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挫敗恐襲與政變?!社交媒體如何改變衝突事件傳播丨全媒觀

當地時間7月14日法國國慶節夜間,在法國地中海沿海城市尼斯,一輛卡車沖向了正在觀看煙花表演的人群,造成至少84人死亡,200多人受傷。不到一年之內,歐洲法語區遭遇多次惡性恐怖襲擊,遍地狼藉的悲慘影像又一次衝擊著人們的神經,驚魂未定的人們又一次擺上鮮花和蠟燭。

鮮血、驚叫、混亂,然後是全球媒體的連續滾動播報。在過程中,社交媒體正成為各類信息的聚合平台,並改變著突發暴恐事件傳播的軌跡。究竟社交媒體在如今的全球事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成為「報道主力」後又對這個傳播版圖有著怎樣的影響?全媒派(qq_qmp)結合尼斯恐襲與土耳其未遂政變進行深度拆解。

社交媒體作為暴恐事件傳播主力

作為即時信息聚合平台

尼斯恐襲事件發生後,推特上#Niceattack迅速成為熱門話題,該話題頁面也成為現場即時信息的聚合平台,各官方媒體賬號發布的現場圖文及視頻全部匯聚於此,各方評論也清晰呈現。

事件發生後12個小時內,Twitter上關於該話題的推文已經累計30多萬條。Facebook上則有超過十萬人在#Nice話題下進行討論。

Twitter上的#Niceattack頁面下既有官方媒體賬號發布的即時簡訊,又匯聚了各方評論,成為各類信息的聚合平台。

作為UGC內容傳播平台

由於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零門檻,目擊者可以在自己的主頁上發布現場圖片、上傳視頻以及講述親歷現場的經歷。社交媒體時代,用戶發布的一手信息已經成為媒體記者的重要信息來源。

Facebook用戶在#Nice話題下為受害者祈福

BBC、CNN、衛報等新聞網站的專題頁面中都加入了Twitter或Facebook的信息窗口,直觀呈現出來自社交媒體的信息源或即時評論。

《衛報》將Twitter作為重要的信息來源,並在文字報道下呈現信息發布者的賬號及關注方式。

在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網站與社交媒體UGC相互合作,共同發布即時信息,已成為外媒網站報道突發事件的一大慣例。

作為公民安全信息通道

在災難事件中,社交媒體發揮的另一重要作用即連接、匯聚分散的個體。事件發生後,民眾迅速動員,在話題#PortesOuvertesNice(尼斯敞開大門)下提供安全避難所的相關訊息。推特上隨後出現一個名為「求救尼斯」(SOS Nice)的賬號,幫忙尋找失聯親友的消息。

而Facebook在尼斯襲擊後則啟用了安全確認功能(Safety check),在事發現場附近的用戶可以使用該功能向親朋好友報平安。這也是Facebook最近5周內第3次啟用該功能,此前在奧蘭多襲擊合伊斯坦布爾機場襲擊後也曾啟用。

社交媒體廣泛的用戶覆蓋面以及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能夠使孤立、分散的個體之間建立聯繫,在突發災難事件中迅速匯聚信息,幫助尋找失聯親友。

SOS NICE在Twitter上發布失聯者照片及信息,幫助尋找親友。

社交直播成為媒體標配

尼斯突襲事件發生後,視頻圖文直播幾乎成為各大新聞網站的「標配」。以BBC為例,恐怖事件發生當天,BBC將該新聞置於網站頭條位置進行報道,並配以多條現場視頻及多張圖片,同時開啟了視頻直播。

除了傳統視頻直播,如今更多記者開始利用Facebook Live或Periscope等工具開展社交直播。比如在今年三月發生的布魯塞爾恐怖襲擊中,許多記者都依靠Periscope這款應用觀看了現場直播,並通過Periscope地圖對信息進行定位從而快速到達現場。

Storyful的國際新聞編輯David Clinch在接受journalism.co.uk的採訪中也強調了記者學會使用社交直播工具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團隊中沒有人懂得如何使用Periscope,那麼你們將會錯失現場,無法得到在場目擊者的故事,不知道究竟應該去哪兒。」

在尼斯恐襲擊事件中,今日俄羅斯(RT)就利用Periscope進行實時直播,主持人舉起手機在街邊採訪民眾看法,直播過程中,用戶可以在頁面下方進行實時互動。

同時,各地網友也自發直播祈福現場,表達自己對受害者對同情和祝福。

土耳其發生政變後,在Facebook Live板塊同樣可以看到來自媒體機構發起的直播。

在此次事件中,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過FaceTime號召人們走上街頭,打敗政變的鏡頭讓世人印象深刻,在CNN演播室里,主持人舉起手機,面對攝像機鏡頭,直播了與埃爾多安「視頻聊天」全過程。這一舉措也讓外界評價:埃爾多安是借新媒體挫敗政變的。

Facebook的視頻直播流地圖也顯示,政變發生後,有大量公民直播了事件的發聲,以及民眾走向街頭抗議政變的行動。

社交媒體媒介反思:黑天鵝?

在突發事件中,社交媒體確實提供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渠道,來讓人們去了解突發事件。不過,在社交媒體中發布狀態的不僅僅是記者或目擊者,還有造謠者等各類人群,這也意味著社交媒體中不可避免地會充斥著謠言,甚至,恐怖組織在其中「和正常人一樣活躍」。

當社交媒體為恐怖分子利用

今年2月,Twitter稱其去年以「有傾向進行或宣傳恐怖行為,多數與ISIS相關」為由,關閉了125,000個用戶賬號。此前,全媒派曾分享過文章,揭秘ISIS如何利用社交媒體開展紛繁複雜的洗腦之戰,種種方式令人咋舌。(《解鎖ISIS隱秘傳播鏈:極端恐怖是如何流竄的》)一名政府安全部門官員向媒體透露,「即使我關閉每一家清真寺,打壓每一個在約旦支持ISIS的人,仍然會有Youtube視頻招募參與槍戰的年輕人,仍然會有人在Twitter形容他們活在天堂般擁有大房子和三個妻子的生活,仍然會有WhatsApp、Telegram和其他社交軟體讓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與任何人進行私密交流。」

社交媒體作為謠言集中地

在尼斯恐怖襲擊中,不少謠言在社交媒體傳播。其中一條是懷疑一場在埃菲爾鐵塔底下發生的大火與尼斯襲擊相關,導致人們紛紛提高警惕。然而,警察已經澄清大火與尼斯襲擊無關。

法國當局呼籲各類社交媒體的用戶避免分享謠言。法國政府的官方Twitter賬號請求用戶們「負責任地使用社交媒體」,只分享來源可靠的內容。而法國國家憲兵隊在其Twitter上寫道,「不要傳播謠言,不要散播駭人的照片或視頻」。不過,這些似乎都沒有能夠阻止此謠言的傳播。

而之前已經闢謠的一條謠言,這次又出現在了尼斯襲擊中。早在埃及航空失事案中,一名男子的照片被發到了社交網站上,自稱是他兄弟的用戶寫道:「我的兄弟在這架(失事飛機)上。我擔心他的生命安全。請大家幫幫我。」神奇的是,該男子的照片在奧蘭多槍擊事件發生時,又被發布在了社交網路上,描述文字類似。而在尼斯襲擊中,這名男子再次在社交網路上「被失蹤」,並且還獲得了不少的關注和轉發。

在社交網路中三次「被失蹤」的男子

社交媒體讓傳統報道變雞肋?

毫無疑問,社交媒體的信息更新速度快,能為人們即時提供海量信息。而正是這種「快」,導致熱點快速傳播又快速遠離人們的視線,受眾似乎如此健忘,更遑論熱點背後複雜的成因都能被大眾所透視。

如今,許多媒體在社交網路上都開通了官方賬號,實時發布新聞消息。不過,社交網路的特點,也給媒體工作者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新聞工作者有時因為追求首發、獨家而無法更深地從多方面挖掘信息形成豐富稿件,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簡短的訊息。

此外,由於成本、安全性等原因,許多記者如今更傾向於出現在辦公室里而非現場,轉而依靠社交網路中的信息來製作新聞。在journalism.co.uk對Reported.ly的副總編Kim Bui的採訪中,Bui提到,在未到達現場的情況下,要寫出一篇關於突發事件的深度稿件,是十分困難的。她本人剛結束在南非的調研,在此期間收集到了不少一手資料。在比較到現場與利用社交媒體這兩個不同的方法時,Bui認為比起「利用Skype電話或是推文」,到現場去使記者更能了解事件的複雜性。她還補充道:「沒有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也沒有採訪任何人,這就是人們利用推特信息時的危險所在。」

更一步說,目前由於國際報道耗資巨大,駐外機構需要高昂的資金支持,且常常成為恐怖集團的人質目標。在社交媒體時代,很多媒體機構都縮小了駐外機構的規模,轉而依靠一些自由工作者和當地的特約記者來獲取新聞。

正如Storyful的國際新聞編輯David Clinch所說,「即使是非常優秀的駐外記者,也比過去更加依賴用戶生產內容(UGC)。」

根據皮尤(Pew)2014年關於新聞媒體的報告,美國報紙的駐外記者人數在2003到2011年間下降了幾乎1/4,從307人減少到234人。社交媒體的出現已經對媒體的駐外機構造成了巨大威脅。

媒體人遭遇來自社交媒體的挑戰

社交網路以其自身的傳播特點和局限,也為媒體人提供了新的挑戰。

自由媒體人Emma Beals稱:「在現場時,你會某種程度上感受到傳播信息、建立品牌的壓力。」而正是這種壓力,讓媒體人難以完全關閉社交工具——需要時刻利用社交網路去發布信息、分享信息,但這帶來了一些安全問題。很多時候,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對於記者來說是一個威脅。而社交網路中的定位服務,會對記者的人身安全有所影響。

最後,社交網路固然重要,但是媒體人還需擦亮雙眼,提高警惕去鑒別、核實信息的真實性。而在一些需要去現場的特殊事件中,光利用好社交網路是遠遠不夠的——社交網路,仍然不能替代現場調查。

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新近流行的社交直播,都極大地改變了突發事件中的報道模式,也對新聞機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我們都應更加深刻地認知到這種變化,並及時規避可能到來的風險與新聞倫理悖論。

參考文章:

1. Social media and the changing face of conflict reporting

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social-media-and-the-changing-face-of-conflict-reporting/s2/a654955/

2. As Nice horror unfolds, French authorities urge social media users to avoid sharing rumors

http://www.poynter.org/2016/as-nice-horror-unfolds-french-authorities-urge-social-media-users-to-avoid-sharing-rumors/420734/

3. 《除了事實,媒體上瀰漫著無力感 | 尼斯恐襲歐美報道觀察》新京報傳媒研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g3MDczOA==&mid=2653595987&idx=1&sn=c515586a94528f01996150188b123a27&scene=1&srcid=0715GcnylHKyaMgdlSSwZZ8q#rd


推薦閱讀:

韓媒體稱彭麗媛今日中午將單獨宴請朴槿惠
媒體訓練營
媒體:旺角清障後激進派深夜搞「野貓式佔領」
【熱點聚焦】英國脫歐:各國媒體如何解讀?
深度解讀:1949—2010,中國主流媒體上的「性」-今日頭條

TAG:媒體 | 新媒體 | 傳播 | 社交媒體 | 改變 | 衝突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