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和婆婆相處的日子裡

老娘說:「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

老娘傳承了活潑潑的大生命

老娘用生命點亮了我的心燈,

讓我看透了天地,

讓我找到了自性爆發的埠。

11年前的今天老爹老娘走了。

老娘的生命卻匯同一句句口頭禪,

永遠留在了我的心田,

每每念及都會涌動無窮的能量。

「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

「頭拱地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回到你的地頭,頭拱地拿出絕活!」

老娘用生命告訴我:

生命的本質是自我驅動,

無依則生,有一則活。

無論什麼環境,

你都要點亮自己的心燈,

回到你的地頭,頭拱地拿出利他絕活。

老娘讓我鏈接了先天自性,

傳承了家族精神,

更讓我緊貼大地的脈動,

頭拱地拿出利他絕活,

才有活人的價值和自尊。

「哪有那麼多順心的事?

哪有那麼多說道?

你自己把它撥拉過來,

頭拱地做好就是了!」

大白話提煉出6個字成為地頭力方程式:

地頭力(自性爆發)方程式=

喜愛(目標)+ 專註(交給)+ 做好(絕活)

老娘傳承給我一種精神,

還給了我一種價值無雙的思維繫統。

老娘啟迪我用生命寫出「地頭力」序列書:

《強者:企業家的夢想與痴醉》

《解放中國企業人的心靈》

《發現一流企業的本真》

《答案永遠在現場》

《帶著愛去工作》

《垂直攀登》

《地頭力》

回到源頭,拿出絕活。

已經成了這個時代中國人的活法。

老娘的地頭力精神,

承傳著中國人一萬年生生不息的密碼。

一如《大趨勢》作者納斯比特所說:

「您老娘的故事會打動地球人」。

「憑藉地頭力的自由精神,

中國人走到了今天;

憑藉地頭力的自由精神,

種種難關國人還將走向未來。」

——王育琨手記

母親頭拱地走完不悔的一生MY WAY

小提琴協奏曲「My Way」,是一麴生命原力的歌詠。

在和婆婆相處的日子裡

人間最寶貴的是情誼,情誼是無價的;

情誼的土壤是真誠,真誠是構架人間和諧的橋樑;

我和婆婆在長達38年的相處中,雙方以十分的真誠和信任,培育了人間極其珍貴的真情厚誼;建立了超出婆媳關係的家庭和諧,留下了許多美好和永不磨滅的記憶。

在公公婆婆逝世11周年之際,謹以此文表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

——畢桃李

老娘帶大了自己的6個孩子,又開始代孫子輩。

(一)

公公婆婆逝世已有11個年頭了,每當我們紀念和緬懷他們的時候,一些難忘的記憶又重新湧上心頭。許多事依然那樣鮮活生動,它把我又重新帶到那逝去的年代,引發了我更多的回憶和思考。

我和育琦的結合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我是八歲後從瑞士回國的。回國後就讀於北京育才小學和師大女附中,由於父母在駐印使館工作,我只好長期住校。1961年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我的家庭條件較好,生活環境優越,家裡每月給我二十元生活費。育琦是我同年級的同學,他家在山東農村,在校享受助學金,家裡一年才給他十元錢。他的床單是用幾個舊面袋縫製的,總穿一雙舊布底鞋和中式對襟衣服,一看就知是典型的農村青年。我們兩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成長曆程相差較大。在高幹子弟中,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而我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貧困家庭的農民子弟為終生伴侶。

1946年嫂子畢桃李與爸媽在印度

那時候育琦常給我講述他的家庭,他的生活、學習和成長中的許多動人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最使我感動的就是他的母親。在解放初期,這個堅強的母親為了支持父親去供銷社工作,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擔,為了養活八口之家,拚命地幹活。一個小腳女人推著獨輪車爬坡、過河在全村是獨一份,十里八鄉遠近聞名。鬧春荒和困難時期沒有糧食,她就挖野菜,爬樹摘樹葉,給老人和孩子充饑,從來吃得最差。老娘自己不識字,卻決心讓兒女們都上學,她省吃儉用,白天下地,晚上彈棉花,為的是多掙幾個工分。

育琦說正是母親挑起了家庭重擔,他才有機會不斷地上學,直到上大學。他小時候讀書還得到了奶奶的百般照顧,他考初中時在全縣考了第一名,那時就顯示出他的才氣和潛力。但他說那是奶奶和母親的功勞。

他還常講起他的母親雖然是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通情達理,是個非常要強的女人。不僅家裡收拾得乾淨利落,縫補漿洗不得閑,每個孩子也穿戴整潔。不論多困難,過年也要給孩子們穿上新衣裳、新鞋子。為此她大年三十不睡覺,常常連夜縫衣做鞋。一個活生生的老一輩農村女強人的形象就這樣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

從這個母親身上我真正領會到人窮志不窮,窮則思變的深刻含意。從對育琦的家庭、成長過程的了解,我感到育琦之所以人品好、學習刻苦、有才華,正是因為他經受過艱苦的磨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相信他經得起各種考驗。

我把我的選擇告訴了母親。我媽媽當時是外交學院的英語教授,她心地善良,從小也是在艱苦環境中長大。在她心目中,人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她是共產黨員,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她豪不猶豫的明確表態:「只要人好,你們志同道合就行。」她還強調說:「你不了解農村,就不了解中國。你從國外回來就在北京住校,後來又去天津上大學,與社會脫離時間太長。對國家的歷史和國情一無所知。」我這時才晃然大悟,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弱點是什麼,同時也意識到母親是從根本上支持我的婚姻。

我們大學畢業正趕上「文革」,我們倆離開了繁華的大城市,悄然來到了石家莊這個農村式的城市,開始過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在沒有外界聯繫和干擾的環境下,默默地耕耘著自己的事業。當時我們屬於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我在國棉一廠準備車間當操筒擋車工,需要走著接線頭,三班倒,每天相當於走四十里路。育琦在無線電二廠電鍍車間當工人。各自住在廠集體宿舍,每周見一次面。1969年我們都二十七周歲了,娘和爹著急了,多次來信催促我們結婚,因為按農村習慣早該抱孫子了。誰知當育琦到廠里開結婚證明信時,卻遇到了麻煩。廠有關領導和軍代表已經了解到我的父母正在接受審查,讓育琦慎重考慮,不要因為這門親事影響自己及子女後代的前途。育琦指出,個人和家庭是兩回事,自己已經考慮成熟,不會有新的選擇,並表示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這輩子非畢桃李不娶,這才終於開出了證明信。

1969年10月我們在爹娘的催促下回山東萊州結婚。記得9月30日我們在濛濛細雨中經青島乘汽車奔向萊州。這是我第一次走進膠東半島,沿途正在收穫的一片片玉米,「人」字形屋頂冒出的縷縷炊煙,田間運送莊稼的小推車等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使我感到格外新鮮。我們的心情既興奮,又有點忐忑不安。 「文革」以來,我因父母是「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特嫌」等莫虛有的罪名,背上了政治包袱,使我的心情有時感到壓抑和沉重,還不知回到農村老家究竟會怎麼樣?

按農村的習慣,長子結婚是家裡的大事,爹和娘為我們的婚事做了充分的準備,全家都熱盼著我們回去,希望看看城裡長大的高幹子弟、大學生媳婦是什麼樣的。我和育琦剛邁進家門,爹娘和弟弟妹妹們就熱情地迎了出來,我根據育琦的介紹,大聲地稱呼著:「爹,娘,二弟,三弟,三妹」,他們瞅著我直笑。娘更是喜笑顏開地把我們帶進早已布置好的新房。醒目的大紅喜字貼在正當中,大紅的門帘和窗帘把房間照得紅彤彤的。整潔的火炕上擺放著被閣,迎面的書桌上古樸的大鬧鐘發出嘀嘀嗒嗒的節奏聲,山東流行的古式立櫃,使房間充滿古色古香的氣息。據說這些都是當初娘的嫁妝。炕上的大花雙人被和新床單,把整個屋子襯托得那樣舒適和溫馨。看完屋裡又帶我看前後院。啊,後院可真大,有許多高大的香椿樹、石榴樹和花椒樹,還養著雞和兔子。前院有棗樹,扁豆和絲瓜都爬上了牆,牡丹花、月季花五艷六色,大朵大朵的綻開。看到這生機盎然的農家小院,真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愉悅感。而使我好奇的還是我們住的這個高大,敞亮而結實的磚瓦房,屋檐上還有花紋。爹告訴我:「這是大地主家的房產,房梁檁條都是好木頭的,十分結實,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土改時分給咱們家的。」娘用萊州話一口一個「桃李」親切地叫著我,不停地介紹家裡家外的事,恨不得一口氣把所有的事情都講給我聽,儘快讓我了解和熟悉一切,看得出她是發自內心的興奮。儘管爹娘都知道我父母正在接受審查,但他們根本不理會這些,他們看中了我這個兒媳婦,見到親友就說:「兒媳婦的爹娘都是教授、大幹部,正經人家,是一門好親戚呀。」

第一天我就吃上了家鄉的飯菜,點著紅點的大白饅頭、魚蝦和山東的小炒菜,擺滿了八仙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娘那種盛情讓我很不好意思,她邊給我夾菜邊說:「快叨,快叨呀。」

我來到萊州的第一天,濃濃的親情就把我帶入到沒有憂愁的歡樂世界。一切都是那樣自然和親切。晚上睡在鋪著厚厚褥子的大土炕上,心裡是那樣的踏實。就這樣,我和婆婆的緣分從見面的第一天就開始了。

第二天家裡操辦婚禮,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十二桌酒席擺滿了自家和鄰居的院子。還專門請來了廚師和迎客張羅事的幫手,熱鬧非凡。雖然我聽不太懂萊州方言,但山東人的大氣,豪爽和熱情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更加愛上這塊土地和這裡的人。我從沒見過這種場面,人生地不熟,只能跟在娘的身旁,聽她的安排,學著她的稱呼:「四姑奶奶好」「大姑好」…迎接著每位來客。對於這些稱呼有的到現在我還搞不清關係,時常把輩份搞錯。來的親朋好友因為對我的身世早有所聞,都以好奇的目光打量著我,並主動打招呼,想解讀一下這個北京來的特殊新媳婦。在相互敬酒的歡笑聲中,有人提議讓我表演節目,他們是想在我推辭的時候開始鬧媳婦。可萬沒想到,我二話沒說,高興的走到一塊空地上跳起了新疆舞,跳得輕鬆快樂,贏得大家的喝彩聲和掌聲。他們稱讚我性格開朗大方,沒有大家閨秀的扭囁勁,農村傳統的鬧媳婦節目也就自然沒有搞起來。直到現在,育琦的二弟還記憶猶新地說:「當時你一跳舞就把大家震住了,媳婦都沒鬧成,你真行!」

通過一天的婚禮,全家人加深了對我的了解。「育琦娶了個好媳婦」很快在親友中傳開了。從那以後我與膠東半島這個海邊縣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娘非常熱愛生活,富有多種愛好和情趣,她勤快了一輩子,能幹了一生。爹說過「您娘自從進了王家門,可以說做盡了營生。」的確,娘乾淨,利索,非常要好。用自己的雙手把這個家整理得井井有條。她住在哪裡,那裡就窗明地凈,一塵不染。直到老年,駝著背、彎了腰、喘著粗氣,仍然象過去一樣掃落葉,澆灌前院後院的花。當我們搶著替她干時,她總是說:「這點事再幹不了,還有什麼用?」每個來家串門的親朋好友和鄰居無不稱讚我家的乾淨和亮堂。

幸福的依偎·少年不知愁滋味

(二)

我的喜好和生活習慣有著較深的西方烙印。八歲前我在瑞士日內瓦生活,對童年生活有著美好的記憶,總感到那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記得我七歲時開始背著書包去上學,每天都要穿過長長的林蔭小道,常常見到活潑可愛的小松鼠在樹間跳躍戲耍。在學校課間時,老師常帶我們玩「藏花蛋」遊戲,「花蛋」就是在煮熟的雞蛋上畫著五顏六色的圖案,每當我拿到花蛋總是愛不釋手,因為花蛋上的圖案非常漂亮。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對我很好,我很喜歡和他們一起玩。冬天每到周末,爸爸媽媽總是帶我到阿爾卑斯山的雪山上去滑雪,從山底到山頂總要乘纜車上去。我特別喜歡滑雪,同大人一起邊滑邊摔,其樂無窮。有時在假日里我們還到法國的巴黎觀看埃菲爾鐵塔,去盧浮宮或教堂參觀,我非常喜歡聽教堂的鐘聲,欣賞歐洲古典藝術品和油畫,最讓我迷戀的是歐洲那布滿五顏六色花草樹木的山坡,再配上尖頂的歐式建築,真是風景如畫。我最高興的是過聖誕節,這一天家家都有聖誕樹,樹上掛滿了五彩燈泡和我喜歡的各種小飾物、彩條等。桌子上放著用南瓜做成的大頭娃娃燭燈,它是將不同大小的南瓜挖空後,在底部放上蠟燭,在瓜皮上扣出眼睛、鼻子、嘴。到了晚上先把蛋糕和西點放在餐桌的中央,在熄滅大燈之後,只見聖誕樹上五彩燈在閃爍;而從大頭娃娃五官透出的燭光,顯得非常柔和動人。大家隨著音樂拍手歡歌或跳起舞蹈。待蠟燭著完打開電燈,這時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西餐。直到現在我對西餐和冰激凌還是那麼酷愛,育琦常開玩笑地對孩子們說:「你媽看到西餐和冰激凌就走不動了。」我還從我母親那裡學會了做幾樣西式菜點,如羅宋湯、蔬菜水果撒拉、醬牛肉和咖喱雞等,有時家裡請客,我總願意做幾樣西式菜肴,請大家品嘗。

老娘80歲說:你快生孩子呀,我帶!

我雖然有西式生活的烙印和長期大城市的生活經歷,但絲毫沒有影響我接受膠東的文化習俗。在開始接受膠東生活方式時,是在好奇的體驗著,可後來就逐漸入鄉隨俗了,成為我們家庭生活方式的主基調。記得有一年回家過春節,天氣很冷,但準備過年的氣氛很濃,首先是準備全家老小的新衣服、新鞋子,據說娘這一輩子很要好,日子再難,過年也要給每個孩子換上新裝,年輕的時候她常常在年三十整夜不合眼,一直忙到天亮。辭灶那天要掃房、刷房、大掃除,還要提前殺雞、煎魚、燉肉、煎豆腐及做各種美味小菜,採用木製的模型做出金魚、福壽、元寶等各種花樣的白面餑餑,再點上紅色顯得格外神奇。年三十家家貼對聯、窗花、剪紙,中午全家吃一頓豐盛的大餐,下午包餃子。娘負責拌餃子餡,調出的餡香氣撲鼻,最有意思的是餃子里還要包上錢幣、花生、年糕、紅棗和糖塊等,看誰的運氣好。吃到錢幣意味著新的一年會發財;吃到年糕意味著高高興興;吃到糖塊意味著甜甜蜜蜜;吃到花生意味著長生不老等。三十晚上長輩帶領兒女們為祖宗燒香上貢,屋裡的燈徹夜長明。正月初一早晨四、五點鐘就起床。大家都穿上新衣裳,大人下餃子,小孩子們開始放鞭炮,各做各的事,不能大聲喧嘩。點著燈吃餃子,這時小孩子們最活躍,當吃到餃子里的寶物都紛紛報出來,使氣氛達到高潮。吃完餃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晚輩給長輩拜年,有的磕頭、也有的鞠躬,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這是全家最開心的時刻,不到六點就開始串門拜年了。年輕人開始走家串戶,互致問候,長輩們在家等候客人,給拜年的人塞糖果、遞香煙,扔在地上的花生瓜子皮等雜物一般初一初二不要掃,待初三早晨放鞭炮後再清掃。爹娘忙了一個臘月,這時是最高興的日子。見到親戚朋友總要展示兒女們為他們買的新衣服和新首飾。四十年來,不論在石家莊還是在北京過年,我們都按老家的風俗辦,這樣顯得格外熱鬧。

在膠東給老人過生日也是很隆重的事情。娘的生日是正月初八,正好在春節期間,是個很吉利的日子。這一天就像一個盛大的節日,前來祝賀的親友絡繹不絕,足有五十餘口。大家帶著壽桃、各式花樣餑餑、點心、雞蛋、牛奶、酒等禮物前來祝壽,娘忙著道謝,臨走時還要將各家的禮物搭配交換回送,後來娘老了,這些事都交給兄弟媳婦具體辦理。過去日子艱難的時候,大家就聚在家裡吃碗長壽麵,兄弟妹妹們忙裡忙外,提前準備,燒火炒菜下麵條,屋子炕上炕下都坐滿了人,氣氛也蠻熱鬧的。後來日子好過了,就到飯店裡包上幾桌酒席,大家省了不少事。不管生日宴在家裡辦,還是在飯店辦,主要是由兄弟育鵬安排操持,家裡其它人協助配合。宴會前娘和爹陪著客人聊天,大家一面交流,一面開懷大笑。在宴會開始的時候,出門在外的兒女子孫紛紛打來祝壽的電話,這時娘一會兒接受家裡親友的祝福,一會兒接受外地的祝福,樂得合不上嘴。親友們都讚不絕口,說娘好命,是個有福之人。爹的生日是農曆六月十七日,正是天氣比較熱的時候,但來的人也足有四五十口。

我們在老人過生日時,都要和孩子們一起分別為他們祝壽。現在我們也成了老人了,在我們過生日時,孩子們也是要千方百計組織全家團聚一下,搞一個生日宴並送上大蛋糕。

我從小在特殊環境長大,適應能力很強,但是我不會做家務活。自從進入了這個家庭,我決心入鄉隨俗,從頭開始學習和適應當地的語言、稱呼、禮節、生活方式和接人待物等,鍛煉著做農村的好媳婦。娘來到石家莊和我們一起生活也給我提供了學習的條件。我逐漸學會做各種麵食,娘還教會我絮棉花做棉被。我還向爹學會做魚和其它海鮮的菜。娘做什麼事都要求做得最好,幹家務是這樣,衣著打扮也不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娘出門前總要用掃炕笤帚把身上從上到下掃一遍,連布鞋也要打撲乾淨,頭髮要梳理整齊,雖然藍色的大襟上衣已經很舊了,但總是很乾凈平整。連石家莊的鄰居回憶起她老人家來,印象最深的是:高高的個頭,腰桿挺得直直的,手裡拿個手絹,顯得特別神氣利索,可有風度了。在她的影響下,我們也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育琦出門前一定要把皮鞋擦亮。正因為娘追求美好和時尚,所以我們包括孩子們,每次回家或過春節總要給娘和爹買新衣服,有時也買點首飾之類,老人特別高興,一定馬上試穿試戴,彷彿自己又年青了。她常說:「衣服多得穿不了,別再買了。」但是我們做晚輩的總願意把老人裝扮得越來越年青,使他們對生活充滿新的希望,健康長壽。

娘把我當成自己的親閨女一樣,體貼照顧,她常說:「我可不能像老社會的婆婆那樣待媳婦。現在是新社會了,老法不行了,從我這就得改。」1970年我生女兒暉暉前,娘放下家裡的農活和家務事提前來到石家莊準備侍候月子。那時我們租住的房子條件極差,一間屋半間炕,地面坑窪不平,木門和紙糊的窗戶把光線都擋住了,周圍還有兩個廁所。儘管這樣艱難,娘卻一點不嫌棄。她每天給我做五頓飯,每頓都是一大碗厚厚的小米粥,裡面放著大棗和五個雞蛋。娘還教我如何給孩子換尿布和按老家的方法包裹孩子。整整一個月不讓我下床幹活。產假期滿我開始上班,工廠規定餵奶時間僅一小時。娘為了不讓我急著回家跑出火奶,就抱著孩子走三里路,到廠門口等我餵奶。後來「文革」的火,燒到我們外來的大學生身上,我無例外的接受審查和批判。為了讓娘避開這不愉快的氣氛,我堅持回家餵奶。可是受審時期我無法按點趕回家,娘只好一面給孩子喂糖水,一面焦急地等我回來。在那特殊的年代,我不能把廠里受的委屈帶回家。因心情不好,我的奶逐漸減少,孩子剛五個月就徹底沒奶了。為了在娘面前裝著好心情,進門時我總是愉快地大聲叫:「娘,我回來了。」娘見到我特別高興,馬上把孩子遞給我說:「快餵奶吧!」

有一次我剛邁進大門時,娘就著急的說:「桃李,你可回來了,這兒可了不得了!」我一問才知道是娘將治腎病的葯當成感冒藥給暉暉吃了。一看她那擔驚受怕的樣子,我馬上安慰她:「別著急,沒關係,出不了事,就是真出了事,大不了我再生一個。」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她。娘一直記在心裡。三十年後一次聊天中提到這件事時,娘仍然很感動。也就是這些點滴的小事加深了我們之間的信任。你敬她一尺,她敬你一丈,她把我當親閨女,我待她象親娘一樣。更有趣的是我懷雷雷時,害口很利害,就想吃老玉米。爹娘知道後幾經周折才說服郵遞員幫助他們從山東老家寄出幾根玉米棒子。可等寄到石家莊,玉米棒子又干又硬。我泡了兩天,小火又煮了大半天才算解了讒。1972年生下雷雷後我沒住院,育琦找到兩輪大板車,把我和雷雷一起包得嚴嚴實實的拉回家。一進門育琦告訴娘生了個女孩子,娘說:「管他男孩女孩,大人孩子都好就行。」後來育琦才告訴她是個小子。娘高興極了,她有了長孫,能不高興嗎?

爹娘為了減輕我們的家務負擔,讓我們安心工作,把照顧孫女孫子的重擔都挑起來了。特別是暉暉幾個月的時候,我受到運動的衝擊,環境艱苦,思想壓力大,孩子又沒奶吃。育琦也天天加班加點更沒有時間管孩子。在這艱難困苦的時候,娘讓我和小姑子育玲一起把僅七個月的孫女帶回萊州老家。實際當年山東的家境還相當困難,爹在遠鄉的供銷社工作,難得回家,弟弟妹妹們都在農業社幹活。

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暉暉在老家成長得健康可愛。雷雷滿月後被送到我們廠辦託兒所。當時我在國棉一廠學校教初三物理兼班主任,工作量大,又費心,照顧不好孩子。也是因為吃了我的火奶,雷雷總是拉稀,嚴重時一天拉十餘次,我們常常半夜三更排隊挂號找好的大夫給他看病。1972年10月1日我們帶著七個月雷雷到北京探親,我媽媽看到雷雷身體狀態馬上提出把孩子留在北京,由她來照顧。可當時我80歲奶奶身體不好,弟弟又有殘疾,都需要家人照顧。媽媽上著班,負擔實在太重,我真的很心疼,我娘知道這種情況後,馬上提出讓雷雷回老家,兩個孩子一起照顧。娘說:「養一個是養,養一群也是養。」說得十分肯切。於是雷雷在兩歲時來到奶奶身邊。兩個孩子在奶奶和全家人的照顧和關懷教育下茁壯成長。奶奶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品德。奶奶的直爽、誠懇待人、從不沾別人的便宜和孝敬老人的優秀品質,直接傳教著兩個孩子。記得暉暉四歲時,奶奶帶她到別人家玩,走時順手拿走了玩的一塊滑石,回家後被奶奶發現,嚴厲批評了她,硬逼著她立刻送還原主並向人家道歉。結合實際,奶奶反覆教育兩個孩子不許動別人的東西,不能沾便宜。奶奶很親這兩個孩子,出門時總穿著北京捎去的新衣服,打扮起來,兩隻手一邊領著一個,感到可自豪了。但是她從不溺愛和嬌慣他們,常讓他們去拾柴草和樹葉回家燒火用。教育他們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米粒、飯菜掉在桌上一定要拾起來吃掉,不要剩飯,吃飯後要主動收拾桌子。奶奶時常對暉暉說:「閨女不頂牆,墜上個娘家娘。」要求她勤快能幹、說到做到。很小就讓她練習買醬油;從小培養她夜裡自己去院里上廁所不害怕;上小學六年級時就讓她自己洗衣服等等,鍛煉她的獨立生活能力,遇事不怵頭。

記得兒子雷雷上學前,娘從老家帶雷雷來石家莊。一個小腳女人肩上背著七、八十斤的東西,手領著六歲的孫子,自己又不認字,在濟南由長途汽車轉乘火車時困難重重,可是娘說:「那沒事,鼻子底下有個嘴,走到哪問到那,誰都能告訴俺。」她告訴我們,到濟南排隊買火車票時,又怕丟了雷雷,可緊張壞了。娘的這種敢說、敢想、敢幹、敢闖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她的子女們都那麼能幹有出息;暉暉和雷雷也都有一股子不怕困難的闖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拼搏著,這都與她的教育和影響是分不開的。

娘是個心地善良,熱心腸的人。誰都知道她心直口快,講直理,待人真誠,做事認真負責,熱情好客。

1975年媽媽、大妹妹青青和我一起送雷雷回老家,兩親家見面非常親熱,娘拿出最好吃的東西招待我們,還帶著媽媽和青青串親戚。家鄉的貼餅子、煎小魚倍受媽媽和青青的喜好,家鄉的濃濃親情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爹娘送暉暉雷雷回石家莊上學時,我們按排兩位老人進京參觀名勝古迹,爸爸媽媽十分熱情地招待了他們。帶他們到故宮,天安門等地遊玩和照相。兩個家庭你來我往,加深了了解,增進了感情。雙方父母心裡都裝著對方。我媽媽看到適合娘穿的衣服就買下寄給她,每年春節給老家寄幾斤糖果。媽媽知道娘多年來一直幫我們帶孩子,料理家務很不容易,充滿感激之情。每次打電話都要我們代向爹娘問候,同時常常寄錢資助我們。

1990年媽媽身體很差,總是腿腫背疼,雖然去京時我們給她帶了些葯和電療儀幫她治療,但效果都不明顯。年底,她拖著病體獨自來到石家莊看望我們。兩個母親又見面了,她們親切地稱呼對方「姥姥」「奶奶」。娘以主人的身份千方百計給媽媽做可口的飯菜。當時,河北省由於長時間陰雨天,把小麥都捂壞了,麵粉不僅有怪味,而且做出的饅頭髮粘。我媽媽說這種饅頭一樣好吃,沒關係。可是娘很著急,把我拉到一邊說:「別聽你媽媽的,快去找老郭要點好面。」當娘最終讓我媽媽吃上了不粘的饅頭時,她笑得是那樣的開心。媽媽臨走時,娘發現她穿的衣服太單薄,讓我找出我的厚棉襖給媽媽穿上。可是媽媽硬說不冷,娘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棉襖拿過來硬塞在媽媽手裡,我媽非常感激她。媽媽走後僅半年就因患淋巴癌而去世,聽到這個噩耗娘大哭了一場。每當提起我媽媽,娘時常眼含熱淚讚嘆不已:「姥姥那個人太好了,難找啊,可惜走得太早了。」

記得雷雷上小學前,娘帶他到石家莊來的當天,我就給她30元錢,並說:「這錢你拿著做零花,別不捨得花啊。」她不肯要,說身上從來沒裝過這麼多錢,在我的堅持下,她只好收下。可是她把這三十元放在一個兜里,另一個兜放自己的一點錢,買家用的菜和物品花我給的錢,自己零花就用帶來的錢。娘常說,我們掙錢不容易,不能隨便花。每次買菜她都要侃價,她勤儉節約處處為我們節省開銷 。

八十年代中,有一次娘從老家來,心臟病犯得挺利害,全身無力躺不下,她擔心自己好不了了。我一再安慰她並及時領她到醫院診治,還給她吃了不少保健品,病有了明顯好轉。為使她全面恢復健康,我們教她練智能氣功。她練功非常認真投入,嘴裡大聲叨念著每節的名稱和動作的要求,慢慢地就學會了。從那以後風雨無阻,每天早晚練兩次,她的身體逐漸好起來。智能功在娘身上產生奇效後,我們又教會了爹,就這樣老兩口一直練了二十多年從未間斷過,直到去世。

從這次得病後,娘從此和我們在一起生活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她幫我們操持家務,我們相互依賴、相互尊敬、相互照顧,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和娘在家庭生活中分工協作,我下班買菜,回家後炒菜做湯,她做乾糧和粥。每天中午和晚上我下班後一進門,第一件事就是到房間或陽台去找她,大聲地叫:「娘,你在哪兒?」我報到後,馬上去廚房做菜。如果她在廚房裡,我一定會把她請出來,安排在沙發上休息看電視。只要我回來就不能讓她再幹活兒。每天吃完晚飯後我會陪著她看電視,耐心通俗地給她講解節目的內容,但是雷打不動的卻是每天晚上半小時的單獨聊天,娘會將當天發生的事情和所見所聞都告訴我,有時對老家的牽掛和回憶起來的一些不愉快事情也會毫無保留的講出來。我會及時地開導她,幫她解開心裡的疙瘩,直到她的心裡輕鬆為止。

我只希望老人生活愉快,沒有煩惱,身體健康。所以必須創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家庭環境,使老人沒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我要求全家人養成尊敬老人的好習慣。我和育琦說話特別注意分寸,雷雷暉暉不能惹奶奶生氣,誰讓奶奶生氣,誰就必須道歉。在我看來家務事沒有什麼是非,老人認定的理就是理,順者為孝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名句。就這樣全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空閑時間,娘總是約鄰居老太太們聊天或在樓下曬太陽。她一口山東話,嗓門又大,說起話來繪聲繪色,特別有風趣,時常引得大家開懷大笑。她把家長里短的故事講得特別生動,大家都喜歡和她聊天。每當講到子女時,自然要提到我這個大兒媳婦,一說到我,她的話匣子就打開了,講許多我們相處時的小段子,然後總結一句:「桃李可實在了,跟她媽媽一樣,好來頭。」娘不僅要講人講事,還要把我給她買的新衣服一件件拿出來給人看,戒指等首飾也總會戴出來。她的宣傳能力是一般婦女比不了的,怪不得有人說,她要是有文化,肯定能當「宣傳部長」。居委會在知道我們家庭的故事後,連續多次評選我們家為區和辦事處的「模範家庭」,「五好家庭,」「五好媳婦」等等。我為有這樣一個婆婆而自豪。

(三)

1996年娘感到自己老了,願意落葉歸根,她常說:「那是我六十多年熬的個家,可不容易啊。」她回到老家後就再也沒出來。我們從1997年雷雷結婚回家探親以後,每年都要在「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回家看望二老。

娘特別願意與我通電話,由於她耳聾,我們就規定每周六早八點至八點半是我給她打電話的時間。她總是按時坐在電話機旁,電話鈴一響,她會馬上拿起話筒,第一句話就是:「桃李你可來電話了。」隨著就是爽朗的笑聲。有時遇到一些想不通的事也會講給我聽,我會耐心的給她排解,那時她又會高興地笑了起來,並大聲說:「聽到你這麼一說,我的心撲啦的一聲開了。」爹娘最大的願望是兒女們常回家看看。娘常說的話是:「你們趕幾兒回家?還有多少天?」「提前打個電話,我好給你們晒晒被子。」「叫暉暉雷雷他們全家都來,咱家寬敞,有的是地方,叫他們都來啊!」「我想你們啊!」每當我們問起她和爹的情況時,她總是說:「身體挺好,你們不用掛著我,潑吃潑喝的。就是有時候離心(燒心)吃塊蘋果就好了。」

每年春節我們和孩子們都給爹娘寄錢。娘總是說:「捎這麼多錢做什麼,俺們又花不著,給你們攢著吧。」娘在春節前總會收到不少錢,村裡發養老費,在外在家的子女都給老人過年錢。這也是她最開心的日子。過年時她和爹總要拿出不少壓歲錢,分給小輩們。她自己省吃儉用,捨不得花錢,可是對別人卻很大方。和我媽媽一樣有錢願意花在子女身上。她處處表現得很大氣,所以全家人都喜歡圍著她轉。

穿著破鞋,內心卻有未來的夢想

這些年,每次回家前,娘總要和兄弟媳婦提前幾天打掃房子、曬被子。我們春天回去時,娘總要提前腌好新鮮的香椿;我們秋天回去時,她總要準備好石榴、蘋果等。當得知我們到家的準確時間後,娘和爹總要到門口等候。當我走進那熟悉的小巷時,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快到家門口的時候,我的心會砰砰地跳。一進門我會大聲的叫「娘!爹!我們回來了。」娘會激動地流著了眼淚說:「桃李,你可回來了。」爹則慈祥地看著我們笑。

爹娘雖然都是八十多歲的人了,看上去身體還不錯,但每次回去都感覺到他們一年比一年衰老了:娘的腰越來越彎了,走路也需要拐杖了,他們的耳朵也越來越聾了,精神頭也都不如以前了。看到這種情景,我真感到陣陣心酸。

我每次一進家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包裹,把買好的新衣服拿出來讓兩個老人試穿。娘總說;「又花錢,上次買的還沒怎麼穿呢。」我知道娘是個乾淨、利索、愛好的老人,嘴裡雖然這樣說,但心裡還是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她穿上新衣服在鏡子前照了又照,那種興奮勁真讓我開心。接著我會把娘愛吃的高級點心、糖果、巧克力、山楂卷等塞到她的嘴裡,把爹愛吃的綠豆糕、沙琪瑪等遞給他,屋子裡頓時充滿了笑聲,兩代人的歡樂真是難以言表。娘可從來不忘送給和她常在一起耍的老太太們嘗嘗這些外面來的食品。

每次回家我們首先是上墳祭祖,然後請表兄弟表姊妹等有關親友吃飯、交流。育琦說,娘是愛熱鬧的人,親友們來了她會很高興,何況他們平時常常到家裡看望兩位老人,藉此機會表示我們的謝意。

我們回家後,最忙的要算是二兄弟育鵬夫妻了,他們要陪同我們祭祖、串親、請客等等,同時還招待我們吃螃蟹、海魚、大蝦、蟶子、蛤餎等海鮮。還有三妹育玲,儘管她的生活並不寬裕,但總邀請我們去吃飯,做上二十幾個菜,其實平時他們很少買這些海物,因為很貴。萊州屬於海邊縣城,離海邊只有十餘里,在三山島還建有海港,海產品交易很活躍,我最喜歡逛海產品集貿市場,太有特色了。每次回家育鵬都要給我們買一大堆海米、蛤餎肉、扇貝肉等帶回來。

兄弟姐妹第一張合影

每當我們探親往回走的時候,娘恨不得把家裡所有的好東西都給我們帶上。把後院樹上結的甜石榴、花椒和煙台蘋果,腌好的香椿和晒乾的雲豆角都給我們包好,每次還少不了帶上膠東獨具特色的刻著金魚、仙桃、福壽等花樣餑餑。娘知道城市裡吃不上新鮮的糧食,所以總是給我們包好新鮮小米、麥子米、芝麻,還催促爹趕集買海米、蟶子和海魚,怕我們回去做不好,提前把魚煎出來。

四十年來,是爹娘的真情和付出、兄弟妹妹們的真誠和信任、親友的熱情和認可使我真正融入了這個家庭、融入了這個城鎮。我為能成為膠東的媳婦而自豪;為能夠與膠東的農民家庭結緣而知足。正是這種膠東情緣,使我品味到淳樸、爽直、熱誠的膠東鄉土人情。我想起了媽媽在世時告誡我的一句話:「你不了解農村,就不了解中國。」這是多麼正確。

母親對子女的愛勝過世界上所有的愛,儘管我們都六十多歲了,可在她心裡仍然是個孩子,始終牽掛著我們。我們離開家的那一刻,是娘最傷心、難受的時候,她總是含著眼淚,拄著拐仗送到街上,一邊擦淚,一邊顫抖地說:「別忘了來個電話!明年早點回來!」

每當憶起我和公公婆婆相處的日子,總有一種酸楚湧上心頭,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生動的記憶,他們的音容笑貌不時地浮現在我們的腦海里。我總感覺到他們沒有走,還經常用那清脆的聲音叫著「桃李!桃李!」我常常在夢中依稀與他們相見,久久不能平靜,長時間的回味著… …

我深感與膠東結緣是我一生最正確的選擇,也是我人生畫卷最燦爛的一筆。我今生能夠有幸結識我的婆婆,這也許是上蒼的安排,也許是我上輩子的造化。

在和婆婆相處的日子裡,我看到了人間最平凡、最美好的東西;我體驗並享受到了這份人間真情。我們共同度過了快樂的日子,也共同品味了生活的甘甜。

在紀念老爹老娘逝世十一周年之際,又讓我回到了充滿真情和快樂的年代,感恩老人家為這個大家庭,為子孫後代一輩子的辛勤勞動和巨大付出,沒有她的奮鬥和智慧,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永遠懷念她,她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2018年3月8日

農曆正月二十一日

河田信老師給我畫的地頭力思維圖


推薦閱讀:

如何跟曾經是你同學的領導相處
金婚夫婦一生恪守的6條相處準則
夫妻之間相處之道, 聰明妻子不會做這些事情
教你如何與孩子相處
相處真難

TAG:相處 | 婆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