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筆書法風格在硬筆漢字中的表象及其成因(初稿)
06-13
作者:劉福生 中國文字的創製,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它的形成、發展與使用「毛筆」有著很大的關係,毛筆在其中或無意又必然地,使中國文字形成輝煌的漢字文化體系。漢字作為載體,除象其它文字一樣,具有記錄、傳播文化作用以外,還具有其自身的藝術表現效果,這是漢字獨道的地方。近代,中國人所常用的書寫工具改變硬筆,一方面使漢字的應用廣泛了,同時也使漢字的藝術表現力受到了限制。但是,漢字書法作為一項專有藝術,仍然發展著,傳統的書法藝術風格,仍然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 鋼筆、圓珠筆作為從西方泊來的書寫工具,來到中國已經近百年,普遍使用也有半個多世紀的歷程,比較、分析中國的毛筆與鋼筆、圓珠筆的異同、利弊及其歷史的現實的作用、意義,應當是有益的。 這裡,我們把中國的毛筆稱作「軟筆」,把鋼筆、圓珠筆、簽字筆等統稱作「硬筆」。 一、輝煌的漢字文化 1、漢字的形成 傳說中的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其實任何個人都是不可能完成浩瀚文字的創造,文字的創造必然要經歷漫長的歷史演繹過程。考古證實,殷時期漢字開始了它的實際應用階段,殷甲骨文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從此奠定了文字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甲骨文的特點是:它所使用的工具是刀具不是筆,因而,它不是書寫形成的是刻制的;因此,甲骨文不是中國漢字的代表性之作。此後出現了筆,寫字的歷史就此產生。應當說「字」一定要寫出來,寫出來的為「字」,刻出來的僅是「文」。可能這也就是不稱「甲骨字」而稱「甲骨文」的原因之一。 「筆」的出現為書寫及漢字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比較刻制與書寫,書寫比刻制要來得捷便,也更容易變化。尤其中國的筆是由毛、發、竹、骨為材料製成的軟制筆,具有很強的柔韌性,書寫時是按是提,是運是轉,撇捺彎勾,隨意發揮、任你表現。中國漢字書體凡多「軟筆」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秦始皇的墳書、統一文字,歷史上流下最早的書寫文字,也就是李斯的小篆了,秦以前的文字我們已無從考見。而李斯之小篆,無疑已經證明當時筆的製造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漢字的發展至此形成了必然趨勢。 2、漢字的發展 文字形成走出刀刻的歷史階段,進入筆寫的紀元是中華漢字文化走進輝煌的開始。甲骨文的形態對於以後的文字形態仍然是起著基礎作用的。讀過甲骨文、石籀文、鐘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便可看出它的沿襲走向。石籀文、鐘鼓文、金鼎文沿襲了甲骨文,大篆沿襲了石籀文、鐘鼓文、金鼎文,小篆沿襲了大篆。 到了漢代的隸書不難看出其與小篆有著多麼大的差異,在它們兩者之間必然有著其它一些書體的出現,只是我們見到見不到的問題。 北魏的碑文,多以隸書的間架結構做基礎,在筆法上改圓潤為稜角,變蠶頭為齊頭,運筆扁寬外框有雄偉之勢,不見了隸書的俊秀,書法界將其稱為魏碑體。 西晉的王羲之習書求變,既敢於創新又立意獨道,其書的筆法流暢、便捷是漢字走入更廣泛應用的新起點,也是漢字作為「書法」藝術載體的起飛點。此後,漢字、書法融為一爐相互而動,展開了漢字藝術百家爭鳴的態勢。 唐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漢字、書法的發展出現了鼎盛時期,實現了真正的百家爭鳴之勢,書法大家倍出。最具代表的有:顏體、柳體、歐體。 宋代的一位皇帝,不思朝政,丟了江山,留下了成績不斐的筆墨,他就是北宋最後一位帝宋微宗--------趙吉。他所創製的瘦金書當是現代印刷體中的宋體、仿宋體的藍本。 元代的趙孟頫承襲前人又放蕩不羈,他的書體嫵媚、飄逸,多姿多彩很有特點。
明清亦是中國書法的一期鼎盛時期,這是的文人多是研習古人,在字型上的變化不大,筆法上有所發展,如鐵線篆、鋼絲篆、迴文體布局規整,筆力均勻,特別是何紹基的松閑、跌蕩的筆法,勘稱一絕。 3、漢字的應用 文字是記錄的手段,而漢字的演繹背景及其過程,給文字賦予了大量的藝術內涵,形成了獨道的書法藝術品類,這就使漢字的應用不局限於記錄的手段,具有了更寬泛的境域。 首先,漢字是乘載中華文化的載體(略)。 其次,漢字是乘負書法藝術的主體(略)。 還有,據近期報導,一位叫朱邦復的中國人說出豪言:他將用即將推出的中文平台打破微軟視窗的壟斷,使中國文字在咨訊時代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他自豪地宣稱:存在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字,即將在咨訊時代發揮它偉大的用途。他認為:過去由於沒有引擎,漢字的光輝大部分地被埋沒了,「中國人是坐在金礦上討飯」這一狀況將隨著中文資訊系統的出現而扭轉。可見漢字作為之廣泛、生命力之強勁。當然,「中文咨訊平台」的實現尚待今後仁人志士們的努力。 二、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1、書法藝術生成的要件 漢字與其它文字的突出區別在於,它始終保持了「象形」字的特點,漢字以表意、象形兩種特性並存,這就為它的表現力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特別是漢字所使用的工具是獨道的軟筆,軟筆又為「象形」的要求提供了形象變化,極其遊刃有餘的可能,因而,「軟筆」與漢字「象形」的特點互為作用相得益彰。千餘年的文人墨客辛勤耕耘、繼承發揚,漢字發展成其為絢麗多彩的書法藝術。在某種意義上說,每個漢字都似一幅具有豐富內涵的圖畫。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漢字」演繹成為「書法藝術」是與其自身具有「象形」的特點和使用「軟筆」書寫是分不開的,軟筆在「象形」漢字的研發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還特別取決於中國人的素質,在其中積極的決定性的作用。漢字書體上多元化的現象,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思變意識之強烈、之豐厚,在漢文字的創造、發展中,取象於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故奎星之勢審之、龜文之象察之、鳥獸之跡辨之、山峙水流仿之、人態語聲匯之,凡此等等,無不擬不效不模不仿。如:蟲篆、鳥篆、柳葉篆,蠶頭、燕尾、鳥視胸、鐵管、鋼叉,垂露、垂針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人思變意識在書法藝術的研發過程中,得到了極充分的施展。只是沒能將思變的意識更多地投用於物質財富的創造上,這是中國歷史的遺憾。 2、書法藝術風格的代表之作(僅就字型而言)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刀刻], 秦以前的金鼎文、石籀文、鐘鼓文[鏨雕], 秦代的小篆, 漢代的隸書(蠶頭、燕尾), 北魏的魏碑(大腳、胄肩), 西晉的王羲之體[形成楷體], 唐代的顏(內抱)、柳(外張)、歐[書卷氣十足], 宋代的趙孟、瘦金書(橫平、豎直), 元代的趙孟頫(嫵媚、多姿), 清代的迴文、鐵線,(筆力鋼勁、布局規整)何紹基書體,等等。 3、書法藝術對中國人的影響(略) 三、泊來的硬筆對中國漢字的影響 1、提高了漢字的應用 很明顯,軟筆書寫是多有不便的。軟筆一般筆管較長,它所使用的墨汁較多,書寫的筆跡一般較大,因而所用的紙張也比較多,還有,軟筆和墨汁是分離的,使用起來也就比較麻煩。這些條件都對書寫有著一定的限制。而硬筆就不同了它來的便捷得多,僅十幾公分長,一公分多的一支筆,就替代了筆、墨、硯的全部功能。硬筆的筆尖細,書寫的文字較小,所使用的紙張也就比較少了,這對於學習、記錄來說是足夠了,因此,泊來的硬筆對於漢字的普及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的,這一點我們應當看到,應當首肯。 2、降低了漢字的表現力 使用硬制筆書寫文字,可以說至少在漢代以後就不是中國人習慣用的了,這點在漢以後歷代碑帖遺篇上一表無餘。漢以後的文字都是筆寫出來的,不是刀刻的,刀刻被分離為另類藝術。所不同的是漢字的書寫所使用的筆與西方的筆不一樣,中國的筆是「軟筆」。所謂軟筆,即用動物(包括人類)的毛髮,竹、木杆所製成的一種特殊的書寫工具。用刀具刻字從古到今依然存在,不過是向另一領域發展,形成刻字的藝術,即金、石「篆刻」藝術。關於此問題在這裡不予贅述。 在使用「軟筆」書寫的歷史長河中,漢字有著其獨特的技法,其主要表現在「使轉」和「按」、「提」上。「使轉」是指利用手指的捻轉功能,使筆管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意在調整毛筆的鋒向,使之保持中鋒或變化為不同角度的側鋒,以求得書寫筆畫的變化。「按」是指向下壓筆管,增大筆鋒的觸紙面使筆畫變粗。「提」是指向上拉筆管,減少筆鋒的觸紙面使筆畫變細。由此使漢字的表現形態千變萬化、千姿百態,形成多中不同外在形態的變化和內在蘊涵的豐盈。 而泊來的硬筆比較中國的軟筆,由它的結構決定其的筆尖在表現「使轉」和「按」、「提」所產生的可能的變化上,都遜色許多。不能說硬筆就沒有「側鋒」、「中鋒」可區分,但它所能夠表現的內容太少了;也不能說「按」、「提」對硬筆沒有作用,但它所能產生的變化較之軟筆也是微不足到了。 3、硬筆筆跡仍然表現著中國傳統漢字的風格 前面說了漢字演變為書法藝術,說了軟筆的特性及硬筆的特點,他們三者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哪? 軟筆和書法藝術的關係前面說到了,這裡讓我們關注一下硬筆與軟筆和書法藝術的關係。硬筆書寫的漢字仍然是那個用軟筆創製的漢字字型,這是不可以違背的,否則將不能被認識。因此,硬筆書寫的漢字仍然能夠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漢字傳統的風格來。軟筆、硬筆有其特性,硬筆寫出來的漢字有什麼特點哪?當我們用「模糊」的思維方式,把軟筆書寫的筆劃看作是「面」時,我們也可以把硬筆書寫的筆劃看作是「線」。我們把硬筆的書寫筆劃看作是「線」還因為它基本已經不能表現軟筆筆劃在線條粗細變化反差上的表現力了(異型硬筆除外)。硬筆筆劃僅是線條,傳統的「使轉」技法也就失去了它的運用意義了。如此說來,硬筆書寫的漢字就只是線條的組合,很有點清代創製的「鋼絲篆」的味道。 單純的線條所能夠表現的範圍就窄多了,只是:點與線(包括:直線、弧線、折線)。具體到硬筆書寫的漢字上,它所能表現的傳統風格僅有以下六種: ⑴、隸書風格-----------------蠶頭、燕尾 ⑵、魏碑風格-----------------長足、胄肩 ⑶、顏體風格-----------------內抱 ⑷、柳體風格-----------------外張 ⑸、瘦金風格-----------------橫平、豎直 ⑹、趙體風格-----------------形態嫵媚 我們將這六種漢字風格的形象分別用軟筆、硬筆列舉出來,就一目了然了。 在這裡我們看到,點和線所能表現的更多的是書體結構、形態方面的風格,書法中神韻風格的表現就少多了。趙體風格是比較能夠體現神韻的,因而也就難予認識,我們還是用「模糊」的認識方法解決它,只要是不符合前五種的,又具有嫵媚、多姿特點的,就可以算作為趙體,這樣歸類是不會觸范的。 以上所例,硬筆書寫漢字時能夠反映的軟筆書法風格六種,是我在多年筆跡研究中反覆驗證得出的,不敢言絕對正確和窮盡,還望同仁們指正。 分析軟筆與硬筆的異同,在書寫漢字時所產生的字的形態風格的異同在於:有助於我們認識軟筆、硬筆各自的特性,從而更好地區別運用之;有助於我們對硬筆漢字風格的分類,從而判識書寫人的書寫習慣類型,等等。 四、傳統的書寫風格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1、習書人的內在氣質,決定著對不同書法風格的選擇(略) 2、個體人的書寫風格,表現得是個體的內涵(略) 3、沿襲一種或幾種書法風格,是不可截止的潛意識行為 有意識地練習一種或幾種書體,可以獲得該書體的書法風格。沒有用心習練,會不會在書寫中,帶有一定的傳統書法風格的痕迹哪?答案是會的。 首先,漢字的規範性決定了書寫是不能違背其必要的規則的,僅就「國」字框而言,四框中的兩豎筆只有三種情況:①垂直、②內抱、③外張,誰也違背不了。垂直歸作仿宋風格,內抱歸作顏體風格,外張歸作柳體風格。 其次,常言道「愛美之心,人人有之」。沒有強化式的練習某種書體,不等於在寫字的過程中,對於所見到的不同書體的形態,沒有好惡的判識與記取,即時的認同在書寫中就會產生即時的反映,隨機的、多次的即時性選擇、反映,長期地對心理暗示,必然在書寫上出現一種定式,也就是書寫習慣。 再次,假設即使性的意思選擇,從未在書寫中發生過,潛意識仍然會起到選擇的作用的,這是人腦功能的必然行為。 最後,在我的筆跡研究的實踐中,在確定了上述六種書寫風格並以其作為模版後,用「模糊」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每一篇書寫筆跡,尚未發現有不可歸類的現象。 2000年7月
推薦閱讀:
明清亦是中國書法的一期鼎盛時期,這是的文人多是研習古人,在字型上的變化不大,筆法上有所發展,如鐵線篆、鋼絲篆、迴文體布局規整,筆力均勻,特別是何紹基的松閑、跌蕩的筆法,勘稱一絕。 3、漢字的應用 文字是記錄的手段,而漢字的演繹背景及其過程,給文字賦予了大量的藝術內涵,形成了獨道的書法藝術品類,這就使漢字的應用不局限於記錄的手段,具有了更寬泛的境域。 首先,漢字是乘載中華文化的載體(略)。 其次,漢字是乘負書法藝術的主體(略)。 還有,據近期報導,一位叫朱邦復的中國人說出豪言:他將用即將推出的中文平台打破微軟視窗的壟斷,使中國文字在咨訊時代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他自豪地宣稱:存在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字,即將在咨訊時代發揮它偉大的用途。他認為:過去由於沒有引擎,漢字的光輝大部分地被埋沒了,「中國人是坐在金礦上討飯」這一狀況將隨著中文資訊系統的出現而扭轉。可見漢字作為之廣泛、生命力之強勁。當然,「中文咨訊平台」的實現尚待今後仁人志士們的努力。 二、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1、書法藝術生成的要件 漢字與其它文字的突出區別在於,它始終保持了「象形」字的特點,漢字以表意、象形兩種特性並存,這就為它的表現力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特別是漢字所使用的工具是獨道的軟筆,軟筆又為「象形」的要求提供了形象變化,極其遊刃有餘的可能,因而,「軟筆」與漢字「象形」的特點互為作用相得益彰。千餘年的文人墨客辛勤耕耘、繼承發揚,漢字發展成其為絢麗多彩的書法藝術。在某種意義上說,每個漢字都似一幅具有豐富內涵的圖畫。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漢字」演繹成為「書法藝術」是與其自身具有「象形」的特點和使用「軟筆」書寫是分不開的,軟筆在「象形」漢字的研發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還特別取決於中國人的素質,在其中積極的決定性的作用。漢字書體上多元化的現象,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思變意識之強烈、之豐厚,在漢文字的創造、發展中,取象於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故奎星之勢審之、龜文之象察之、鳥獸之跡辨之、山峙水流仿之、人態語聲匯之,凡此等等,無不擬不效不模不仿。如:蟲篆、鳥篆、柳葉篆,蠶頭、燕尾、鳥視胸、鐵管、鋼叉,垂露、垂針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人思變意識在書法藝術的研發過程中,得到了極充分的施展。只是沒能將思變的意識更多地投用於物質財富的創造上,這是中國歷史的遺憾。 2、書法藝術風格的代表之作(僅就字型而言)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刀刻], 秦以前的金鼎文、石籀文、鐘鼓文[鏨雕], 秦代的小篆, 漢代的隸書(蠶頭、燕尾), 北魏的魏碑(大腳、胄肩), 西晉的王羲之體[形成楷體], 唐代的顏(內抱)、柳(外張)、歐[書卷氣十足], 宋代的趙孟、瘦金書(橫平、豎直), 元代的趙孟頫(嫵媚、多姿), 清代的迴文、鐵線,(筆力鋼勁、布局規整)何紹基書體,等等。 3、書法藝術對中國人的影響(略) 三、泊來的硬筆對中國漢字的影響 1、提高了漢字的應用 很明顯,軟筆書寫是多有不便的。軟筆一般筆管較長,它所使用的墨汁較多,書寫的筆跡一般較大,因而所用的紙張也比較多,還有,軟筆和墨汁是分離的,使用起來也就比較麻煩。這些條件都對書寫有著一定的限制。而硬筆就不同了它來的便捷得多,僅十幾公分長,一公分多的一支筆,就替代了筆、墨、硯的全部功能。硬筆的筆尖細,書寫的文字較小,所使用的紙張也就比較少了,這對於學習、記錄來說是足夠了,因此,泊來的硬筆對於漢字的普及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的,這一點我們應當看到,應當首肯。 2、降低了漢字的表現力 使用硬制筆書寫文字,可以說至少在漢代以後就不是中國人習慣用的了,這點在漢以後歷代碑帖遺篇上一表無餘。漢以後的文字都是筆寫出來的,不是刀刻的,刀刻被分離為另類藝術。所不同的是漢字的書寫所使用的筆與西方的筆不一樣,中國的筆是「軟筆」。所謂軟筆,即用動物(包括人類)的毛髮,竹、木杆所製成的一種特殊的書寫工具。用刀具刻字從古到今依然存在,不過是向另一領域發展,形成刻字的藝術,即金、石「篆刻」藝術。關於此問題在這裡不予贅述。 在使用「軟筆」書寫的歷史長河中,漢字有著其獨特的技法,其主要表現在「使轉」和「按」、「提」上。「使轉」是指利用手指的捻轉功能,使筆管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意在調整毛筆的鋒向,使之保持中鋒或變化為不同角度的側鋒,以求得書寫筆畫的變化。「按」是指向下壓筆管,增大筆鋒的觸紙面使筆畫變粗。「提」是指向上拉筆管,減少筆鋒的觸紙面使筆畫變細。由此使漢字的表現形態千變萬化、千姿百態,形成多中不同外在形態的變化和內在蘊涵的豐盈。 而泊來的硬筆比較中國的軟筆,由它的結構決定其的筆尖在表現「使轉」和「按」、「提」所產生的可能的變化上,都遜色許多。不能說硬筆就沒有「側鋒」、「中鋒」可區分,但它所能夠表現的內容太少了;也不能說「按」、「提」對硬筆沒有作用,但它所能產生的變化較之軟筆也是微不足到了。 3、硬筆筆跡仍然表現著中國傳統漢字的風格 前面說了漢字演變為書法藝術,說了軟筆的特性及硬筆的特點,他們三者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哪? 軟筆和書法藝術的關係前面說到了,這裡讓我們關注一下硬筆與軟筆和書法藝術的關係。硬筆書寫的漢字仍然是那個用軟筆創製的漢字字型,這是不可以違背的,否則將不能被認識。因此,硬筆書寫的漢字仍然能夠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漢字傳統的風格來。軟筆、硬筆有其特性,硬筆寫出來的漢字有什麼特點哪?當我們用「模糊」的思維方式,把軟筆書寫的筆劃看作是「面」時,我們也可以把硬筆書寫的筆劃看作是「線」。我們把硬筆的書寫筆劃看作是「線」還因為它基本已經不能表現軟筆筆劃在線條粗細變化反差上的表現力了(異型硬筆除外)。硬筆筆劃僅是線條,傳統的「使轉」技法也就失去了它的運用意義了。如此說來,硬筆書寫的漢字就只是線條的組合,很有點清代創製的「鋼絲篆」的味道。 單純的線條所能夠表現的範圍就窄多了,只是:點與線(包括:直線、弧線、折線)。具體到硬筆書寫的漢字上,它所能表現的傳統風格僅有以下六種: ⑴、隸書風格-----------------蠶頭、燕尾 ⑵、魏碑風格-----------------長足、胄肩 ⑶、顏體風格-----------------內抱 ⑷、柳體風格-----------------外張 ⑸、瘦金風格-----------------橫平、豎直 ⑹、趙體風格-----------------形態嫵媚 我們將這六種漢字風格的形象分別用軟筆、硬筆列舉出來,就一目了然了。 在這裡我們看到,點和線所能表現的更多的是書體結構、形態方面的風格,書法中神韻風格的表現就少多了。趙體風格是比較能夠體現神韻的,因而也就難予認識,我們還是用「模糊」的認識方法解決它,只要是不符合前五種的,又具有嫵媚、多姿特點的,就可以算作為趙體,這樣歸類是不會觸范的。 以上所例,硬筆書寫漢字時能夠反映的軟筆書法風格六種,是我在多年筆跡研究中反覆驗證得出的,不敢言絕對正確和窮盡,還望同仁們指正。 分析軟筆與硬筆的異同,在書寫漢字時所產生的字的形態風格的異同在於:有助於我們認識軟筆、硬筆各自的特性,從而更好地區別運用之;有助於我們對硬筆漢字風格的分類,從而判識書寫人的書寫習慣類型,等等。 四、傳統的書寫風格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1、習書人的內在氣質,決定著對不同書法風格的選擇(略) 2、個體人的書寫風格,表現得是個體的內涵(略) 3、沿襲一種或幾種書法風格,是不可截止的潛意識行為 有意識地練習一種或幾種書體,可以獲得該書體的書法風格。沒有用心習練,會不會在書寫中,帶有一定的傳統書法風格的痕迹哪?答案是會的。 首先,漢字的規範性決定了書寫是不能違背其必要的規則的,僅就「國」字框而言,四框中的兩豎筆只有三種情況:①垂直、②內抱、③外張,誰也違背不了。垂直歸作仿宋風格,內抱歸作顏體風格,外張歸作柳體風格。 其次,常言道「愛美之心,人人有之」。沒有強化式的練習某種書體,不等於在寫字的過程中,對於所見到的不同書體的形態,沒有好惡的判識與記取,即時的認同在書寫中就會產生即時的反映,隨機的、多次的即時性選擇、反映,長期地對心理暗示,必然在書寫上出現一種定式,也就是書寫習慣。 再次,假設即使性的意思選擇,從未在書寫中發生過,潛意識仍然會起到選擇的作用的,這是人腦功能的必然行為。 最後,在我的筆跡研究的實踐中,在確定了上述六種書寫風格並以其作為模版後,用「模糊」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每一篇書寫筆跡,尚未發現有不可歸類的現象。 2000年7月
推薦閱讀:
※美妙的漢字 字藏玄機
※漢字系列講座——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與隸變
※漢字五行歸屬判斷兼及數理理論
※[轉載]起名漢字備查
※漢字的演變500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