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中關於無漏種子的討論

作為解脫、涅槃等無漏法的無漏種子,對佛教而言十分重要,在一切眾生是否皆有本有無漏種子、無漏種子何指、藏於何處等問題上,諸論師看法有別。

關於無漏種子的討論,始於部派佛學,經量部即認為「異生位中亦有聖法」,《異部宗輪論述記》釋謂「即無漏種,法爾成就」,意謂眾生身心中潛藏有本有的無漏種子。大乘經中,更說有無漏種子,如《楞伽經》卷四云:

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智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

無漏智習氣,即無漏種子,它們與剎那生滅無常的阿賴耶識及其所藏有漏種子不同,是不生滅的、非凡夫所能覺察的,故稱「金剛種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下》云:

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

《瑜伽師地論》卷五二則以無漏種子為真如,認為「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不從阿賴耶習氣積集種子生。真如所緣緣,即以真如為所知境,其種子即無漏種子,非阿賴耶所藏。依在證得真如上的有障或無障,區分眾生為三種種性:本來沒有畢竟障礙真如所緣緣種子,即有無漏種子者,稱「無漏本住種性」、「般涅槃法種性」,簡稱「有種姓」;有絕對障礙證得真如者,名「不般涅槃種姓」,簡稱「無種姓」,亦可說為無無漏種子。同論卷二一、卷三五謂無漏種子又名「無漏界」、「無漏性」、「種性」,分二種:一名「本性住種性」,其種子「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附在所依(阿賴耶識)」;二名「習所成種性」,乃由熏習而得,此為有為無漏種子。具無漏種性者,即便過去現在未發菩提心,也有將來發起乃至成佛的可能性。無此種子者則不論遇緣或不遇緣,「畢竟不能得般涅槃」,不能發心修行成佛。

《攝大乘論》只以「正聞熏習」(聽聞佛法)為證得無漏法的因種,即有為無漏種子或「習所成種性」,不立本有無漏種子,謂有為無漏種子「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最清凈法界,即真如別名,正聞熏習無漏種子從聽聞此法而生,分上中下三品,是佛證得法身、聲聞證得解脫身的種子,與雜染的阿賴耶相違,非阿賴耶所攝,只是寄附在阿賴耶識中,「是出世間最清凈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故」——聞熏習無漏種子即便是聞思慧,屬世間心,但因為它從出世間的真如而來,與真如同一性質,故為能證得真如的出世間心之種子。

據吉藏《中觀論疏》卷四,攝論師認為六道眾生因本識中有六道種子,故生六道。從清凈法界流出十二部經,起正聞熏習,附著於本識,聞熏習漸增,本識漸減,至真解成就時,本識則滅。依本識中不可朽滅的「解性」,成佛報身。自性清凈心即是法身佛,解性與自性清凈心常合,當成佛時解性與自性清凈心完全相應一體。故法身常,報身亦常。按此,攝論師依《攝大乘論》所立無漏法之因有三:1、寄附於第八識的正聞熏習種子,為成佛化身之因;2、第八識中的解性(本覺),為成佛報身之因;3、本有自性清凈心,即庵摩羅識,為成佛法身之因。三因中第一正聞熏習種子為有為無漏種子,第二解性、第三自性清凈心,為無為無漏種子。

地論師的看法與攝論師相近,《大乘義章》卷三說於六識中所修善行,熏於本識,本識中的佛性真心,名為解性。解性受凈法熏成凈種子,凈種成已,熏於無明,無明轉薄,於變起的六識中,善行轉勝,如是展轉乃至究竟成佛。唐華嚴宗三祖法藏《入楞伽心玄義》的說法接近地論師:以藏識習氣海中有帶妄之真名本覺者為無漏因,以多聞熏習為增上緣,也可以聞熏與本覺、解性合為一無漏因。

護法系唯識今學則認為:真如乃無為無漏,只是人法二空無我之理或唯識實性,無所謂種子,也無所謂熏習,無漏種子,僅指有為無漏——眾生現實能學佛修行的因。有為無漏種子分三種:一生空無漏種子,能作接受我空之見而修學小乘道的因;二法空無漏種子,能作接受一切法空之見而修學大乘道的因;三二空(我、法二空)種子,能作成就佛果的因。

決定每一眾生學佛成道之可能性的有為無漏種子,是否為每一眾生本具(本有),印度唯識師看法不一,護月認為一切眾生皆有本有無漏種子,難陀、勝軍等認為無漏種子皆新熏而成,護法系唯識今學則認為只有一部分眾生才具有有為無漏種子,無漏種子是此類眾生能學佛並見道證果之因,通過聽聞佛法、依法修行,熏習本有無漏種子,令其增盛,直至見道。在見道後的修道位中,無漏種子會通過修行之熏習,不斷增長。

護法系唯識學依《入楞伽經》、《瑜伽師地論》,按有為無漏種子的有無,將眾生分為五種「種姓」(梵gotra):一、定性聲聞。二、定性緣覺。這兩種種姓者只可能深厭生死、求自寂滅,修小乘道而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三、如來乘定性(菩薩定性)。能修學大乘道、證得佛果。四、不定種姓。根機不定,修學小乘、大乘的可能性都有。五、無性。不具有修學出世間法的可能性。

按此,依《瑜伽師地論》等發揮的護法系唯識學,不認為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現實可能性,這與高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的《涅槃經》等和大乘如來藏學說形成矛盾,雙方就此問題長期爭議不已。

實際上,如來藏系或性宗,是以真如為成佛的可能性(佛性),因一切眾生皆具真如,故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是從理的角度講佛性,此佛性為無為無漏、理佛性;而唯識學也承認一切眾生皆具真如,《瑜伽師地論》卷五二說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一切眾生皆有真如,故可說皆有無為無漏種子。《成唯識論》卷九謂真如理「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即是「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據此,玄奘門下的圓測在其《解深密經疏》卷十五主張「一性皆成」、「五姓皆有佛性」,「無姓有情亦得成佛」,認為經論中有「無種姓」的說法,只是就根未成熟時而言,只是暫時無佛性,並非永遠。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一則分佛性為理佛性、行佛性,認為《勝鬘經》等所說的如來藏指理佛性,一切眾生皆具;行佛性則或有或無,《善戒經》、《地持論》中說有種性、無種性,乃依行佛性說, 「談有藏無,皆說作佛」。在以一切眾生皆具的真如為成佛之因即無為無漏這一點上,性、相二宗的看法實際一致,其分歧只在以真如為理及以真如為行上。

從宗教修持、佛法弘揚的角度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本有無漏種子,比說只有一部分眾生才有無漏種子或佛性似乎更為善巧。實際上,依相宗的種子新熏義,便可彌補五種姓說而給予一切眾生以學佛成佛的可能性:有漏種子可新熏而成,乃顯而易見,人類未必有迷戀電腦的本有種子,但現代人中有不少電腦迷,無疑會新熏成迷戀電腦的種子。有為無漏種子也應如此,既屬有為,便可依緣而生,通過佛法之強大增上緣的影響,即使是前世沒有正聞熏習所形成的本有無漏種子者,也完全有可能新熏成有為無漏種子。

唯識學認為,有漏種子因煩惱惑業而增長,可以通過智慧修學而減少,乃至完全消滅,因為有漏法乃因緣所生,本性無常,會由其產生因緣的被消滅而消滅,就像眾生吃下去的食物會被消化。無漏種子則不能被消滅,而能通過修學佛法令其增長,因為無漏法本性不可滅,即便是聽聞佛法這樣具有為性的無漏法之因種,也與有漏法不同,具無漏法的性質,《華嚴經》比喻為「食少金剛,終不能消」,在諸緣具足時,必將結出無漏的佛果。

選自《佛教心理學》第五章心識與業的生起第四節種子與現行


推薦閱讀:

【佛學 -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福報和修為
《心經》與禪宗思想-中國佛學
為官的「佛學」
宗性法師:學佛學什麼

TAG:佛學 | 討論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