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識:在自相相矛盾中博弈
常常在報刊上看到一些「自相矛盾」的健康常識,孰是孰非,常常讓專家和「半專家」們爭得口乾舌燥。其實,矛盾的根源就在於,我們無法接受一個基本的現實,那就是——人類無法達到百分百的健康!如果從博弈的觀點來看,解決爭端之道,乃是選取一個適合自己的中庸方案。因為,健康本身,就是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相互博弈、相互妥協的結果。
蔬菜,趁鮮吃還是擱兩天
吃蔬菜,很多人關心的是如何保證其營養不流失——買的時候挑最新鮮的、洗的時候在水龍頭下直接沖洗、炒的時候要高溫快炒,最後吃的時候將菜湯一同喝掉。可這樣吃蔬菜的方法,一定就是最好的嗎?
當蔬菜放置一兩天以後,其維生素會喪失60%以上;當蔬菜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維生素會進一步流失;菜湯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維生素、無機鹽——從這個角度來說,以上種種趁鮮吃,追求營養的做法不但沒有錯,而且可圈可點。
但是,新鮮蔬菜卻不一定是安全的。如今市場上出售的綠葉蔬菜,往往帶有化肥、農藥殘餘——這些物質完全有可能在人體內轉化為致癌物質。但如果將蔬菜放置一兩天後再食用,它自身產生的代謝酶能大大降低農藥殘餘。洗菜的時候如果先浸泡一個小時,也能起到稀釋農藥殘餘的效果。另外,喝菜湯固然不會浪費,但人體也因此攝入了過量的鹽分。
對綠葉蔬菜進行焯水也面臨「營養」和「安全」的悖離:蔬菜先用沸水焯一下再炒,顏色既漂亮又易熟,而且還能讓綠葉菜中含量很高的草酸(高劑量的草酸被證明能夠致命)溶解於水中,尤其在和豆腐同炒的時候更要這樣做,因為草酸會和豆腐中的鈣形成結石;但是,焯水也是對蔬菜營養素,如維生素C、B1的嚴重損害。
博弈結果:這一局,偏向「擱兩天」的安全派。營養固然重要,安全畢竟第一。蔬菜營養受損,人體還可以通過其他飲食進行補救,而不安全的飲食卻如同隱性炸彈,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給健康以致命的一擊!
「方便的」PK「健康的」
微波爐是當今家庭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廚房用具。商家在出售微波爐的時候還會附送圖文並茂的「微波菜譜」:不需要開明火燒菜,只需要將各種配料送進微波爐中,設定時間,然後隨著「叮」的一聲,就能吃到熱騰騰的菜了,甚至米飯也可以用微波爐做。上班一族更是視微波爐為「便利福音」。但一些健康專家認為,在「方便快捷」的背後,往往不一定是百分百的「健康」。
微波爐內設有一個微波發生器,它能發生每秒鐘振動頻率為24.5億次的微波。這些微波被不鏽鋼等金屬材料製成微波爐外殼擋在了裡面,一般不會輕易「逃」出來。肉眼看不見的微波能穿透食物,並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也隨之運動,劇烈的運動產生了大量的熱能,於是食物被加熱甚至煮熟。倘若食物在微波爐中「呆」的時間過久,食物的分子吸收大量的能量,很有可能就導致了通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分子異變,這樣的食物的「安全性」可能就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博弈結果:健康之道在於首先要選擇防滲透力強的優秀微波爐。其次,不要長期食用微波食品。使用微波爐的時候,應該和它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並等到微波爐停止工作後才去開爐門,畢竟,人體也含有大量的水分!一旦微波泄漏作用於人體,那後果將會「很嚴重」。
粗糧難以下咽?細糧營養不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粗糧總是跟「苦日子」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粗糧從中國人的餐桌上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稻米、小麥等細糧。但是,立即又有營養學家、專家呼籲了,粗糧比細糧更營養,應該多吃粗糧。
粗糧包括小米、黃米、大麥、蕎麥、玉米、高梁、青稞、豆類、土豆、紅薯、山藥、栗子、菱角、花生米、芝麻等。這些食物中含有細糧所沒有的天然營養成分,此外,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這種膳食纖維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在預防人體的某些疾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腸癌、闌尾炎、便秘、痔瘡、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症及肥胖病等。
但是,另一派健康專家卻認為:粗糧相對於細糧,口感粗糙,較難下咽,一味吃粗糧會阻礙人體對食物中的營養素,特別是微量元素的吸收。胃腸功能較差的老年人並不適合吃粗糧,因為其膳食纖維會讓病情雪上加霜。倒是中年人,尤其是有「三高」或便秘等癥狀者、長期坐辦公室者、接觸電腦較多、應酬飯較多的人則要多吃粗糧。
博弈結果:我們認為,粗糧雖好,但也要一分為二地看,不可一味地強調粗糧、忽視細糧。尤其是老年人,還是應以細糧為主,粗糧為輔。
維生素——「補」還是「不補」
如今,補充維生素儼然成了一種時尚。從廣受年輕白領推崇的VC泡騰片,到家庭必備的維生素E,再到五花八門的組合維生素,一時間,很多人將維生素與日常保健划上了等號。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類至少需要13種維生素,這些維生素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到重要的調整作用。
但也有專家指出,盲目補充維生素很有可能給人體帶來負面影響。雖然,人體有自我調整的功能,但原本正常的吸收,在養成了「直接服用」維生素的習慣後,從飲食中吸收維生素就會懈怠下來,如此一來,從表面上看,人體攝取維生素的量是平衡了,但倘若停服,直接的後果就是維生素的攝入不足,造成人體維生素的缺乏。
博弈結果:有條件自己烹飪一日三餐的健康成年人群不必另補服維生素。只要飲食均衡,搭配得當,我們完全可以從日常飲食和水分中獲取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維生素。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因腸胃吸收能力下降,可作適當的補充。至於飲食不規律、經常食用外賣的上班一族,可根據一段時間的實際飲食情況,有針對性地補充某種維生素。
「自然痊癒」好過「迅捷治療」
患了感冒,又是流鼻涕又是打噴嚏,喝再多的水也不管用,怎麼辦?當然是趕緊找感冒藥服下了。要不就乾脆去醫院吊鹽水——這種方式更快,一瓶含有抗生素的注射液滴入體內,頭不疼了,鼻子立即不塞了,感冒立即就好了。一些網路達人感慨:要治感冒,吃藥不如打針,肌肉針不如靜脈注射——要的就是效率。
但研究顯示:病毒感染本身就有一個「自限」的過程,隨著人體免疫力的提高,通常不經治療也會痊癒。抗生素之所以這麼「神奇」,那是因為它就像一支外派的精銳部隊,迅速鑽進人的體內,將病毒殺得乾乾淨淨,隨著病菌的「戰敗」,病狀自然也就消失了。然而,當抗生素在人體內「叱吒風雲」之際,誰也不能保證它會不會「誤殺」一些正常的細菌——濫用抗生素不僅會破壞人體正常菌群,而且會令病菌產生一定的抗藥性。相比起來勢洶洶的針注,口服藥品是人體先自然吸收,然而再分配其發揮「殺菌」作用,故負面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博弈結果: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否則,能夠發揮自身免疫作用,讓其與入侵的病菌「戰鬥」的,就盡量不要口服藥物;若口服藥物能達到治癒效果,則盡量不要採用針注的方式。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患了感冒之後,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熱開水,注意保暖——這樣的方式治感冒,慢是慢了一點,但下次感冒就不能那麼容易地襲擊你了。
生命在於運動VS懶人長壽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耳熟能詳,長跑、跳遠、舉重、球類……各種各樣的運動五花八門。不愛運動的人被視為懶人,一旦有人長胖了或者身體虛弱,立即就有健康專家建議說:一定加強運動啊,運動能夠減肥,運動能夠強身健體。
堅持生命在於運動者認為,體育運動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預防疾病發生。但是,傳統的中醫理論卻認為,陽氣是人生命活力的根本,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多過早地使用掉,會使人體的抗病機能、免疫力大幅下降,因此易衰老、易疲勞、易生病。相比於在體育場館大量揮灑汗水的運動健將,倒是運靜平衡,主張以靜養心的「懶人」更容易長壽。此外,採用運動減肥的方式也未必是一勞永逸的:一旦鍛煉停止了,機體會迅速反彈,原本因鍛煉變結實了的肌肉又會重新掛「膘」,胖了回去。
博弈結果:動以養身,靜以養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運動還是需要的,但一定要適度。而對中老年人來說,最好的運動是散步、打太極拳。
來源:《家庭生活指南》雜誌
推薦閱讀:
※淋巴結炎、淋巴結腫大、淋巴結核的區別看了就知道?不用老跑醫院
※一水腫, 就顯胖, 中醫教你給身體「排排水」
※讓你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兒童補鈣
※二胎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