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萬姓同根十三
第十三章 一元正本
從太昊伏羲氏起,歷炎帝神農氏,經黃帝軒轅氏,至唐堯、虞舜,至禹各帝,直至夏商周三代各王,至秦漢,直至明清,其姓氏一元,皆源於太昊伏羲氏。
我國有一萬多個姓氏,簡直就像一萬多朵艷麗的鮮花,怒放在九千六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張姓有張姓的典故,王姓有王姓的故事,各式各樣的姓氏,有各式各樣的來歷。但是有一條根本,就是姓氏不論有多少種姓氏,萬變不離其宗,其根其本其源,千流歸大海,萬宗源於太昊伏羲氏。
中國姓氏有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它的歷史性,姓氏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是它的始祖性,姓源於同一個祖先,源於太昊伏羲氏;
三是它的血緣性,同姓具有同一個血緣;
四是它的穩定性,它的祖先性什麼,那麼,它的後裔便傳承什麼姓;
五是它的連續性,有其祖,必有其宗,有其宗,必有其支;
六是它的廣泛性,它涉及到千家萬戶,遍布大江 南北,天涯海角。
通過前面章節的論述,在中國歷史的遠古傳說時代,我們已經理出了一個脈略,這就是姓氏與祖,祖與宗,姓與氏,其源與流、根與枝。從縱向發展上看,已經十分清楚。
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而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往往是古代帝王(或傑出人物)的「符號」標誌。其意義不僅僅是帝王,而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歷史證明,往往一個帝王(或傑出人物)代表一個時代。歷史是正是由這樣的一個又一個「符號」的連接,構成了中國歷史,譜寫了中華民族。
古來,中華民族同根共祖,同是龍的圖騰。是歷史的原因,是民族的原因,中華民族史來講一統,講族系,講親親,「三皇五帝」就是證明。一條中華民族大族譜,把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古帝王親親串聯;一條龍脈相通,一代帝王代表一個時代,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生息,致成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致成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一個清楚的發展脈略,給了我們一個明白的說明。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們不妨為中華姓氏列出一個宗譜綱領系列:
太昊伏羲氏:「風」姓,中華萬姓氏之源頭。
太昊伏羲氏之以下,歷「十五代」,皆襲伏羲之號,各各為其氏:
--女媧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陸氏;
----驪連氏;
--赫胥氏;
--尊盧氏;
--祝融氏;
--混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
--葛天氏;
--陰康氏;
--朱襄氏」
--無懷氏「。
--無懷氏之後是少典氏,是龍圖騰,風姓。
少典氏是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的母族,分為兩支:
一支為炎帝神農氏繼位,姜姓。
一支為黃帝軒轅氏,姬姓。炎帝神農氏被黃帝軒轅氏吞併,黃帝軒轅氏王。
司馬遷堅信天下一祖,百姓共宗,他認為我們中華民族不論是何民族,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北狄、南蠻、東夷與西戎,都是龍的子孫。《史記》從黃帝軒轅氏寫起,這就是從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唐堯、虞舜到大禹,中國遠古時代炎帝神農氏以降的古帝王,與夏商周三代的古帝王一脈相承,他們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他們都姓姬,都是龍的子孫。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得非常清楚,黃帝軒轅氏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其正妃嫘祖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昌意,一個是玄囂,他這兩個兒子的後裔都曾有天下。由此天下分為兩系,封其十四子十二姓,即為:
——姬;
——酉;
——祁;
——巳;
——滕;
——箴;
——妊;
——荀;
——僖;
——吉;
——儇;
——依。
第一系:
----昌意顓頊即高陽氏;
----顓頊生窮蟬;
----窮蟬生敬康;
----敬康生句望;
----句望生橋牛;
----橋牛生瞽叟;
——瞽叟生重華;
----重華即虞舜。
第二系:
----玄囂生橋極;
----橋極生高辛,高辛就是帝嚳;
----帝嚳生放熏,放熏就是帝堯陶唐氏。
第三系:《夏本紀》記載:「禹者,黃帝玄孫顓頊之孫也。」
----顓頊高陽氏生鯀;
----鯀生文命,文命即是夏禹王。
禹王后,我們不妨接著往下排列:
《史記·殷本紀》記載:「契是成湯的祖先,而契又是帝嚳的次妃所生。」〈周本紀〉記載:周王室的祖先為后稷,即棄,帝嚳高辛氏元妃生后稷。
第四系:帝嚳高辛氏元妃生后稷:
----后稷(即棄)生周太王嬗父;
----嬗父生季歷;
----季歷生昌(周文王);
——昌生髮(周武王)。
第五系帝嚳高辛氏的次妃生契:
----契生主壬;
----主壬生主癸;
----主癸生天乙;
——天乙就是商湯王,商天子。
我們從以上可以看出,正如司馬遷所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的別氏,姓姬氏。契為商,姓子姓。棄為周,姓姬氏。」
因此,從陶唐到禹各帝,及夏商周三代各王的「五系」,全都出自黃帝軒轅氏。
周朝300年,歷春秋戰國,在周代「宗法傳制」的影響下,「賜姓命氏」至於戰國末年,命氏竟達1754個。
——周代的封姓——姬姓,為龍的子孫,太昊伏羲氏的後裔;
——周代的賜氏——全部為姬氏後裔,為龍的子孫,太昊伏羲氏的後裔。
到了秦代,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周代所遺存1754個氏,姓與氏合一了,全部變成了「姓」,加之姬姓,共1755個姓。同為龍的子孫,同為太昊伏羲氏的後裔。
從秦代以後,中國的姓氏就五彩繽紛的豐富起來了。我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夏」。「夏」即是「漢」(見《說文》),這就是「漢族」的「漢」字的源頭。漢口又稱漢水,漢水又稱夏水。「夏」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朝代,周人以夏的繼續者自居。在《尚書》中常有「區夏」、「有夏」、「時夏」之稱。周滅商以後,周分封了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強大起來之後,也自稱「夏」。因為諸侯國不止一個,所以稱為「諸夏」。「華」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比較接近,由於音近衍出「華」來,以便加重語氣。這樣,「華」逐漸成了與「夏」異名同義的稱號,有時稱著「諸華」,有時又稱「華夏」。在《尚書》與《左傳》均有「華夏」一詞。所謂「華夏民族」指漢族,我們一般地稱謂「中華民族」。所謂「中國」的位置,即「中原」,這兒是「中國之中」。這就是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炎帝神農氏初都陳、黃帝軒轅氏居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古稱「華夏」,而把同是龍的子孫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皆稱為「胡」。在大一統的形勢下,「中國」的疆域不斷地擴大,隨著,各「胡」人也不斷地被「華夏」族所匯融。在秦漢時期,中華民族已經完成了三苗、九黎、鬼方、昆吾、徵、廬、彭、濮、庸、羌、方、薰鬻、獫狁、荊、吳、越等氏族的統化。這時候,「中國」的規模已經定格。
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一次又一次大融合的結果。在中國歷史上,太昊伏羲氏完成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融合,炎黃時期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夏禹時期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周代歷春秋戰國時期第四次民族大融合,秦漢時期第五次民族大融合。又經南北朝、五代十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民族大融合,使匈奴、羯、鮮卑、遼、金、契丹、蒙古、突厥、吐番、南詔、西夏等相繼歸漢。中華民族越來越成熟壯大了。歷史與姓氏同步,本是血濃於水的龍的子孫,民族的融合必然帶來姓氏的融合與發展。所以,不少數民族的姓氏回到了龍的「大家族」,壯大了中華民族的姓氏,諸如:
春秋時代:狄、代、戎、羌、米、安、瞞、蠻等姓氏。
秦漢時代:黨、單、雕、論、徐廬、源、羅、朴、鄂、度、夕、龔等姓氏。
南北朝及五代十國時代:匈奴、回紇、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赫連、慕容、万俟、賀蘭、爾朱、哥舒、可朱渾、莫那婁等姓氏。
隋唐時代:西域歸唐的「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何、尋、戊、地、史、等姓氏。
遼、金時代:有契丹與女真的耶律、蒲察、石抹、薩、賽、等姓氏。
從這兒,我們既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史,也看到了中華萬姓的形成史。一個民族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史,一個民族的姓氏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史。
中華民族歷6000多年,以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融溶了65個民族,至成一個偉大的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水有源,樹有根。中華萬姓民族的姓氏之根全源於各個姓氏的宗祖,各各宗祖的宗祖再上溯到宗祖的宗祖,上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宗祖,由此再上溯到中國的五帝;五帝之姓源於三皇,三皇之姓源於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
推薦閱讀:
※中華勵志網
※炎黃子孫 華夏兒女 精選典故100條,讀懂滄桑中華!
※中華千古成功學及世界成功學的鼻祖
※中華文化智慧之──神傳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