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支持者們---葉檀20121011--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林毅夫的支持者們

葉檀(2012-10-11 01:02:13) 2012-10-11 每日經濟新聞

林毅夫的支持者們紛紛現身。

一個流行於世的說法遭遇挑戰,中國GDP中投資比例過高,消費過低。作為工業化前期的中國,基建投資十分必要,但政府主導式的投資方式與低下的效率將使中國經濟走向式微。

中國需要進行大規模投資嗎?需要。此前建成的高速公路網使汽車業、城市群、物流的暢通成為可能,目前的軌道交通使人口集中的城市群成為可能,將使珠三角、長三角、長湘潭等城市真正融合到一起。中國需要政府主導下的大規模投資嗎?未必。雖然高鐵建設使中國擁有了暢通的物流體系,但資金使用過程中披露的冰山一角,顯示投資效率之低下、貪腐之嚴重讓人瞠目。即使樂觀的林毅夫先生,認為未來20年中國經濟還能保持8%的增速,也提出了「要滿足諸如收入分配、金融結構、政治腐敗等多個問題被解決的前提條件」。

按照張軍、朱天兩位先生的說法,依據現代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的引擎只有兩個,一個是人均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長,另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前者是生產要素投入的量的指標,後者是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指標,一般被看成是技術進步的結果,發展中國家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會帶來生產率的增長。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還不到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的10%,在現階段保持較高的投資水平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實現收入快速增長、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所必須的。他們對產能結構性過剩說提出質疑,並且認為投資回報率沒有明顯下降,依據是數年前清華和北大的兩組學者的研究,也就是說,投資效率並未下降。當然,清華等大學課題組也有相反的研究結果,今年9月25日,知名會計事務所安永也發布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了大幅下滑。

投資效率是衡量投資方式、是否需要繼續投資的重要指標。

日本、韓國等國大規模投資在工業化初起時,確實產生了顯而易見的效果,但負面的案例也並不鮮見。美國學者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Robinson所著的《Why Nations Fail》,引用一組前蘇聯的經濟數據,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截止上世紀70年代初,前蘇聯經濟增速全球領先,德國和蘇聯都在三十年代完成了經濟國有化,意味著政府可以在無度授信的基礎上加大投資,同時以奴役方式加大勞動者效率:從30年代到50年代赫魯曉夫掌權,有3500萬人因為怠工受到各種不同懲罰,有一些被送到古拉格群島,而烏克蘭一些農民進入工廠無償勞動。最終,低效的國企拖垮了政權。

根據美國國會1987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從1928年到1940年,蘇聯GNP年均增長5.8%,1940到1950年,受戰爭影響下降,年均增長2.2%,從1950年到1960,反彈至年均增長5.2%,從1960年到1970年,仍然高達4.9%,而從1970到1980年,大幅下降至2.5%,從1980年到1985,僅1.8%,援引的後續數據是,從1986年到1990年,僅1.3%——從經濟角度不難理解蘇聯的崩潰。

從TFP數據來看,同樣經歷了從高到低的過山車過程,從1928年到1940年,蘇聯TFP年均增長1.7%,1940到1950年,年均增長2%,從1950年到1960,大幅下降到0.4%,從1960年到1970年,微升至0.5%,但70年代後陷入效率崩潰,從1970到1980年,大幅下降至-1.2%,從1980年到1985,為-1.0%0。分析認為,從1928年到1940的12年,蘇聯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如收割機、同時大規模組織勞工進行軍事化生產,而國內無法產生創新民用技術,加之中央計劃低效,導致80年代的崩盤。

黃亞生教授提出了巴西的例證,指出1964~1988年的巴西正是軍政府執政時期,利用其強大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指導思想,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和行政手段,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成就。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巴西經濟一直保持著飛速增長,尤其在1968~1974年這7年間,巴西 GDP年均增長11.4%,這就是所謂巴西的「奇蹟年代」。「強迫工業化」的惡果是社會喪失公平,基尼係數擴大,巴西政府不去投資教育和衛生卻大規模地干涉經濟的做法,一方面造就了大批的低素質人口,另一方面也壓低了巴西企業的生產率:巴西近30多年來全要素生產率幾乎沒有增長。整個20世紀80年代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零,「奇蹟年代」的隨後即為「丟失的十年」。

集中式投資模式可能產生奇蹟之後崩潰的後果,另一方面,當大規模基建投資完成後,過度投資成為債務之源、經濟緊縮的罪魁。

新浪財經日本站站長蔡成平引述日本權威經濟雜誌《東洋經濟》的文章指出,在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為挽救經濟,日本政府在1992年至1998 年,連續七年推出減稅、增加公共投資、購地等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尤其是財政投入超過GDP 的15%,其中約半數為公共投資。但是,這些大規模的財政刺激非但未能挽救經濟,反而加重了財政負擔,並造成產能過剩等諸多惡果。

日本的財政刺激造成龐大的債務負擔,到1996 年底,日本的國債餘額達到244.7 萬億日元,截止2011年,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日本總債務餘額佔GDP的比例達230%。日本「財政重建」減赤無望,如果日本的債券像美國一樣有20%由國際債權人購買,恐怕日本債務危機早就發生了。

為人詬病的是,日本實施財政刺激計劃大量資金固守汽車和家電兩大傳統產業,在培育新的主導產業方面偏重不夠、支持不足,另有大量的資金投向了公路、橋樑等公共建設,造成的財政浪費。據2000年9月17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1998年道路投資額約為15萬億日元,其中僅有40%形成固定資本,浪費掉的資金達到4萬億到5萬億日元。

並不是要不要投資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投資效率、減少投資浪費,如何由市場主體主導投資,如何減少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尋租百出現象。可惜,也許過於敏感,也許制度難以納入模型,在如此重要的變數上,贊同加大投資者著墨甚少。這是巨大的漏洞。

註:最近文章常會被刪削掉一兩句敏感的話。

力求公允理性,無奈特殊時期,敏感點太多。

創新過程,是思維釋放的過程。

什麼時候到呢?

麵包總會有的,這句話很烏托邦

任何歷史進程,本質變化,都是緩慢的過程

五四運動,是激烈的浪花

而追求現代化的過程,從19世紀至今,遠未結束

到牙醫診所繼續修復牙齒

感謝朋友們的關心

是長期的積累,正在一處處修復中

不願找人,不是清高

一是怕麻煩,二是個性使然,三是怕找慣了離常識太遠

沒辦法了,也得找,這是大實話

這個社會,尋找尊嚴,太難

不僅階層打壓,連普通人之間都缺乏同情互抱敵意

因為不信任,因為長期的麻木

還是嘗試信任,儘管有上當概率

看到路邊乞討的孩子、老人,給錢吧

萬一是真的呢

於事有補,於己修心


推薦閱讀:

「拉丁王子」跳樓身亡 死前為母親跳兩小時(圖)-搜狐新聞
如何評價美國新聞第一夫人回憶錄《試鏡人生芭芭拉 》?
4· 時事新聞|用一句話形容天氣很熱(神回復!)
5月29日新聞匯總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已經征服全世界!

TAG:經濟 | 新聞 | 來源 | 支持 | 林毅夫 | 葉檀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