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古詩詞第153首

  第153首     點絳唇     韓琦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寫作背景]     韓琦(1008—1075),字稚圭,安陽(今河南安陽)人。     1027年,20歲的韓琦金榜題名,勇奪榜眼,全國第2。     有的人註定成事,當新進士們按例唱名,喊到韓琦時,太陽下突然出現5色彩雲,天公作美,嫉妒沒用,看著大家驚訝的目光,班主任立即上報。     韓琦一生,傳奇很多,故事逐個講。     英雄不問出處,早年的榜眼韓琦曾做過庫管,每天穿著工作服,左手帳本,右手筆,清點來清點去,整天盤個沒完,看他一副認真的模樣,引來無數人竊竊私語:「這哥們八成沒送禮。」     韓琦泰然處之,依舊兢兢業業,這叫定力。     金子開始發光。     尸位素餐,機構臃腫,這是歷朝歷代的弊病,什麼「晚來早走不請假,肚子挺得比蟈蟈大,吃喝嫖賭泡桑拿,頭髮掉得不像樣。」     諸如此類,韓琦忍無可忍,連續上書70多次,提出尖銳批評,這個風險太大,因為你批評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組織,結果是宰相王隨、陳堯佐和參加政事韓億、石中立同時被免,胳膊擰過了大腿,韓琦成功。     當時皇帝是仁宗趙禎。     這絕不是愣頭兒青乾的活,必須抓住要害,證據充足,然後集中火力猛攻,這套組合拳叫穩准狠。     韓琦正直,但有頭腦,這次出手,堪稱大手筆。     當時災禍頻繁,百姓衣食無保,執政大臣們舒服慣了,反應太慢,憤怒的韓琦寫了《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其中有刺眼的「僥倖日滋,賞罰倒置,法律不能懲有罪,爵祿無以勸立功」、擔心國家會「坐付庸臣恣其毀壞」,如果放在平日,可能沒事。但在災害期間,皇帝正有氣無處撒,看到這樣的奏章,不換大臣還等啥?     新宰相王曾對韓琦讚賞有加,被任知制誥。     有一年,四川鬧饑荒,民心不穩,王曾給了韓琦一個鍍金的機會,讓他擔任安撫使(臨時總指揮),其實這工作難度不大,只要不住自己兜里揣,把國家的救濟款全部發出去,基本會沒事,韓琦做到了,救活了190萬人,看到這個數字,仁宗點頭樂了又樂。     剛從四川回來,正趕上趙元昊建立西夏國正式與北宋叫板,由於對西部比較熟悉,仁宗委派韓琦做了總指揮夏辣的副手,剛一到任,韓琦毫不猶豫地推薦了范仲淹。     推薦范仲淹,顯示了韓琦的獨到眼光和魄力,當時范因為與宰相呂夷簡鬧矛盾被貶在外,但名氣已經很大,都知道範是一忠臣,也就是說,范仲淹過來,絕不會當投降派,先找一個同盟。     韓琦當然也擔當著風險,在京城裡,還有一大批范仲淹的反對者,處理不好,會很不利。     范仲淹是以皇帝仁宗很忌諱的「朋黨」罪被貶,韓琦考慮很細,擔心這事再提,給皇帝的奏章中有「若涉朋比,誤國家事,當族。」的重話,先堵住他人的嘴。     當時的韓琦只是副手,如此大包大攬,正手夏辣呢?     夏辣是個老滑頭,正溜邊偷著樂,一旦出事,與我關係不大。     范仲淹領命上任,夏辣這個司令當得舒服,手下2個副手強悍,各鎮一路。     各就各位後,一個要緊的問題擺在眼前,面對西夏的進攻,是主動出擊,還是防守?3人意思不統。     韓琦主張出擊,范仲淹主張防守,夏司令不表態,他的不表態不是從戰局考慮,是顧慮自己的得失,如果支持韓琦,失敗了誰擔責任?如果支持范仲淹,被別人罵膽小鬼,擔心名譽掃地。     不表態的夏辣讓韓琦懷揣2套方案上報朝廷,一攻一守,具體怎麼辦,讓皇帝來定。     仁宗的態度就是打,心裡的氣還沒消,小小的一路諸侯竟敢跟我叫板,自立建國,不給點顏色看看,你是不長記性!     感覺太沒面子。     范仲淹有非常倔的一面,還是不贊成,但也不能硬扛,找了一個現在天氣還冷,不宜出兵的理由,建議等春暖花開再打。     正在準備的時候,西夏突然進攻韓琦鎮守這一路,本來就想打的韓琦決定單幹,你西夏有什麼了不起?     打,有韓琦的理由。     當時西夏兵力只有4、5萬,而宋軍防禦部隊有20多萬,只是分布較散,如果集中,打敗西夏問題不大。最主要的是韓琦沒有畏戰心理,豪氣衝天。     首先派出一隻部隊,由任福指揮,交給任福的任務是:能打則打,不能打繞到敵軍後方,準備前後加擊。     細看這個決定,有漏洞,後來的慘敗就在於此。     韓琦是文人,沒有戰場經驗,這個部署摸稜兩可,到底是打還是不打?什麼是能打什麼是不能打?如果由任福見機行事,會不會破壞整體作戰計劃?     仁福志在必得,躊躇滿志地出發。     碰到一小股敵軍,任福沒客氣,打,西夏軍一戰即潰,任福追,一直追到六盤山下的好水川(地名),結果讓西夏軍包了餃子,全軍覆沒,任福不知是計。     韓琦難辭其咎,自求處分,仁宗同意,被貶知秦州。     沒過多久,又恢復原職,因為邊防吃緊。仁宗還是信賴韓琦。     吃一塹,長一智,回來後的韓琦不再盲動,與范仲淹聯手防禦西夏,有機會就打你,沒機會我就守,反正你攻不進來,急得西夏乾瞪眼,進入僵持階段。     能頂住西夏的進一步入侵,就是成功,當時北宋的軍力確實弱。     慢慢的韓琦與范仲淹的名聲漸起,一首歌謠不徑而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注意排名順序,是韓前范後,本來是採納了范仲淹的建議,名氣卻超過了後者。     應該有原因,武斷的分析如下:     1.主戰派比防禦派更能擁得民眾的支持。(就像現在小日本占釣魚島,主張打的受歡迎。)   2.韓琦為人直率,給人的印象極好,有人緣。      西夏終於頂不住,再次稱臣講和,韓、范都是功臣,晉級。     雙雙進京,韓琦任樞密副使,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這次西夏造反,刺激了皇帝仁宗,富國強兵的夢想一提再提,於是著名的「慶曆新政」在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於1043年8月正式推行,其中韓琦是主力之一。          改革正如火如荼,國內出事,就是張海、郭邈山的農民起義,仁宗派韓琦去處理,也許正是這次離開,才使他後來東山再起。     韓琦走後,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繼續,第2年(1044年)春天,韓琦完成任務回來時,改革派已明顯處於弱勢,雖然極力支持,但已無法挽回敗局,改革主將們悉數被貶,最後韓琦也未能倖免,貶知揚州。     注意,韓琦是最後一個被貶,卻貶到了揚州,揚州是個大州,相比其他改革主將,處境要好的多。     能得到這樣的待遇,說明2個問題,皇帝仁宗對韓琦另眼相看;反對派們並不太忌恨韓琦。     為什麼?     感覺還是與他的品性有關,就事論事,不摻雜個人情感,即使在對手眼裡,也不討厭。     單位里,這樣的人很容易成事,不信你就環顧觀察。     外面溜達一圈後,1056年回京,拜拜樞密使,到了1059年,升任宰相。     在外的10多年裡,仍舊兢兢業業,不鬧情緒,皇帝仁宗都看在眼裡,這樣的人再不重用,皇帝缺心眼。     領導看人以工作為主,同事看人則以利益為重,在韓琦身上,我們學到了很多。     韓琦被召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仁宗不行了,身體每況愈下,甚至不能上朝議政。     疾風知勁草,板蕩用忠臣。     回京的韓琦,首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立嗣,仁宗一共有3兒3女,老天沒睜眼,這3個兒子相繼夭亡,膝下無子,誰接班?     不知說仁宗什麼好,到現在連個兒子也沒有,這麼多年,你都幹啥了你?又不是沒資源!     因為這事兒,大臣們操心費力。     此時的仁宗47歲,身體欠佳,早有包拯等大臣督促過,仁宗不高興,心裡嘀咕:「我還沒兒子呢,立啥呀?你們又不是沒長眼。」     大臣們當然是好意,為大宋江山社稷著想,「就你這塑料體格,萬一哪天突然嗚呼哀哉,國家怎麼辦?你又不爭氣,我們不想行嗎?」     其實大臣們是想立他的侄子,沒敢說。     一天,韓琦手拿《漢書·孫光傳》,來見仁宗,「漢成帝無後,立了他的侄子,像他這樣的平庸皇帝尚能這樣做,想來陛下肯定早就考慮過這事吧?」     話說得比較含蓄。     仁宗想了想:「立誰呢?」     韓琦:「我們做臣子的不宜討論,陛下自己決定。」      仁宗無可奈何:「那就侄兒宗實吧。」     宗實即後來的英宗趙曙,從小就被仁宗和曹皇后接到宮中收養。     1063年,仁宗病亡,英宗繼位。     英宗是位性格皇帝,不得不說幾筆。     真宗有個弟弟趙元份,英宗趙曙是趙元份的孫子,也就是說趙曙是仁宗的堂侄。     仁宗有心計,懂得未雨綢繆,在趙曙4歲的時候,就接了過來,先按著兒子養著。     後來仁宗有了自己的,就把趙曙給送了回去,這時趙曙8歲。     再後來,仁宗的3個兒子反覆夭折,想來仁宗對自己也沒信心,再加上晚年多病,在韓琦等大臣的督促下,立了趙曙。     然而,可是,沒想到,趙曙對這個太子不感冒,不想當,推辭再推辭,裝?不是,他是真不稀罕。     又一個不愛吃餡餅的人。     原因可能有2個:     趙曙的父親剛剛過逝,趙曙是個孝子,他高興不起來,親爸爸都沒了,什麼太子不太子的,沒心情是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就是趙曙有頭腦,360行,就皇帝這行不好乾,操心費力,勾心鬥角,大臣們都是人精,擺著太吃力,弄不好還會成千古罪人。     在他看來,當一個王比做皇帝舒服。      就這樣耗著,折騰了一年多,其間趙曙上書數十次,找各種借口,總而言之就是不想當。     外人都明白,這不是以你趙曙的意志為轉移的,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皇帝已經公布,由不得你。     心有千千結,關鍵是要知道,他到底擔心的是那條結。     趙曙的朋友周孟陽出場。     周孟陽:「為什麼不當太子?」     趙曙態度堅決:「不敢求福,但求無禍。」     周孟陽面無表情:「天下人都知道你已是太子,如果你一定不當,換了別人,有你好嗎?」     趙曙無語,沉默。     周孟陽抓緊:「一步錯,步步錯,到那時,無力回天。」     對症下藥,趙曙答應。     政治思想工作的妙處就在於此。          答應做太子的趙曙心裡還是不踏實,只帶了幾箱書,沒帶任何人,不是有足夠的勇氣獨闖虎穴,而是還想著回來,「你們看護好房子,沒準啥時候我就回來。」就這就是他走出家門時說的最後一句話。     半年後,仁宗走了,趙曙成了英宗,正式上位。     當了皇帝的趙曙出手不凡,處理政務乾淨利落,贏得了大臣們的層層讚許。     我們說趙曙是位性格皇帝,進一步表現。     做皇帝的第4天晚上,突然狂嚎不止,聲嘶力竭狀,煞有介事地說有人要殺他。大家慌做一團,不知如何是好,鬧騰了大半夜。     第8天時,舉行大殮,趙曙再次發瘋,在靈柩前重演前幾天的那一幕,儀式無法正常進行,旁邊的韓琦當機立斷,命人將趙曙死死看住,幾個太監輪換著後抱這位新皇帝,再瘋你也不能現在瘋。     壓力和恐慌讓這位33歲的新天子難於自持,是不是唐末那幾位皇帝的命運讓他想起來不寒而慄?     總之,精神開始不正常。     精神不正常的具體表現就是看誰都不順眼,對旁邊的宮女太監們那是更不客氣,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瘋怒無常,幾乎不喜。     一次,趙曙病卧在床,第1大臣宰相韓琦手拿葯匙親自為皇帝喂葯,趙曙不耐煩地推了一下,湯撒了韓琦一身,這位宰相沒有絲毫情緒,仍然畢恭畢敬,正巧曹太后趕上,看在眼裡,說了一句話:「相公殊不易。」(此處相公是宰相的意思)     更為離譜的是,對曹太后也冷言冷語,時常嘲諷,弄得大家一片愁。     到了仁宗出殯的日子,新皇帝的表現當然是重中之重,可是趙曙卻稱病不出,主角不現身,這儀式沒法辦,在大臣的反覆不斷苦口婆心後,直到第4天,這位趙皇帝才點頭YES。     奇蹟再次出現,趙曙不哭,在靈柩前半滴眼淚也沒有,群臣嘩然,人家是乾打雷不下雨,他可好,雷都沒有。     儀式再次陷入僵持,不繼續是不行的,你皇帝已經參加了,就得辦下去,聰明人總是有的,你不是不哭沒眼淚嗎?    好了,以後再想哭還不給你機會了,從今以後,所有出殯統統不許哭,並且明文做了規定,名曰:「卒哭」(不哭的意思)     可愛的仁宗就是在如此默默無哭的氣氛中下葬入地。          送走了仁宗,英宗趙曙仍然卧病不起,不能一日無主,眾臣建議由曹太后垂簾聽政。     江山是趙家的,誰代管都不合適。     英宗繼續煩躁,打罵宮女太監,宮女太監們委屈,心裡發著牢騷:「不分晝夜地侍奉你,還不得好,還想不想讓我們活?」     同行是最好的傾訴對象,於是就竊竊私語,嘀嘀咕咕,英宗的玩劣表現,盡收曹太后耳底。     不排除曹太后身邊的太監宮女們添油加醋,不過,也八九不離十,不會有太大出入,總之結果很嚴重,曹太后明顯變得不高興。     如果說曹太后對英宗一點感情也沒有,好像也不確實,終歸是撫養了幾年,但英宗的表現,令她大失所望。     仁宗死了你不哭,在曹太后看來,皇位傳給你,就是對你趙曙最大的恩惠,這人沒良心。     卧病在床,瘋瘋癲癲,說我壞話,打罵左右,沒有皇帝樣,就是不稱職。     曹太后是宋朝開國元勛大將曹彬的孫女,有一定的氣度和能力,但對於英宗趙曙的如此各種,還是有些扛不住,愈發心堵。     而在英宗看來,高處不勝寒,他根本就不想當這個皇帝,本來做個王挺好,非讓我接班,弄得誠惶誠恐,整天提心弔膽不自在,騎虎難下,恨仁宗時,表現的一覽無遺。     如果仁宗是他親爹,會這樣嗎?即使再不願意,我想也不會到這種程度,血緣關係會自然彌補很多。就像媳婦和婆婆,針尖點的事也能捅成窟窿,跑題兒了。     就這樣,一來二去,曹皇后與趙曙隔閡日深。       漢武帝死後,由漢昭帝劉弗陵繼位,漢昭帝之後,就是漢廢帝劉賀,劉賀不務正業,被大臣霍光廢位。     一天,大臣們彙報完工作,曹太后說起自己的委屈,忍不住哭哭啼啼起來。然後突然問韓琦關於漢朝劉賀的事情。     大臣們惶恐之至,這是一個極危險的信號,看來曹皇后有廢趙曙之意。     韓琦與歐陽修立即勸解,打住了曹太后的這個念頭。     以下是2個人的勸解記錄,耐人尋味。     韓琦:「此病故爾,病已,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呼?」(全是病給鬧的,等好了,就不這樣了。兒子有病,當母親的能不包容嗎?)     韓琦這話說得直肯,性格使然,曹太后反應不強烈。     接著。     歐陽修:「太后事仁宗數十年,仁德著於天下,昔溫成之寵,太后處於裕如;今母子之間,反不能容邪?」(太后侍奉仁宗數十年,您的仁德天下盡知,過去的溫成皇后你尚且能應對自如,今天你們母子之間這點事,還不能容嗎?)     為了解釋歐陽修這段話,說點別的。      仁宗的第1位皇后是由劉太后(真宗媳婦)指定的郭皇后,感情不深,以無生育為由被仁宗所廢,然後在大臣們的撮合下,娶了現在的曹皇后,感情尚可,但是,仁宗最喜歡的是張貴妃,2人對脾氣,曹皇后沒辦法,只能忍。   張貴妃死後,仁宗排除一切干擾,楞是給了張貴妃一個皇后頭銜,賜謚溫成,並下令「禁樂一月」,京城裡只准許舉辦一種活動,那就是為溫成皇后舉喪,仁宗也算幹了一件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   當時的曹皇后有無地自容之感。     歐陽修不愧是寫詞高手,文學大家,通曉人性,曹皇后聽了,臉色緩解了許多,歐陽修繼續努力:     「仁宗在位久,德澤在人。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書生耳,非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仁宗在位很久,德恩沐浴天下,所以駕崩之後,天下都支持繼位的皇帝,沒人敢反對,太后您一位婦人,我們幾位書生,如果不是聽從仁宗遺願,誰會服從我們?)     這話就綿里藏針了,晚年的歐陽修愈發厲害。     這意思就是告訴太后你不能這樣做,否則天下會反!       通過韓琦、歐陽修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勸解,曹太后打消了廢帝念頭,更主要的是,化解了心中與趙曙的不愉快。     之後,韓琦又面見趙曙。     趙曙埋怨口氣:「太后待我無恩。」     韓琦很耐心:「自古聖明帝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耳,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古代聖王舜的繼母非常不慈,但舜仍然很孝。只翻譯最後2句:只恐怕是陛下侍奉不周全吧,父母怎麼會不慈愛呢?)     韓琦的這次勸解非常到位。即使當母親的不慈,做兒子的也應該盡孝,況且還可能是你有欠妥之處!     英宗趙曙恍然大悟。     曹太后與英宗趙曙之間的矛盾,如果換成奸臣,2邊煽風點火,然後自己得利,那這個國家必有一亂,有韓琦、歐陽修等大臣,甚幸。     病總有好的時候,英宗身體恢復,變得精神明朗,按理應該執政了,曹太后該撤簾了,而再看曹太后,仍然忙裡忙外狀,一點也沒有還政的意思。     如何順利交接,而不節外生枝,為此,宰相韓琦想了又想。        一日,病癒的英宗在大臣們的陪同下,隆重出京,去觀天清寺和醴(li3)泉的祈雨盛況,整個過程中,英宗精神抖擻,氣宇軒昂,百姓見到新皇帝如此神采,歡呼雀躍。     這次行動,曹太后自然知曉。     繼續,幾天後,韓琦將幾件急需批複的文件交給英宗,英宗輕車熟路狀一一搞定,韓琦拿著這些批複面見曹太后,請曹太后指點,聰明的太后一看就明白了,木已成半舟,我還瞎攔啥?於是撤簾還政。     英宗正式成為一把手。     西夏不老實,再次在邊界鬧事,英宗向韓琦問計,「停止歲賜(每年給西夏的錢物),斷絕貿易來往,派人去問罪。」     有人反對,認為這種經濟制裁手段會更加激化矛盾,韓琦胸有成竹:「諒祚(當時的西夏國王)這小子,遠沒有他老爸(元昊)的陰謀詭計,況且咱們的防備實力已大大增強,放心吧他不敢怎樣。」     果然,諒祚很快上表謝罪,大國必須有硬人。     英宗是一位很有想法的皇帝,可惜體弱多病,在位僅5年,終年36歲。     在韓琦等人的扶持下,神宗趙頊(xu1)繼位,韓琦仍任宰相。     出事了。     從1056年至神宗趙頊,韓琦的宰相已做了13年,有政績肯定也有失誤,提拔了一批人,被冷落的肯定也大有人在,這些事免不了。     北宋時有一部門叫御史台(相當於中紀委或檢察院),這個單位的真正一把手是御史中丞,按宋定製,只要御史中丞彈劾宰相,不論正誤,宰相必須先辭職。     御史中丞王陶就幹了這事,彈了韓琦,理由2個:     1.專權。     2.不押班。(每天上朝時,走在最前面帶領大臣們入殿,由宰相和參知政事隔日輪流。)     宰相應該都專權,只是程度不同,因為很多決定都是宰相最後拍板。     至於不押班,我想這事肯定有,讓別人抓住了把柄,長期干一項工作,免不了懈怠疏忽。     背後有推手嗎?我覺得有,出自哪位?這個帽子不敢扣。     總之,韓琦辭職,祖宗不同意,一氣之下,貶了王陶,但韓琦去意已絕,沒辦法的神宗讓韓琦判相州。     注意不是知相州,而是判。     當時宋制,每個州都設通判一名,級別比知州低半級,但不歸知州管,只聽令於中央。之所以設置這個官職,是為了制衡知州的權力,州一級發出文件,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      大名鼎鼎的宰相,竟是一個判,有人想讓韓琦失勢。     是誰?     忍不住還是想說,個人覺得這件事,王陶是個倒霉蛋,他可能已聞出神宗想重用王安石,或聽到了某種暗示,本人不負責任地以為可能是皇帝和王安石的聯手。     王陶是誰,神宗是太子時,他是侍講(太子的老師及顧問)     那麼王陶是什麼時候做了御史中丞?就是在神宗當皇帝的時候提拔的。如果沒有默契,打死也不信。     北宋的這個御史中丞彈劾宰相的定製,想來真是絕,為皇帝制衡宰相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手段,不好意思時,就通過御史中丞來做,如果御史中丞不幹,就換,換一個敢彈劾的,讓宰相有口難言。     讀史開眼界,一點不假。     正巧西部邊境出事,神宗又想到了韓琦,又成了救火隊員,仍然兢兢業業,等安穩後,再請求判相州。     給一般人會怎樣?朝天不傻,應該懷疑這是皇帝與王陶的貓膩,常用招數就是託病不去,鬧點小情緒,或治理有成績,向皇帝邀功,但韓琦沒有,仍然去相州,所以說韓琦是個忠臣,識大局,值得敬佩。有時我們需要換位思考。     該著韓琦不閑,又趕上河北地震、黃河決口,韓琦又去了大名符,任安撫使,此時的韓琦已61歲。     任勞任怨。     此時王安石已是宰相,新法正在推行,條目很多,韓琦多次上書,指出其中的「青苗法」的不當,神宗看著韓琦的奏章,說了幾句話:「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     王安石的鐵碗手段,令所有異聲消音,皇帝基本上默認,韓琦的上書作用不大,朝天憂慮重重,寫下這首詞。    [本詞簡析]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     懨懨(yan1,yan1):形容患病、精神疲憊的樣子。   「病起懨懨」,這句是實寫,是真的病了,直接點題,寫得直率,這種寫法不常見。      「畫堂花謝」也應該是實寫,當一位老人病了,再看到「花謝」時,心情肯定不會太好,只能更憔悴了。   「添」這個字該怎樣理解?本人以為有2種解釋。   一是指「花」本身由於「謝」而變的憔悴。一是指作者本人,本來就「懨懨」,看了「花謝」後,更「懨懨」了,由景生情是也,後一種解釋更好一些。      ——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也許作者不忍看畫堂的花謝殘景,將視線移至堂外,沒想到景象更殘。   畫堂里可能沒有多少花,即使謝了,作者也未必親眼所見,看到的可能是已經謝落在地的花瓣。   堂外則不同,謝得很多,在風吹下,顯得很亂,飄在台階上,悲情升級了,作者感覺像是「胭脂淚」。   雖然不明說,這「胭脂淚」就好似自己在流。     上片寫景,但明顯有情,尤其第1句。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     下片開始抒情。   「前春」這2個字的意義,在這首詞中非常重要,《點絳唇》這個詞牌,在「前春」這2個字的位置,在平仄上要求都是平聲,「前」和「春」符合要求,而且不要求押韻,所以這2個字不是「春前」的倒序,在這裡應該指以前的春天。   意義就出來了,「前春」顯然是指王安石變法之前的那些年月,那時整個國家的運轉還算正常,有什麼可「惆悵」的?   「惆悵」這2個字是一種感慨,今昔對比,今不如昔,「惆悵」的是今,不是「前春」,是想起「前春」就「惆悵」。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工作都持肯定態度,作者也不例外,感覺自己執政時比現在強。   「誰向花前醉」,在「前春」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當政的時候,沒有得到更多的讚揚,現在國家這種形勢,才比較出「前春」的好。   一種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當時的國家形勢也確實不如以前,王安石的變法把國家弄得有點亂。   「愁無際」為國家的命運擔憂。   這3句表面看,還是寫「花謝」,實際不然,是抒情,比較含蓄。     ——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武陵:在這裡指《桃花源記》中的所寫武陵,是作者的夢想。   睇(di4):眼睛斜看。   「武陵回睇」的字序應該是「回睇武陵」,平仄押韻的需要。   這首詞中最點精的就是最後這句「人遠波空翠」,意境回味無窮。   在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美不勝收,是人間天堂。   如果把自己執政時期的狀況比作武陵,理解起來會感覺淺,作者也未必有這層意思。   這句話可以有2種解釋:   1.希望國家平安昌盛,像「武陵」。   2.希望自己能忘掉煩惱。   還是用第2種方式理解吧。   但是,作者能忘掉嗎?不能,正是因為忘不掉才有了這種想法。   水波映著岸邊的翠綠,緩緩清麗而流,但我卻找不到,去不成,美景變成「空」。   對世外桃源的眷戀,是對國家前途熱衷的折射。     韓琦是北宋名將,3朝宰相,正直忠誠,很少感慨,而一旦抒情,卻也不得了。   比起那些有點小事就哼哼唧唧要寫詞的人,作者顯得很厚,這首應該在宋詞中佔一席之地。     沒有絲毫扭捏作態痕迹。     解析完畢。     ======================================     王安石的新法,所有不同的聲音全部邊緣化,韓琦自在其中,1074年,邊緣化的韓琦要求回到老家相州。     在相州一年後,這位忠臣離世,終年68歲。     (本人對王安石沒有太大成見,以後會細寫)     ======================================     韓琦死的前一夜,人們看到有一顆星隕落在相州。     神宗皇帝大哭,輟朝三日,賜銀三千兩,絹三千匹。追謚號:「忠獻」。     ======================================     韓琦英明早就,30幾歲時因為與西夏做戰,便被稱為「韓公」。     遇事冷靜,氣量尤大,喜怒不形於色,其厚重比作漢朝的周勃,處理政事的能力比作姚崇(李隆基朝的宰相)。(宋史評價)     最關鍵的就是一個「忠」字。     針對韓琦的忠誠無畏,有人勸告:「一旦有所閃失,不但自己無保,家人也跟受牽連,望韓公三思。」     韓琦:「人臣應儘力侍奉君主,成敗聽天由命。」     ======================================     韓琦的兒子韓忠彥出使遼國,遼國皇帝知道他們父子相像,就令畫師繪下韓忠彥的畫像,留作紀念。     ======================================     韓琦在相州時,深受百姓愛戴,有民事訴訟時,就想互勸告,「別打擾咱們的侍中了,自己解決吧。」( 韓琦有侍中頭銜。)     嘿嘿,我想到了上訪。     ======================================     古代官員大多是儒家弟子,主要憑良知做事。      法治社會中,每位官員都有詳盡的職責。如果不盡職,如果法律鬆懈,該怎麼辦?     正直的官員每朝都有,從周朝至清,現在的***不論。     這些人就是國家的棟樑,沒有他們,房子會塌,傾巢之下,豈有完孵?     向韓琦、梁光烈防長致敬!     ======================================     3朝宰相,一生忠誠的韓琦。     點絳唇     韓琦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謝謝閱覽。    


推薦閱讀:

我喜歡的一些經典句子,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看看……
我喜歡的咖啡館消失了,可我只能為它做一件事
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
我喜歡愛讀書的女人
搞笑內涵圖:我喜歡大哥的眼神 夠真

TAG: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我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