特有的八旗制度以及由此制度衍生出的清帝擇偶方式,又形成了清代皇后多出自八旗大姓氏族的局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孝庄錢皇后▏瞎眼瘸腿,卻深得夫君的敬重
※電影皇后李麗華絕色照
※人間命話---乾隆皇帝和他的皇后們
※拒絕垂簾聽政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
※張惠[後梁元貞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