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趙某某是初二學年的學生,因為父母常年在國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國內的監護人,奶奶年紀已經多歲了,孩子想要什麼奶奶就盡量滿足,使孩子變得飯來伸手,水來張口,在學校不喜歡學習,每天上課的時間就是他聽音樂,看小說的時間,任何老師對他做思想工作都無濟於事,他說:你們別費心了,我就是不想學習,更有甚的是,老師上課他就想盡各種辦法搗亂,比如:老師講課的時候,他隨便下地走動,老師說他,他說:我坐累了下地放鬆放鬆,老師說:你想過此時你的父母正在國外辛苦的工作,為了你,他說:那是他們的事,與我何干?
案例:李某某是初二的學生,平時上課非常消極,甚至一堂課下來,他可以一句話不說,無論是老師的提問,還是同學的招呼,對他來講就是沉默,就是這樣一位學生在課間居然和小班女學生發生衝突,沒多大點小事就要課後找人兩伙對打,好在班主任知道的早,避免了事情的擴大化,後來知道這是個父母在國外且父母已經離異的孩子,現在隨母親生活,叛逆的性格,讓他對母親的愛採取反叛的態度,你不是就讓我好好學習嗎,我就不按照你說的去做,看你能把我怎樣?
這是兩個典型的關於留守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案例,我聽後心裡也是感到異常的沉重,二十幾年的教學中也經歷過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至於這些留守兒童為什麼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裡問題,我想首先應該想到的是:
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愛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歲,正是成長中的青春期,這樣的時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見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數年見不到父母。在漫長的期盼與等待中,爸爸媽媽對許多留守兒童而言,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個稱謂。記憶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盡,留守孩子從小缺少父母關愛,他們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導致孩子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別人的社會交往,並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愛,和父母有效的監護和管理,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沒有人去傾訴,或者根本不願意向人傾訴,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礙,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學中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可能讓他們感到心裡有很大的壓力。比如:有時學生之間鬧著玩,不注意就說出一句,你有什麼了不起,你不就是個留守兒童嗎,這樣小小的一句話就會勾起他們對父母的恨,為什麼別的孩子父母都在身邊,而我卻沒有,我是個沒人要的孩子,這樣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就會慢慢的變得無情,對父母是這樣,對同學,對老師,對他身邊所有的人,後果不堪設想。其次是自我,無論是在班級還是在家裡,他都會以為我想要的東西,別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別人和我搶,我就會不擇手段的對付對方。另外他們認為我說的話,無論是誰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否則就拳腳相加。
二)監護不周、重養輕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顧,有的寄養在親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無人監護,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負責寄點生活費回來。祖輩家長雖然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敘述,存在著一定的優勢,但還是弊大於利。因為祖輩對孫輩一般都比較溺愛疼愛有加,但教育不足,親戚朋友由於精力不足,責任心有限,更是無法嚴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願意與代養人進行心靈溝通,與祖輩在一起時只是看看電視,不怎麼說話。與親戚朋友更是沒什麼話說。而無人監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們只能獨自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許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識,一件小事都能讓他想到找人打群仗。
對策: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讓他們感受到周圍環境濃濃的愛,這樣他們才能走出自卑的陰影,開心的學習和生活。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監護人,要時時的與孩子交流溝通,時時的了解他們心裡的需求,時時的掌握他們心中所想,不能只是一味的溺愛孩子,無論孩子要什麼都無條件的滿足,在孩子需求中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該擁有的,哪些是不該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心裡感到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涉足的。
在學校教師要給這些留守孩子更多的關愛,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便是一個良好的渠道。留守學生由於父母長期與之分離他們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彆強烈。如果老師熱情關心他們就可以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別是當學生對某一事物面臨選擇或出現行為偏差時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言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有意無意地接近留守學生,在他們身上發現閃光點,便能激勵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在學習上針對留守孩子不願學習的毛病,時時的和孩子談心,了解他們不願學習的原因,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盡量的把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讓他們答,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覺得我和別的孩子一樣,一點不差,這樣他們就會慢慢的對學習感興趣,除此之外,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也是促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若班集體學生關心集體,愛護集體,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團結友愛,個人的進步與集體的榮譽緊緊連在一起,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留守學生才能感受到他們是與整個集體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同時班主任還可相應的辦法,例如把優秀學生與留守學生編在一組或同座建立課外興趣小組,開展手拉手結對子、小組學習競賽等活動,讓全體學生都緊緊地團結在集體之中,讓留守學生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力量,從而彌補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損的情感交流與溝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後,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個別幫助與指導。在個別幫助時,要分清他們的不同家庭情況所帶來的不同心理狀況,分析其性格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發展積極的性格特徵,調整消極的性格特徵。如他們學習上有什麼困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交往上有什麼障礙;心理上有什麼想不開的等等。讓他們去找他們信得過的老師談話,內容可涉及校內外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讓留守學生感到溫暖,感到強烈的集體歸屬感才是解除其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相信他們終能成為生活上自理、行為上自律、學習上自覺的好學生。
生命只有一次,今天對於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而言,做人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特別是在與人交往中,絕不能讓他們被虛偽自私虛榮自負失信等不良心理行為所沾染和毒害我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要來關心和關注留守兒童使他們學會做人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從「心理健康教育」說起
※心理健康是一種能力
※從健康的性心理角度如何看待魯迅說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
※幹掉「陽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總結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教育 | 孩子 | 心理 | 心理健康教育 | 案例 | 案例分析 | 關於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