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定建盞
06-13
建窯位於福建北部的建陽縣,建窯黑釉瓷器,始於唐末,盛於兩宋,衰於元明。主要有兔毫、鷓鴣斑、曜變、烏金、柿色等著名的茶盞。古代「建盞」的胎體厚重粗糙,胎質中含雜質較多,成型系手工拉坯,修坯流暢自然。釉色以紺黑為主,口沿處釉層較薄,黑中閃棕黃,足跟處釉層垂流似蠟淚,盞內外釉中的金屬元素因處在不同的燒成溫度中而呈現出不同的形狀。有的盞內外兩壁自口沿向盞心布滿放射狀棕黃色或銀白色細條紋,形如兔毫。又有的盞內外兩壁自口沿至足跟處布滿大小相近形如油滴的棕黃色或銀白色圓形結晶,在強光下反射出五彩斑斕的虹光,形如水中油滴;而與油滴盞相比,圓形結晶多不均勻分布在直立的盞壁上,形態大小多有差別,謂之鷓鴣斑;而由鉀長石、石項砂、白雲石等釉料調合點在黑釉面上,燒成後呈現出花卉狀和不規則狀的「銀油滴盞」。日本靜嘉堂文庫收藏的那件已經定為日本國寶。是日本茶道中的最珍貴的茶具。對「天目茶盞」的神聖崇敬,在日本茶道界中一直延續到今天。「天目茶盞」的價格在日本也扶搖直上,各種檔次的仿品隨之應運而生。如「瀨戶天目」和現代瓷藝家原太樂仿製的「木葉天目」、「油滴天目」等茶具。早在20年前,一隻由原太樂仿製的「木葉天目」在日本售價摺合人民幣3萬元左右。70年代末期,福建的科研機構就開始對建窯瓷器進行研究和仿製。1991年仿製的「鷓鴣斑」建盞達到了質似、形似和神似,幾乎可以亂真。建陽一帶的大小窯場也開始了對「建盞」的仿製。最早的仿製品主要是「兔毫」、「油滴」,今天的仿製品更加完美。許多高仿品茶盞鑒別起來十分困難。1999年秋,福建籍的古玩商人把一些帶有匣缽的黑釉「建窯」帶到上海的古玩舊貨市場出售,一個個斑駁的古舊陶土匣缽中黑亮的「兔毫」建盞,吸引了許多收藏家們。2000年夏,這些黑釉「建盞」又來到了天津市的「瀋陽道」古玩市場。很快大量「建盞」運至北京。照片中的50個帶匣缽的黑釉「茶盞」擺上攤位一會兒就被一個50多歲的歐籍男士以每個120元的價格全部買走。時隔不久,大量的「建盞」又被帶到了北京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內,放在紙箱中仿燒的質量較好的「兔毫」盞以500元1個,1000元3個價格被北京的古陶瓷收藏家們買走了不少,而地下擺著20多個帶匣缽和不帶匣缽瑕疵較大的「建盞」,被一個韓國人以每個100元的價格買走。這些建窯「兔毫盞」最能迷惑人處在於每個茶盞上都有疵,比完美的更容易讓人誤認為是真品,而匣缽對於古今收藏家來講更難得見到。要區別建窯「兔毫盞」的真贗,首先要看胎色。宋元時期建茶盞的胎質中含鐵量較高,在窯中受一氧化碳氣影響,胎色呈黑色或醬紅色,而有的仿品胎色發白,多塗墨染黑。現在的高仿品多選擇窯址中的黃色和紫紅色粘土,外加5—10的耐熟料,在1320℃——1350℃中燒成,其仿品胎色與真品一樣。仿品釉色選用古窯址旁的黑色釉石,選洗粉碎後加入黑粘土,松木灰及少量白雲石和滑石粉,控制窯溫1320℃可燒出美麗的兔毫。如燒制銀油滴茶盞,選福建水吉一帶產高嶺土、石英砂、鉀長石、白雲石、滑石粉、稀土,粉碎後按比例摻和點在黑釉上,以1240℃——1280℃二次燒成銀油滴盞。胎質上,宋元時期建盞胎質表面粗糙,胎體中有砂粒雜質,釉下胎體上可以看出手工拉坯和修坯時留下的輪痕,規整不失自然,流暢不失規矩。仿品的胎料現均放進球磨機中研磨後過40目篩,故其中雜質少,胎體表面平整細膩。用電動拉坯機成型時,製作手法一般比較死板做作。現在,建窯茶盞的製作者的匣缽選用古窯址中的粘土進行手工製作,與出土的宋元窯具一樣。碗形仿自宋元時期的束口碗,所施釉多不到底,碗口釉薄,近底足處厚而垂流,釉色紺黑,每個碗內外均有棕紅色的兔毫紋飾,但沒有燒制出又長又細又密的兔毫紋。翻看底足,雖無任何記畫文字圖案,但修坯刀工明顯熟練,胎地中故意摻有砂粒,從斷截面上可以看到其中雜質,但胎質研磨很細,將其與真品標本相比,可以看出贗品胎體底足處比真品薄,胎色發灰,但這些缺陷在完整器的真贗對比中是很難發現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會砂岩薄片鑒定技術並不難(六)
※白玉的鑒定
※紅寶石如何鑒定
※渣男高級鑒定指南。
※怎樣鑒定尖晶石? 尖晶石有多少種?
TAG: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