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們是不是都喜歡鶴和烏鴉?
經常被提及?是為什麼呢?
先說鶴,以前無聊研究過到底是駕鶴仙去,還是駕鶴西去。
民間忌言死字,人死之後會用老人了、逝去、人走了、駕鶴仙去、駕鶴仙游、駕鶴西去等辭彙代替,要說明的是駕鶴仙去代替死人一說來源於道教,所以駕鶴西去是道教衰落,西來的佛教興起後才有的。
駕鶴仙游一詞和神仙王子喬有關。王子喬本是東周公子,自幼聰慧,有神童之名。但因在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發生洪災,周靈王認為應該用堵水的方法治理水患。王子喬則認為:「自古以來萬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發天地自然之道治理自然。」又拿大禹治水的事迹來批判此事,周靈王一怒之下貶王子喬為庶人。
其後王子喬鬱鬱而終,年僅十七歲。但王子喬的聲望已滿天下,孔子刪詩書時曾在此投筆哀嘆:「惜夫,殺吾君也。」
因王子喬的聲望,在後世有諸多王子喬的傳說,這些傳說比史書流傳更廣,在古代信者眾多。
如《列仙傳》中就說王子喬好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見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其實嵩山早年是道教名山來著)上。其後就跟浮丘公修仙學道。其後三十年見桓良說:「麻煩你給我家裡人說,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頭等我。」那天到了,王子喬乘白鶴游轉山頭,等待家人,數日後離去。
正因此典駕鶴仙去是對逝者的祝福,盼望逝者在別一個世界過的好,最好是能升天,是很吉祥的祝福語。這也是道教和鶴淵源傳說中最早的,後期因仙鶴因和仙人有關,在道教被視作仙物,這種審美文化影響到了民間,古代喜歡鶴的也不僅是道士。大字之祖《瘞鶴銘》的作者,是不是道士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瘞鶴銘中的仙鶴文化,已和後世無幾。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彷彿,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後盪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烏鴉有人回答了和武當山真武信仰有關,之所以會有此種傳說,源於孝文化。傳統認為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此兩物皆是孝文化的代表。
道教說烏鴉文化不準確,準確說應該是火鴉文化,這種文化影響了古代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南遊記》乃至於知乎討論很火的《西遊記》中都有火鴉。
仙鶴不是只有道士喜歡,在道教產生之前,仙鶴就早以成為世間的祥瑞了,鶴性情溫和,姿態飄逸,比較符合道家無為不爭恬淡的思想。
而且民間有句古話,百歲狼,千載鶴,萬年龜,認為它的壽命是非常長的,後來道教建立之後,很多仙經記載,仙人們都是乘鶴,後來就慢慢形成一種圖騰代表了,有仙人的地方一定有鶴,祥和之地一定有鶴。
至於烏鴉,起源於武當山的一個傳說,傳說真武大帝去武當山修道的時候,有烏鴉喜鵲二精靈為他引路,喜鵲口齒伶俐,一味只想著討好真武祖師,結果差點害其殞命,烏鴉沉默寡言,報災不報喜,屢次提醒祖師避過災難,後來真武成道,就封烏鴉為護法神,但是這個烏鴉崇拜一般只在武當山地區,別的道派很少聽說。
謝邀。那個...我喜歡鶴,不喜歡烏鴉 ?(? ? ?ω? ? ?)?
武當山的真武即是玄武,「玄武,龜也」,跟鶴無關。。。《詩經.小雅》有《鶴鳴》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也就是既要隱居,又要出名(zhuangbility)的意思,符合了後世大批落魄文人的理想。道士們本質是想長生不老成仙的,也想沾點《列傳傳》中王子喬白鶴飛升的仙氣吧,應該不會是喜歡吃鶴嘛,參考《本草綱目.鶴》:
至於烏鴉,是因為「月藏玉兔日藏烏」,是後世道士修習內丹術的隱喻罷了。
推薦閱讀:
※書生與狐妖
※茅山道士
※茅山道士的淵源
※「白雲觀道士在北京二環內有好幾套房」是真的嗎?白雲觀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這些著名的書畫家,原來都是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