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落到大秦帝國(二十二)雕陰之戰,兩翼齊飛

秦惠文王即位之後,商鞅被車裂,秦國並未停止變法的征途,且看秦國是如何收復河西的。

自秦穆公得到河西之地,秦康公失去半個河西,秦簡公又失去另半個河西,此後幾代秦國國君,一直想方設法收復河西。惠文王面對龍賈鎮守的河西和上郡鐵桶陣,開展了一些列的收復戰。

公元前337年,惠文王即位第一年,他只有十九歲,並未親政,手中的權力不大。但年輕的惠文王就著手收復河西的方案,他跟父親秦孝公一樣,繼續從東方招賢納士。

此時從晉國來了一個人,叫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本來在陰晉的守軍中任職。

陰晉,是魏國河西南部的一座軍事重鎮,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既能阻擋秦國進入「1崤函通道」,又能威懾關中。公孫衍熟悉河西魏軍防禦布局,因此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

秦惠文王最信任的是公子疾,他對公子疾和公孫衍都寄予厚望,二人成為秦王的左膀右臂。

公元前336年的事情,秦惠文王即位的第二年。老對手魏國改變戰略,魏惠王居然與韓王一起,放低姿態到齊國去朝見齊威王。這說明魏惠王意識到魏國不可能在四面開戰中繼續強勢傲立,魏國放下了架子,這對秦國來說並不是好事。

此時年輕的秦惠文王還沒有加冠禮,並未親政,秦國沒有做出相應的對策。

公元前334年,魏國和齊國,在齊國的徐州,互相尊稱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這一年秦惠文王正好二十二歲,他在這一年舉行冠禮,手握大權,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

此時魏國鎮守河西郡和上郡的,依然是宿將龍賈,這個讓秦孝公和商鞅二十年不能收復河西的老將,仍然老當益壯,堅守魏國西部自己一手規劃和建造的防線。

事實上魏國河西和上郡的局勢,與秦孝公時期沒有區別,難倒秦孝公和商鞅的問題,如今擺在了秦惠文王面前。

秦孝公有商鞅,秦惠文王卻有公孫衍,商鞅是變法高人,公孫衍則是熟悉河西魏軍的一員大將。

公孫衍向秦惠文王分析魏國河西的局勢:龍賈雖然防守高明,但秦國可以利用河西和上郡南北的縱深,南北同時進擊,讓龍賈南北不能相顧。

具體進軍方略,北路軍進攻上郡北部的雕陰,南路軍進擊河西南部的陰晉,兩軍齊頭並進,打魏軍一個南北不能互援。

這個戰術可謂兩翼齊飛,它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秦軍利用人多的優勢,將魏軍分成兩部分,如果魏軍不來增援南北兩個城邑,秦軍很有可能會同時得手。

足球比賽中,我們常看到兩翼齊飛的戰術,左右兩路都有速度奇快技術出眾的邊路隊員,讓對方防不勝防。

兩翼齊飛的戰術,前提是左右兩路都有能力非常突出的球員,如果球員能力一般,貿然使用這個戰術,很有可能被對方打反擊,攻上去的球員來不及回追而造成失球,得不償失。

戰爭中使用兩翼齊飛的戰術,更要求兩翼都要有能力出眾的名將,否則兩翼都是以卵擊石。許多案例之中,更多的是集中兵力,以防被敵軍個個擊破,分散兵力的風險是很明顯的。

也許當時沒有幾個人認為,在魏國不太出名的公孫衍和秦王的弟弟公子疾,這兩人會是打仗的料。不過後來歷史證明,二人都在歷史的名將譜上,寫上了自己的大名。事後來看,秦惠文王的眼光,不是一般的犀利。

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與公子疾和公孫衍商議了很多種方案,對每一種可能的情況都做了周翔的安排之後,秦軍終於隆隆開動。

秦軍按照計劃分為兩路,公孫衍率先統領一支秦軍,約八萬人,北上到達洛水上游,渡過洛水向魏國北部的雕陰發起進攻。

按計劃是等公孫衍吸引魏國的援軍之後,公子疾統領秦軍十萬,攻擊魏國南部重鎮陰晉。

兩翼齊飛,又有先後順序,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爭。

雕陰城外,天空飄著小雨,公孫衍的大軍分幾批陸續抵達,砍樹,紮營,收集石塊,建造投石車,繁忙而有序。

雕陰城中,魏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弓弩,滾木、礌石、沙土、熱油,草垛等一應防禦設施,絲毫未有慌亂。

以軍力對比而言,秦軍八萬,魏軍僅有四千,二十倍的差距!

然而雕陰城的守將卻信心滿滿,他本人是魏武卒出身,對魏軍單兵作戰能力相當自信,而這雕陰城中的魏武卒數量還不少。

魏國的武卒,由名將吳起創立,約佔魏軍的十之三四,不過河西是魏武卒的發源地,河西和上郡的魏武卒比例因而更大一些。雕陰城的魏武卒,數量超過一半,足有兩千二百餘人。

兩天前發現秦軍的先頭部隊之後,雕陰城的守將已經派斥候前往河西少梁城,稟報河西太守龍賈知曉。昨日抵達的秦軍總數足有兩萬,今日便全部到齊,八萬整。

雕陰城守將已將每日一發的軍情,改為每日三發,上百斥候,馳馬穿梭於上郡雕陰與河西少梁之間,個個寡言少語,生怕耽擱一秒鐘延誤戰機。

不過雕陰城守將只報軍情,卻未向龍賈求援。當年吳起在河西的時候,魏武卒對秦軍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少打多,還能屢屢得勝,那個時代建立的心理優勢,半個多世紀之後都傳承著。

第四天清晨,公孫衍下達攻城的命令。這個魏國人,在面對舊主時,絕對不會心慈手軟。

公孫衍親自登上戰車,指揮秦軍攻城,秦軍旌旗蔽日,征鼓喧天,喊如鼎沸,四面圍城。

秦軍第一波攻勢,數十輛新造好的投石車,拋起幾十斤到上百斤重的石頭,堅石吸附著空中的水霧,狠狠地砸向雕陰城頭。

投石車的射程,在普通弓弩之上,魏軍除了躲避,別無他法。城牆被砸得凹陷下去,有的女牆也被砸去邊角,城頭的魏軍,有的沒來得及哼一聲,就被活活砸死。

但魏軍不愧訓練有素,待秦軍的投石機裝載下一輪石頭的空隙,就有人把傷員和死者抬離城頭,城內的精兵又補上空缺,迅速修復防禦體系,魏軍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換幾個小零件繼續運作。

幾輪石頭砸下去,造成魏軍兩百多號人傷亡,秦軍收集了幾天的石頭也已用盡。第一波遠程攻擊告一段落,接下來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攻堅大戰!

雕陰城是座小城,秦軍四面合圍,從四個方向發起進攻。一排排秦軍士卒,以牛皮盾牌護身,保護著扛雲梯的弟兄,四面八方向雕陰城合圍過來。

當先一排的秦軍,並不急於衝到城牆之下,而是有組織地每前進幾十步便取齊,然後同時向城頭髮射弩箭,掩護雲梯到達城牆之下。秦軍的攻勢,層次遞進,顯得很有章法。

那邊城頭上,魏軍在城頭排成五排,一排排輪番射擊。這些弓弩手看不到城下的情況,根據女牆邊的指揮者或高或低的手勢,來判斷敵軍的位置,進而發射弩箭。

女牆邊的指揮者,都是目力極佳的軍士,他們不但能看清城下的動靜,而且還能準確地作出判斷,向每一排的魏軍傳遞射擊的精確位置。

魏軍弓弩的威力,因此發揮到了極致,要知道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有狙擊手和觀察員這種分工配合,而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將弓弩手和觀察員分工使用。

秦軍的攻勢可以說是有序而威猛,那麼魏軍的守勢,則是高明而堅韌。

待秦軍接近城頭,魏軍用繩索放下草垛,放火燒懸在半空的草垛。由於草垛上蓋了一層浸水的木板,煙霧向下迅速瀰漫。接近城頭的秦軍,紛紛被嗆到捂住嘴鼻,不用說攻城,就是拿盾牌護身都有點力不從心。

有些會憋氣的秦軍士兵,攻到城頭下,架起雲梯,濃煙中看不到城頭上砸下的石塊和滾木,竟然沒做任何躲閃動作就被活活砸死。

第一天的攻勢到這裡,公孫衍鳴金收兵。再攻下去損失會很大,及時收兵是秦軍正確的選擇。

秦軍退卻,城頭上一片歡呼,公孫衍聽到魏軍齊聲吶喊「魏王萬歲」,心中不是滋味。

到這一天晚上,城外四周寂靜,這種靜的出奇,一隻野貓都沒有的安靜,讓作戰經驗豐富的魏軍守將警覺起來,他下令輪班的魏軍提高警惕。

果然就在這個時候,公孫衍再次組織秦軍攻城。不過這次公孫衍的重點是造聲勢,鼓聲大作之下,黑夜中卻是只有小部秦軍象徵性地進入陣地。

黑暗當中公孫衍按兵不動,等魏軍將那殺器,放濃煙的草垛亮出來許久,草垛的煙熄了,他才劈下右手,下令秦軍攻城。

然而魏軍又使出另外兩件殺器,一個是插滿利刃的木板,一個是燃燒的火球。

魏軍將這些木板扔到城牆下,黑暗中秦軍只要踩上,立即就會刺穿腳底,要是不小心摔倒在上面,當然就成了刺蝟,那些從雲梯上摔下去的兄弟,死的更會慘不忍睹。

為此公孫衍早有準備,他令秦軍每人抗一個沙袋,蓋住插滿利刃的木板。公孫衍曾在魏國河西從軍的經歷,是秦惠文王啟用他為大將的最大原因。

但那些火球,將整個城牆之下,燃燒的一片通明,猶如白晝一般,城頭上是黑暗的,城下面光明炙熱,公孫衍卻沒有想到破解之法。

魏軍在暗,秦軍在明,魏軍不但有居高臨下據城而守的優勢,更有視覺上的優勢。

公孫衍只得下令撤兵,他並未下定決心攻城,如果秦軍不顧一切攻打這座小城,相信即便付出上萬人的代價,一定能拿下雕陰城。

圍繞一座城池的攻防,往往考驗的是攻防雙方的意志,看你決心是否堅定。

公孫衍的目的,是猛攻雕陰城,將龍賈的主力吸引到上郡北部,給準備突襲河西南部的公子疾創造機會。

秦軍築壘城,每日挑戰。公孫衍不時令先登死士攀城,不惜犧牲部分軍士的性命,攻的很猛。

十多天過去,魏軍損失兩千,秦軍則超過五千,倔強的雕陰城守將,到這個時候,終於準備派人向龍賈求援。

三月初一,月黑風高,雕陰城中火把點點,守城的魏軍將士強打精神,密切注意城外的動靜。

「有情況!」一個魏軍的武卒眼力超好,遠處點起一個火把,他第一時間就發現了。

一陣緊急的鼓聲響過,數百守軍登上城頭,滾木、礌石、沙土、熱油,瞬息間就準備妥當,就等秦軍前來攻城。

連日來秦軍攻打的急切,白天攻,晚上還攻,魏軍已經習慣這種節奏,迅速作出回應。

此時遠處的火光已經一片片地點亮,而且還在不斷增加,有如萬家燈火的一座城市。本來寂靜烏黑的夜空,被強大火力照耀亮如白晝,魏軍守將舉手投足依然鎮定自若,但在火把的映照下,還是露出了一絲慌張的神色。

不過誰也沒想到,這些火光並非來自秦軍,而是來自魏軍。

魏國河西太守龍賈,在秦軍連續攻城五天之後,便判斷雕陰城有危險,秦軍不會輕易退卻。於是從少梁發兵五萬,親自領兵前來救援。他走之前下令,從河西其他城邑,調集兩萬餘人來鎮守少梁,這樣少梁的總兵力亦有三萬人。

老將軍龍賈這才放心地統率五萬大軍,向北支援雕陰城。

雕陰城的守將,本還在懊惱自己枉自託大,沒有早點派人求援之時,一個自己熟識的將軍,在城下率領兩千魏國士兵要求入城協防。

剎那間,火光照耀下,雕陰城的守將的臉上,寫滿了感激、驚喜、崇拜、激動的複雜神色。

老將軍龍賈補足雕陰城的守軍為四千,剩下的四萬八千人,修築兩個巨大的壘城方陣,與雕陰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魏軍的壘城方陣,由數十個壘城組成,每個壘城約一千人,遠遠看去層巒疊嶂,連綿橫亘,就算一點不懂兵法的人,都知道這是大師級的手筆,讓人不寒而慄。

第二日天色微亮之時,公孫衍迫不及待登上雲車,對魏軍的部署進行仔細觀察。

以前公孫衍自己身在魏軍當中,對龍賈的防禦陣法體會還不夠深刻。到了兩軍對壘,公孫衍才入木三分感覺到,為什麼秦軍好幾十年都在河西一籌莫展。

高聳的雲車之上,公孫衍知道無人能聽到他說話,自言自語道:「如果我是來攻城的,現在就可以班師退兵了。」

所幸公孫衍的目的不是攻城,而是營造聲勢,吸引魏國龍賈主力軍隊來援,好給南部公子疾的秦國主力大軍騰出空間。如今目的達到,公孫衍每日加固營壘,並不出壘挑戰。

然則龍賈的營壘每天卻在移動,將位於偏遠的營壘,移至靠近秦軍營壘的方向,一連五日,本相距五里的兩軍營壘,竟然只隔了二里。

到夜裡,兩軍中有人咳嗽,對方都聽得到。龍賈派人,白天黑夜,十二個時辰不間斷,擊鼓佯攻,讓秦軍時刻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雖然龍賈沒有發起過一次真正的進攻,但是這種駭人心魄的步步緊逼和壓迫,讓公孫衍和全體秦軍,都有一種壓抑窒息的感覺。

公孫衍清楚,龍賈絕不會貿然攻打秦軍的壘城。然而普通的秦兵,哪裡知道這麼多,每晚都失眠,精神高度緊張。要麼退兵,要麼力戰,老秦人也並不懼死,這樣不進不退地受折磨著,難受至極。

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龍賈還沒有開戰,就將處於優勢兵力的秦軍,壓迫到一種精神受刺激到快崩潰的局勢中,不愧是鎮守二十多年河西的宿將啊。

就在這時候,一個消息同時傳至雙方的中軍大帳。秦國公子疾,統兵十二萬,進擊魏國河西南部重鎮陰晉。

對秦軍來說這是一個重大利好,對魏軍則是一個超大利空,這個消息也讓雙方的心態發生了巨大變化。

龍賈從少梁出征之後,從河西各地調遣人馬駐防少梁,唯獨這個陰晉,龍賈讓守將按兵不動,為的就是防禦秦國這一聲東擊西的手段。

雖然做好了應對之策,但是當十二萬秦國大軍到達陰晉城下,老將軍龍賈終歸是被調虎離山,對南部的戰局多少還是有些不放心。

公孫衍得到這一消息,立即第一時間公布到秦軍中,以此鼓舞士氣,再加上秦軍對魏軍的壓迫騷擾已逐漸習慣,軍心總算是安定下來。

陰晉城那邊,秦惠文王的親弟弟,公子疾統領十二萬大軍,在陰晉城外安營紮寨。

前日,兩軍在城外已經有過小規模交鋒,秦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小股敵軍。魏軍再也不出城迎戰,一副據城堅守的姿態。

陰晉是座大城,內有守軍兩萬餘人,公子疾若是像公孫衍那樣攻城,只不過是拿很多雞蛋去砸一塊石頭而已。

兩翼齊飛,兩翼都遭到頑強抵抗。如果公子疾是只是個普通的將軍,那他這支秦軍,恐怕就要無功而返,連帶北部的公孫衍軍,也要輸給龍賈。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公子疾或許比吳起、白起、李牧、王翦要遜色一些,他與龐涓、匡章、廉頗等名將,絕對可以平起平坐。

公子疾原定計劃是攻克守軍人數大減的陰晉城,然而老狐狸龍賈並未抽走陰晉的守軍,這讓公子疾的計劃幾乎泡湯。

臨陣因勢而變,不循規蹈矩,這是名將的特徵。在陰晉城下逗留僅兩日,公子疾便揮師東進,竟然深入「1崤函通道」,攻打其中兩座小城焦城和陝城。

公子疾的目的,是吸引陰晉城中的魏軍尾隨而來,他能夠達到目的嗎?

焦城和陝城,各只有千餘魏軍把守,兩座比雕陰城更小的城邑。十二萬秦軍,以迅雷之勢,拿下了這兩座城。

此時魏國河西的戰局,就蔓延到河東了。當年晉國假虞伐虢,從河東穿越中條山脈,進入「1崤函通道」。

如今公子疾,擁兵十二萬,足以反向沿著當年晉軍的道路,穿越中條山脈,進入河東,攻擊魏國舊都安邑。

若說這魏國河東的守軍,戰鬥力是不如河西守軍的,當年秦獻公在河東石門,斬首魏國河東軍達六萬。

公子疾拿下這兩座小城之後,立刻派小隊人馬,向北翻越中條山,營造要攻打魏國河東安邑的聲勢。

從陰晉退兵,到攻克兩座小城,再到虛張聲勢進攻河東安邑,這一切,公子疾只用了短短三天!

陰晉城的守將,焦急萬分,空有兩萬餘兵力,其中一萬多魏武卒,卻發揮不了作用。

在丟失焦城和陝城之後,陰晉的地緣位置,也無比惡化起來。由於黃河在這裡拐彎,陰晉城雖屬於河西管轄,但是與河西隔著一條黃河,與關中倒是陸地相連的。

隨著焦城和陝城的失守,陰晉幾乎就成了一座孤城。北面是黃河,南面是秦嶺,東西兩面都有可能遭受秦軍的襲擊。

不過龍賈與陰晉守將倒非常睿智,身在不同的地方,他們一致認為公子疾只不過是在玩調虎離山之計策,只要不搭理他,防線無礙。

秦魏四軍,在南北兩個方向對峙起來。幾個月下來,雙方各利用外交攻勢,臨時聯合盟友,來牽制對手。

魏國首先發動外交攻勢,龍賈派人到隴東高原的義渠,鼓動親魏的部落造反,推翻親秦的義渠王。

若是讓親魏的義渠部落統治義渠這個部落聯盟,以後隨時都可能在秦軍東進的時候,在背後捅上一刀。秦惠文王怎能不知曉這利害衝突,果斷令庶長國統領數萬咸陽守軍,前往義渠平亂。

與此相對應的,秦惠文王也發動外交攻勢,聯合趙國,以利害關係說服趙肅侯,在東線發兵攻打魏國。

魏國不得不聯合齊國,在東線與趙國鏖戰,魏國東部將不可能有援軍過來支援西線。

雙方你來我往,竟然在外交上又打成平手,時間也過去了半年,要打破秦魏之間的平衡,還的靠這些身處一線的將軍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形式對魏國不利起來,公子疾幾乎切斷了一切通向陰晉的糧草通道,陰晉就像懸在秦國的一座魏國兵營,離斷糧已經不遠了。

到這一年的隆冬,秦軍並未有退卻的意思。實際上此時根本不能退兵,誰先泄氣,可能會造成滿盤皆輸的嚴重後果。

戰場形勢發展到這裡,率先求變的是魏軍,再有一個月就要斷糧的陰晉守軍終於是坐不住了。

為此,老將軍龍賈,策划了一場運糧的大場面。

魏軍先是由河東的守軍營造聲勢,小股河東魏軍,試圖翻越中條山脈,來襲擊秦軍,被秦軍擊退。魏國河東軍的目的,在於將公子疾的秦軍,注意力牢牢吸引在這裡。

可是公子疾,注意力一直都放在陰晉這座城池上,從來沒有轉移過。

隆冬季節,黃河結冰,一萬餘陰晉守軍,踏著堅冰,迅速而悄然地往少梁進發。萬餘人到達少梁,再從少梁派出一萬守軍,共計兩萬餘人,運送足夠陰晉守軍吃半年的糧草,火速返回陰晉。

大手筆,龍賈不愧是宿將,不出手則已,幾次軍隊調動,都是大手筆,這次運糧,兩萬餘人的隊伍,真大手筆!

若是秦魏兩軍一對一單挑,魏軍並不懼秦軍,魏武卒的威名,是在一場場戰爭中打出來的。

若是秦軍出動一兩萬人來搶糧,魏軍兩萬餘人的隊伍足以保證糧草抵達陰晉。

而秦軍的部署,是在「1崤函通道」中,從陰晉不遠處,到焦城、陝城,幾百里分散埋伏。

公子疾一直在等著瓮中捉鱉,等待魏軍進入「1崤函通道」,他想重演當年崤之戰的壯舉,只是掉轉過來,當年是晉軍伏擊秦軍,這回是秦軍伏擊魏軍。

一萬多魏軍趁著夜色,趟過黃河,進入河東去搬糧食,這是公子疾沒有預料到的。兩萬餘人運糧返回,這也是非常突然的事情。

公子疾當時正在靠近陰晉的一支秦軍當中,這支秦軍只有一萬多人,以這個兵力去抗衡有一萬多魏武卒的兩萬餘魏軍,肯定是慘敗。

在這種突發的新情況下,公子疾名將級的應變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他率領這一萬餘秦軍,走上黃河冰面,在魏軍回來可能經過的冰面上,砸穿河中心的冰面。

一般來說,河水中心的冰面,要比岸邊的薄的多。秦軍就在黃河中央,架鍋燒開水,然後砸開冰面,硬生生砸出許多冰洞。

要阻止魏軍過河,光有冰洞還不行,必須把冰面徹底砸出一條小河。

秦軍水性熟悉的數百軍士,紛紛跳下冰冷的黃河,用手臂粗的繩索將冰洞鏈接起來。冰面上則由上百號人,像拔河一樣,將相隔幾丈遠的冰面徹底拉成碎冰。

忙活了一整天,秦軍在黃河的冰面之中,造出了一條寬十餘步的人造河流,魏軍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成功運載糧食渡河了。

秦軍數十個兄弟,跳下黃河之後,就再也沒有出來,老秦人用他們的堅強意志,再一次為秦軍修築一條防線,贏得寶貴的時間。

夜色籠罩下來,兩萬多運糧魏軍趕到黃河邊,發現了秦軍的傑作,紛紛破口大罵。可是罵又有何用,這條天然障礙長達二十多里,魏軍要是繞過去,秦軍肯定也會繼續挖河。

魏軍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個個手持弓弩,到達黃河中心,向小河對岸的秦軍施射,暫時將秦軍趕到了南岸。

這條小河如果要重新結冰,那得整整一個晚上,魏軍將領下令,緊守河道,不讓秦軍再破壞冰面。

公子疾則令秦軍在南岸生火烤熱身體,就地休整,等待第二天的大戰。

天色朦朧亮之時,幾個魏軍已經躡手躡腳通過前一天秦軍製造的小河,估計再有一個時辰,魏軍即可運載糧草渡河!

半個時辰之後,魏軍試探性地開始全線渡河,首批五千魏軍,運載著一百多車的糧草,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通行。

戰爭的形勢又發生了變化,此時十二萬秦軍,有三萬已經趕到戰場,駐紮在黃河南岸,等公子疾一聲令下,就會對秦軍發起猛攻。

這一日一夜間,公子疾令「1崤函通道」中的秦軍悉數趕來。在與時間賽跑的比賽中,秦軍後來居上,佔了上風,公子疾的臨場指揮,已經有名將的風采。

兩萬餘魏軍,其中有一萬多魏武卒,對陣三萬餘秦軍,若是在開闊地上,魏軍擺開他們操練多時的方陣,這三萬餘秦軍,恐怕還是會吃敗仗。

不過這一次形勢大為不同,魏軍要護送糧草,不但無法展開陣型,而且還要把保護糧草放在首位。

見魏軍首批五千人已經開始運送糧草,公子疾哪能給魏軍機會渡河,狠狠地劈下右手,下令火燒糧草,殺光魏軍!

三萬餘秦軍,一人一火把,沒有火把的,就用木條夾著炭火,向魏軍運量大軍壓迫而去。

「嗖、嗖、嗖…」先是一陣火箭射出,後面秦軍立即跟上,在魏軍忙著救火的時候將火把和炭火扔上一車車的糧草堆中。

一時濃煙滾滾,魏軍急紅了眼,這些糧草不光是他們日後的口糧,那陰晉城中還有一萬多魏軍也要靠這些糧草度日。

魏軍一面救火,一面與秦軍作戰,戰鬥力比平日下降一半都不止,秦軍以優勢兵力,迅速對魏軍進行著攻擊。

這場本來應該是魏軍佔優的戰爭,由於那些起火的糧草,變得勢均力敵。隨著秦軍後續增援的軍隊陸續加入戰場,逐漸對秦軍有利起來。

戰場很殘酷,當魏軍顯露敗勢,他們卻繼續浴血奮戰,絲毫不讓步也不退兵。

一天的鏖戰之後,戰鬥終於結束,兩萬餘魏軍以「糧在人在,糧沒人亡」這種極為壯烈的方式,告別戰國這一璀璨的歷史舞台。

公子疾在河西斬首的魏軍總人數,達到了兩萬五千人;秦軍的傷亡也不小,足有兩萬人陣亡。公子疾打了一場勝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休整幾日之後,公子疾調動所有秦軍,約九萬餘人,又向河西郡的治所少梁城進發。

少梁城原本有三萬餘守軍,抽出一萬護送糧草,現如今只有兩萬餘人,是堪堪能抵禦秦軍的兵力。

公子疾在南面的大勝,兩翼齊飛的戰術,就成功了一翼,北線均衡的格局,也因此迅速被打破。

公孫衍和龍賈,幾乎是同時得到消息。

公孫衍立即布告於秦軍各營寨,秦軍將士立時忘卻艱苦的環境,群情激昂,個個磨拳擦掌,躍躍欲試。

龍賈則只通知幾個重要將領,封鎖消息,有泄漏軍情者斬。

十二月初八,是秦魏兩軍得知公子疾向少梁進兵的日子。到夜間,寒風呼呼,刮在人臉上像冰刀一般。

七萬五千秦軍,借著夜色的掩護,頂著呼啦啦的寒風,一個不留,向南疾行五十里,再次簡單地安營紮寨。

龍賈在秦軍一有動靜的時候便知曉,然夜黑風高,老將軍穩妥起見,只令各營壘堅守不出。

到清晨,老將軍徹底明白,公孫衍是要往南,與公子疾南北夾攻少梁,兩支秦軍加在一起十六、七萬人馬,少梁城只有兩萬餘守軍,危矣!

「賊他娘的!」與秦軍對峙幾十年,老將軍龍賈也學會了用秦腔罵人。

「眾將聽令,棄沉重物資,備五日乾糧,尋秦軍主力一戰,殺光秦人!」

老將軍也是動如脫兔,在形勢急轉之下,龍賈隨機應變,捨棄那二十萬秦軍也難以攻破的堅固防禦陣地,牽制秦軍南進的步伐。

臨行前,望著那壁壘森嚴的營寨,龍賈中氣十足地對眾將道:「兵者,詭道也。然力戰不殆,乃一軍之本。今日機會來也,秦人以為我等不願割捨這精心打造的壁壘,我等便衝出營壘,揚我魏武卒之威名,殺光秦人!」

「殺光秦人!殺光秦人!」各級將校,帶領近五萬魏軍,喊著響亮的口號,山川為之撼動,河流為之激揚。

短短一番話,老將軍龍賈,將心態處於劣勢的魏軍,士氣拔高到頂點,不愧是身經百戰的宿將。

在魏軍的緊密尾隨之下,連續三天,公孫衍的秦軍,每日只能向南推進二十里。

按照這個速度,要與公子疾合圍少梁,也是一個多月以後的事情了,但是那時魏軍亦抵達少梁城,五萬魏軍入城,秦軍就只能無功而返。

公孫衍也並不敢分出一軍先行去少梁,以公孫衍的七萬五千秦軍,對陣龍賈的魏軍四萬八千,鹿死誰手,尤未可知。

魏軍不但有一半體能、速度、力量俱佳的魏武卒,而且多年操練陣法,在戰場上不需要指揮,就能形成小到兩人、大到數百人一個的組合方陣,以集體的力量進行搏殺。

魏軍用了上百年,才錘鍊城如今這種相互彌補、相互配合的整體作戰風格,既有整體性,又有魏武卒的勇悍。秦人在整體性方面則差距很大,這是在兩支軍隊中都效力過的公孫衍,得出的結論。

魏軍中軍大營,老將軍龍賈正仔細地觀察羊皮地圖,食指在地圖上不停抹過,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是他的防禦範圍,老將軍每每看到河西郡和上郡的地圖,心中總會湧起老當益壯的澎湃。

魏軍緊咬秦軍,秦軍若回頭反擊,老將軍則會以魏武卒打頭陣,毫不客氣地來個迎頭痛擊,秦軍若按部就班去少梁,魏軍亦可回到少梁,只要少梁不失,過去的敗仗皆可挽回。

不過老將軍還是有一點擔憂,少梁城一日三報的軍情,已經中斷了一天一夜,料想是秦軍中途劫擊,這些斥候只怕是凶多極少。

正思量間,帳外小兵報,有少梁斥候到,老將軍洪亮的聲音道:「快請。」

一位滿身塵土的斥候,進入大帳拜倒,乾癟的嘴唇中吐出一句句嘶啞的話來:「稟大將軍,少梁被秦軍圍攻,我軍擊退秦軍數次攀城進擊。城中秦軍細作放火燒糧,我軍及時發現,未造成大的損失。然城中不知有藏匿多少秦軍細作,請大將軍增派援軍。」

如果只是秦軍攻城,老將軍龍賈並不擔憂,那少梁城可是經過晉國和魏國數百年打造的堅固城邑,老將軍堅信秦軍不可能攻陷少梁。

然而城中出現了秦軍細作,從斥候口述的戰報來看,少梁守將也拿不定有多少秦軍細作,這才請求援軍。

老將軍龍賈想起了什麼,沉聲問道:「此番的暗語是什麼。」

魏軍為了加快溝通頻率,通常採用口頭形式的戰報,因為刻竹簡會耽誤時間。這些斥候都是訓練有素的軍人,他們不但弓馬嫻熟,健步如飛,而且記憶力超凡,有時候數百字的戰報,記得一字不差。

為了避免被敵軍冒充,兩個不同地域之間的魏軍,少則一旬(十天),多則五旬(五十天),更換不同的暗語,如果暗語說錯了,斥候立即會被軍法處置,因此這些斥候,對這些隨時變化的暗語,每日何止默念一百次。

「稟大將軍,暗語是『秦駟小兒』,可用至下月初九。」

老將軍龍賈這才相信,他又問了一些少梁城的近況,才請這位斥候下去歇息。

少梁傳來的軍情,讓老將軍開始計議,從小路火速支援少梁,不讓秦軍細作得逞。

三個時辰之後,又有抄小路而來的斥候,稟報了少梁城的情況,城中細作看來數量不少,每次趁著秦軍攻城,鑼鼓震天,喧雜無比,便出來殺害百姓,放火燒糧。少梁城太大,少梁守將沒辦法每一處都安排魏軍崗哨,因此秦軍細作們在少梁城中甚是猖狂。

老將軍龍賈下決定,由青年將軍公孫喜領五千魏武卒,不分晝夜尾隨騷擾秦軍,自己統領四萬三千魏軍,由兩位斥候帶路,抄小路回援少梁。

圖-前331年秦魏雕陰之戰

一日之後,上郡的崇山峻岭之中,老將軍龍賈統領的四萬三千魏軍,被公孫衍的七萬秦軍伏擊。

這是怎麼回事呢,小路不是魏軍新開闢的路線嗎,魏軍斥候不是暢通無阻嗎?

其實魏軍斥候是假的,是公孫衍所派的秦軍士兵所扮。自打南下之後,公孫衍令秦軍在多處斥候必經之地伏擊,幾乎俘虜所有從少梁而來的魏軍斥候。

公孫衍想從魏軍斥候口中探知那暗語,用盡各種酷刑,一連殺了七個斥候,還是沒有得到一句真話。一直到第八個斥候,在他奄奄一息的時候,秦軍本來是要將他處斬的。這時候公孫衍的一個得力幹將,在巡視俘虜時認出這是他的親兄弟。

當年公孫衍到秦國,是隻身一人,但是他在秦國當了高官,使用各種手段從魏國挖人。幾年之間數十個魏人前來秦國撈金,公孫衍安插他們在軍中,教授魏軍那一套複雜的軍事制度和陣法給秦軍。

這位得力幹將就是在前來投奔公孫衍的魏人之一,他認出自己的親兄弟,忙叫來軍醫給療傷,順便用親情打探出了魏軍的暗號。

公孫衍就利用這一點,從自己的魏國追隨者當中,找出了幾位曾經擔任過魏軍斥候的魏人,來完成矇騙老將軍龍賈的壯舉。

本身是魏人,又擔任過斥候,暗語也是對的,奈何老將軍龍賈不中計。

伏擊戰,戰況通常都是一邊倒的,這場秦軍伏擊魏軍的戰爭也不例外。四萬三千魏軍,被假斥候帶到長長的山谷之中,魏軍匆匆趕路,雖然覺得不妥,但都只把趕路作為第一要務。

戰爭打響,魏軍被秦軍分割在山谷當中若干段,雖然魏軍仍然能組織有效的小型方陣進行抵抗,但是秦軍居高臨下,士氣旺盛,魏軍人數減少的非常快。

經過大半天的廝殺,到這天夜晚,魏軍已經被殺的七零八散的,一百人以上的團隊都已經找不到了。

老將軍龍賈在數十位將軍、裨將,校尉的貼身保護下,向南突圍。這些將校們,大多身重箭矢,卻個個奮不顧身,保護老將軍突圍。

老將軍龍賈,在河西鎮守近三十年,不但打造出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系,還培養了一大批魏國的未來之星,魏軍將士們對老將軍敬若神明,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老將軍。

魏軍將校如此拚死保護老將軍,還有一個原因。魏國是第一個實現軍隊連坐制度的諸侯,在魏軍中,最小的組織單位是伍,一伍就是五人,有一個伍長,戰爭中若是伍長陣亡,那四個士兵卻安然無恙,則這四人都要處斬。這個連坐制度層層往上,如果大將龍賈陣亡,這將校們即便逃出生天,也難逃軍法處置。

魏軍的這個連坐制度,保障了軍隊指揮者的安全,提升了軍隊戰鬥力。春秋時期那種傷亡不大,主帥卻容易被俘或陣亡的戰爭,在戰國時代就很少見了。戰國時代的戰爭,主將戰死,這支軍隊基本也就全軍覆沒了。

護著老將軍龍賈的魏軍將校,一個個倒下,突圍的曙光卻依然沒有見到。

老將軍龍賈知道大勢已去,看著眼前這十幾個熟悉的面孔,正氣凜然道:「死,何懼哉,為國捐軀,死而無憾!」

將校們也知此番已然沒有活路,跟著老將軍高喊:「為國捐軀,死而無憾!為國捐軀,死而無憾!」

喊聲招來更多的秦軍箭矢,將校們的聲音越來越微弱,直至最後一人倒地,悲壯的魏軍,走完了他們最後一程。

不遠處公孫衍聽到魏軍將校們最後的吶喊,作為一個魏國人,他落下一滴同情、憂傷、矛盾、孤獨的淚水。

話說公孫衍探知魏軍抄小路而去,立即引七萬大軍前去伏擊,只留五千守軍,卻大張旗鼓營造幾萬人的陣勢。

而魏軍留下的魏武卒,也是五千。一個晝夜下來,魏武卒沒有停止過騷擾,為的也是營造聲勢。到第二日清晨,魏軍主將公孫喜已經察覺到,秦軍絕對沒有數萬,即使秦軍沒有虛張聲勢,也不過一萬人上下。

公孫喜令魏武卒由騷擾變為試探進攻,在取得幾番小勝之後,公孫喜斷定秦軍不足萬人,立即驅兵狂進。

訓練有素的魏武卒,便在秦軍伏擊魏軍的當時,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挽回了一絲顏面。留守的秦軍哪是全員魏武卒的對手,無論單兵還是整體,都差了一個檔次。

五千秦軍,陣亡三千,其餘被殺散,這也是秦魏兩軍在整個河西上郡大會戰中,魏軍贏得的唯一一場勝利,可惜沒能改變整個戰局,這場勝利來的太晚了。

指揮這場戰鬥的,便是日後名動天下的魏國將軍公孫喜,日後他還會給秦國、楚國等諸侯帶來巨大的災難,這是後話,這場大戰還未結束。

公孫衍伏擊魏軍主力之後,留下負傷不能動彈的秦軍,其餘秦軍揮師北進,襲破雕陰城,又斬首四千。

而魏軍僅存的公孫喜軍,則南下馳援少梁,保住了少梁這個河西的象徵所在。

現在該統計這場耗時大半年的鏖戰,雙方傷亡人數了。

南線,公子疾共斬首魏軍兩萬九千,秦軍自損兩萬四千。

北線,公孫衍斬首魏軍五萬一千,秦軍自損兩萬八千,並俘虜重傷的魏軍大將龍賈。

南北兩線,秦軍共計斬首魏軍八萬,自損五萬二千,無論是斬首數和自損數都創造了記錄。

秦軍在統一的過程中,不斷刷新著斬首的記錄:

年份

戰爭

斬首人數

秦軍主將

戰敗國

公元前364年

石門之戰

六萬

章蟜

魏國

公元前330年

雕陰之戰

八萬

公孫衍

魏國

公元前317年

修魚之戰

八萬

樗里疾

魏國、韓國、趙國

公元前312年

丹陽之戰

八萬

樗里疾

楚國

公元前293年

伊闕之戰

二十四萬

白起

魏國、韓國

公元前278年

鄢郢之戰

三十餘萬

白起

楚國

公元前260年

長平之戰

四十五萬

白起

趙國

戰後,公孫衍因功封為大良造(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第十六級),領秦國相國之位。跟隨他的諸將皆有封賞,獲得爵位的軍士多達一萬多人。公子疾兵力多過公孫衍,本為主將,也打了一場勝仗,但自身受損嚴重,他和帳下將士受封的不多。

雕陰之戰,因戰爭發起點為公孫衍攻打雕陰而得名,是一場教科書般的兩翼齊飛戰役。這場戰役後,魏軍在河西和上郡的主力就不復存在了,而魏國那個懸在黃河南岸的陰晉城,也因為糧草不濟而岌岌可危。


推薦閱讀:

那些從大秦帝國中走出的戰國紅顏
細聊大明帝國的那些事
大秦帝國
釣魚執法的是是非非:美國釣魚執法典型案例及中國相關規定分析(2016)|法客帝國
中華帝國年表

TAG:帝國 | 二十二 | 大秦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