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畔,你不知道的故居逸事(上篇)|慧婷

從元代開始,因著什剎海的自然風光,引得不少名人在這裡定居。

他們有的在湖邊安家,有的在衚衕深處築巢,要是能花一天的時間把這裡的故居走一遍,想必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這條探訪名人故居的路線,分為上下兩篇,從積水潭站開始,由西向東沿湖遊覽,穿過著名的定阜街和護國寺街,最後在平安里站結束。

郭守敬紀念館

從積水潭站C口出來,不到一分鐘便走到了匯通祠內的郭守敬紀念館,探訪什剎海名人故居,這兒很適合做第一站。

引用侯仁之先生的說法,什剎海舊稱積水潭,如果沒有積水潭,很難有今天的北京城。當初建造元大都時,無論是城市的位置還是具體的設計,都充分考慮到水的重要作用,從西部山區、河系匯聚而來的水,經積水潭進入京城,供應城中的用水需要。

舊時的什剎海,包括西海、後海、前海三個部分,如今基本上僅限於西海。在西海的西北邊緣上有一座種滿樹的小山,那便是郭守敬紀念館了。紀念館的館址是匯通祠,於明永樂年間起建,原名法華寺,後改匯通祠。上世紀七十年代因修地下鐵道,匯通祠被全部拆除,1988年得以重建,祠內被闢為郭守敬紀念館。

這裡算得上是什剎海地勢最高的地方,站在紀念館前俯瞰陽光下波光粼粼的西海,不遠處小橋卧波,林蔭掩映,特別愜意。

作為一個紀念館,嚴格來說郭守敬本人從未在此居住過,雖與「故居」二字無關,但要了解什剎海的歷史,首先你得知道誰是郭守敬。

他是元朝的著名水利專家、天文學家、儀器製造者,對元大都的水利建設是郭守敬對北京最大的貢獻,他不僅解決了元大都的生活用水問題,還完成了京杭運河最後的貫通,當時的積水潭是水路運輸的終點碼頭,元大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區。

不僅如此,郭守敬在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等多個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制訂出的《授時歷》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1977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這位難得的天文學家,創製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儀器,包括簡儀、高表、渾天象、仰儀等,這些發明在你去往紀念館的路上都能看到,儀器書籍、成就事迹,紀念館將實物與歷史相對應,為你還原出一個豐富真實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積水潭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地名,它是你了解這座城市與自然、歷史之間,不可或缺的第一環。

所以說,把這個紀念館當做故居遊覽線路的首展,是一個極好的開始。

地址:西城區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周二閉館)門票:免費開放,參觀需提前三天電話預約電話:010-83224626

宋慶齡故居

曾被周恩來總理讚譽是「國之瑰寶」的宋慶齡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亮點頗多,光是宅子本身就曾幾度易主,從今天這座秀麗的園林庭院內,細心的你可以找到不同時期、不同主人留下的痕迹。

追溯歷史,最早在此建宅的是康熙朝重臣納蘭明珠,如今還能在故居里看到明珠之子、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手植的明開夜合樹;乾隆年間易為和珅別院,嘉慶年間為成親王永瑆王府花園,後為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府邸花園,清末又變身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即攝政王府花園。因此在這裡有清朝遺留下來的箑亭、聽雨屋、瑰寶亭,充滿著中國園林式的雅緻。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想為宋慶齡在北京修建寓所,她以國事為重,一再遜謝。直到1961年周恩來總理將舊王府花園重新規劃,葺舊更新,新建一座仿古式兩層主樓作為宋慶齡的住宅,她自1963年喬遷於此,在此學習和生活了18年,直到1981年去世。

遊走在宋慶齡故居是一種讓人身心愉悅的感受,院子里那座方便工作人員的孩子玩耍的小鞦韆,好玩的葡萄架子,以及那棵聞名遐邇由她命名的「鳳凰國槐」都還在,這裡既保留著王府花園的布局和風格,又融入西方別墅的特點,處處洋溢著祥和寧靜的氣氛。

當然,最不能錯過的自然是南邊的宋慶齡生平展,那裡展出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和實物,與孫中山先生的合影、「宋氏三姐妹」的合影等,從她的出生到離世,展廳回顧了她與中國命運緊密相聯的一生。實物展出里還有不少宋慶齡穿過的衣服與用過的器具,從中可以了解民國時期的風俗特色。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9:00-17:00,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門票:20元

醇親王府

從宋慶齡故居出來往左沒走幾步,就能看到醇親王府的大門。

說起醇親王府,在清朝史上可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最初醇王府位於宣武門內的太平湖東岸,光緒在那裡出生,後來當上了皇帝,原先的住所按慣例被稱為「潛龍邸」,家人就不能再在此居住,於是慈禧把什剎海的這座府邸賞給光緒的父親老醇親王,為方便區分,老醇親王府為「南府」,新醇親王府為「北府」。

讓人意外的是,在北府出生的溥儀最後也成了皇帝,於是「北府」又成為了潛龍邸,就在準備於中南海一帶再建一座新醇王府時,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被推翻,溥儀的家屬就此失去了喬遷新居的機會。因此醇親王府的地位十分榮耀,兩度「潛龍」,一度理政,三修府邸,類似的事情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呢。

如今看來,醇親王府是現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被闢為國家宗教局,不對外開放,若路過這裡,只能在大門外看上幾眼,懷想在此出生的最後一位清朝皇帝,以及關於他與清朝最後的故事。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開放時間:現為國家宗教局,不對外開放

相比什剎海旁名聲響亮的故居,更吸引我的是衚衕里那些不起眼的四合院,這兒不會有人特意豎個牌子,告訴你誰曾經在這裡住過,那些衚衕深處的故居,只能憑藉過去的故事或口述,穿街走巷,親自探訪。

由於沒有人專門管理和維護,這裡反而更真實一些,但對於那些早已破敗、慘遭毀壞的困境,又會使人心生惋惜。走尋這些不放牌子提示、不被特意保護的名人故居,心中總是帶著一絲複雜矛盾的感情。

田間故居

與坐落在湖邊的故居不同,田間故居隱身在什剎海尋常人家的衚衕里,雖然離醇親王府不太遠,但要是不知道確切的門牌號,幾步路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田間,原名叫童天鑒,著名愛國詩人。18歲的時候就出版了個人第一部詩集《未明集》,之所以筆名叫「田間」,是因為他一生里所有作品都與中國的土地,以及與這片黃土地上辛苦耕耘的農民緊密相連。22歲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田間決定回國,在回國的船上巧遇郭沫若,志同道合的兩人聊得格外投緣,隨後田間搭乘擠滿難民的輪船前往武漢,那首在輪船上寫就的長詩《給戰鬥者》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詩篇上,戰士底墳場,會比奴隸底國家要溫暖,要明亮。」

門口的石墩兒看著有些殘破,許是好一陣子沒住人了

這間故居,是他與夫人葛文靠自己的能力買下來的,據傳原先的主人是清宮裡的太監,院子里的那口大缸就是那時候留下來的。因為飽經文革的摧殘,這對夫婦與他們的孩子在這裡經歷了最沉重的歲月。田間的詩作一度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不少著名音樂家如洗星海、呂驥、馬可、李煥之等人都曾將他的詩作譜成歌曲。

去之前聽說田間的家屬還住在這裡,等親自去看時卻發現大門緊閉。不過沒關係,站在外面依舊能發現有意思的東西,故居的門屬於北京四合院宅門中典型的如意門,乍看低調樸素,仔細一瞧,上面的兩個門簪別緻地寫著「詩風」兩字,實在契合主人的性情。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38號開放時間:民居,不對外開放

馬海德故居

如果你知道馬海德這個人,相信你也會被他的故事所吸引。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出生於美國,1933年取得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馬海德之所以與中國結緣,本是為了研究當時中國正在流行的東方熱帶病,沒想到自此永遠留在中國,直至去世。

在延安時期,馬海德曾是毛澤東的保健大夫,一直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1950年他正式加入中國國籍,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位具有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

作為那個年代的高富帥,馬海德還找到了一位漂亮的中國媳婦兒周蘇菲。想一想上世紀40年代,中國姑娘嫁給外國小伙兒,別說在延安了,整個中國都是件新鮮事!儘管遭到不少意料之中的反對,蘇菲還是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馬海德,婚後馬海德一直按陝北的叫法喚她「妹子」,這一叫就是48年。這一對兒跨越了半個世紀的紅色戀人,不論情比金堅的愛情,還是為人民的健康服務的事業,都讓後人動容不已。

1949年,衛生部買下了後海北沿24號的一座小四合院作為馬海德夫婦與其他三戶人的住宅,不久三戶人家相繼搬走,這裡便成了馬海德一家獨門獨戶的小院。1988年,馬海德病逝。1989年,蘇菲捐資成立了「馬海德基金會」,致力於表彰、獎勵有關麻風病防冶的傑出人士。如今,基金會會長由馬海德的兒子周幼馬擔任,而基金會的地址,就在馬海德故居的這個小院里。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24號開放時間:民居,不對外開放

蕭軍故居

不少人知道蕭軍,是因為簫紅。不過,位於鴉兒衚衕6號的蕭軍故居和兩人的故事沒有什麼關係。蕭軍在搬來此地之前便與簫紅分手了,這所故居里只有關於蕭軍和他最後一任妻子王德芬的平凡生活。

蕭軍與王德芬的父親王蓬秋曾是好友,二人一見鍾情,但因為年齡足足差了一輪,遭到了父母的反對,在無人看好的前提下,這段閃電式的愛情足足持續了半個世紀。

故居所在的鴉兒衚衕,往前走幾步便是煙袋斜街了,衚衕里有不少漂亮的四合院和荒廢的老房子,還有一所小學,走在衚衕里能清新的聽見孩子們下課後的喧鬧聲,到了晚上,衚衕里的日式居酒屋開門營業,偶爾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外國人閃身進了酒吧。

在衚衕里兜兜轉轉了半天,苦尋6號門牌卻一直不見蹤影,直到看見一個警務工作站,正想習慣性地走過,不自覺掃了一眼旁邊的門牌號,正是6號!這才意識到,原來蕭軍的故居已經被改造成了工作站,大門緊鎖,想進去一睹故居真容的目標泡了湯。

若幸運的你在探訪蕭軍故居時正好有機會進去看看,記得找一個開在牆上的月牙形窟窿,那裡正是有名的「蝸蝸居」,當年蕭軍寫作的小屋。這個書房小得可憐,寬約一米,長不足二米,但正是這樣一個「夏暖冬涼」的地方,卻讓蕭軍喜歡得不得了,他在這裡先後完成了《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及《蕭軍近作》里收集的幾十篇散文和詩作。

地址:西城區鴉兒衚衕6號

開放時間:警務工作站,不對外開放

張之洞故居

說起張之洞,不少人是認識的,在腐朽沒落的清末時期,有這麼一批愛國之士試圖挽救國家,其中就有他,對當時中國的紡織工業及交通、郵電、教育事業的發展,張之洞可謂功不可沒。

其實,張之洞在北京有多處知名或不知名的宅子,當中就數白米斜街11號的這個宅子最有名,光門面就能看出主人的不同凡響:廣亮大門的豪宅,不是官居高位的朝廷重臣一般不可能擁有。作為張之洞晚年生活的地方,當時七十多歲的他奉旨調回京,擔任大學士及兼管學部的軍機大臣,還擔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大臣,因此有這樣佔地面積大,房間眾多的豪門宅院,也就不奇怪了。

要想進入宅子的前院,得先繞到白米斜街,如果你是從什剎海一側進,先看到的是後院,樓門上歐式風格的窗欞和木雕樓梯扶欄是當年的舊物,高大的照壁雖早已擺放於衚衕一角,但多少能看出當年的榮貴。

宅院面積不小,白米斜街11號院是府邸,7號院是張府花園。府邸門前石板鋪地,頗具大臣府第的富貴氣勢,不過現在院子里多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翻蓋的房子,已經變成某單位的宿舍,只是廳堂的古樹,青磚月洞門,仔細觀察還是多少能從想像中復原當時的模樣。

地址:白米斜街11號開放時間:大雜院,可進入,注意別打擾在那裡生活的居民

一路走下來,不禁感慨唏噓:曾在後海兩岸居住的名人實在太多了,不少集中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住所之間相隔不遠,然而主人的際遇卻各不相同。

備:本文轉自慧婷在「窮遊記囊」上的同名文章。


推薦閱讀:

古 玉 拾 粹(第九期)--隋唐玉器(上篇)
楚天談從命夫兩宮談起58歲的男人和同居人分手上篇
繼上篇,民間對於《重喪日》的另外一些說法
皇極經世-上篇
紫微學程——紫微命理講義-細論星情(上篇)

TAG:故居 | 知道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