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黃湯的艱難重生   浙江日報2014-5-27

湮滅數十年,終於再面世——平陽黃湯的艱難重生

  本報記者徐齊縣委報道組黃劍萍

黃茶最重要的特徵是三黃:色黃、湯黃、葉底黃。趙用 攝

  日前,國家農業部公布了2014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名錄,其中平陽茶業協會選送的「平陽黃湯茶」名列其中。自此,「平陽黃湯」和「西湖龍井」一樣,其原產地標誌受到國家法律保護。

  平陽黃湯茶,曾以「干茶顯黃,湯色杏黃、葉底嫩黃」的「三黃」特徵傲立茶業界。在清朝,它被奉為貢品,是浙產茶葉的重要代表。20世紀30年代,每年都有千餘擔黃湯從平陽等地運銷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解放後,平陽黃湯因多種原因停產,並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其加工工藝逐漸失傳。此後的數十年,平陽黃湯幾乎銷聲匿跡。

  平陽黃湯如何能重現於世?這一切,還要從種茶人鍾維標說起。

  名茶,

  不甘湮滅

  「平陽黃湯小時候就聽說過,但沒喝過。」鍾維標是平陽縣水頭鎮朝陽山人。朝陽山峭拔多霧,素產好茶。1992年,原本是一名教師的鐘維標放下教鞭,帶著平陽本地特有茶種「平陽特早茶」回到朝陽山,一身泥土一身汗,和夥伴們在茶市闖出「平陽早香茶」和「平陽工夫紅茶」的牌子。

  「我在茶市奔走的時間多了,才知道平陽黃湯名頭那麼響!」鍾維標依然記得:茶人們聚在一起說茶,尤其是北方來的茶商,總是不忘找他這個平陽人聊一聊平陽黃湯;東亞諸國與中國人一樣喜好喝茶,日本、韓國茶業界對黃茶尤其感興趣。一位企業界人士甚至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別的茶他都不稀罕,要是能拿到平陽黃湯,他願意出資幫助打造上市公司。

  對於鍾維標來說,平陽黃湯,更像是躲藏在朝陽山氤氳雲霧中的一個傳說,只聽過、沒見過,讓他感到說不出的遺憾。他明白,所謂名茶,有其好必有其難,是他人輕易仿製不來的。平陽黃湯盛名昭昭,市場這麼些年卻依然空白,可見其難並非一般。

  「試一試吧,或許就成了。」反覆掂量後,鍾維標決定攬下這個「瓷器活」。他找了當地制茶老前輩尋求平陽黃湯的製法,捧著《中國茶經》反覆閱讀關於平陽黃湯的章節。由於古時平陽人製作黃湯多為師徒間的口傳手授,留下的相關記載極為有限,鍾維標明白,要讓平陽黃湯「復活」,只能靠自己揣摩。

  春秋更迭,試了春茶再試秋茶,試了用嫩芽制小葉茶,也試了用粗葉制大葉茶。結果毫無例外地讓他沮喪:「懂茶的人都知道,制茶中哪怕一絲一毫之差,茶味就會千差萬別。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前前後後總有試過幾百次吧,儘管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我知道,這些和傳說中的平陽黃湯還不對路。」

  鍾維標的信念反而更堅定起來:越見困難,才見平陽黃湯不一般。他在生活中處處留意、到處尋覓平陽黃湯古法的「蛛絲馬跡」。

  茶痴,

  終獲秘方

  有一次,福鼎一家茶室里幾位老茶人在閑聊。聽了鍾維標的求教後,一位茶人告訴他:「我記得我的老師曾經對我說,平陽黃湯是九悶九烘。你用一悶一烘是做不出來那個味的,試一試九悶九烘吧。」

  一番話令鍾維標如獲至寶。鍾維標開始用「九悶九烘」古法反覆研製,發現茶的味道和描述中平陽黃湯的韻味越來越接近。由於「九悶九烘」的程序繁複,一遍下來至少需要七八天。鍾維標總是把自己關在茶坊里,悶一道、嘗一道。有人來找他時,鍾維標常常是守在茶桌旁,桌上擺滿了處於不同燜烘階段的平陽黃湯。「來,你來嘗嘗。」鍾維標見人就這麼招呼著,被鄰里們笑稱為「茶痴」。

  自助者,常有貴人助之。一次,鍾維標在福建考察,一位老茶農把祖輩傳下來關於黃茶提香的方法傾囊傳授給他;2011年,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先後派了多名茶學專業的師生前來參與平陽黃湯的恢復工作,幫助他鑒定研製中黃湯的有效成分,讓鍾維標研製黃湯有了科學數據的支撐。

  2012年冬,新一批研製的茶葉出爐。鍾維標聞著茶里散發出黃湯特有的甜玉米香,笑了。

  2013年4月,第三屆中國國際茶業與茶藝博覽會開幕。鍾維標選送的平陽黃湯茶,一舉榮獲了金獎。平陽黃湯失而復得的消息,一時間在業界傳開。

  同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從北京「聞著茶香」趕到「2013浙江省平陽黃湯敬老茶會」現場。茶芽順著茶匙傾入蓋碗,襯著白瓷,茶色益發顯得綠中帶黃、黃中爍金。醒茶之後,透來陣陣猶如嫩玉米的甜香;乍入口時,隱然有綠茶的鮮甘之美,回味卻更綿長醇厚,木葉清氣中含著花蜜的甘香……茶味淡去之後,葉底是均勻華美的淺黃色。

  當著數百位茶業界同仁的面,周國富豎起了大拇指:「這是當之無愧的平陽黃湯。你們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重新挖掘出來,是茶行業的功臣啊!」

  茶香,

  如何飄遠

  平陽黃湯征服了茶業界,但平陽黃湯、甚至是黃茶,在普通百姓中依然知名度不高。採訪中,茶文化研究界泰斗姚國坤教授告訴記者,「平陽黃湯」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在京津一帶、尤其是茶行業人士間頗負盛名,但大眾知曉度依然偏低。

  平陽黃湯的知名度尚未鋪開,鍾維標就靜心練起「內功」,在「精」字上做文章。這兩年,鍾維標的公司每年都只生產五六百斤的平陽黃湯,全部採用清明前上好的茶芽尖製成。一旦出茶,就有不少業內人士上門來求,因此常常供不應求,每斤賣到五六千元的高價。

  一次,鍾維標看到工人新采來的一批茶芽中,一些芽尖部分還附著一兩片葉子。「這樣不行,平陽黃湯還在做牌子,不能出絲毫差錯。」鍾維標打算叫工人倒掉,妻子哭紅了眼勸說,畢竟分量不少,且都是自家茶場中最好的茶芽了。結果,鍾維標叫來村裡20多人,連夜將茶葉一片一片重新挑過處理。

  雖然國際上的一些茶專家對黃茶有過研究,但目前,國內對平陽黃湯的研究依然是片空白。「一個茶品類的推廣,除了媒體的宣傳外,專家的研究參與極為重要。現在,平陽黃湯在技術上突破了,最缺的就是對它開展深入的研究。」平陽縣農業局特產站站長謝前途說。

  謝前途說,平陽黃湯急需的專業性研究包含文化和科學兩個方面:一是對平陽黃湯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從而讓人們在歷史和文化的維度上領略這一清朝貢茶的魅力;同時,平陽黃湯的營養價值、成分比例和保健功效有待茶專家的深入研究。但目前,由於黃茶是個小類,國內專家對平陽黃湯、乃至黃茶的研究依然甚少。

  「這次平陽拿到』平陽黃湯』的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證書,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鍾維標說,黃湯的原產地將受到法律的保護。就如「西湖龍井」、「雲南普洱」、「江蘇大紅袍」一樣,「平陽黃湯」或許將趁著與地域結緣的東風,在廣袤的中國茶市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帶來平陽茶產業的騰飛和發展。

平陽黃湯在京津一帶、尤其是茶行業人士間頗負盛名,但大眾知曉度依然偏低。 趙用 攝

鏈接

黃湯往事

  清朝初期,平陽茶葉主銷天津、北京等地。舊時制茶,工序一律是人工處理,遇到陰雨天氣,殺青與捻揉之後的茶葉無法及時烘乾。一次,有家茶農遇到催貨緊急時節,無奈之下,未乾透的茶葉就被裝貨發出,長途運輸中鮮碧的茶芽被悶成嫩黃色。在又燥又冷的北國之地,這種被悶黃的茶少了綠茶的生鮮寒涼,多了一分溫潤醇厚,反倒更受歡迎,經過茶農的創新與加工,平陽黃湯由此面世。

  在茶的發展歷史上,黃茶出現的時間僅次於綠茶,在數量上卻是最為稀少的一種。其最重要的工序就是「悶黃」,最重要的特徵是三黃:色黃、湯黃、葉底黃。黃茶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別具一番風味。新中國成立之初,溫州被納入綠茶供應計劃中;又因平陽黃湯製作工藝複雜,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與人工,綠茶效益來得更快……諸多因素之下,平陽黃湯無人再學習其製作技術,隨著制茶師傅一代代老去而湮滅。


推薦閱讀:

董易奇:2014年生肖雞運勢大全
2014本命年五行運程與風水調理(一)
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86集)
2014快樂如期而至-----
2014版NCCN生存指南之睡眠障礙

TAG:浙江 | 重生 | 日報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