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情商的方法

  (1)鼓勵孩子的同情心

  教育孩子同情他人所得到的回報是無限的。同情他人的孩子一般都不會霸道,更能從事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如幫助他人、分擔他人的痛苦等。因此這些孩子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愛,在學校和日後的工作中成功的機會更多,長大以後更能發展與配偶、孩子、朋友的親密無間的關係。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關心和愛護他人,做到行為與感情相符,應該注意並做到以下幾點。

  提高對孩子同情心和責任心的期望。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以後具備同情心、愛心以及責任心,那麼你現在就必須對他們寄予這些希望。家庭規定必須清楚明白,保持前後一致和對所有成員都要一視同仁,必須要求孩子對某些事負起責任。孩子到了3歲就可以要求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甚至幫助家長幹些簡單的家務,如擺飯桌等。隨著年齡的增大,所乾的家務及所負的責任應該逐漸增加,而且不附帶任何獎賞或許諾,這是他應該乾的事。因此,要想讓孩子有思想、愛心,體貼人,富有責任心,就必須做到提高對孩子的期望。

  教會孩子「隨時隨地做好事」。培養孩子同情心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教他們「隨時隨地做好事」。這些好事可能很簡單,如為別人開門、電話問候生病的朋友等。善良是人類手中最有力的工具,只要善於運用,人人都可以輕易得到,而且能量永不衰減。當善良成為一種習慣時,你將發現孩子們會去做更有利於他人的事情。

  讓孩子參加社區服務。讓孩子和家人一起參加有組織的社區服務活動,定期幫助他人,不僅能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品質,也能教會他們許多社會技能,使他們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價值。這些都是高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想讓孩子關心愛護他人,親身經歷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說是絕對不夠的。某些情商技能,尤其是人際關係,只有通過親身體會,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腦中發育出來。

  (2)教育孩子誠實正直

  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幾乎是剛會說話就開始撒謊,有的可能更早些。一般來說,孩子撒謊時,父母們總是忍不住要笑。實際上,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害怕父母生氣,就會撒謊,卻不知道撒謊也是不對的。孩子在2~3歲時,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育都不成熟,還不能看出自己的言行之間的直接關係。對他們來說,行為遠比語言更重要,而語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義的。但4歲起,孩子開始明白,故意說謊而誤導別人是不對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孩子的情商也相應提高,而誠實則不然。研究人員做過實驗——專門測試孩子對說謊看法的改變過程,5歲時,92%的孩子認為說謊永遠不對,75%的孩子說過自己從未說過謊;到11歲時,只有28%的孩子認為說謊永遠不對,沒有人承認自己從未說過謊。

  孩子不誠實有多種原因。小一點的孩子說謊一般是為了免受懲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讓同伴們羨慕。少年說謊更多是為了保護隱私,避免受窘。雖然說謊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習慣性地說謊或對關係重大的事情也不說實話,那就成問題了。因為撒謊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滋長了不信任,損壞了互相真誠的關係。

  讓孩子明白誠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經常說謊的孩子往往出自於父母經常說謊的家庭。另外,管教不多甚至厭棄子女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容易變得不誠實。應該在家中不斷地和孩子談論誠實的重要性。為了保證使誠實成為孩子情商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讀一些強調誠實重要性的書籍,看一些有關的電視節目等。

  教會孩子建立信任感。儘管孩子在10歲以前對「信任」的話題不會有什麼興趣,但是和他們談論這個問題的時間越早越好。可以通過做建立信任遊戲的方法,使相互之間的信任進行充分的討論和溝通;也可以通過父母之間的信任來感染和熏陶孩子。

  尊重孩子的隱私。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隱私,同時父母也必須尊重孩子的隱私。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在於,孩子越來越渴望獨立,辦事越來越遮遮掩掩。而父母卻越來越想保護、控制和指導他們。因此,父母應該列一張表,哪些是他們真正「需要知道的」,哪些是「不必要知道的」。父母和孩子之間越是相互信任,坦率真誠,孩子也就越來越沒有必要欺騙你。

  (3)恰當地使用羞愧和內疚

  根據進化論的觀點,人類的每一種情感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讓孩子對自己有害於社會或他人的行為感到羞愧,是一種改變其行為的合理方式。羞愧和內疚之類的負面情感可以有效地用來塑造孩子的道德行為。其對情感學習和對行為的作用,遠比正確情感大得多。

  羞愧與內疚的價值。當孩子覺得自己沒有滿足其他人的期望時就會產生羞愧,當覺得沒能滿足自己內心的行為標準時就會產生內疚。羞愧和內疚能指導孩子忠實於社會道德標準。羞愧遠比正面感情更能給孩子留下抹不掉的記憶。根據神經解剖學理論,羞愧產生的強烈情感造成大腦登記信息、儲存記憶的正常功能的短路,它能繞過大腦的思維部分——大腦皮層,震動大腦的情感控制中心——扁桃核。因此,任何導致強烈情感的經歷都能在近期影響孩子的行為,從長遠來看,能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

  怎樣利用羞愧感?

  在下面兩種情況下,應該利用羞愧法來教育孩子:一是當孩子做了應該感到羞恥的事情時,而他感情上卻沒有反應,這時應該喚起孩子的羞愧感;二是當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失敗以後,羞愧法應該被當作改變行為的合理方式。實際上,羞愧法不僅表明社會不承認某一行為,而且也包含原諒和重新接受的含義,因而這種方法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利用羞愧法既不是為了表示憤怒,也並非為了報復,而是引發犯錯誤(犯罪)者內心的後悔感,並使家庭和社會最終原諒他。

  怎樣利用內疚感?

  因為內疚是建立在自我內心標準和期望之上,並非「被抓住」而產生,所以比羞愧更能對人產生強烈而深遠的影響。研究證明,人際間的內疚感(更準確地說是「良心」)在控制孩子方面的作用,遠比外部威脅或恐嚇要大得多。實際上,當我們激發了孩子的內疚感時,他們內心對社會準則的理解更嚴格,把自己行為的後果考慮得更嚴重。例如,當6~7歲的孩子在考試時作弊被抓住,父母問他該怎麼懲罰時,孩子會眼含淚花,說3個月不玩遊戲機,一個月不看電視,並多幹家務活,直至學期結束。這些懲罰遠比父母想像的要重得多。即使兒童期已過,內疚感仍能有效地影響其道德行為,而其作用遠比害怕懲罰要大得多。

  作為家長應該牢記:羞愧和內疚不是壞的情感,只要使用恰當,就能有助於培養有高情商的孩子。如何恰當地使用羞愧和內疚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而定。

  2.培養孩子的情商思維技能

  人的思想和認識是改變情感的最簡便的方式。在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父母只需要告訴孩子識別哪種植物能吃,怎麼耕種就可以生存。然而今天的孩子需要掌握另一類生存技能,即父母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運用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來應付日益複雜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壓力。

  (1)面對現實的理性思維

  人們在很多時候往往是自我欺騙,例如,明知吸煙有害健康,但仍有23%的人堅持吸煙;明知坐車繫上安全帶有利於安全,但仍有1/3的人因嫌麻煩而不系,如此等等。人們如此頻繁地干那些自己不應該乾的事,說明大腦的「邏輯部分」發育時,進化過程錯誤地轉了一個彎。慶幸的是,這個彎是可以糾正的。我們可以讓孩子的行為,既有利於他們自己,又有利於別人。

  幫助孩子克服逃避現實的心理。父母經常有意無意地與孩子「合謀」,拒絕承認某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甚至是面對不可辯駁的事實也會如此,有些人更像鴕鳥,總是把頭埋進沙子里。其主觀目的是免於身心受到傷害。豈不知,這種做法往往是自欺欺人,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脆弱心理。作為一個人,我們都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受制於逃避現實的心理,另一方面卻得益於理性思維。如果真想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我們就必須學會幫助孩子面對現實的理性思維。

  幫助孩子直面現實。自我欺騙的對立面是現實的思考,按照事物的真實樣子認識它,並作出恰當的反應和決定。但許多人卻忽視了這一點,因而沒能教會孩子這方面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面對現實。父母總想保護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結果卻更加強化了孩子的逃避心理。因此,不管現實有多麼痛苦,都要幫助孩子正視、面對現實。當父母向孩子們解釋事實,教他們處理問題時,他們就已經明白了一點:父母有能力來面對和應付哪怕是最困難的處境。這就等於無聲地告訴他們:你也能做到。因此,父母不要掩蓋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要掩蓋自己的錯誤;不要害怕告訴孩子真相。

  培養孩子面對現實的勇氣。為了培養孩子面對現實的勇氣,父母必須做到誠實可信。一味地庇護孩子,使他們免受生活中的不順利和無法避免的痛苦,對他們是沒有好處的。要想讓孩子能現實地思考,讓他們誠實正直,唯一的辦法是花時間與他們交談。心理學家認為,給孩子編故事、講故事,是讓孩子們明白現實思考的最重要、最簡便有效的方式,孩子們能從有益的故事中學到人們是如何現實地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的。心理學家建議父母針對孩子的興趣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編些有益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和孩子有共同的特點,在故事中能現實地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講故事的辦法主要用在3~10歲孩子的身上,這時他們喜歡聽大人講故事。但講故事時應該注意:選擇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時間;選擇孩子興趣範圍內的故事;故事應充滿戲劇色彩;講故事時應熱情洋溢,並頻繁地與孩子的目光接觸;鼓勵孩子打斷你,進行提問或評論;故事結尾時,要用讚賞的語氣,讓孩子設想故事的結局,以培養他們的推理能力。

  (2)培養孩子的樂觀主義

  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結果。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樂觀不僅是迷人的性格特徵,它也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的免疫力。樂觀的人不易患憂鬱症,而且身體比悲觀者更健康。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品性,也是可以培養的。

  樂觀與悲觀的區別。為了讓孩子變得樂觀,必須首先區分樂觀和悲觀的思想。樂觀與悲觀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就是對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釋。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能不斷發生的),而且是普遍的(總是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發生)。他們能努力促使好事情發生,而一旦不利的事情發生了他們也能視為暫時的,不具有普遍性的,對其發生的原因也能採取樂觀現實的態度。而悲觀主義者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好事只是靠碰運氣,偶然發生的,壞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釋壞事發生的原因時,也常犯錯誤,或者每件事都責怪自己,或者全都委過於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認同孩子的悲觀想法,就會加重孩子的悲觀情緒。

  樂觀性格是可以培養的。孩子能否養成樂觀的性格,關鍵在於父母是否採用合適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充當孩子的表率,為了孩子養成樂觀的品性,父母必須首先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由於諸方面的原因,如今一代孩子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悲觀。這使得如今的孩子更加經受不起諸如憂鬱症、學習成績差、朋友少甚至身體疾病的打擊,因此必須牢記:孩子們可以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能更有效地對付憂鬱症等身心疾病;只有通過現實的思考,經歷過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挑戰後才能養成樂觀性格;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樂觀一些,因為孩子最容易學到父母的言行。

  3.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往往誤認為孩子遇到的問題越少,才越幸福,越成功。因而難以理解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自己解決問題,以及問題解決以後那樣的欣然與滿足,好像問題越多他們越高興。一群幾歲的孩子在院子里搭個城堡,不厭其煩地做計劃,找紙板、木片、繩子、石塊等,尋找任何可以完成他們的建築奇想的材料。他們會忘記吃飯,不顧颳風下雨,即使搭成以後,得不到父母的讚揚,他們也全然不顧。實際上,解決搭城堡中遇到的困難,更讓孩子們感到滿意和興奮,而城堡搭得好壞,卻是無關緊要的。不少父母有一個誤解,認為智商比情商更能決定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小。研究與實踐證明:社會經歷和對問題的熟悉程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決問題,更多地決定於他們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1)父母言傳身教

  父母是培養孩子能力的第一位權威和老師。孩子看著父母平靜地討論問題,推理、權衡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學習與模仿。否則,如果父母失去理性,喜歡爭吵,憂鬱寡歡,優柔寡斷,面對問題一蹶不振,或幻想問題會自行解決,那麼能希望孩子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呢?

  不少父母在單位、在工作中很能解決問題,但出於許多心理的因素,在家裡便丟失了解決問題的技巧。人們對待點頭之交或者陌生人往往是彬彬有禮,而對於自己的愛人或孩子卻表現粗暴。因此,當父母作為家長承擔起責任的時候,就應該為孩子樹立一個較為完美的形象。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你是一個擁有無限權力的人。

  (2)家庭會議

  人們都認為應該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但卻很少付出努力。有一種方法讓你有機會在孩子面前展現你解決問題的技能,這就是不定期地舉行家庭會議。時間大約一周左右一次,而且是大家都方便的時候,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大家都感到參加家庭會議是必需。於是,你就給孩子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你嚴肅地承擔了作為家長的義務,忠誠於自己的家長職責並想儘力幫助孩子掌握通向成功的情感和社會技能。

  每一次家庭會議,時間可長可短,一般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內容可以是家庭和家庭成員之中遇到的問題、一個電視或電影節目、某種社會現象、孩子遇到某些困惑等。而且還要掌握幾個要點:事先有所準備(確定會議的內容、議題);準時開始和結束;以平等的態度;別人說話時不要打斷;不要批評別人的觀點和感情;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並充分發表見解,但不要強迫;對不正確的觀點,一定要充分以理服人。年幼的孩子走過的人生每一步,都需要幫助、指導和支持。

  4.培養孩子的社會技能

  在孩子的所有情商技能中,和人相處的能力與日後的成功和生活質量關係最為重大。要想在社會中如魚得水,孩子們必須學會了解、熟悉社會環境,並作出恰當的反應。孩子們必須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期望與需要同他人的期望與需要相協調。

  (1)教給孩子說話的技巧

  許多不善於同人相處的孩子都缺乏與其年齡相適應的談話技巧,他們不能用恰當的語言把自己的思想和慾望傳達給別人,也不善於理解別人的需要和想法。由於缺乏談話的技巧和其他技能,因而變得更加消極或者更加霸道,以自我為中心,進而發展成為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教會孩子談話技巧的最好辦法是與家人談話。父母在睡覺之前和孩子交談,或者在飯桌上和孩子進行寬鬆有意義的談話,或者在散步、郊遊中,都是很好的一對一的對話機會。所謂有意義的談話,其特點是實事求是地自然暴露,分享雙方的思想和感情、缺點和錯誤、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及目標和夢想等。對於那些缺乏社交技巧、拙於與人相處的孩子來說,應該進行更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談話。人的會話技能同其他語言技能一樣,可以通過實踐來提高。

  實際上,人們總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談話,任何可能的話題都可以用來討論。例如,孩子喜歡的玩具、遊戲、電視節目等。然後,就要求孩子們自己找話題,並使談話保持幾分鐘的時間。作為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引導孩子暢談自己的想法。讓孩子牢記:社交技能是可以學會的;談話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得到社交門票,從而為他人和社會所接受;會話技能包括介紹自己的情況,詢問別人的情況,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接受對方等。

  (2)學會給人幽默感和愉悅感

  幽默感在人的社交能力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擅長幽默的孩子童年時代就在人際交往方面比較成功,因為人們「很難討厭能讓他笑起來的人」。幽默風趣的孩子更受人歡迎。

  兒童幽默感發育的幾個階段。

  實際上,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樣,幽默感的發育在嬰兒出生最初幾個星期就開始了。在嬰兒6周時,你就可以和他玩藏貓咪,用一塊手絹遮住自己的臉,然後迅速拿開,孩子就會沖你笑。我們天生就知道怎樣讓孩子笑,而且其方法往往是無師自通的。

  對2歲以前的嬰兒,幽默的基礎是身體的不和諧性。例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把鞋子當成帽子戴在頭上,會讓他與大人大笑不止。3歲的孩子就會發現,純粹語言本身也會很有興趣。剛開始,他會發現叫錯名就非常可笑,例如,把「腳」說成「手」,把「貓」說成「狗」,把「媽媽」喊成「爸爸」。重複也會使笑話更可笑。3~4歲的孩子會發現,概念的不和諧也會使人大笑不止。例如,一個3歲的孩子把瓶子放在嘴裡並不可笑,但爸爸這麼做就太可笑了。5~7歲的孩子語言能力更強,逐漸明白許多詞語有多種不同的含義,而且開始講有雙重含義的謎語。8~12歲的孩子,每個人都會有許多笑語要講,而且迷戀現成的謎語,許多孩子為自己能記住許多謎語和笑話而感到自豪,經常可以看到,全班同學比著講笑話,看誰知道的多。進入中學(13歲)以後,孩子們的認識能力已經比較成熟,能夠看出象徵意義上的不和諧性,雙關語和笑話的形式更加成熟,而且這些幽默感就逐漸變成正面課堂行為,而被視為一種社交才能。

  幫助孩子將幽默用於社交。

  孩子的幽默不僅使家庭氣氛和諧愉悅,同時還會應付特定的精神問題和矛盾。幽默可以應付生活中的壓力與痛苦,可以使孩子在尷尬處境中不失面子,可以對付憤怒的情緒,委婉地表達難以出口的意思。幽默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社交技能,也是應付許多人際關係矛盾的重要辦法。

  用幽默感來減輕壓力。當感到壓力和精神緊張時,要在孩子面前利用你的幽默感進行緩解,如爭論中插一個笑話或者做個鬼臉等。

  用幽默感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寬容的品性。幫助孩子區別敵意的和非敵意的幽默,這會有助於培養他的容忍力和尊重他人的品質。必須讓孩子了解,幽默既可以愉悅人,也可以傷害人。例如,別人的種族、宗教信仰、倫理觀以及殘疾、生理缺陷等,是不能取笑的。如果開了這方面的玩笑,對人有更大的傷害。因此,應教育並鼓勵孩子尊重別人的感情。

  怎樣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呢?

  鼓勵孩子玩。培養孩子幽默感的最簡便有效的方式就是玩。孩子們都喜歡完全忘我,看上去很是愚蠢的遊戲,如打水仗、捏泥團、捉迷藏、打雪仗等。總之,應該鼓勵孩子盡情地玩,就像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一樣,當然要掌握好時間。

  講笑話。全家人應該常在一起講笑話和猜謎語,如果能講有趣的故事、做詩、畫幽默畫就更好。自我創造幽默是培養幽默感的最佳方式。堅持幾年,就會從中得到無窮的愉悅。

  作為家長應該牢記:幽默是人們一個重要的社交技能;幽默是人類(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最受推崇的品質;儘管孩子講笑話和使人發笑的能力因人而異,但每一個孩子都有欣賞幽默的才能。

  (3)幫助孩子學會交友

  心理學家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對孩子性格發育的重要性,認為孩子的性格發育和他的人際關係的總和是相等的。當然,孩子的人際關係首先開始於與父母的相處,包括同齡人對他的影響。孩子到了7~8歲時,就開始脫離父母的影響,越來越看重同學和朋友對他的喜歡、贊成和支持。儘管他們的感情食糧理所當然地要從父母身上汲取,但從朋友身上也能得到意外的情感與精神的源泉。兒時的友誼影響孩子的交友習慣、自尊心等,其程度幾乎相當於父母的撫育和愛。否則,如果孩子失去了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受(尤其是在上小學時),那麼即使日後取得了很大成功,也終生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和不滿足感。

  孩子的交友技能在兒童期過後就很難再學會了,它有些像學習游泳,對蹣跚學步的幼兒來說極其容易,但若童年時代失去了機會,等到成年時再學就比較難了。當然,儘管孩提時代沒有朋友並不註定成人後就會孤單,但應該承認,有些情商技能的發育是有時間性的,正常的時間的過去,相應的技能就會變得很難學會。

  孩子學會交友的過程,可以分為互相交疊的四個階段,在孩子交友的不同階段,父母應給予不同的幫助與指導。

  ① 自我中心階段(3~7歲)。這個時期的孩子常把在一起玩或僅僅離得比較近的孩子當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這時孩子尋找朋友就是為了有用;對方有他喜歡的玩具,或者自己不具備的特點等。通常,這個階段的孩子更擅長開始社會交往,而不善於影響別人。這個階段,父母應設計一些活動,邀請性格相近或有共同興趣的孩子參加。活動中,孩子們如何相處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在一起了,這種共同的經歷為日後的社交技能打下了基礎。當孩子上學以後,就會更願意和同齡夥伴相處,這時你仍然不斷地出現在他們的左右,對他們是有害的。

  ② 滿足需要階段(4~9歲)。這個時期的交友過程更多地由利益決定。他們會把朋友作為一個人而不是根據其擁有的東西或住的遠近來衡量,由於朋友能滿足某些特定的需要,這時的孩子仍是出於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為了共享玩具或得到一塊餅乾,他們會成為朋友,但互惠不是主要目的。由於交友成了在家庭之外滿足個人需要的一種方式,相同年齡的孩子會相互吸引。由於交友主要是為了滿足眼前的需要,因而無法同時交一個以上的朋友。這個階段,父母應該對他們強化朋友的價值,看重孩子之間的友誼,鼓勵他們交往。如果你的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表示出正面的積極情感,即使你對對方表示懷疑和擔憂,也千萬不要否定和詆毀對方。而且,孩子被他人取笑或欺侮後,懷有一些負面情緒,你也決不要火上澆油。不要鼓勵孩子抱怨同學,否則就會強化他的孤僻。你只要當個好聽眾就可以了。父母應起帶頭和表率作用,經常和自己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朋友,你們一起做的事,為什麼朋友對你很重要等。讓孩子參加你和朋友的活動,可以讓他們親眼看到你們如何相處,以及友誼對你們的重要性等。

  ③ 互惠階段(6~12歲)。這個時期的孩子交友的特點是互惠和平等。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同時考慮雙方的觀點,非常關心平等的問題,因此評判朋友時就有了非常明顯的比較,誰為誰做了什麼。正是因為互惠的關係,這時的友誼局限於一對、小團體或小派別。這個階段父母的參與和支持,會給孩子以滿足感和安全感。當孩子們在交友相處的過程中,體會到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感受時,你的知識和經驗就會使孩子大大受益。孩子與朋友相處出現危機時,你過去或現在的經歷會給他們提供一些教益。但不要給他們任何勸告,應秘而不宣。應該讓他們養成容忍他人的品格,忍受親密朋友的不可避免的傷害,自己決定如何處理這些負面感情和經歷。不管他們最後如何決定,是保持還是放棄這份友誼,還是尋找新朋友,都是正確的。只要不是就此避開同伴、離群索居就可以。

  ④ 親密階段(9~12歲)。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保持相當親密的朋友關係。他們對朋友的表面行為不再注意,轉而關心其內在素質和幸福與否。心理學家把這一階段視為所有親密友誼的基礎,認為這時的孩子如果找不到親密的朋友,那麼到少年甚至成人時代,就很難再找到真正的親密夥伴。這個階段,朋友之間通過共享情感,分擔問題,解決矛盾,會形成深厚的感情紐帶。孩子們終生不會忘記。在許多情況下,這種友誼能維持終生。當孩子有了親密的朋友以後,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導。確定與孩子年齡適應的限制,灌輸適當的價值觀,鼓勵孩子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發展。同時,這時孩子對你的依賴日益減少,你一方面覺得解脫,而另一方面卻又感到失落,這是很正常的。

  童年時代,每個階段友誼深淺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相互間是否分享個人的私事或情感,而這些是不能告訴別人的。心理學家認為,分享個人私事是發展令人滿意關係的基本要素之一,對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好處。父母在幫助孩子學會交友時應該牢記:擁有一個「好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這會影響他日後的人際關係;保證讓孩子有機會掌握與年齡相適應的交友的技巧。

  (4)鼓勵孩子參加群體

  孩子學會交友後,融入同性團體的能力便成為他構築良好社會關係的支柱。孩子到3~4歲時,就開始願意加入群體。剛開始,對性別無所謂。但到了4~5歲時,便開始傾向於同性夥伴了。到了6~7歲時,孩子們就開始意識到,屬於某一群體使他有精神的歸宿感和安全感,可以增強自信心。這時,孩子們從群體中主要是尋找玩伴。到了7~8歲時,就開始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成人世界。到了9~12歲時,孩子們對群體的興趣會空前地高,並且幾乎全部是同性群體。孩子若被同伴排斥在外,那將成為自己一種最痛苦的經歷,成為在被問及童年時他是否「幸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參加群體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父母自己加入群體,為孩子做榜樣。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的力量以及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如果父母願意參加各種群體,並對此有積極的態度,就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喜歡網球運動,經常穿著運動服在房間走來走去,並且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孩子必然會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母勉強參加了某種業餘愛好群體,每次活動回來都抱怨不停,對孩子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負面影響。為了讓孩子充分了解群體的價值,最好的辦法是帶領孩子一起參加。例如,一起參加音樂會、演奏會、聯歡會、戶外活動、業餘愛好團體等,從中會享受到無盡的快樂。

  讓孩子在家庭中充當某一角色。孩子參加的第一個群體便是家庭。儘管家庭與孩子的同伴群體不同,但可以為孩子學會社交技能鋪平道路,孩子也不會擔心被拒絕。家庭會議就可以被看作一個群體,能讓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當計劃全家周末郊遊時,孩子就可以發表意見,父母對此應加以考慮,逐漸地孩子就學到了正常的社交本領。所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是很重要的。

  鼓勵孩子參加特定群體。當孩子到了7~8歲以後,應該鼓勵他們參加各種類型的群體。例如,以特定技能為特點的群體:運動隊、樂團、弦樂隊、計算機俱樂部、棋類俱樂部、舞蹈班、藝術俱樂部等;以興趣為特點的群體;業餘愛好團體;以性格為基礎的團體;非競爭性體育俱樂部、自然科學班、人文科學班;社區服務團體;學雷鋒小組、志願者小組等。應該特別注意:與同伴群體相處,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將會影響孩子進入少年和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家長雖然無法強迫孩子與他人相處,但可以通過自身榜樣表率的作用告訴他,朋友在你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鼓勵並確保你的孩子有機會與同齡且興趣特點相近的同伴相處,以便孩子們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

  (5)教育孩子對人彬彬有禮

  對情商而言,培養有禮貌、尊重人、談吐優雅的孩子,其重要性怎樣講也不過分。實踐證明,人們都喜歡有禮貌的孩子,而被喜歡的孩子往往其學習成績也好。

  為了培養有禮貌的孩子,就要對他們的舉止行為規定一個標準。即使你感到標準已經定得夠了,也還是要再嚴格些。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容忍孩子傲慢無禮、粗魯庸俗的舉止行為,任何情況下都不是借口。你確實想培養孩子的這一情商技能,下面設計的「孩子行為舉止測試表」對你會有所幫助。

  把「孩子行為舉止測試表」複印幾份,至少找5個人(包括父母、親戚、朋友)填一下,也讓孩子自己填一份,然後計算平均分。50分為完美,35分以下,每少一分,就多了一個黃牌。

  如表5-1所示。

  表5-1 孩子行為舉止測試表

  孩子的姓名

  給下面的每句話打分,打分的標準是:總是=5;大多數時候=4;有時=3;很少=2;從來不=1。

  在符合孩子情況的一項上畫圈。

  總是 大多數時候 有時 很少 從來不

  1.做事準時 5 4 3 2 1

  2.待人彬彬有禮 5 4 3 2 1

  3.飯桌上行為得體 5 4 3 2 1

  4.不與人頂嘴 5 4 3 2 1

  5.不打斷別人說話 5 4 3 2 1

  6.把「請」、「謝謝」掛在嘴邊 5 4 3 2 1

  7.收到禮物後寫回謝條 5 4 3 2 1

  8.耐心地等待輪到自己 5 4 3 2 1

  9.隨時隨地體貼照顧人(如替人開門等) 5 4 3 2 1

  10.尊敬和關心別人 5 4 3 2 1

  平均得分

  如果你的孩子得分比你想像的低,請一定記住:禮貌隨時隨地包括在具體行為之中,通過糾正孩子的日常行為可以使他改起來更容易些。一旦在家庭中確立了禮貌的要求以後,就要表揚和稱讚孩子好的行為,而遇到孩子不好的行為,則要立刻予以批評和指責。在給出的要求孩子都做到之後,就再換上幾條新的。有的孩子需要用這種方式堅持一段時間,而有的只需要一次就行。孩子的觀察能力極強,而且都想取悅於父母。如果你的規定都清楚明了,又以身作則地堅持和貫徹它們,孩子很快就能學會並養成習慣。

  5.教育孩子學會自我激勵

  能夠自我激勵的人就能夠面對困難,也渴望克服困難。對大多數人來說,自我激勵是辛勤、勤奮學習與工作的同義語,而辛勤又會使你走向成功,從而帶來極大的自我滿足。那些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而獲得成功的人,最能完美地體現自我激勵和堅強決心的精神力量。

  (1)教會孩子期待成功

  有自我激勵心的孩子期盼成功,也會為自己確立較高的目標。相反,缺乏自我激勵心的孩子目標有限。一旦孩子認為自己的水平只能夠得上「平庸」,那麼他就不可能得高分,無論自己的智力如何,他就會有意無意向平庸靠攏。實際上,孩子的自我期望開始於家庭,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們也就漸漸把這些期望變成內在動力。因此,如果我們真希望孩子成功,就要通過言行表現出來,把父母的期望傳達給孩子。例如,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給他。這樣能增強他們對自己的信任感。他們會明白,自己某一特定行動會得到某種預期的結果,通向成功之路是靠他們自己的堅定決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構築的。

  讓孩子掌握並控制自己的表現。培養孩子掌握和有意識地控制自己表現的能力,會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自我指導能力,從而使他們更加具有獨立性。同時,父母必須考慮,如何獎勵(通過表揚或其他方式)孩子獨立乾的事情。對於孩子的積極表現,適當地讚揚和外部獎賞有一定的作用,但過度強化這種做法,反而讓孩子覺得學習和做好事情不過是爭取外部獎賞的過程,逐漸地這種做法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強化必須在絕對必要時才能進行,而且也不要太多。

  自我打分也會增強孩子對自我表現的操縱感,從而提高自我激勵的程度。具體做法是按5分標準自我打分,1分代表事情沒幹好,5分代表事情做得非常好。在孩子做某種事之前就告訴他,你要根據自己的表現打出分數,並規定最低分數標準。結果,孩子對自己判斷以後,不僅加快了做事的速度,而且對自己做事的方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另外,還應教會孩子如何確立和實現目標,把一項任務分解成幾個可操縱的小部分,也就等於成功地控制了時間,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激勵精神,同時也使任務由難變得容易。

  要結合孩子的興趣和學習方式。孩子和成人一樣,如果他覺得所學和自己的生活休戚相關,那麼學習起來就積極主動得多。學習內容決定了孩子是否能接受,這也是情感的最基本前提。另外,讓孩子通過親身實踐來學習十分重要。孩子通過參加社區活動、相關工程、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老師定期指導等方式來學習,更能激發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學習起來更加積極主動。經常給孩子分配一些集趣味性、驚喜與想像於一身的複雜任務,每一次結果都不同,這樣就能保持好奇心長盛不衰。

  教會孩子期待成功的要點。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高,這樣孩子的自我期望也就相應提高;要求並督促孩子勤奮學習,多花時間做作業,幹家務,閱讀書籍以及了解外部世界;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掌握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教會孩子如何把目標進行分解,從而分配和支配時間;不要一味地責怪學校做得不夠,父母應該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多花些時間。

  (2)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讓孩子認識到,努力與能力是同義語,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會獲得成功。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這是天生的。如果一個人想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只要努力就行。加倍努力就可以彌補某一方面能力的不足。孩子們不僅要玩簡單有趣的遊戲,還應該參加有挑戰性、能將他們提高一步的活動。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滿足他們內在的興趣。孩子們還必須做到即使面對困難和煩惱,也應該堅持不懈地努力。要讓孩子認識到,挫折和單調乏味是創造性工作必須的內容,只有學會應付這些,日後才能成功。孩子要想成功,必須學會接受失敗,感覺痛苦,然後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每一個過程都不能迴避,否則就無法養成持之以恆的性格。失敗和痛苦是構成最終成功和喜悅的最基本元素。

  6.培養孩子非語言交流的技能

  研究發現,在情感交流中,語言只佔一小部分。心理學家經過一系列研究發現,在面對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內容是由非語言暗示的,如面部表情、姿勢、手勢、體態、眼神等;38%的內容由聲調錶達,只有7%的內容是用語言說出的。

  (1)孩子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

  孩子不擅長非語言交流,比實際做錯事還可怕,其更加妨礙孩子的社會交往。因為在實際交往中,孩子如果說錯了話,別人會覺得他沒受過什麼教育,或者不夠機靈,而如果孩子在非語言交流中犯了錯誤,就會被當成怪人。所以,當一個人在語言交流中出錯時,人們一般會考慮他們的智力因素,而如果在非語言交流中出錯,人們則更傾向於考慮他的精神狀態穩定與否。和無知的人在一起是一回事,而和精神狀態不穩定的人相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因為這樣的人會威脅到人們的安全。

  孩子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他總是在不斷地用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與人交流。儘管非語言交流並沒有統一標準,但也有一些約定俗成、不成文的習慣,如果違反了,則會非常惹眼。設想你和一位八九歲的孩子同乘一個電梯,他背對門站著,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你,或者緊貼著你(實際上,電梯內有的是地方),那麼你馬上就會有一種這孩子「不正常」的感覺,儘管你不說出來。

  (2)孩子非語言交流的一般困難

  孩子非語言交流最容易遇到的是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① 談話的方式和語調與其他孩子不同步,互相都會認為對方說話的樣子很 奇怪。

  ② 人際間的距離。與對方離得太近、太遠或者不恰當地拍對方,都會使對方感到不舒服。

  ③ 體態和姿勢。體態是孩子們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內容,太隨便或太懶散的姿勢,都會被視為不禮貌。

  ④ 目光接觸。在雙方談話過程中,注視對方面部的時間占整個談話時間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會被視為不禮貌。

  ⑤ 聲音。無論是語言(語調、聲音高低和強弱)還是非語言(嘆息、呻吟、雜訊等)情感交流,聲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孩子情感有1/3的內容是由所謂的超語言來傳達的。即使像清清嗓音之類的小習慣,也會招來社會的反感與拒絕。

  ⑥ 物質因素。孩子會利用諸如衣服、髮型、小珠寶等服飾、首飾、髮型來傳遞社會意義。有的孩子把外表看作謀得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而有的孩子卻漠然視之。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外表對他人有可能產生的影響,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3)教會孩子非語言交流技能的幾個遊戲

  ① 「消音」遊戲(7~12歲)

  從電視上錄下一個適合於孩子年齡觀看的電視劇,然後把聲音關掉,只讓孩子看畫面,要求他們描述劇中人物的情感。當然孩子說出演員的某個表情、體態或姿勢所體現的情感,就記1分。然後加上聲音重新播放這一鏡頭,來檢查孩子的答案。

  ② 情感字謎(6歲以上)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員參加,先準備好20張卡片,每張寫上一種情感,如快樂、傷心、害怕、擔心、恐懼、瘋狂等。由年齡最小的開始,任取一張卡片,然後在3分鐘內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說話,其他人猜測,猜中都保留卡片,並由他繼續進行下一輪。遊戲結束後,卡片最多者就算贏。

  ③ 猜測情感(5~10歲)

  把某一句話談5遍,用錄音機錄下來,每遍語氣都不一樣,表達5種感情。例如,「你可以去了」可以表達歡喜、疑問、氣憤、憎恨、恐懼5種感情,孩子猜對1種得10分,然後讓孩子說一句話,努力學慣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每次努力成功得1分。

  父母在幫助孩子學習非語言交流的技巧時應牢記:讓孩子學習閱讀非語言情感,使他們理解情感交流的每個細緻之處;情感交流需要對別人的和自己的語言方式(如體態、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語氣等)都非常熟悉,孩子了解了自己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這樣簡單的事,就會使老師、同學對他產生好印象;情感交流也包括人們說話的方式,有些孩子在這方面比較欠缺,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理解語氣、講話速度等所表達的感情。

  7.培養孩子自我控制情感

  如今的孩子面對的最普遍的情感問題都與控制憤怒有關。必須訓練孩子認識和了解情感在身體上的反應,這樣才能學會情感的自我控制。孩子在生氣時,臉色通紅,身體發緊,處於過度緊張狀態,在姿勢、面部表情和體態上都有表現。成功的訓練方法是讓孩子首先認識這些標誌,然後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體平靜下來。更直接的訓練情感控制的方法是運用新的認知技能,如利用協調、同伴調停來處理同學間以及師生間出現的各種矛盾。孩子掌握協商和同伴調停的技巧,對控制自己在家庭和學校里的霸道行為非常有效。

  在培養孩子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時應該牢記:控制情感,尤其是控制憤怒和侵略性,是孩子今天面臨的最普遍的情感問題;從進化論來看,人類易怒、好打架的脾性保證了人類的生存,但如今,孩子暴躁易怒並表示出來就非常危險了;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協商和調停的方法來解決矛盾和衝突,幫助孩子抑制與控制憤怒和侵略性情感。

  8.幫助孩子治療精神創傷

  (1)孩子精神創傷的原因

  孩子遭受精神創傷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孩子會因為某一件事受到傷害,諸如目睹暴力、颶風、洪水、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奪走家園,家庭成員的去世,父母的離異,或僅僅是在醫院裡呆了幾天,或者是因為一次考試成績很差,都可能導致孩子精神上受到創傷。

  (2)孩子精神創傷程度的檢查

  如果孩子經歷過某件可能對他造成傷害的事,那就應該估計出可能的傷害程度。下面的調查表可以幫助你對孩子精神創傷程度作出估計,只要有一個癥狀持續一個月以上,就應該接受專業治療。

  孩子遭受精神創傷檢查表

  孩子姓名 檢查日期

  孩子表現出明顯的恐懼和焦慮感,在此之前沒有明顯的原因不會出現。

  孩子離群索居,對別人明顯表現出不信任。

  孩子憤怒、霸道,其程度遠遠超出以前。

  孩子行為異常,如抽搐、結巴或古怪。

  孩子不斷在表現出憂鬱癥狀,如哀傷、獃滯、暴躁、多動。

  孩子深度的內疚和自責。

  孩子經常抱怨不舒服,如肚子疼、頭疼,或其他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疼痛。

  孩子突然對學校和學校作業失去興趣。

  孩子的吃飯睡覺習慣有明顯的變化。

  孩子自虐、自毀,有事故傾向。

  孩子的行為「嬰兒化」。

  (3)孩子精神創傷的治療方法

  讓孩子談談所發生的事。通過談談所發生的事,鑒別他的感情。剛開始也許會讓他們更加煩躁,但從長遠觀點來看,這樣做會幫助他們減輕癥狀。

  讓孩子不斷重複積極正面的語言,以強化這樣一種信念:「我已經從一次創傷中生存下來,並能戰勝其影響。」這些話有:

  「我很好,我沒有受到……創傷的傷害。」

  「儘管經歷了……創傷,我仍然繼續生活。」

  「只要我需要,我就能從關心愛護我的人那裡得到支持和幫助。」

  每日做「精神掃描」,來幫助孩子發現身體的痛苦癥狀。方法是:在精神上從頭向下檢查,注意頸部、胳膊、軀幹和腿部的緊張感。

  鼓勵並指導孩子每日做放鬆活動。如果孩子有緊張、疼痛、不適癥狀時,這麼做尤其有效。具體方法是,讓孩子坐在一個舒服的椅子上,慢慢放鬆身體的每一塊肌肉。一般說從身體中央開始,向四周延伸(如從胸肌開始,至腹肌、背部肌肉、胳膊、腿、手腳等)。與此同時,指導他慢慢地深呼吸,想像自己正置身於一個熟悉平靜的環境之中,如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享受著拂面的微風,草地的清香,以及露珠輕落在肌膚上的清涼愜意。這些能幫助孩子擺脫白天的煩惱,使身體進入休息狀態。

竇勝功,周玉良


推薦閱讀:

在現實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像極限挑戰中黃磊那樣的神運算元?
到底該不該對人有高低優劣的看法,該不該因為比別人優秀就覺得高人一等?
怎樣可以改變自己不被人喜歡的狀態?
徐靜蕾:你,不必討好所有人

TAG:孩子 | 情商 |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