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紀念費孝通逝世十周年

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學 點亮生活 』

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費孝通先生

十年前的今天,95歲的社會學家費孝通與世長辭。青年時期就因為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蜚聲海內外的費孝通一生與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緊緊相連;他以《鄉土中國》叩響了新中國的大門;並歷經多年曲折,恢復了社會學與人類學在新中國大學學科中應有的地位和學術水準。許多後輩青年學者所牢記的,是費孝通在年輕時就寫下的一句話:「社會是多麼靈巧的一個組織,哪裡經得起硬手硬腳的嘗試?如果一般人民的知識不足以維持一種新制度時,這種制度遲早會蛻形的。」——他是溫和的改良主義者,也是用一生去踐行自己信念的實踐主義者,他所留下的數百萬字《費孝通全集》,終將成為啟迪後人、滋養學科的不朽財富。

費孝通和江村經濟之路

開弦弓,太湖東岸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村邊一條清河彎彎的像一張拉緊了弦的弓,村子由此得名。開弦弓村的一切從1936年改變,這一年,一個叫費孝通的年輕學生來到村子,從此,開弦弓村另一個名字———「江村」,被譽為「中國農村的首選標本」名揚海外。

1981年,費孝通回顧當時的情形說,進了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對 老師們課堂上講的東西,老實說很不滿意。有的老師搞了調查,但調查來的是很多枯燥的數字,並沒有說明這些數字有什麼意義。於是,「我們商議要自己深入到社會裡去做調查」。

1938年,費孝通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英文名就叫《中國農民的生活》。馬林諾斯基教授在序言中評價:我敢預言,費孝通博士的這本書將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它讓我們注意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

費孝通與《鄉土中國》

作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先生一生心系「鄉土中國」,他對中國社會的理論研究無不「志在富民」。《江村經濟》使得靠桑蠶為生的「開弦弓村」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成為國際社會學界研究中國農村的首選之地。費孝通的另一部力作《鄉土中國》成為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必讀之書,更被國際學界譽為「人類學研究的啟蒙讀本和經典範本」。《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的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費孝通考察湖南吉首少數民族民間織錦手工藝品生產

費孝通與文化自覺

費孝通先生晚年非常關注全球化現象,認為非西方世界要應對全球化挑戰,應該建立「文化自覺」,進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他曾在八十壽宴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設想,精鍊地表達了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張,也指明了達成這一目標的路徑。

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因為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費孝通手跡

所以費先生說,21世紀是戰國時期,以前人類有戰爭,但是從來沒有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出現,20世紀的時候出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他認為這個世界光有衝突是不夠的,強制別人承認你也是不行的,必須要對話,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叫美人之美,只有達到互相尊重,互相對話,互相溝通,那麼人類才能夠共同的有包容性,這個時候才能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費孝通與讀書法

費孝通,1910年出生於江蘇吳江。社會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他提倡學習上也要定期「盤貨」。「盤貨式」讀書法,就是指要隨時摘抄有關資料,並定期將這些資科迸行分類、比較、歸納和提煉,就象商店要隨時進貨.並定期進行盤點一樣。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自學者提出來的,它是提高自學能力和自學成才的有效方法。

「自學者在讀書過程中,大都總會摘錄下一些有價值的資料。怎樣使這些摘錄下來的資料為我們所用呢? 重要的方法就是將這些資料定期迸行分類、比較、歸納和提煉。沒有分類,綱目不分,就會一團亂麻,筆記本就會成為雜記本;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分不清精華和糟粕,選不出最佳的東西;沒有歸納,就會一盤散沙,抓不住要點,總結不出規律;沒有提煉,就不能使知識升華,不能在吸收的基礎上有所創造,這是四個互相有別、相互銜接的過程。學習上的每一次『盤貨』都會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從而有所迸步,有所收穫,有所創造。這一學習過程也就象當「二傳手」一樣,自學者要善於把別人的或書本上的知識摘抄下來,吸收有價值的東西,然後把它調整到適當的位置上.最後才有可能出成果,這也是學習上的吸收、消化和創造過程。」

費孝通在魁閣

費孝通與治學之道

「用自己為標本,看我是如何從社會發展里構築我的學術思想,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發展與變化中間發展我的思想。我這樣做的文章已有多篇:如《四年思路回顧》、《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課題》、《邊區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思考》、《農村、小城鎮、區域發展--我的社區研究歷程的再回顧》、《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都是體現了我的治學之路。一方面自己隨時總結提高,有所反思,另一方面做為學科牽頭人也有責任以身作則起到破題開路的作用。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不是空喊的口號,我們社會學人類學工作者就是要一路看生活,看真正碰到具體的人,從這裡邊去找出一點真正的道理,這就是社會學人類學,離開了實際接觸的人,是不可能有什麼新東西出來的,人的真實生活裡邊有道理都是理論之源。」

「由此我感到無論對學科發展,還是對每個人的學術工作總結一下,都會看到我們前進了多少,取得了多少成績,但還有紮實與不紮實、深淺不同之分。我希望每個單位每個人能從各自現有的基礎條件出發,在一定範圍內,盡自己的能力,先做專題研究、微觀研究,把基礎打紮實,不要一下子把題目搞得太大,急於搞綜合研究。如果第一步做紮實了,第二步綜合研究就會水到渠成做得更好些,不至於落入空泛。我近20年『行行重行行』就是要體現這種治學精神。」


費孝通名言語錄:

1、以「己」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象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2、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觸著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裡藏著本姓名錄、通信簿。在鄉土社會中黏著相片的身份證,是毫無意義的。在一個村子裡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絕不會因之認錯了人。

3、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4、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指石相證」,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徵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餘的,連語言都並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徵體系。

5、私的毛病在中國實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從上到下似乎沒有不害這毛病的。

6、從這方面看去,一個動物和時間的接觸,可以說是一條直線的,而人和時間的接觸,靠了概念,也就是詞,卻比一條直線來得複雜。他有能力閉了眼睛置身於「昔日」的情境中,人的「當前」中包含著從「過去」拔萃出來的投影,時間的選擇累積。

7、如果握在手上的權力並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權力也能得到的話,權力引誘也就不會太強烈。

8、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9、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於頑固和落伍。頑固和落伍並非只是口頭上的譏笑,而是生存機會上的威脅。

10、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1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12、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

13、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

14、在鄉土社會裡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麼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採取文字呢?

15、不知道法律的人卻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

16、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裡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

推薦閱讀:

看張·愛玲畫語(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祭)(18) 作者: 安意如
吳式太極拳宗師王茂齋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祭    2011年  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
今天黛安娜逝世20周年:沒有愛情的人生叫受罪
看張·愛玲畫語(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祭)(31) 作者: 安意如
看張·愛玲畫語(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祭)(15) 作者: 安意如

TAG:人物 | 紀念 | 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