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膽囊息肉要切除

王女士常常反覆肚子疼還伴有消化不良、腹脹,這癥狀差不多有1年了,平時工作忙也沒有重視。終於在丈夫的堅持下,借著假期醫院查了查。

結果超聲發現膽囊有個息肉,大小在8mm左右,諮詢了多個醫生朋友,有的說要切,有的說可以觀察,這可讓大家皺了眉,她這膽囊息肉要不要手術?

膽囊息肉是不是要切除可不能一言敲定,主要看膽囊息肉的大小、個數、有沒有癥狀,具體情況具體定奪。

膽囊有點毛病就得整個切除?

膽囊息肉一般沒有癥狀,但令人擔心的是膽囊息肉的性質,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以後有沒有惡變的可能,這些是息肉這種贅生物最讓人民擔憂的地方。

膽囊作為消化系統的一個附屬器官,人們對它的處理幾乎都是斬草除根,整個切除,這麼做是有其依據的。

想想,為什麼這個膽囊長它就長息肉,其他的膽囊就不長呢?這與個人體質和生活習慣等因素是有關的,切除了息肉留著膽囊豈不是留下了複發的隱患。

假若不把長膽囊息肉的溫床整個切除,以後複發了怎麼辦?豈不是要再次提心弔膽、反覆折騰?這個道理和闌尾炎一樣,能手術一次搞定就不要闌尾反反覆複發作。

其實人們在對膽囊功能還有神秘感的過去,也曾出現過「保膽」手術,這麼做醫生要切開膽囊,切除息肉或取出結石,再縫起膽囊,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手術方法。

無數失敗的教訓被記錄,這種「保膽」手術一點優勢都沒有:存在疾病複發、切除不幹凈、手術費事費力等缺陷,所以早已成為非主流,進入歷史錯誤中。

切除了對身體有啥影響

多數人對於膽囊息肉需要手術切的顧慮是膽囊切了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其實,膽囊是人身體里儲存膽汁的場所,你沒有看錯,是儲存而不是分泌。平時,它不斷地將肝臟分泌的膽汁收集起來,並加以濃縮,在進食的時候將膽汁釋放入腸道,幫助機體消化脂肪。

簡單來說,膽囊就像河流側支的湖泊起調節水流量的作用,就算沒有它,膽汁也能夠從肝臟流入腸道,行使消化的功能。

最新醫學指南:什麼樣的膽囊要切除

對於單發個頭大(超過10mm)的膽囊息肉,醫生有一致認同需要切除;對於多發、小的(小於5mm)膽固醇息肉(假性息肉)醫生也多數認為不需要切除,但有些「立場不明」的膽囊息肉,對於切不切、患者於醫生、醫院與醫院直接都會有不同的建議,那麼該怎麼處理呢?

對於有爭議的臨床問題,高質量的醫學指南是眾多醫生認同的,其依據不是某個大專家說的金科玉律,而是基於客觀的統計與臨床調查,經過領域內醫學專家討論後形成的共識,對醫療手段的應用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最近,歐洲胃腸和腹部放射學會(ESGAR)、歐洲內鏡外科協會和其他介入技術(EAES)、國際消化外科學會-歐盟(EFISDS)和歐洲胃腸內鏡學會(ESGE)通過了下面這個指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如果膽囊息肉樣病變≥10 mm,只要能耐受手術,都推薦行膽囊切除術。

如果膽囊息肉病人癥狀與膽囊相關,找不到其他原因,且病人適合併接受手術,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如因沒有以上切除指征,是切是留要根據病人膽囊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來定奪。公認的膽囊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有:年齡>50歲;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病史;無蒂息肉(包括局限性膽囊壁增厚,厚度>4 mm)

【6-9mm的息肉】

如果息肉大小在6~9 mm,存在膽囊惡性腫瘤風險因,那麼也推薦膽囊切除。

如果膽囊息肉大小在6~9 mm,又沒有惡變危險因素,建議在6個月、1年,然後每年直至5年做隨訪超聲檢查。

【<5mm的息肉】

如果息肉<5mm,有惡變危險因素也要6個月、1年,然後每年直至5年做隨訪超聲檢查。

如果息肉<5mm,無惡變危險因素,複查的就不用那麼密,第1年、3年和5年做隨訪就可以。

【複查過程中】

如果複查、隨訪期間膽囊息肉增加≥ 2 mm,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如果複查、隨訪期間膽囊息肉達到10 mm,建議膽囊切除術。

如果複查、隨訪期間膽囊息肉消失則皆大歡喜,無需繼續擔心。

同樣指南也強調:膽囊息肉的檢查,常規用腹部超聲,一般不建議常規使用其他影像學檢查,若診斷不明確時可用磁共振、CT等檢查幫組診斷。

整不明白的同學可直接看圖:

需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指南的應用必須建立在醫學知識的背景下,必須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和專業醫師的意見!


推薦閱讀:

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加上十二指腸降部小息肉,嚴重程度如何?能治好嗎?
北京中山專家提醒5個壞習慣最容易引起膽囊息肉
胃腸息肉到底怎麼回事兒?要不要手術治療呢?
紀小龍:「息肉」一詞誤了多少人?
本周熱門留言答讀者問

TAG:膽囊息肉 | 息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