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與國學—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價值

《易》學與國學

——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價值

(2009年11月9日吉林大學講座)

鞠 曦

主持人:(吉林大學博士 魏來):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吉林大學研究生會,對於長白山書院山長鞠曦先生及各位老師和同學表示真摯的歡迎。鞠曦先生也是安陽周易學院教授、安陽市周易研究會顧問、全球華人聯合會《易經》文化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周易研究會常務理事。自1987年起,鞠曦先生一直在山中隱居修學,致力於人類哲學的建構與儒學文化的復興。著作有《中國之科學精神》、《易道元貞》、《〈中國儒教史〉批判》、《段正元語要》等。曾先後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創刊並主編《恆道》期刊。鞠曦先生精通易學,根據孔子的儒學理論,鞠曦先生提出了「君子儒學」的現代儒學思想。自2006年起,鞠曦先生在長白山書院已經舉辦了五次會講,參加的學者與學員200餘人次。在中國儒學界,鞠曦先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和威望。不僅如此,鞠曦先生本「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之訓,對許多領域的知識均有所涉獵並精通多門學科。下面有請鞠曦先生給大家做《易學與國學 ——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價值》的講座,大家歡迎!

鞠 曦:

各位學者、各位同學,晚上好!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到吉林大學南校區與各位進行學術交流。昨天早上魏來到我住處,商量講什麼題目,對大家提出的題目和所關心的問題,概括後定下今天晚上講的題目,即《易學與國學 ——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價值》。只所以講這個主題,因為在很大的層面上,易學與國學成為當代中國的一種文化表象即「國學熱」現象。就文化的本質性而言,當前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表面的易學熱與國學熱。這一問題起因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傳統文化熱,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改革初期即出現了學習傳統文化及其易學、表現為傳統文化復興態勢的文化熱潮。當然,與此相反,主流學界也出現了一種反對的聲音,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傳統文化熱進行降溫,典型表現之一,即由任繼愈先生提出的「儒教是教說」,並由其弟子李申發展而來並於此前幾年出版的《中國儒教史》。這本書的出版是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國家級課題,由「儒教是教說」發展為「中國文化宗教論」,期間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由此足以說明主流學界反傳統文化、反儒學的決心與力度。《中國儒教史》作者用西方的宗教學方法對儒家學說進行解構,認為儒學是宗教。「儒教是教說」提出之初就有很多爭論,後來在《中國儒教史》初版之際產生了一場影響很大的學術辯論,歷時幾年的時間,影響了傳統文化熱與儒學復興。這個爭論的主題是儒家是不是宗教,而要害卻是對儒學的宗教化。年紀大一點的學者基本上知道這個事。但這個問題已經被現在的國學熱給遮蔽了,其是與主流一脈相承的,八十年代的傳統文化熱中,體制化的主流學界反對儒學從而以封建文化與宗教化歪曲之,而時下的國學熱,對儒學仍是曲解,把儒學冠以「國學」而利用之,這是一個已經由歷史表明的思想邏輯。所以,這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現象它有個內在的思想邏輯。存在就是合理的,那麼,做為現象的存在,其內部就有個理。這個理是什麼?可見,表面現象是文化復興,那麼,同樣作為一種反對的現象就是「儒教是教說」。「儒教是教說」提出之始,就有爭論,《中國儒教史》出版後,引發了一場更大的學術辯論,我個人參與了這場辯論。我出了一本書叫《〈中國儒教史〉批判》,專門批判「儒教是教說」與《中國儒教史》的「中國文化宗教論」。由上表明了傳統文化熱的歷史及正反兩方面的現象與內在的思想邏輯,其清楚的說明,學術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由於體制的壟斷,體制內學術佔有並支配了絕大部分資源,因此處於主流地位。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八十年代末的政治原因,中國的體制內學術開始走向思想荒漠,所謂有學術無思想是也。學者們躲在象牙塔內,只注重文獻的研究及文獻學考證,以所謂學術取代思想並皇而堂之,思想的沙漠開始呈現。沒有思想的學術必然是瞎子。作為一種真正的對於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有建構的研究,有人在做,但仍然是文獻考證工作。比如說《帛書易》的出土研究,《簡帛文獻》的出土研究等等,但在思想上仍然處於一種非常薄弱的情況。然而,本世紀民間的讀經運動及儒學復興填補了體制化學術的思想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引發了所謂國學熱,國學熱的產生由官方推動,其標誌就是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之後就產生了于丹現象、易中天現象等等。我對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化現象進行了歸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來的文化現象,用一個比較形象的術語來講,就是——文化甲流。感冒可以發展成甲流,文化同樣可以演變為甲流,非常不正常。作為中國傳統學術來講,作為以六經為基礎的儒家學說來講,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 因為傳統文化還沒有走向正統。 原因是沒有在思想上深入研究,完全是西化的解讀或者西化的批判,或者是西化的否定或者是西化的肯定。沒有正確的基礎性的研究必然導致不正常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儒學沒有走向正統的原因,一個就是我們沒有對於傳統進行深入的研究,疏於表面現象,就是一種僅僅「流行」而已。 這種流行的文化表象, 就是一種文化的感冒狀態。

人大國學院的成立,表面看來是中國官方終於認識到傳統學術的價值了,在人大成立國學院了。因為大家知道,人大那是為官方培養政府官員的地方,人大是培養政府官員的一個學校。人大在體制內是非常正統的,當時成立國學院,爭議也是很大的,邱寶成校長也做了一些回應。當然,由於他根本沒有一個對復興國學的到位的認識,也不可能到位。但是另一方面又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表象上的復興。實際上,人大以體制的形態成立國學院,其目的與在其後發生的事實都表明,是為了消解復興儒學的主體性,以國學取代儒學,所以說,這種「文化甲流」愈演愈烈。之後是出現「易中天現象」、「于丹現象」,以至於各種江湖術士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坑蒙拐騙。 各種宗教——地上的、地下的愈發猖獗。到處賺錢、騙錢、充滿了欺詐。這種文化甲流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態。 這種危險狀態,如果從學術角度講就是使得當代價值觀處於一種非常危險的混亂狀態。從學術角度講就是對主流價值觀的否定。價值觀問題導致當代社會價值觀的混亂,社會缺少一種安頓人們身心、使人們得以安身立命的一種文化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各種各樣安頓人們生命的東西。 這類東西,到現在還不能有效地引向正路,那麼這種感冒會愈演愈烈。而且各樣的變種病毒都會出現,所以,文化甲流可謂推波助瀾。

國家也想解決當代價值觀的紊亂問題。我們國家的上層人物他們並不迷惑,或者說主導人物非常聰明,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理論能力。他們也發現了問題的存在。怎麼辦?他們發現了儒學的作用,於是他們想採用儒家學說去進行一種價值安頓。所以,原來主流是對儒學批判,通過「宗教是教說」而批倒之,因為「宗教是鴉片」是「毒草」,可見,這是「批判的理路」。這種批判的理路現在又轉向了「利用的理路」。甚至國家的宗教管理部門幾次參與關於「儒學是宗教」的學術會議。他們在考慮是不是在把儒學變為宗教而利用之。這個問題,作為我本人來講,必須堅決反對,批判到底。為什麼?作為我本人來講,從學理上,從學術上,從我自己的身份上,我必須維護儒家的學統的純正性。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因為儒學不是宗教。

國家發現儒學的價值,想利用「儒教」安頓我們的這個社會,可是方法論又錯了。它也發現了,儒學熱是一種感冒現象,怎麼辦?它就生產疫苗,在央視弄出個「百家講壇」,然後就請了一些醫生在那裡注射疫苗。易中天的「品三國」是一種「疫苗」,「于丹論語心得」是一種「疫苗」。 這兩種疫苗注射進去以後,使文化的這種感冒現象越來越重了。簡單講一下,易中天的疫苗他有什麼作用呀?從表象來看他為曹操來正名。他的理路是什麼呢?表面上他鼓吹真小人好於偽君子, 真小人比偽君子要好,實質上他解構了儒學的「春秋大義」,他為亂臣賊子正名。顯然,對儒學而言,這是嚴重的問題。

我對於丹現象及其歪曲儒學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批判,已寫了十幾萬字,還要進行下去,只是時間太緊張。從易中天現象到于丹現象的出現它有個邏輯過程,上面我已講了,易中天的主要問題是消解儒學的春秋大義。于丹的問題是什麼呢?她解構了孔子的有恥觀。 她為我們當代整個社會的無恥現象進行無恥辯護,企圖用「心靈雞湯」使社會安頓下來。所以,我把《于丹論語心得》定位為「國家級學術垃圾」。我有我的論證,為什麼是垃圾,為什麼是國家級學術垃圾。好像我說的比較激進,我不是感冒了,不是發燒,我有我的學術論證,大家可以去研究。

所以,現在的國學熱是文化甲流,我剛才講了,人大國學院的產生就是標誌。大家知道,現在清華大學也成立了國學院。我希望以陳來先生為首的國學院能夠治好這次「文化甲流」。 如果清華的國學院也陷在「甲流」當中,那麼就會更糟糕。為什麼?首先我擔憂的是,作為學術理路,國學熱的基礎就是一種問題狀態,是一種不合法的形態。從邏輯的基本角度講,大家知道,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有憲法的。這種憲法本身決定我們國家的社會文化形態不能違法。今天我在這裡講,我肯定不能違法。我要用學術的觀點去闡述這些東西,就要保證我在法理上的正確性而且也要在學理上保持正確性。作為我們現在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樣的一種甲流狀態,為什麼會出現呢?它的起因,是文化上的悖論,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它不合法,沒有合法性。為什麼沒有合法性啊?國學違憲,違背憲法。為什麼違背憲法呀?因為我們的憲法規定了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必須堅持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大家知道,《共產黨宣言》說的很清楚,馬克思恩格斯說的很清楚: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無疑問,在它的進程中,就是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是《共產黨宣言》中的原話。這意味著什麼?即傳統的東西統統要毀掉。他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就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以及他內在的哲學動力——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這種辯證法表明,一種思想的理路也好,作為一種學術理路也好,它追尋一種歷史邏輯的東西。即:一種新的學術力量的產生它不會依靠政府的力量,它靠的是一種內在的學術批判。也就是馬克思講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這決定了一種正常的學術狀態,一種新的思想的產生決定於其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批判能力而不是相反。比如建學院、建學術機構,弄出幾個表象化的宣傳等,這種東西它不符合學術本身內在的規則;既不符合西方的學術思想史的發展歷程,也不符合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發展過程。所以,現在還是以一種表象的形式辦清華的國學院,因該國學院的產生並沒有在學術上完成對當代社會應做的理論批判。國學院的「根」沒有立起來,所以沒有文化上的力量。其必然還要產生新的感冒狀態,因為他並沒有解決我們當代社會、文化價值觀以及安頓人的生命問題呀! 因為這是人們的自在選擇呀!就是每個人都有權利思考自我的生命,因為什麼?生命是自我的。這是沒有任何人人可以替代了的。這是問題的本源。而儒家學說、道家學說恰恰在本源上找到了使人們安身立命的方式及文化建構。可見,復興國學只有也只能在這方面做出努力,只有這樣的思想理路,才是正確的。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價值觀的重建是重要的,但顯然需要法律的保障,不能在違憲的情況下運用國學。所以,當下我認為,對於國學應該只限於研究,應限定在校園裡及合法的單位,而不應當宣傳推廣到社會,它可以作為個人的修學方式及生命安頓,在它沒有被法律及體制認可之前不能把它推向社會,不能在百家講壇講,名不正則言不順,不順而言則目的與結果只能是誤導。可見,復興國學,需要國家制定政策,要有一個通盤的計劃。現在的國學熱是文化甲流,其與甲流一樣,僅僅通過注射疫苗的辦法不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癒病症,而且還會使病毒變異。關於甲流,用中醫的話語來講,甲流不過是溫病而已。土運當令,氣候交變,溫病流行之謂疫。病因在於濕氣大,脾胃受困,肺氣失宣,治療方法在於辯證施治利濕氣,和脾胃、通中氣既可。疫苗的辦法不可取,只有採用中醫的辦法。

國學的基本是哲學。中國哲學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幾年前曾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就是說中國哲學合不合法。這是個由西化帶來的問題,本世紀的儒學復興運動,隨著對傳統經典研究的深入反思,發現中國哲學所有的概念範疇都是用西方的辦法進行推定的。 張岱年、馮友蘭等先生都是用西方的概念範疇來研究中國的思想範疇,顯然,這是用西方的思想來解讀、解構中國的傳統思想。

比如「國學」,在中國傳統經典里沒有「國學」這一概念範疇。關於「國學」的範疇,現代學者給出的定義有三:國粹、國故與六經之學。我對國學的定義是:在中國產生的能夠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論學說。所以說,中國的國學是天下學問。「國學」的概念產生,是應對近代西化,目的是為了保族、保種,這是當初提出國學的主要目的。應當認為,國學研究的目的不應僅僅是為了中國而應該是為了全世界全人類。因為現在人類面臨的問題是世界性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我們需要研究的是孔子的學說能否化生天下?現代西方面臨的三大問題即哲學問題、科學問題、宗教問題,用儒家學說能否加以解決?如果能夠解決則說明儒家學說可以化生天下。孔子儒學是在中國產生的能夠化生天下的思想理論,這說明孔子的偉大。這是我對儒學給出的定義。我把此定義與內涵進行了統一,在這個意義上的儒學復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復興,國學的意義才會真正體現為存在。否則復興也是假象或者說僅僅是民族主義的、因此是狹隘的東西。因為孔子說過,儒學是「以定天下之志」的學說。

當前中國的問題是文化問題,是文明的問題。產生於一百年來的西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不能用了,必須打倒,要用西方的東西,走西化的路子。百餘年來,中國文化的主流已經是西方的東西了。按照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目前要解決的問題是:現在要復興儒學,為什麼當初卻要打到它?既然儒學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今天再用它,豈不是說當代中國仍然是封建社會。用魯迅的話講,傳統文化是吃人的文化,這在學術上就要梳理,中國文化到底吃了多少人?是怎麼吃人的?吃人的依據是什麼?然後我們再看魯迅說的對不對。鑒於此,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正本清源。現代中國社會之所以產生這麼多的問題,必然是一百年來西化以後產生的問題,是故必然是西方自身的問題。現在大家看到了,學術界思想界的混亂狀況,但還可以釐清目前的三大主流:馬克思主義學派、自由主義學派、傳統主義學派。毫無疑問,傳統主義是被邊緣化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短時期內,幾十年內儒學也不會走向主流。有志於傳統文化復興的同道們應該潛心修學,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君子言行依於天時,當下屬於潛龍勿用的階段。在憲法允許的範圍內潛在學校里不要到社會上,不要創收、不要掙錢。不要搞什麼庸俗的東西如天價國學班、風水算命的易學會呀等等,這類東西一定會被否定掉的,永遠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人類的本性要求它自身必然要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必然的。這是一種求善、求真的本能,這種本能產生於自己的生生之需。簡單講,只要我們人類還是父母所生,儒家學說就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儒家學說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儒家倫理學的本源性就在這裡。現在以西方模式分科的各類倫理學,包括社會倫理學、家庭倫理學等等,文化混亂不堪,不能解決問題。混亂的結果,大家已看到了,這種文化甲流造成的危害,是要死人的,如陳琳跳樓等等,這都是文化甲流造成的結果。

回到哲學問題。簡單講,西方哲學幾千年來形成的歷史,大家看到了,從古希臘到海德格爾現象學,哲學終結了。表達出什麼問題呢?它從古希臘的哲學基點上,及其從笛卡爾的現代哲學開始,到現象學的終點上都是在解決自以為是的問題。對「是」的本真性或者說對「是」的存在的認識,他們西方終於認識到原來這個東西是自以為是,找不到一個根據,證明它就是世界本源。也證明不了我們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大家知道有個羅馬俱樂部,他們認為,西方文明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證明了我們人類的一無所知。從邏輯上講,從文獻上的梳理,大家看到了就是哲學的終結、科學的終結與宗教的終結,西方的沒落。例如說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例如說存在消失了,沒有存在了。整個物理學大廈的支柱也沒有了。上個世紀初,對於物理學的概括是這樣的,整個物理學大廈已經建立起來了,數學體系已經完備了,但是還存在兩朵烏雲。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解決了這兩朵烏雲。簡單講,就是低速運動和高速運動無法統一,哲學無法認識物理學的常數問題等等。現在的科學哲學也無法證明常數的本質是什麼。當一種物理現象,一種物理試驗,證明了一種結構、一種狀態的時候,當用數學加以計算的時候,必須在物理公式中加進一個常數,便與試驗吻合了。於是新的數學模型或物理模型就建立起來了。可是,作為數學領域的元數學家們考慮的不是如此,他們考慮的是數學的本質性問題,即數學的計算必須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否則數學是沒有根據的。之所以西方哲學產生這些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的起點不對路。作為哲學,他們認為是主客兩分,而應該主客統一。所謂同一性的問題,就是主體與客體必須是一個,這樣的話,才能說明對於主體與客體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本真的狀態。可是西方哲學對於這種統一始終沒有完成,在物理學上也始終沒法完成。用愛因斯坦的話講,相信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是一切物理學的基礎。可是現在發現這種物理世界不存在,整個物理模型都是主體干預的結果,所以說科學終結了。

那麼哲學呢?由於對存在本身的認識或者說對本體的認識,到了海德格爾的解釋學存在論,對存在的認識他找不到,所以他到晚年提出回到巴門尼德那裡。通過《面向思的事情》或者《回到事情本身》我們可以看出問題所在。他提出的詩化哲學的思想理路,就是說,人類的哲學語言不可以描述存在,只能以詩化的語言來言說存在,就是對於一種變動不居的描述,找到一種變動不居的語言來描述。所以說,從他們的語言能力看,他們的思想能力解決不了語言的問題,其都是主體的時空問題。所以,我提出時間空間是哲學的根本問題。解決哲學問題的根本是要解決時間空間問題,解決自以為是哲學問題唯有從時間空間入手。解決哲學、科學、宗教問題無非是要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我們現在看到,宗教上的混亂就是因宗教已經失落為一種世俗文化了。宗教教職人員比世俗的人還世俗,基督教同樣如此。從中世紀開始,西方基督教的哲學家已經開始反思上帝的問題。如果上帝是萬能的話,他能否造出自己搬不動的石頭,這本身就是對上帝的一種否定。現代西方對上帝的認知,認為上帝是不可以用語言描述的,上帝是不可知的。但問題又出來了,既然你認為上帝是不可知的,你是怎麼知道的?沒法解決!所以宗教走入自欺欺人的境地。大家都知道自身做的學術研究是在自欺欺人,不能傳道授業解惑,但是還在這麼做。宗教是錯的,但是為了掙錢仍然在鼓吹,從宗教學角度來講就是以非為是。創造基督教的思想家發現,西方哲學解決不了人類的自以為是問題,他非常聰明的認為自以為是是人類的最大的弊病,它可以導致人類的滅亡。所以他創造一個上帝出來,以制約人類,上帝的確能夠制約人類自以為是,假如你相信上帝的話。但是在學理上悖論就又出來了,因為這恰恰表明了上帝是最大的自以為是。哲學上的自以為是、科學上的唯科學主義以及宗教上的自欺欺人,使哲學、科學與宗教三者終結。

正是在這樣的人類文化的現當代困境中,以《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能夠解決問題,當然,這需要走出歷史上的解讀誤區與現代的西化歧解。為什麼說《易》能夠解決以上哲學、科學與宗教等問題?就是因為《易》是以「卦」的形式呈現為和中的理路,這就是中道,《易》用中道、用和中的方式把主體和客體統一了起來。這種統一非常完美,陰陽、剛柔和仁義達致完美融合。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形成了六爻之卦。這種統一非常巧妙,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解決了人的生命終極關懷問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命」是一切知識所承諾的最終價值。西方的很多元數學家在尋找世界的數學本質,企圖找到一個世界本源的的數學公式,當發現找不到這種公式時,就寧可自殺。他們研究數學的動力,不是源於世俗的動力,而是通過尋找真理以期安頓自己的生命。正如蘇格拉底所講的,沒有經過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去過的。為什麼活著以及如何活著,數學家期待從數學方面找到真理。當最終找不到的時候,其自殺是因為活著毫無意義,這是很悲慘的現象,西方的很多哲學家也出現這樣的問題。可見,我們人類的安頓生命的問題,已經是非常嚴峻的問題。

以《易》為首的儒學六經,是國學的根本。《樂經》已經失傳了,經典上說,《樂》三年不興必亡,因為從孔子到漢代三百多年的時間,沒有人有那種境界了,所以不懂《樂》呀。如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曲高山流水,二人心心相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個故事說明,《樂》不僅是曲子,而且是一種很高的生命境界,通過樂理可以使得人的內時空的和合。孔子聞韶,可以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這是一種極致狀態,樂之至於斯也。由此引發的問題是,後儒失缺了孔子的人生境遇與思想境界,所以不僅使《樂》失傳,也對六經造成了太多的誤解。這個境界即「內道外儒」的生命修為,而後儒們卻陷在儒道相絀的是非之爭中。

可見,無論古今中外,自以為是是哲學及文化的根本問題。關於自以為是,我想問一下大家,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看過《海上鋼琴師》這部義大利電影,看過的請舉手。好,看來大家幾乎都看過這部影片,那麼,我們就從這部影片講起,剖析人類的自以為是。我是在2005年春節期間觀看的這部影片,觀看之後,計劃寫篇文章,以「生命、音樂與文明——義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的哲學解構」為題,批判人類文明的自以為是。但因時間問題,寫寫停停,到現在也沒有寫完。那麼,今天就以《海上鋼琴師》為題,分析一下自以為是問題。

從哲學角度對《海上鋼琴師》進行解構,可以看出,從影片之始與結尾都反映出西方文化無路可走的狀態和境遇。邁克爾是一位小號演奏師,影片之始,其坐在不知通向何方的台階上,其在反思:到現在也不知道離開維珍尼亞號郵輪,對還是不對?登陸對不對?其對發生的一切久久不能忘懷。這時,片頭展現出二十世紀初葉的場景:嚮往美國文明、追求自由民主的海上移民潮。到達美國、看到自由女神的歡呼、全船的場景表達了人們對於生命自由的嚮往,對美國文明的渴望之情。影片一轉,登陸後的邁克爾卻因窮困潦倒,在一個傍晚,於昏暗的燈光下,來到樂器店賣其賴以為生的小號。下船之後的邁克爾非常窮困,這就造成一個襯托:音樂家通過對美國文明自由文明的嚮往,下船以後卻反而窮困潦倒,以至於要出賣自己的小號來維生。經過和樂器店老闆討價還價,老闆以很低的價格成交。這是一把名牌小號,銅的質量非常好,邁克爾戀戀不捨,要求老闆讓他最後吹奏一次小號。樂器店馬上要關門了,老闆勉強應允了邁克爾的請求。邁克爾拿起小號,非常深沉的演奏起他曾經在台階上回想起的海上的生活與音樂。低沉的號聲響起之後,引起樂器店老闆的注意。老闆拿起一張曾經破碎、從新粘好的唱片,放到唱片機上,唱機中響起了邁克爾所演奏的旋律。這時候,樂器店老版就問邁克爾,這個鋼琴曲是誰演奏的?邁克爾說這是我心中的秘密。

影片以倒敘的形式,開始了邁克爾的講述。影片進入了鋼琴曲作者出生的場景。1900年航行於海上的維珍尼亞號郵輪,在追求自由的人們爭相踏上美國陸地之後,維珍尼亞號郵輪上的黑人鍋爐工在鋼琴上發現了剛出生而被遺棄的孩子,好心的黑人鍋爐工收養了這個被嚮往自由與文明的父母所遺棄的孩子,因為孩子出生於1900,所以給他起的名字就叫1900。1900在船上逐漸長大。黑人鍋爐工死於一次事故,死於一次大笑。醫生講,如果不是大笑不會死亡,重傷的他因孩子學語言表現出的聰明而激動,傷口複發以致死亡。孩子被移民局發現,他卻成功的在船上躲了起來,幾十天之後,以至於人們以為他丟失了,他卻以夜半演奏出的悠揚的綱琴聲,驚醒了熟睡於船上的人們。童年的1900的音樂天賦引起人們的關注,他沒有跟任何人學過鋼琴,他出生於鋼琴旁並被放到了綱琴上,就是這樣被遺棄於追求自由的人們。這襯托出美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本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即無法克服的自以為是。

1900的音樂的天賦是怎麼產生的呢?他雖然沒有受過鋼琴的訓練,但是因為他出生在船上,通過與大海波濤的共鳴,產生了對大海波濤的時空統一性,他自己的身體的生命節奏與大海的波濤中和統一,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這種風格隨著1900的成熟,人生的成熟,理解的成熟,他能夠用鋼琴表達出每位船客的心理狀態。私奔者、偷渡者、國會議員、商人等等,他都能夠用琴聲加以表達。邁克爾所演奏即樂器行老版的唱片中的鋼琴曲,即是1900初戀的琴聲。這也是他第一次錄製唱片,軒窗外面一位女孩純真美麗的神態,引起1900的愛慕,他就用琴聲表達了出來,這片唱片被灌注出來。當1900知道發行商將要複製而加以銷售的時候,他把唱片搶走了。因為這隻能是由他在大海中產生的琴聲與愛情,他要把唱片送給女孩。但是,由於他自己的地位以及心理上的非自以為是,雖然在船上與女孩多次碰面,但他沒有勇氣把唱片送給這個女孩。女孩下船走了,他靦腆的要了她的地址。在又一次的航行結束後,在大家的關懷勸說下——邁克爾的勸說起了關鍵作用,1900決定去找這個女孩。女孩的父親也是個音樂家,與1900有一次於航行中的合奏。 1900穿戴起朋友們送給他的禮服、帽子等準備下船,當走到懸梯一半的時候,他駐足遠眺, 看到了陸地上高樓林立、馬路穿梭,人們熙熙攘攘,他在觀察之後,把帽子扔在懸梯下面,毅然轉回船上。1900當時想的是什麼?作為一個以鋼琴安頓生命的人,我的琴聲應當表達出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我在船上,伴隨著大海的波濤,我的琴聲能表達出這一切。而踏上陸地,面對雜亂無序的所有存在,我卻沒有這個能力。這太可怕了,我只有回到船上。我在船上可以表達出一切,我的琴聲可以適應船上的一切。面對愛情的困擾,在經過痛苦的思索之後,1900決然地把唱片掰碎,隨手扔掉了,是邁克爾把唱片拾了起來,放進了琴匣中。

由於1900高超的音樂天賦與演奏技巧,使每位旅客在音樂中各安其所,完美地到達美國,從而使1900具有了很大影響與名聲,當時1900的名氣非常大,海上竟有這樣的一位鋼琴家,音樂達到了一種至高的境界。這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一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爵士樂發明人來到了維珍尼亞號郵輪,於航行中向1900發起了挑戰。但是,作為一個不自以為是的鋼琴家,1900非常尊重他,甚至聽到他的演奏而激動地流了眼淚。顯然,這就是《易經》《咸卦》所表達的「君子以虛受人」的思想境界,君子不自以為是。1900甘居下風,認真學習爵士樂鋼琴家的演奏,把爵士樂鋼琴家的心態以及琴法都從容表達了出來,保持了一種中和。然而,爵士樂鋼琴家卻非常高傲,甚至認為1900隻能向自己學習,多次嘲笑1900。終於,1900被爵士樂鋼琴家的那種傲慢無禮的神態激怒了,接受了挑戰,把鋼琴演奏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用自己的演奏方式把大海的波濤、船上的震蕩、眾人的心態包括爵士樂鋼琴家的空虛傲慢的心態,全都在鋼琴聲中表達出來了。那種鋼琴的震撼力,對普通的鋼琴家而言,不是兩隻手能彈得出來,而是無數只手合作的結果。鋼琴的物理性能也達到了極限,鋼絲的震動以達到極限,如果超越這一極限,鋼琴就要自焚而毀掉。大家看到當時的鏡頭,鋼琴的琴絲已經紅了,把香煙都點著了。再越界一點,琴絲就要崩斷。這就是說,鋼琴的震蕩不可越界了。可見,即使1900這樣的鋼琴家,他不以為是,他不越界。他要以鋼琴安頓自己的生命,不到陸地上去。因為他知道,陸地上的雜亂無章的所謂文明,用音樂無法表達出來。

因為陸地上的世界,是混亂的狀態,沒有節奏的存在,怎麼能夠用音樂表達出來啊!所以,當維珍尼亞號郵輪退役報廢要炸毀時,1900寧肯與船共消亡,即使死掉,也不下船。邁克爾找到他並勸其下船,1900把自己的非自以為是的音樂理論對邁克爾表達出來,比如琴鍵它有個數列與規則,有音階與節奏,與大海的波濤相和諧,所以,1900的音樂與生命只能於海上、在船上。陸地上的文明,1900看不到規律,用鋼琴演奏不出來,所以怎麼能夠下船那?邁克爾想希望1900到陸地上用音樂重新安頓生命,他堅決拒絕了。最後隨著船的爆炸,1900死掉了。影片描寫了人類文明的悲劇,是編導者對整個西方文明的洞察。這種洞察是什麼,就是人性的自以為是。唯一的不自以為是的一個人,就是1900。1900的這種人生狀態就是我們《周易》中所講的那種和中的狀態,一種典型的不自以為是。通過這個電影,我們要深刻反思西方文明。當邁克爾把故事講完了以後,樂器店老闆又把小號還給了他,邁克爾卻說:錢已經花掉了。老闆說,一個好的故事不是錢能夠買到的。邁克爾背著小號出門以後,步入狹長的、昏暗的小路上——邁克爾窮困潦倒,其生命如何安頓,西方文明向何而去?

所以,既使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六經系統,其也的確實達到了一種極致狀態。例如說現代很多人都愛好古琴,那麼這個古琴它就能夠達到和的狀態。一個好的音樂家,能夠通過琴聲表達人的生命狀態和到他的內時空狀態,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音樂家。當然這也和古琴的質量相關。例如琴版的用料與製作,琴版的儲藏時間、琴的老化時間等相關。古琴我是非常嚮往的,也是非常想學的。我自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開始就非常愛好音樂。包括二胡、京胡、笛子等通過這些樂器調整我的身心狀態。比如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它所表達的那種對於人生的困頓、社會的困頓,如果演奏好的話也是一種和的狀態,也是對我們現代生命的一種描述。從樂的角度講是一致的。當然京胡所表達的是內蘊少了,外在的多了。古琴的特點是其音律和中,值得大家學習。

無論是民間還是體制內,深入研究樂經,尋求適合中國人以及人類生命安頓的音樂不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現在有了物理科學手段,可以進行頻譜學與內時空關係的研究。最重要的是,音樂家本身要達到一種極致的安頓生命的狀態,他才會領會音樂的中和,才會運用音樂的本質,才會使音樂產生對生命的中和作用。

《海上鋼琴師》在藝術上推定了人類的自以為是,承諾了人類應當走出自以為是。但是,從哲學而言,自以為是卻是人類的本能。這就回到哲學上的主體性了,一切存在必然產生於自在的東西,自在的自以為是從人生下來就開始了。人們必須認為我就是我,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人們有自己的時空運動性,當嬰兒會吃奶、會爬、會走路的時候,他的父母以及別人會鼓勵他的這種自以為是,希望他早日成長起來。但是自以為是有一個限度,長大以後應當被限定,應當被規範,使其不要自以為是。《禮經》這部經典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走出自以為是的過程就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過程。解決了自以為是的問題,哲學就消亡了。西方哲學為什麼前赴後繼,不斷產生的新的哲學體系,就是因為始終也解決不了自以為是的問題。哲學是個工具,是人類認識自身與認識世界的工具。現行教科書講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依此邏輯,何以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何以認為是正確的?哲學不是告訴你如何如何,應該是告訴你何以找到非自以為是的真理。可是,找到了以後,哲學這種工具就沒有用了,就要內化。所以,《易》哲學的原理是內化在概念範疇與語境當中。在和西方哲學話語對接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易》哲學外化出來,去進行兩種哲學的比較。不能用西方的哲學範疇與話語形式去推定中國的思想,也不能用中國的哲學範疇話語推導西方。正確的方法是按照各自的承諾與推定進行時空中和,這是一種時空的方法,西方用的是一種形式邏輯的研究,中國的時空觀是一種方式的研究,就是《易》的六爻系統。這種方式與形式的時空統一,即中西哲學的貫通,就會知道那種文明才能真正的能夠引領人類文明。

需要我們做的學術工作是,我們的六經系統在漢代以後產生的問題太多了。孔子當年也有預見。對孔子思想本身的梳理主要是《易》,對《易》經傳的不了解,是誤讀孔子的主要原因。《帛書易》說的很清楚「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我們看到,《易經》版本,亂七八糟,解釋的五花八門。清代總結出《易》學為兩派六宗,互相攻駁,產生的問題,是《易經》不堪使用。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這樣怎麼能行呀!可見,這需要一個正本清源的過程。好在現在出土了《帛書易》,可以對孔子思想進行一以貫之的推定。

雖然西方哲學自以為是,但我們也不能簡單的否定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在時空的形式化方面,已經完成了,不需要我們繼續研究了。我們拿過來就可以用了,這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胡塞爾這些哲學家不可多得,他們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能力,他們的思辨能力在西方哲學系統中達到了一種極致狀態。他們的語言能力、思辨能力、運用文獻的能了,非常精妙。讀黑格爾的書是一種享受,讀康德的書是一種享受,讀《易經》同樣是一種享受。為什麼?他們在不同的領域解決了問題,而徹底的解決了問題的是我們儒學,我們的六經系統,我們的《易經》。

如果想真正的理解《易經》,我建議先讀《易經》的《傳》,不要讀古今中外的解釋,要與《帛書易》相互參照。達到背誦的境界後,再產生自己的理解。我認為,通過我們的研究,應當推定一個正確的版本並加以一以貫之的疏解,形成定本,從而流傳後世。當下的《易經》版本,毛病太多了,自我矛盾太多了,不堪卒讀,不能應用了。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復興任重而道遠,希望大家尤其是青年學子們要勇於擔當,要能夠做住冷板凳,做好紮實的學術工作,共同擔當我們這個民族的也是人類的文化復興,為人類的文明,做出我們的貢獻。時間關係,我今天晚上就講這些。謝謝各位!

主持人:通過鞠老師的報告,尤其是通過對《海上鋼琴師》的哲學解構,使大家去領會哲學問題,我想這部影片的下載率將要很高了。下面的時間,請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及其有什麼問題,可以向鞠老師提問。

問:非常榮幸能在這裡向鞠老師請教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沒有能力去研究這些問題,因為我們的時間有限,我們的精力也有限,外界的環境又是象鞠老師所說,是甲流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和何去向《易經》問道?當我們走出校園的時侯,如何做到「見龍在田」以至於「飛龍在天」?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聽到鞠老師的聲音。

曦:謝謝你!學習易經要首先熟悉文獻,最好要能背下來。我剛才講了,我們比古人有一個優越條件,能看到《帛書易》,可以兩個本子參照閱讀,從而知道後儒們對《易》所做的枝解。當前的國學復興,要做到「潛龍勿用」。因為當下是一陽來複,剛剛開始。現在我們的社會形態、文化形態,現象是甲流,用卦象表達是《否》卦。否極泰來,我們要迎來一個泰卦的狀態。因為我們要順從天地之道即「天地定位」,那麼,六十四卦的第一卦的第一爻即天道之始即「潛龍勿用」。所以,按照這個道理,在做任何事的開始,尤其對學者而言,即是要潛心做好學問,做好學術研究。少說多做,然後到下一個階段「見龍在田」的時候,是你通過「潛龍勿用」的修學而成為大人的時候或者能夠見到大人的時候,有大人出來,你才可以用,方可有所作為,才可以用世,否則不能用。即使如此,還要在時空上把握九三爻的「終日乾乾」亦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什麼意思呢?學問做到了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才可以寫出來,寫出來的前提是什麼呢?是要修辭立其誠,生命就安頓在你的文章中,你的生命能做到,這是所以居業也。由此才可以把文章寫出來,給大家看。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些都是儒家的為學原則。「潛龍勿用」是儒家的首要修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就是「潛龍勿用」,孔子一生,《學而》第一章就是他自己的人生寫照。孔子於《論語》中的承諾與推定,是一以貫之的,孔子是言出必行,所有言論都是自己生命的寫照。「學而時習之」,我很高興,可是周遊列國,不能踐行理論,不能推向社會,沒有人能理解他,孔子也不生慍。《中庸》里孔子的晚年表達,道之不行矣,我知之也,中庸不可能矣,我知之也。但是,有朋至遠方來,來與我論道,我非常高興。沒有人來問道,誰也不了解我,我永遠是潛的狀態,難道就不是君子了嗎?所以,只要把握自己的君子的標準,不憂也不燥。只有到了有大人出現的時侯,君子的學問才能用啊!做到了這些,再去寫文章,再去「見龍在田」,去化成天下。所以,做為當下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要成為一個君子型的學者。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把生命安頓在所作文章之中,做到遁世無悶、獨立不懼。以孔子為表率,內道外儒,為學為人做到一以貫之,做一個君子型的學者,這應當是學者的必須修養,否則,就是在做假學問,誤己誤人。

問:您好!您剛才提到人自己應該追求生命中該追求的東西,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是這樣。亞洲人受到儒家思想熏陶更對多一些,結果卻是亞洲人的家庭觀念等等,束縛了人的個性,非常的不自由,反而是沒有受到儒家影響的西方人可以追求個性。我的問題就是,我們是儒家產生的國家,何以產生這樣的結果呢?

曦:這個結果是偽儒造成的,與真正的儒學沒有關係。西方的確是在追求生命中該追求的東西,但因哲學上的自以為是,完不成「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中國的問題是「偽儒」造成的,兩漢以後的儒學已經是偽學了。尤其是理學對人性的誤解,這主要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了。孔子本意不是這樣,比如說婚姻制度,就是我們現在規定的晚婚,三十之中男,娶二十之少女,《咸》卦之「亨利貞,取女吉」,中男娶少女是當時《禮》經的規定,是符合人性的。即使按現代的婚姻制度,我進行的統計表明,這樣的年齡結婚,生出的孩子聰明健康,而且家庭也穩定。

問:我們要做出某種人生選擇的時侯,往往面臨來自家庭的壓力。西方文明背景下,個人做出的決定非常獨立。我是學外語的,比較了解西方,發現東西方的差距很大,西方人可以獨立做出決定,而東方的我們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常常受到家庭何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沒有自由,這個和儒家思想有關係嗎?

曦:沒有關係。與真正的孔子儒學沒有關係。現在來講,千餘年來造成的後果,與宋明理學關係很大。宋明理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孔子儒學。例如朱子對《易》的解釋有很多錯誤,有的辭句他就不能解釋,他說不知何意。關於自由,根據儒家的觀經典,自由是不可能的。天地都不是自由的,何況我們人類!自由是一個偽命題。真正的自由只能是一種和中狀態。這是一個理性問題,但對於理性的理解是有差等的。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老子講上士聞道,謹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可見,儒道都是承認人是有差等的。儒家講差等之愛,社會結構也是有等級的。這是事實。西方文化與哲學表明,自由、民主沒有本體論的支持。五四時期的思想家只想引進科學和民主,但對當時西方思想界對科學與民主等進行的批判卻視而不見,產生了當下諸多後果。顯然,這需要我們補課呀!這是正本清源的工作之一。

問:鞠老師,說說我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感悟。感覺經典時代,我們無法達到那個高度,經典是怎麼產生的呢?比如《論語》、《道德經》、《黃帝內經》,我們很難能夠達到那個高度。我在讀經典的時候,為什麼感覺只讀原典要比連帶讀解釋要好?

曦:你的理解很到位。我們的語言文字經過幾次演變之後,對漢字的解釋已經失真。傳統社會依賴的權威解釋系統是《說文解字》。現在是新華字典、辭海、辭源等,其對經典的解讀更加失真。現代的解釋遠離了《說文解字》,而《說文解字》又遠離了甲骨文的本意,從而失落漢字形象字的內蘊。而當代的歷史形態、意識形態使我們失去理解經典的能力,在文化的甲流狀態根本無法理解經典。我們的當代教育,把聰明的孩子給教育糊塗了,成了奴性的工具了,這樣的孩子怎麼能讀懂經典呢?只有走出這種狀態,回到健康的狀態,才能夠把握好經典。當下體制對社會生活的諸多制約已經使人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問題在於,六經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所以,生命的體驗或者說把生命安頓與經典統一起來,才是真正理解了經典,這就是說,按照經典的道理做人,即知行和中,而不是僅僅會背頌幾段經典文本。實際上,古今中外,把人的生存道理講的非常通透的,只有儒學六經。

問:鞠先生好!剛才聽了您的講述,您潛心研究的學術很博大。在古代有很多學者選擇歸隱。但是您也關注易中天;您也看電影《海上鋼琴師》;您也關注甲流。我想了解的是,您是如何歸隱的?歸隱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聽眾鼓掌)

曦:看來大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的歸隱方式按照《易》經的方式。《易》經方式是什麼呢?我的概括是「內道外儒」。「內道」即「潛龍勿用」,是在修道、修養自己的學問。修養學問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外儒」即儒家的社會、歷史擔當意識。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達到了什麼程度,就做到什麼程度。不要越界,要達到一種和中狀態,要與當下的學術語境進行對接,否則就是「野」了,那不行。要把握當下的學術動態、文化思想等。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我自己每年訂閱大量相關的學術雜誌。我每年都要訂閱《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學術界》、《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等等,有關中國文化的要訂閱《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等。每期都要認真閱讀。把握當下的學術界,體制內的學者他們在幹什麼?達到了什麼層次?我對經典的解讀,是靠我自己獨創的「承諾推定法」。方法論很關鍵,學術上的誤區往往都是方法論有問題。「承諾推定法」實際上是每個人都在用的方法。例如,你在說,按照《易》理,「說」通「悅」,你只要「說」出來了,你就承諾了是對的,即使在罵人,你也認為是對的,罵的對,心裡是「悅」的,否則就不「說」了。這就承諾了真,你說出的所運用的範疇,都是對其肯定了,你才用。這就承諾了你的主體性與安頓你的生命的本體性,那麼,在範疇上的主體性、本體論的統一,就是你所承諾的。我在安頓生命的同時,自己種點菜,種點糧食,解決自己的吃喝問題。 燒材么林子里有的是,資料充分,有充足的藏書,有大量的時間研讀,這就是我的隱居方式。(大家鼓掌)

問:鞠先生,請問您是以家庭的方式隱居的嗎?是深山老林嗎?在這樣現代的社會,好像顯然是不可能的。在這些年中、這幾十年的生活當中您是以怎樣的生活方式來度過的?

曦:我的隱居有幾個階段與幾種狀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我把「時空統一論」即《時空批判》寫完後,困惑之處是用西方的時空觀、西方的哲學解決不了時空超越性的問題。說到超越性問題,要多說幾句。大家都知道,我們吉林大學的高清海先生。在2002年冬左右,我到東北師大講學,之後在高清海先生的家裡,與高清海先生進行了一次哲學對話,探討主體的超越性問題。高清海先生的貢獻是把馬克思主義轉向主體性實踐研究,探討實踐的理論思維,即實踐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哲學思想。大家知道,馬哲教材有兩種,其中一種就是以高清海先生的主體論、以實踐的思維方式進行編寫的,其打破了教條主義的馬哲,是很大的貢獻。晚年的高清海先的思考主要關注主體性超越問題。在我們的那次對話中,高先生明確說,主體性是需要超越的問題,但是從那裡超越,至今還沒有辦法。大家知道,主體性問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哲學難題,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何以正確即是純粹客觀不是主體的主觀意見,這種證明是需要在哲學上超越主體性的,所以,主體性不但是現代哲學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古代哲學所力圖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問題。在《時空批判》中,通過時空的承諾與推定,我明確知道了主體性是個內時空問題,而超越主體性,唯有從內時空下手,顯然。這將是個長期的課題。為此,必須隱修。超越需要方法論,我從中醫學角度知道其內時空的循經機制,因為我從上山下鄉當知青時,為了給貧下中農治病,我學習了中醫,並從那時開始學習《易》經等傳統文化。我從《易》與道家學說當中感到超越主體性是一們獨特而博大精深的學科。一九八七年我開始到長白山藥水泉隱居,那裡是唐代藥王孫思邈採藥煉丹的地方,是深山老林,在這裡我蓋了個茅草房,近三年的時間,邊讀書,邊修鍊,用《咸卦》與道家丹法,解決了內時空問題,在我修鍊至把身體的所有疾病都治好了,而且以後所有的病因不能侵害我,不能破壞我的身體機制了,身體不會再得病了,並且能抗衡自然的侵襲,達到了「我命在我而不在天」之後,我就出山了。當時正值傳統文化熱,中國文化書院招生,我便參加了「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班」的學習。之後,在九十年代初,在林區小鎮的邊上蓋了一棟150平方的書房,在這裡隱居讀書,離家裡七、八里地,家裡人能照顧我,可以不受干擾的隱居修學。為了長期隱修,需要解決經費問題,隱居之前,我利用自己掌握的無線電電子技術,承包了一個林區無線電修理部,又辦了一個公司,主要經營各種無線電電子業務、醫療儀器、家用電器的零售與修理服務,期間,承攬了幾個較大的無線電通信工程,賺了幾十萬元。這些錢在八十年代初的萬元戶時代,是個天文數字了。本以為這些錢可以夠隱居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就花沒了,錢太毛了,也就是被我們的銀行給河蟹了。(大家鼓掌)

:鞠先生,我想問一個通識教育的問題。在我來聽您的講座之前,在網上查閱了您的簡歷,知道您涉及很多領域,涉獵文史哲、中醫、物理學、電子學、計算機等等,我想問的是,先生是怎們解決跨學科問題的?(大家鼓掌)

曦:我解決跨學科問題,使用的方法是承諾推定法,以此對不同學科進行時空還原,例如把哲學範疇、科學範疇、法律範疇、經濟學範疇等等進行時空還原,進行時空還原以後,就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打通了,在時空上貫通了,所以我給時空進行了哲學定義,時間與空間是人類認識的生成方式,人類的一切知識,是在時空的基礎上生成,所以時空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例如一個計算機模型,它的最基本的物理運算,無非就是電子電路的與非門電路而已,其是非常簡單的一個電路,計算機速度的提高就是決定於在一個物理硅版上能製作出多少個與非門電路,就是決定了在一個物理空間上它能處理的時間量,這就依靠製作工藝、技術的提高,使儘可能在一個物理空間中能製作盡量多的與非們電路。又如,照像機的象素,象素的構成取決於製作技術,在一個晶體矽片上能夠製成多少個光電二機管,就會有多少個象素,象素越高,要求光電二機管的體積越小,顯然這依靠生產技術的提高。所以,這都是時空問題而已。

問:您好老師。當今社會可以說是科技高度發達,咱們國家的強大依靠科技,國家的復興也需要國學的復興,但國學對科技有什麼樣的作用或者是指導?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如果說國學對科技有積極的作用,為什麼近現代的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生,還有就是中國在科技的創新能力,大家都有個感覺,就是中國的學生缺少創新能力,可以說比較差,這是第二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文化里的主要思想就是「忠孝」思想,還有就是「和為貴」,但是,咱們也有一些學者、一些大家,他們提出了其實咱們中國人是不團結的,這個問題請問先生應怎麼解釋?(大家鼓掌)

曦:好!剛才這位同學提的問題是個現實問題,也是很嚴俊的問題,但要解決起來,從學術上講,卻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是一個巨大的學術工程。你的第一個問題實質上是「李約瑟難題」;第二個問題是「錢學森難題」。如此而已!那麼,「李約瑟難題」是什麼呢?大家知道,就是中國有沒有科學及科學性的問題。在「李約瑟難題」出現即李約瑟之前,也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中國沒有科學,是學界的定論,包括我們自己,及其西方的學術界都認為中國沒有科學技術。只從李約瑟通過畢生的研究,寫出了一部《中國科學技術史》之後,他率先肯定了中國古代有科學技術,而且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因為其是近代西方科學才走向的科學階段即有機論。所以,那時中國是先進的、領先於西方的科學,那麼就要問了,為什麼那麼早就產生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反而現在落後了,沒有走向世界的前列。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從比較哲學的角度得到解答。這個解答是什麼呢?中國的科學不是李約瑟所說的「有機論」,也不是西方現代的那種物理化的、機械化的還原論的科學形式,中國的科學是形上性科學,西方的科學是形下性科學。所以,用西方的形下性的科學思維無法理解中國的科學,例如,用西方的思維方式無法正確理解中醫學,對經絡、針灸、辯證施治等等中醫理論,西方他們認為是不可理解的。所以,中醫是不是偽科學,方舟子、何祚庥等人認為中醫是偽科學,應當取諦,由此產生了很多爭論,也表明了以西方思維方式對中國文化產生的誤區。作為反思,當我們質疑西方的自然科學時,質疑這種唯科學主義的思維時,我們將會看到一個事實,自然科學已經停滯一百餘年了,已經停止了發展。所謂發展,只是在技術的應用層面,基礎理論及物理實驗出現了無法克服的困難,有些問題甚至是對經典物理學的挑戰。而西方哲學回應不了這些問題,解決不了科學的哲學問題。例如說,量子現象的測不準原理,哲學應當給出怎樣的界定?什麼原因?哲家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例如,我們中國當代哲學有三大流派,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在我們的主流教材中,在中國的科學哲學教材中,都是以馬哲做為科學的思維方式,認為辯證法的思維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也就是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否定之否定,這樣的一個科學史的過程。我們也可以完全承認它是這樣的發展規律,是辯證法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是這樣的,但是,歷史與邏輯是統一的,這就要求你對當代的自然科學問題給出哲學解答,推動科學向前發展。但是,這一百年來的科學停滯,做為你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必須給出回答,解決這些問題。可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我們很失望,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們在這方面失語了,沒有給出有意義的回答。可見,應當把科學與技術做出一個區分,例如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不過是技術上的提高,晶元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而基本理論並沒有發展。例如說不能把基因作為生命本原,因為物理學的夸克緊閉,使我們不能找到更為基本的存在,這種基本存在我們人類已無法介入,發現不了,所以從基因的角度認識不了生命的本質。所以說我們現在有一個使命感,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不要局限於東方西方,要從人類學的角度找到答案。晚年的馬克思為什麼要研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並寫出了《人類學筆記》?恩格斯為什麼研究自然科學,並寫出了《自然辯證法》筆記?因為晚年的馬克思恩格斯他們認識到,他們以前結論都是從經濟學教度作出的,不是從更為基本的哲學層面,所以他們做了一個分工,馬克思研究主體性問題即人類學,恩格斯研究本體論問題即自然科學,兩者的統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但他們沒有完成這個工作,只是寫出了讀書筆記,還沒有進行整合,沒有形成哲學體系。對此在學術史上有一個爭論、有一個現象,就是愛因斯坦問題,其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所作的否定性評價。當時的情況是,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後,由伯恩斯坦負責第三國際的工作,陸續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當整理出版《自然辯證法》的時侯,因為其是筆記,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否出版,伯恩斯坦就把《自然辯證法》手稿送到愛因斯坦那裡,請其審閱,因為愛因斯坦由於相對論的發現,當時已是世界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閱讀了《自然辯證法》之後,對其進行了否定。由於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西方的一位名字叫胡克的學者寫了一本書,名為《理性、科學與社會民主》,在這本書中澄清了相關問題。愛因斯坦寫到:尊敬的伯恩斯坦先生:遵照您的意願,我閱讀了本書全文。如果說這本書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能有什麼益處,那麼我認為,即使作者本人也會感到可笑。有關這個問題的文獻也可以去查許良英先生等編輯出版的《愛因斯坦文集》的附錄「愛因斯坦年譜」的1926年,上面寫的是,「對《自然辯證法進行了錯誤的評價。就是因為愛因斯坦的這個評價,以至於我們國家在1980年以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是否定的,認為相對論是為修正主義辯護的工具,在此之前,包括蘇聯在內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對愛因斯坦都是批判的,就是因為愛因斯坦對《自然辯證法》進行了否定。這是非常荒唐、非常可笑的事情,這是科學思想史的一個案例。大家可以研究,這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的科學思想教育,我們的教科書上的東西,我們還在上《自然辯證法》的科學哲學課,規定了學分,可是,講不講這段史實啊!不講!為什麼不把這段歷史告訴學生,讓學生們自己去進行反思啊!仍然在講《自然辯證法》是對自然科學的科學總結,但是應該同時告訴學生愛因斯坦是怎樣講的,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得出結論,這樣才對。實際上這個問題很簡單,《自然辯證法》是對當時的物理科學進行的哲學概括,可那時的科學不過是對宏觀低速物理世界的概括,只是在力學、電磁學等角度的物理概括,其是一個非常狹窄的物理空間,只是一個窗口,還不是也不可能是對全部物理世界的反映,所以把《自然辯證法》作為對物理科學整體的概括就存在了問題。例如用《自然辯證法》的原理去解釋「測不準原理」、「夸克緊閉」、「鏡象不平恆」等等,就不可解釋。那麼,就教育問題呢?只所以社會對教育問題很關注,只所以提出了「錢學森教育難題」,其反映的問題是什麼呢?其實,這是個教育的理念問題。作為錢學森提出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其實錢學森看到了並且知道問題的原因,但是作為他一個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在他的地位上,他沒有也不可能說出來。只是向溫家寶先生提出了這個問題。後溫家寶先生找了幾個教育學家研究這個教育問題,給出了幾個答案,我想那些答案錢學森肯定是不會同意的。那麼問題是什麼?做為我們在憲法中體現的教育理念與宗旨,做為教育部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提出的教育的基本原則即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以,最後二個問題的原因皆源於此,簡而言之,是體制問題。(大家鼓掌)

問:《論語》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問如何達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種狀態?自從五四以後,以至於文化大革命以後,我覺的中國社會是一種重文輕質的狀態,我想問一下,尤其是我們年輕人,如何能做到使「文」和「質」達到一個平衡?然後達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狀態?

曦:實際上,當代社會已談不上什麼質與文。能否成為君子,取決於對自己的生命安頓,這就是《論語》的最後一段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是最關鍵的,這是「質」。必須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先要安頓生命。在《繫辭傳》孔子是這麼表達的。「《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就是這段話,要好好研究,去安頓生命。「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作為思想的邏輯則很簡單,這就是黑格爾哲學、馬克思主義所表達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性問題,本質上是時空統一性的問題。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歷史的限定,例如說我的《時空批判》這本書為什麼到現在沒有出版,因為我是對時空的哲學分析,需要創造一些新的哲學範疇,如主在、客在、本在、內時空這些概念範疇等等,這需要對時空重新進行解釋,從而使哲學思想理路成為一種新的體系,已經是質勝文了,是野的狀態了,因為主流的哲學話語系統中沒有,如果用這些主流話語來理解,根本理解不了,所以我不出版,出版了也沒有幾個人去看,也看不懂,在他們看來,脫離了當代的學術背景,是野了。所以,只有在什麼時侯?這就是黑格爾所講的,哲學就象密涅瓦的貓頭鷹,只有到黃昏時才起飛。等到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都開始出現時空困難,認為問題產生於時間空間的時侯,這些學術都普遍性地發生了時空問題,才會有用。那時就不是野了,就是文了。作為個人的生命安頓,要很好地研究《咸卦》和《艮卦》,這兩卦,不要看解釋,因為解釋從荀子就開始錯了,其把《咸》作為婚姻的迎取之象,實質上《咸》講的是從少男少女開始就應懂得的生命道理,是講怎樣安頓人的生命。中醫講的是「七損八益」,去讀《黃帝內經素問》,很好地研究這幾部經典,就會解決這個問題,成為君子。

問:我想問的是我到底是誰?從那裡來到何處去?還有就是我周圍的世界到底是不是客觀存在的?是不是我的一個幻覺?我知道長期以來,西方好多哲學家也在追問,但是沒有辦法解決。我周圍的知識都是都是我的大腦中的反映,那麼到底這是不是客觀存在呢?我怎樣確定我大腦中的東西就是客觀存在的呢?

曦:這個是哲學問題。現在所面臨的社會現象,反映到你大腦里的東西,也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從學術角度講,當年孔子所做的工作,是對他以前的文獻進行梳理。那麼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不僅有孔子以前的,因為當時沒有發現的文獻如甲古文,我們現在有了。我們還要面對西方博大的文獻,都要進入我們的視野,都要進行處理。所以我們不能面對感官現象,要沉潛下來,多讀書。當能夠解決生活問題例如有生活來源,就潛下來多讀書。再就是就有道而正之,不要自以為是,以為我自己想的就是對的。一個是從書本上正,另外一個就是請教老師,我相信在吉大這樣還比較傳統的校園裡,會有這樣的老師,去向他們請教。因為我有一個基本判斷,從《易》經的「卦」的角度來講,我們東北是處於《艮》卦,那麼《艮》卦是什麼呢?在《易》經的推定的是「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所以,從你提的問題來看,你的狀態就是成終成始,就是要找到開始的東西,要否定以前的。那麼我們這個東北的地域,其永遠是成終成始之地。認識到這以點,將來的文化貢獻,一年的四季之始以及一日之始,從方位上講都是從艮位開始的。例如說「戰乎乾」,為什麼是「戰乎乾」啊?「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你看從歷史上歷來西北方不得安寧,因為那是乾位,是戰位。不用《易》的道理去治理乾位,西北則永遠要亂。所以,要想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話,只有好好讀《易經》,別的書都不要讀,註解也不要讀,漢代以後的書也不要讀。你的問題,簡而言之,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不是客觀的,而是主客和中。

問:四書五經好像是解決了存在的,比如卦是存在的,氣也是存在的,但是也沒有解決人類從哪裡來的問題?

曦: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做為孔子的思想是「子不語怪、力、亂、神」。超過人主體性的東西,孔子不講,他知道也不講,記異而不書,比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如此而已,述之而不書,至於河圖洛書是什麼,怎麼則之,孔子不寫。孔子要對卜筮、對神道設教進行轉化,「易有四象,所以示也」,轉化為天地四象,不但超越了河圖洛書的異象,不用它了,且更有普遍性、基本性。你剛才提的問題,還是用西方的概念範疇來解釋中國的概念,例如說氣,中國的範疇中,氣有不同,我們體內有精氣、元氣、衛氣、營氣,有按照經絡循行的,有按照五行五臟循行的、有按照任督行走的,有按上下焦行走的,不同的氣是不同的存在,所以要區分。但氣之本是什麼呢?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一個是生化之源,一個是生化之本。從哲學上論之,氣不是一種存在,不是一種物質,它是和中,氣必須還原到當時的時空中,它才是什麼。比如營氣,是沿著經絡循行的,為什麼要子時之前睡覺啊?因為子時膽經當令,膽經主平衡為中正之官,人應當很好的休息,人通過經絡系統通過膽經的調整要五臟平衡,如果子時你還在熬夜就打破了這種平衡,你用神,在看書,膽經無法對其平衡,久而久之就要產生疾病,產生內耗,這就是中醫對氣及時空的存在關係,你看這是一種存在嗎?因為其具有時空啊!但是卻不是外時空的,而是內時空,是形而上,用西方哲學不可表達。只有用中國哲學的對應和中才能解釋清楚,只有對應於外時空並和於內時空之中,才會理解。例如張介賓講過,「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什麼是疾病啊?偏陰偏陽了。在思維上如果偏陰偏陽,就會在精神上出現問題。建議大家很好地讀《易經》,參照讀《論語》的某些段落,如果能把《易經》與《論語》貫通了,就會很好地理解存在問題。

問:鞠老師您好!有幾個問題向您請教一下,第一個問題您是如何看待台灣的國學?因為台灣較好保留了傳統,啟蒙教育也用儒家的經典,從小引導學生做人,近年他們又在安徽打造文化基地,作一個示範,您對其看法是怎樣的?第二個問題是您如何看待「儒、道、釋」的關係,因為三者的關係是很微秒的,您今天談的是易學與國學,應該也包括這三者,那麼您對「釋」的看法是怎樣的?您認為「儒、道、釋」三者的關係如何結合?

曦:關於第一個問題,有這樣一個提法,叫做第三期、第四期新儒學。以牟宗三先生為一系的港台新儒學在海外很活躍,他們的儒學思想在他們發表的《中國文化宣言》中表達的很清楚。他們上承宋明理學的心學系統,他們的思想理路是一種宗教性的理路,宗教性是什麼呢?即中國文化還能有意義的能發揮作用的是宗教性,希望通過宗教性起到教化的作用,所以這是中國文化能保留下來可以發揚光大的內容,以此來回應西方的宗教。這說明他們的理論位格已經下降很低了。他們已經失去了儒學化成天下的理論氣魄,失去了在哲學層面的思考與作用,已經下降到宗教的層次了。他們對六經文本的解讀,牟宗三先生有以一個概括,他們是以《大學》為本而不是以《易》為本,而傳統上認為大學出自子思。我們知道,六經系統後來演化為十三經,在宋明理學時是四書五經,以四書為前提。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儒家把《易》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但是那一派的學說都沒有以《易》為首,貫通六經。沒有把《易》排在前面,這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現象。回到港台新儒學,他們治學的路子仍然是西化的、西方話語下的治學。港台新儒學的主流思想源於熊十力,他們那一代儒家如梁漱溟等人是為了回應西方,保存國粹,而提出自己的儒學思想,這也就是國粹和國故的概念了。現在反思,當然應該上升到哲學層次,因為西方文明的問題已很嚴重了並且越來越很嚴重了。西方的這種自以為是的文明,繼續下去,就是死亡的文明,就會把我們生存的地球、我們的生態糟蹋的連我們自己也活不了,必然是這樣一個結果。這種文明、這種民主、這種自由,結果就是路易十四所講過的一句話: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現在我們的文化不就是及時享樂嗎?誰管誰呀!「我是流氓我怕誰」!文化甲流!做為「儒、釋、道」三者之間的關係,道學與儒學在基本與最高層次上是一致的,即「無為」,如「潛龍無用」、「群龍無首」等等。關於佛學,宋明理學的程子有一個推定,是什麼哪?佛經的主要思想都在《艮》卦中了,已經把佛學的最高原理都表達清楚了。比如說,佛學裡面的破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由色入相,由相入空,這些承諾都已在《艮》卦里了,「敦艮之吉,以厚終也」,就是「空」的境界,如來本相。可見,《易》經已把佛學包容在內了,搞清這一點,所以儒釋不是互相排斥的,但是要注意一點,在《金鋼經》的理論中,因為其是佛學的第一經典,其和《論語》一樣,是弟子們回想的佛祖的講學,「如是我聞」就是這個意思。在《金鋼經》的表達系統裡面,走出了自以為是。切記,後世佛學,又走進了自以為是。

問:鞠老師,剛才從您的講述中,我感到很多問題的確都迎刃而解。所以,我想問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或儒家思想是完美的媽?沒有缺欠嗎?比方說小國寡民的思想?

曦:這個問題,需要從基本概念上釐清。這個問題是要在哲學上搞清發展觀的問題,或者創新問題。什麼叫做發展?發展的概念是什麼。什麼是創新?在哲學的層面上看,沒有發展、創新的問題。為什麼呢?哲學只不過是在追求我們的所有的表達,能夠是全稱判斷的本質性的存在。這個本質性的存在是自在的。本質是自在,我們是自為,自為是不斷接近自在。用黑格爾的表述是什麼呢?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是一切哲學的起點。當我們的思維接近存在以後,或者思維能夠完全表達存在的時候,思維就正確了。可是作為存在本身,他沒有發展,就是本質,就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作為創新來講,我們不可能去創造出一個本質,因為人是被本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思維也是被本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思維不過是接近本質而已。哪有發展和創新啊!沒有!所以,要慎重使用這兩個概念,當我們在不斷接近本質的時侯,看來是發展了、創新了,但要看到這只不過是一個時空的階段性,對整個時空而言,根本不是發展與創新。不過是通過階段性的努力,找到了本質。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任何一種理論來支持我們找到本質,所以根本就不能談創新與發展了,因為哲學、科學、宗教都終結了,上帝死了、人也死了,這是嚴峻的問題,還談什麼發展和創新啊!可見,所謂的發展與創新其本質是自欺欺人。所以,小國寡民是對道家本質性生存關係的誤讀,原因產生於對創新或發展的自以為是。

主持人:由於時間關係,請最後一個同學提一個問題。

問:《周易》在古代是算卦的書。我在思考現在的文化問題。現在《周易》面對這個時代的紛芸不一,還能解決多少現實問題?《周易》卦爻辭簡約古奧,現代人閱讀是很困難的事情。您是如何學的?我們當代大學生要學的話,應該從哪裡入手?

曦: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對應西方的哲學現象。晚年的海德格爾提出「思」應當回到巴門尼德那裡。因為巴門尼德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存在的概念範疇,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回到巴門尼德就是要從新認識存在問題。可見,這個問題就是,那麼古希臘哲學對現代哲學還有什麼意義嗎?因為什麼?因為古希臘時期提出來的哲學問題,幾千年了,到現在並沒有解決。《易經》也是同樣,易經的表達系統也已經幾千年了,還沒有搞清楚它,還有很多問題。可見,在「意義」的意義上本身是個悖論,因為看懂了《易》,意義就成了假問題!沒看懂是不知其意義的。《易》的意義,在我們此前的歷代思想家包括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所有的思想家,當他們思考出一個新的思想、用一個新的範疇,卻發現,他們的思考,《易》里已經有了,《易》早就就說過了,越不過。就現代人想問題的時候,例如很多成語,都是《易》裡面的。例如說當我們想發明一種新的說法時,但是一看《易》裡面早就說過了。當然也有些是比附的,如「科學易」等等。我覺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就是怎樣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對《易》進行理論還原,對《易》理論還原,挖掘其本意,仍是重要的工作。唯有漢語有這個能力,用西語是沒有辦法的。即使漢語,也要進行時空還原,所以我說時間與空間是人類認識的生成方式。甲骨文也好,六爻系統也好,其永遠是產生在時空的方式上,所以挖掘到時空方式上,就會知道它的本意。例如說上帝的「帝」字,為什麼我不同意「儒教是教說」把「帝」等同於西方的上帝,因為甲骨文的「帝」字有十六種寫法,有的是花的形狀,有的是怪物的形狀,在商人的觀念中,「帝」是對不可理解、不可捉摸的力量所形成的東西的描述。在《易》中,對「帝」很巧妙地進行了轉換:帝出乎震。《說文》解釋帝,蹄也,就是野獸走過的印跡而已。那麼《易》的帝,就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博,水火不相射。問題就都解決了,所以《說卦傳》要仔細讀,文字簡練,意義深刻,是整個《易》的綱領。所有的《易》的概念範疇,如爻也者,效此也者,彖者,斷也,知者觀其彖辭而知過半矣等等。如果把彖辭弄懂了,就理解《易》理的一半了。所以,學《易》的方法是應當先讀《說卦傳》,我建議先以《說卦傳》打通《彖傳》,再從《彖傳》打通《繫辭傳》,從《繫辭傳》再打通六十四卦卦爻辭。十翼系統是漢人搞出來的,所以《序卦傳》、《雜卦傳》不是《易》本有的東西,是漢儒加進去的,可以作為文獻閱讀,但不可用它解釋《易》。 還要參考《帛書易》。需要一個正確版本,當然我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但出版困難,要有一個新的好的《易》學版本流傳後世。希望我們今後能在網上交流,歡迎大家到長白山書院做進一步的學術交流!謝謝大家!

主持人:為了表達對鞠曦先生的感謝,現在請學生代表向鞠曦先生獻花,……。請大家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鞠先生的這次講座。本次講座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的光臨。

(於天寶根據錄音整理)

推薦閱讀:

逍遙遊4-以藝進道
馮驥才:過中秋應注重文化內涵、摒棄不良習俗 --中國國學網
蔡志忠漫畫國學 (下)
國學是什麼
國學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

TAG:中國 | 中國傳統 | 哲學 | 傳統 | 價值 | 國學 | 現代 | 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