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十二)
(2014-11-19 05:03:08)
轉載▼
標籤: 轉載 | 分類: 圖文資料 |
原文地址: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十二)作者:
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十二)
諸神的分野:良渚、龍山和陶寺神系的異與同
398、神面紋玉圭,龍山文化晚期。美國芝加哥藝術研究院藏。 本博以為,這個玉圭與其它龍山文化玉圭在刻紋構圖上的存在一個重大區別,那就是類良渚文化的圖騰出現在上面。本博的「網路考古」發現之一,就是帝舜有虞氏出身於良渚。在良渚文化中晚期,有虞氏舜因為與其弟弟象爭奪良渚首領繼承權失敗,從而被迫出走北方,投靠了帝堯集團。傳說堯將其兩個女兒一併嫁與舜為妻。此後,有虞氏在北方不斷發展壯大,通過為堯帝國治水以及南征良渚(三苗),從而一步步接近了北方權力中心。這隻玉圭的刻紋,既有良渚文化的因素,又有北方龍山文化的因素,因此很有可能是虞舜王朝的遺物。果真如此,中國古玉的目錄,還要在夏代玉器之前,加上一個「虞代」玉器。
399、上圖玉圭的局部放大圖及其拓片。這是一隻十分罕見的「類良渚」文化圖騰玉圭,所謂「類良渚」,就是說它與良渚圖騰很相似,但是也存在明顯的區別。所以可以將這類玉器稱之為良渚文化的次生文化。本博的興趣在於:將大量夏、商以前的所謂新石器時代古玉,廣泛收集信息,然後加以分類、甄別。根據它們出土的年代、地域,然後將它們與中國的上古傳說以及歷史記載相結合,分析它們大致上的民族屬性,最後將華夏民族的一些傳說轉化為真實的歷史。某些人認為:只有文字才記錄著歷史,就象安陽殷墟出土的那些刻有文字的甲骨文。然而黃河仰韶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玉器、赤峰紅山出土的雲形佩和玉龍,它們上面均未見刻有文字,難道這些文明的物證就不是歷史創造的,而是從慧星或者隕石上掉下來的嗎?反之,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紅山玉器、龍山玉器以及祖先們的骨骸,因為上面沒有文字,就可以否認它們是歷史?而正是因為這些人的高見,所以前一段時期,中國各處突然在一夜之間冒出了無數刻有「史前文字」、「黃帝朝文字」、「大夏朝文字」的「上古玉器」,這些號稱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居然還有「篆體」、「隸書」、和「楷書」之分,真可謂開愚人節的玩笑!當然這裡面藏著巨大的商機,你不是說沒有文字就不可以考古嗎?你不是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歷史嗎?好,我就給你整一些一萬年前的「文字」來,陶錢,拿回去慢慢地考古吧——還真有人陶錢一堆一堆地買,「考古」。不久,自費出書的人又找上門來了,陶錢,為你的「重大發現」出書。至於這些書會不會人有買呢?很可能「商機」就到此為止了。如果你還有錢投資,還可以辦一個屬於私人的「史前文化博物館」,收門票。或者辦一個「中國古玉」鑒定學校,收學費。最後呢,能不能把以前買假古玉的本錢收回來,就看你的造化了,會忽悠嗎?
400、神面形玉佩,龍山文化晚期,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藏。圖的右下角是湖北鍾祥六合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佩,現藏於荊州博物館。 這兩隻玉佩驚人的相似,可見龍山時期的某一時段曾流行此物。現在請注意這一類神像的一個共同點:上半部屬於龍山文化,是一隻神鳥,它是太昊或者句芒的本相,下半部分卻屬於良渚文化,是黎氏(豬龍)的圖像。有虞氏雖然離開良渚,但是其宗教和信仰並沒有改變,所改變的只是良渚圖騰的刻紋風格。這好比大陸的漢字和台灣的漢字,雖然都是漢字,但是相隔久了,也會有一些區別。此因這一類玉器,也可以稱為虞代玉器。當然帝舜也是上古五帝之一,也屬於龍山文化的範疇。
401、神面紋玉佩,龍山文化晚期。山西博物館藏,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這隻玉佩與上圖也很相似,而且出土於中原地區的陶寺遺址,故而有著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據此可以推斷,上圖美國西雅圖的那隻,也是陶寺時代的遺物。陶寺遺址是虞舜集團入主中原之後的王都之一,此時中國的政治中心西移至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至於堯是何時「禪位」於舜的,不得而知。這隻玉佩是同類玉佩中最精美的一隻,色澤純凈,沒有沁,而且上面還可以看到刻紋。當然這也是虞代玉器,並且還正式地出土於虞舜王朝的遺址。
402、龍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圖。 龍山文化的正宗是山東龍山文化;陶寺文化(本博稱之為虞舜文化)是晉南地區的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是太湖地區的龍山文化。但良渚文化自重黎集團南下以後,長期與北方隔絕,時間長達一千一百年之久,所以就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宗教和文化體系。良渚的神系形成於帝顓頊時期,命重氏(句芒)司天,黎氏(句龍)司地。重氏在帝嚳時任祝融,是以東正、木正之職,又兼領南正、火正之職,其後又被帝嚳殺死。於是帝嚳又命土正黎氏,兼任祝融。重、黎本是兄弟,故合而為重黎氏,封於太湖,又稱吳回。良渚的圖騰一直保留著重氏(句芒)司天,黎氏(句龍)司地的原始風貌,句芒是神鳥,句龍是豬龍。而北方王朝則稱重黎氏為「南方祝融」。關於良渚與「三苗」的關係,四、五千年以前,良渚的勢力遍及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東南部、江西以及湖南北部這麼大片的地方,雄踞江、淮,富有而且強盛,如果他們不是「三苗」,誰是三苗?翻開歷史和地圖,我們很容易發現只有良渚古國佔據著「三苗」人的時間和空間。人們說「三苗」本出自於蚩尤、九黎,原當為炎帝的子民,而《山海經》又記載三苗或者苗民是黃帝族裔,這又如何解釋呢?其實很簡單:元蒙、滿清都統治過中國,而被他們統治的子民中漢族佔了絕大多數,難道不是這樣嗎?「三苗」、「三苗之民」和「三苗之君」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三苗」是一個統稱,「三苗之民」大多是原屬於炎帝、蚩尤的子民,而「三苗之君」則是帝顓頊之裔重黎氏,他們過長江,踞五湖,南方土地、人民皆為其所有也。所以自堯、舜、禹以來,歷次對於「三苗」的討伐,其實就是北方的黃帝族裔對於南方的黃帝族裔發動的戰爭,當然在戰爭中被傷害人數最多的,無疑卻是「三苗之民」。南方重黎氏雖是黃帝族,但卻是昌意——顓頊一脈,而北方的帝嚳、帝堯原屬於黃帝——玄囂一脈,分隔一千年了,彼此互有攻戰,這太正常不過了。至帝堯之時,北方尊太昊之教,這可能與陶唐氏出身於河北而近於紅山有關。山東龍山文化以太昊為帝,以句芒為神。這與良渚文化的神系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山東的太昊、句芒是為東方天帝、天神,而良渚的重(句芒)和黎(句龍)一個司天,一個司地,其實是由活人擔任的世襲神職,因此如其說是天神和地神,還不如說是重黎家族的祖先神。陶寺文化神像非常奇特,因為它介於良渚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之間。神鳥在上、神龍在下,這自然是良渚圖騰原來的格局,但神鳥卻做成了龍山神鳥的樣子,你可以認為這隻鳥是太昊,也可以認為它是句芒。總之有虞氏雖然離開了良渚,後來還參與了消滅良渚的戰爭,但歸根溯源,有虞氏也是重黎家族的後代,所以便有了相似的家族圖騰。
403、神面紋玉琮,龍山文化晚期。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蘆山峁村出土。
404、上圖的拓片以及線描圖展開。仔細看這個圖像,這上面只有黎,沒有重。這可能說明有虞氏去了山東之後,失去了重(句芒)的神職,卻擔任了黎(后土、句龍)的職務,后土是幹什麼的呢?種糧食、治水。後來帝舜掌了權,依樣畫葫蘆,也讓夏後氏大禹擔任后土,治水。看看圖400、401,上大下小,便知有虞氏后土的地位,再看看上集圖396、397,便知那兩件也是有虞氏玉器,在神像的最下方,有一個很小的神面,那就是有虞氏的黎,后土。陝西龍山文化有兩個分支,一個屬於有虞氏,一個屬於夏後氏。有虞氏是帝顓頊族裔的南宗,出身於良渚,後來北上山東、山西又至於陝西;而夏後氏是北宗,從山東、河北、遼寧、內蒙遷徙至陝北。這隻玉琮似良渚非良渚,乃是有虞氏離開良渚之後的新造型,所以,這也是一件虞代的玉器。當然它也有可能製作於帝堯時代,在那時,有虞氏奉命將大批三苗人驅趕至陝、甘、寧地區,並且為帝堯集團戍守西部和北部的邊境。(待續) 分享:
0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4)┊ 評論 (0)┊ 收藏(0) ┊轉載原文 ┊ 喜歡▼ ┊列印┊舉報
前一篇:[轉載]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十一) 後一篇:[轉載]天下寶物天下藏家
推薦閱讀:
※未婚媽媽時代,男人更需要婚姻
※【錦繡品書】示乙:那個時代
※諸侯爭霸時代齊國歷任君王
※新時代的新好服務 :斟酒斟茶有學問
※春秋戰國時代部分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