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大控股(00165.HK):光大集團重組留下的歷史性投資機會
一直以來,我都不大喜歡控股型公司,香港有太多的控股型家族公司了,經過這些年的投資者教育,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定價體系,由於大股東普遍缺乏激活價值的動力,呈現來的結果就是多元折價,不能直接算控股權益,如果一頭扎在控股權益的價值里,很容易就掉進價值陷阱裡面去了。
財報季刷財報的過程中,不經意多看了中國光大控股(00165.HK)一眼,發現這哥們有幾個神奇的地方:
1)雖說是光大集團旗下,但是國企命名不是隨便改的,這麼個二級專業公司,怎麼叫了老爸級的名字(控股);
2)這麼個二級公司旗下居然持有:24.71%的A股光大證券股權(市值176.88億),3.37%的A股光大銀行股權(市值63.98億),平級公司卻大比例交叉持股;
3)2016年公司獲批公開發行熊貓債人民幣128億元,年內成功發行兩期共計人民幣80億元債券(票面利率介於2.92%-3.37%),這個利率實在是有點過分...
這幾個點過於神奇,這公司值得挖掘下去。
一、光大控股往事
要理清楚公司名字和股權這兩個不協調的地方,還是要回到光大集團的發展歷史中去。
1981年2月12日,王光英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送呈「港澳見聞和八點建議」,建議「用香港的經營方式成立一個高效能的綜合性公司做些零星生意」,」國務院批複「在港設一完全打破官商一套的綜合公司,委託光英同志負責籌辦。幹部也由他選人,由中國銀行貸款支持」。
1983年5月中國光大集團在香港創辦。1983年8月18日正式開業。當時註冊名為紫光實業有限公司。國家給了資本金20億人民幣,還給了2億美元作為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二手設備的周轉資金。1984年7月更名為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總部繼續在香港。光大集團為四大駐港央企之一: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光大集團公司。
1990年,央行副行長邱晴接任光大集團董事長。公司業務發展向中國國內傾斜,並將重點放在金融業。1990年11月,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在北京成立。至此,光大集團擁有兩個總部;一個在北京,另一個在香港。
形成了持續20多年的光大橫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個獨立法人;一套領導班子,兩個管理總部;資金往來密切但財務上又無法打通,無法真正並表;同一集團,相同崗位但又實行多種分配體系。中國光大控股(00165.HK)就是香港系統的旗艦。
2007年8月8日,國務院批准光大集團改革重組方案,光大集團實業和金融資產分離,整合金融資產成立光大金控;光大銀行亦需重組,由匯金注資200億美元,挽救實際上瀕臨破產的光大銀行,同時也取得了光大銀行控股權。注資後,光大集團及子公司光大控股在光大銀行的股權比例從45.55%被攤薄到13.25%,匯金成為第一大股東,控股超70.88%。
2014年11月11日,中國光大集團籌備多時的重組大計終於塵埃落定,光大集團由國有獨資企業改製為股份制公司後,中央匯金公司將取代財政部,成為光大集團大股東,持有該集團55.67%股權,財政部持有餘下44.33%權益,成為第二大股東。光大集團最終的重組方案是:
財政部以光大集團的股權、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光大香港)的股權、財政部對光大集團享有的債權本息作為出資。
匯金公司則以持有的90億股光大銀行股份、中國光大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及承接的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本息作為出資。
重組前:本公司是中國光大控股(00165.HK)。
重組後:本公司是中國光大控股(00165.HK)。
至此,中國光大控股(165.HK)的故事脈絡就清晰了,中國光大控股原來就是香港系統的旗艦,這個平台帶的是港資的基因,隨後光大銀行注資後,公司持有的光大銀行的股權大幅攤薄,隨後跟隨著集團的超級重組後,變成二級公司,但是持有的銀行、證券的股權扔未處理,加上傳統的資產管理業務,就形成現在的:被動權益(銀行+證券)+資產管理業務。
從集團的整合路徑來看,目前這樣的架構即不體現光大資產管理這個平台的平台價值,亦不方便集團公司理順證券、銀行的股權關係,這時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是遲早的事情。
二、光大控股價值幾何?
1、被動權益的價值?
從歷史路徑來看,在集團層面,是有激活公司控股權益的動力,把中國光大控股還原成專業化的資管管理二級公司,歷史上也陸續的推進股權重組:
2013年12月,公司向集團轉讓了3600萬股光大銀行A股;
2014年2月,公司向集團轉讓了1.12億股光大銀行A股;
2016年6月,公司以港幣9.3億元出售光大證券(國際)有限公司49%股本給光大證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目前光大集團持股中國光大控股(165.HK)49.74%股權,在集團層面,通過發債收購,再派特別股息回籠資金,在資金上壓力不是太大,但是問題來了,這麼大的股權轉讓,受市場變化和監管政策的影響都太大了,2015年的股災,2016年的熔斷,這麼一整,計劃趕不上變化,都得放放。
從邏輯上講,雖然能判斷集團的意圖,但是這個兌現的時間節點完全不可預測,只能作為一個潛在的催化因素來對待。
目前公司持有的24.71%的A股光大證券股權(市值176.88億),3.37%的A股光大銀行股權(市值63.98億),兩者合計240.86億人民幣(267.62億港幣),公司最近市值是288.85億港幣,雖說這個被動持股的權益價值和公司市值接近,但是一天沒發生這個股權處理,這個賬麵價值都是鏡花水月,能指望的也就是光大證券(聯營公司)每年非現金性的盈利入賬及光大銀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現金性的股息。
由於有著銀行、證券的存在,對光控報表的影響非常大,單純看光控的財報可能會失真,還是要具體來看,目前銀行、證券都處在低位,熊市的時候處理股權總好過牛市的時候處理,從歷史路徑、市場時機來看,這個被動權益都是必然要處理的,是個歷史性的機會,作為一個彩蛋等著就好了。
2、資產管理業務價值?
僅僅有個待催化的大彩蛋還是不夠的,目前中國光大控股(165.HK)的真正價值在於旗下的資產管理業務:
光大系是源於香港的大型央企,特別是香港系統是有著深深的國際化的血統,在集團重組後,資管憑藉著牌照和通道的優勢,加上集團的資金、銷售渠道方面的優勢,光大資管管理的資產規模突飛猛進:
光控在銀行渠道的資金優勢極強:
加上集團的增信,公司在債權融資方面有絕大的成本優勢,2016年發的兩筆熊貓債成本僅為2.92%-3.37%。因此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形成了獨特的:基金管理+自有資金投資的雙輪驅動的架構。
1)基金管理業務
截至2016年底,公司基金管理業務共管理36隻基金,持有105個一級市場投後管理項目及15個二級市場投資組合,其中13個一級市場項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不同證券交易市場上市。基金管理業務總募資規模增加至港幣875億元,較2015年末上升79%,其中外部資金占約79%。持有項目及投資組合的公允價值為港幣630億元。
所有產品中,一級市場基金體量最大,截至2016年底,公司一級市場基金總募資規模達到港幣646億元,同比上升119%。目前持有99個投後管理項目,對應公允價值為港幣497億元。
A股市場IPO發行自2016年起一直穩步提速,2017年一季度共有133家企業實現IPO,環比上升31.68%,同比增長454.17%。短短一個季度的IPO發行數量卻已超越2016年前三個季度的發行數量;在募資規模方面,A股合計IPO融資668.13億元,與上季度相比稍有回落,環比下降8.42%,但同比增長顯著,增幅為491.62%,呈現出「小規模多發行」的特點。
現在整個政策導向非常明顯,明面上雖說不搞註冊制的,但是事實上卻在壓再融資,放IPO,過會的速度根本停不下來,少量多次,對於光大控股這種一級為主的資管公司,這是最好的時代,99個投後管理項目(對應公允價值為港幣497億元),雖然不同產品的種子資金和分成比例都不一樣,很難算出一個確切的價值區間來,但在定性上,公司毫無疑問的是新IPO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
2)自有資金投資業務
截至2016年底,自有資金投資業務總規模為港幣122億元,年內錄得稅前盈利港幣3.0億元,與去年持平。具體的收益結構如下,這裡就有持股32.32%聯營公司入賬的中國飛機租賃(1848.HK)。
對於自有資金投資這塊,邏輯就更簡單了,公司都能借到2.92%-3.37%的熊貓債了,只要管錢的人的水平比餘額寶的水平高,業績這都是隨便刷的...這資金成本,隨便玩...
其實資產管理這個業務,說穿了就是,人、錢、項目的組合,錢、項目已經說完了,接下來掰扯掰扯人的問題,2016年年報披露公司擁有274名僱員,回顧期內總員工成本約為港幣4.62億元,人均168.61萬...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問你服不服...
總的來講,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在當下的IPO加速的背景下進入快車道,還附送了超大的被動持股(光大證券+光大銀行)兌現紅包,一旦兌現就必然是一波50%以上的行情。
即使紅包不兌現,穩步發展,按現價17.14元/股來看,0.78倍PB,0.75的分紅,4.37%的股息率,不過分。
結語:
下有資管項目穩步發展,上有被動持股紅包兌現,這個劇本可以有。
這些天行情也不見得有多好,但這個一步一腳印的放量,在香港這個滿布「春江鴨」的市場,又是意味著什麼?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李嘉誠完成世紀重組 旗下地產航母長實地產正式上市
※業績慘淡?大牛股宏磊股份轉型的年終答卷
※金剛玻璃重組背水一戰,羅偉廣有回天之術嗎?
※為什麼押寶借殼不靠譜?
※溫州資本的私人訂製:仁智股份重組拍案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