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就能生活自理,糾正孩子的依賴性,進來看看
2-6歲,孩子開始有「自己來」的想法,是對孩子進行自理能力訓練的最佳時間。
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乾淨;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於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托班育兒知識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遊戲、娛樂中學習本領。如在教幼兒如何刷牙以防長蛀牙蟲時,我們就教給了幼兒一首蛀牙蟲的歌,時時提醒幼兒每天早晚刷牙,而且讓小朋友親自示範正確的刷牙方式,小朋友都認真仔細的看,表現的很棒。 2、因材施教,進行個別指導。 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沒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例如:我們班的幼兒年齡差異比較大,所以對年齡較大的小朋友來說,自理能力當然不同。有的在自理能力方面表現特別棒,會自己穿脫整理衣服,會自己擦屁股等較難的事情。而有的相對差一些,還需加強練習,所以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 3、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 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如在吃飯的時候,像我們班許藍總是會撒飯粒,經過老師的培養和練習,許藍已經掌握了吃飯的技巧,進步了很多。 4、品嘗成功,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緻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幹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
這就需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兒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環節,老師都會和家長溝通,除了在幼兒園加強鍛煉以外,在家也要多請家長監督、督促,這樣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的更優秀!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單機遊戲下載耐心細緻,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來源:搖籃網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夫妻倆,越過越冷清?(建議都看看!)
※曾國藩:人有四種福相,兩大凶德,值得收藏,終身研讀,好好看看
※你臉上有酒窩嗎?看看酒窩的來歷
※光棍太多?看看古代怎麼解決?
※真的是諸臣誤朕嗎?看看崇禎皇帝手下的這些忠臣能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