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李國祥: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下文簡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從解決「三農」問題在全黨工作中地位、振興鄉村戰略總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構建現代農業體系、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和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等方面對「三農」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
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世情國情農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在對外貿易和外匯儲備等多個方面穩居世界第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心,並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誰也不能懷疑中國的經濟實力。從我國現代化進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處於決勝期,並向基本建成現代化國家和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
在認識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如何看待「三農」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這意味著「三農」問題關係到農產品供給保障和十幾億人吃飽吃好問題,關係到廣大農村繁榮穩定問題,關係到幾億農民能否同步分享現代化,關係到我國現代化必須要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
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現代化水平已經很高,但現代化的結果往往是鄉村人口稀少,且老齡化,特別是農業經營者高齡化問題十分嚴重。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經營者往往都是70多歲的高齡人。鄉村沒有活力,缺乏投資吸引力,農村空心化和凋敝現象十分普遍。從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來看,大量鄉村人口雖然不斷進城,但往往流向貧民窟。這是為什麼?這就是世界多數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一般不重視鄉村發展,或者雖然認同鄉村凋敝不是好的現代化結果,但是沒有動員能力來推進鄉村發展。現代化伴隨著鄉村凋敝是世界多數國家的普遍現象。
隨著我國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業農村不斷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呈現出不斷減小態勢,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農村絕對貧困的人口越來越少,農業農村農民面貌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仍然相對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較大,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仍待破解,「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表現。
回顧過去,在我國現代化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曾經作出過重要貢獻,為全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提供了充足豐富的農產品,轉送了大量青壯勞動力,為工業化積累了必不可少的資本,還為城鎮化讓出稀缺的土地資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不僅讓鄉村在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充分發展,為農民謀求福祉,而且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和平衡,補齊鄉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短板,縮小城鄉差別,並讓鄉村在新時代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作出更好的貢獻。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必須讓經濟發展起來,實現產業興旺。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趨於下降。我國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9%以下,未來還會進一步下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使需要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鄉村如何能夠給農民帶來增收渠道?如何能夠吸引年輕人,避免空心化和老齡化、高齡化?最關鍵的是經濟發展。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表明,鄉村如果只有農業,經濟發展將是十分困難的。
傳統的不惜資源環境代價、過分追求高產增產的農業發展動能,使我國農業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而多數發展相對滯後的鄉村,其產業結構單一,基本上是傳統動能驅動的農業為主,農業生產經營者不能增收,經濟活躍不起來,從業者越來越依靠留守老人和婦女。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農業上反映為,人們對食物的消費不僅在於滿足吃飽的需要,還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吃得豐富、安全和健康的需要,並且還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農業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追求的新需要。
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提供農產品。無論是農業生產經營者,還是政策導向,往往比較注重對農產品數量的追求,高產、增產仍然是農業發展的主要動能。這種格局必然導致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普通農產品數量多,但價格低迷,甚至經常遭遇滯銷。國家托市收購的糧食品種,往往還遭遇產量高、進口多和庫存增的尷尬。這種格局既不能滿足消費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嚴重製約農民增收,是農業發展必須解決的主要矛盾。
近年來,我國農村湧現出一些新產業新業態,如旅遊和電商,農業附加值得到提升,農村產業蓬勃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新希望,產鎮融合和產村融合促進了村鎮現代化,不僅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而且吸引了一些回鄉、返鄉、下鄉的農民工和城裡人。從長遠來看,轉換農業發展動能,支持農民創業、就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
鄉村振興必須留住青山綠水,要求生態宜居。生態宜居的環境,不僅可以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而且能夠帶來多重效益。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夠,甚至一些地方出現破壞鄉村生態環境的現象。近年來,國家加大農村環境整治,樹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觀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一些地方不僅農民居住環境明顯改善,而且還成為觀光休閑景點,為當地旅遊業發展奠定基礎,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尊重自然,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把生態宜居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和路徑。生態宜居,不僅可以讓農村美起來,而且還為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奠定基礎。
鄉村振興必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成為農民的主流意識,要求鄉風文明。文明的鄉風,不僅讓農村社會更加和諧,而且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支撐。一些地方的農村,文化建設缺失,農民攀比成風,金錢至上,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甚至巧立名目擺設宴席,人情往來讓本不富裕的農民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一些貧困鄉村幫扶幹部忙脫貧,而貧困戶農民則「袖手旁觀」。如何在農村弘揚正氣,形成積極向上的風氣,特別是如何實現脫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解決的難題。建設文明的鄉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使農民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增強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
鄉村振興必須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要求治理有效。村民自治已經實施多年,對於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具有積極意義,但在農村以宗族和熟人組成的社會中,村民自治的弊端也十分明顯,如婦女權益和村內少數宗姓人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這既不利於鄉風文明建設,又不利於凝聚力量發展農業農村。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為鄉村治理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治理有效,才能更好地克服分散、小規模農戶家庭經營的弊端,才能更好地組織動員配置農村資源,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和力量,為實施振興鄉村戰略提供基層組織保障。
鄉村振興必須讓農民能夠充分公平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生活富裕。農民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呈現縮小的態勢,農民在新時代有了更多的獲得感。脫貧攻堅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成為最大受益群體。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仍然存在較大的差別,近年來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還出現了擴大的態勢。收入決定消費,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農村農民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農村優質要素和稀缺要素往往會流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公共資源分配應向農業農村傾斜,並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市場化資源合理地流向鄉村。這樣,鄉村振興才有可能實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能不斷取得進展和實效。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中心問題是處理好家庭承包和發展集體經濟之間的關係,核心是土地制度,直接關係到農民權益、鄉村穩定和發展,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進程。
我們都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是中國改革的標誌。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農業的不斷推進,農業功能和農民在社會中的角色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靠農業維持生計,農民不僅不需要交納農業稅,而且還能夠得到各類補貼,同樣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這是否意味著可以動搖農民的家庭經營?
的確,社會上時常出現有關與農戶家庭經營和小農方面的討論,出現對家庭承包土地第二輪到期後會怎樣變化的疑問。有人認為小農與發展現代農業不相容,小農生產已經過時,主張應「消滅」小農經濟和小農生產。
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就是進一步明確要繼續實行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和家庭經營制度。這不僅有力地回應了社會上的各種爭議和疑問,讓農民吃了「定心丸」,也有助於促進農民承包地流轉,調動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長期投資的積極性。
一方面,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有助於農民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是否自主經營,即使暫時不經營農業而選擇務工,等到需要的時候返鄉回鄉後仍然能夠經營承包地,最大限度地減少現代化給農民帶來的衝擊和痛苦,符合廣大農民的意願,也有助於調動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穩定家庭承包,放活經營權,可以將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培育起來,實現農村土地優化配置。
承包地「三權」分置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創新。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將一方面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特別是保障作為集體成員的農民能夠充分公平地分配到農村集體資產的收益;另一方面將壯大集體經濟,這對於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特別是貧困地區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等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底線。實踐證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舉措。在穩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基礎上,我國還必須面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與農業發展相對滯後且極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這也有助於保障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面對新時代農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必須加快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必須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必須突破「鄉村的產業就是農業」,以及「農業的功能就是提供農產品」的傳統思維模式,最重要的舉措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我國不同鄉村的產業經濟差異十分懸殊,有的鄉村基本上只有農業生產,而有的鄉村農業已經占很小的份額。有的鄉村勞動生產率很低,青壯勞動力基本外出,而有的鄉村勞動生產率非常高,吸納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實現產業興旺,應在尊重不同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差異化的產業發展。鄉村產業興旺,不是所有鄉村產業形態千篇一律。
隨著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現有的糧食主產區和其他典型農區的勞動力與人口將進一步外流外遷,其鄉村產業格局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將會進一步分化。一部分鄉村產業主要是種養融合,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種養產業實現循環發展,供給的農產品主要滿足遠距離市場需求,這類地區將通過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現。另一部分鄉村則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休閑體驗、鄉村旅遊產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的鄉村旅遊和農業休閑體驗等業態發展迅猛,表明農業與鄉村二三產業融合、現代農業與鄉村現代化融合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也意味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潛力無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剛剛起步,多數農村的農民還局限於農業生產領域,時常受到農產品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的侵擾,農業比較效益低且不穩定,主要從事農業的農民還比較困難。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與市場價格關聯度不高,優質優價機制尚未形成,生產綠色優質安全專用農產品的動力機制尚未構建。要解決這些難題,必須依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只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起來,才能避免農村空心化,鄉村產業才能夠興旺。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著力點應是加強農業綠色基地建設和標準化投入,節約農業資源,重點解決田怎麼種和牲口怎樣養的問題。我國一直比較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已近10億畝,這在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和農業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循環農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區域布局上,種植業和養殖業分別高度集中,造成農作物秸稈和養殖廢棄物不能資源化利用和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近年來,我國將南方水網地區生豬生產引導到糧食主產區布局,在農牧結合和綠色生產基地建設方面取得成效。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還需要解決農民濫用化肥農藥的難題,還需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這對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資源節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著力點應是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重點解決誰來種田和飼養。十八大以來的農村全面改革和農村要素市場的培育,使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農業企業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一般小農戶在現代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一般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通過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要素流動和參與分配等方式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是現代農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構件。十八大以來,我國對農業補貼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改革,效果開始顯現,農業補貼政策已經放棄了簡單地刺激生產追求高產增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更加有助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支持適度規模經營政策,有助於改變過度依賴財政投入農業的局面,將金融投入農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助於改變農業投資不足和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價外補貼和多元化收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玉米供求關係的改善,成效超預期。當然,現有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仍然沒有理順,力度仍然需要加強,操作難度仍然需要降低,效果仍然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還必須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越健全發達。我們在認識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一種趨勢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不同環節的作業分工越來越細。近年來,我國各地不斷湧現的大田託管、聯耕聯種、代收代清理烘乾和代儲代加工代銷售等專業化服務不斷湧現,都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表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不僅有助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而且有助於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需要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措施加以支持。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會使農業比較效益明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更強,農村經濟更加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會使鄉村更加美麗,更具有吸引力,促進市場優質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生活富裕意味著農民增收渠道更多,會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讓農民充分分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海證券報
推薦閱讀:
※飯後如何靠牆站立 3個技巧教你瘦成一道閃電-今日頭條
※「9·11」改變的美國與中東:過去,現在-今日頭條
※如何評價今日頭條的短視頻功能?
※大理微故事丨茶亦醉人何須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剛開始我以為拿打火機燒鑰匙 結果非常可怕 請保管好自己的鑰匙-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