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字干支》序言與後記 (語文出版社--語文工具書)

陳 序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都是語言的書面表現形式。但與拉丁字母、基里爾字母等只表音不表義的文字不同,漢文字既表音,又表義,每一個字都有其固定的讀音和特定的含義。  漢文字發明至今,至少已有 5000 年的歷史。曾經與之比肩的古文字——北非的聖書字、西亞的楔形字、北美的瑪雅文,都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唯獨中國的漢文字,至今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在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當非漢文字莫屬。除了中國的13.7億人口(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外,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也在使用漢文字。截止到 2011年,世界總人口為 68 億,而直接使用或借用漢文字的人口竟然高達 16 億,約佔 23%!換言之,全世界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都在使用漢文字!漢文字在人類文字發展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具有拼音文字無法比擬的溝通能力。  漢文字可以跨越時間,跨越空間;更為神奇的是,漢文字可以跨越語言,不但能跨越漢語方言,還能跨越不同民族的語言。這是西方語言文字學家難以理解的。  然而,千百年來,漢文字給人的印象卻是難學、難認、難記、難寫……尤其在西方人眼裡,漢文字簡直就是一群面目可憎、爬滿紙面、張牙舞爪的小黑蜘蛛。即便是中國人,不花上三年五載的時間認真學習,也是難以達到順利地閱讀和書寫的程度的。  正因如此,90多年前的一代精英,就曾把中國的落後歸罪於漢文字,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也曾做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決定。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還有權威人士堅持認為「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  漢文字果真是落後的、過時的文字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儘管到目前為止,漢文字體系的科學性還不被一些人(其中不乏專業權威人士)  承認,漢文字的一些最基礎的知識、最基本的概念還沒有公認的結論,漢文字體系的內部結構和內在聯繫即其認知規律還沒有哪個人、哪部書做出系統的闡述,但實踐總是超越理論而先行一步。據可靠資料,在聯合國通用的 6 種語言文字中,同樣一份文件,漢文字的篇幅最小,閱讀用時最短,輸入計算機最快。漢語文件表達意思最精準,發生歧義的幾率幾乎為零。這就是最好的答案!漢文字真的難認、難寫、難記、難學嗎?如果真如此,那麼優勝劣汰,人們也許早就拋棄了它。漢文字當今的境遇,只能說明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認識它,沒有找到它的認知規律。認識任何事物都有個過程,特別是對於字數多、字形繁、結構複雜、內涵豐富的漢文字體系,認識其規律的過程就更加漫長和艱難。  對於漢文字的誤解,我們不能苛求前輩。對於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的漢文字的巨大優勢和神奇魅力,我們卻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蓄意否定。  事實上,漢文字有著神聖的不可戰勝的力量。這力量來自於它本身,來自於它的科學性,來自於它「因形見義」的本質特色,來自於它的內部結構和內在聯繫,即它的認知規律。只是這些東西還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還沒被我們所認識。我們的先人發明了漢文字,光大了漢文字;我們當代人就應當也一定能夠揭開它的面紗,正確地去認識它,繼承它,發揚它。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基於這樣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一位做過40多年漢語文教學工作的蒙古族教師,毅然決然地踏上了一條艱辛而曲折的探求之路。  他堅信,古人造字必有其理據和法則,而找到這個理據和法則當是通往漢文字認知殿堂的捷徑,當是解決漢文字認知難題的金鑰匙。沿著這一思路,他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捨身求法。在沒有任何經費資助,不被他人理解,參考資料十分難尋的條件下,嘔心瀝血,格物窮理,窮源溯流,在前人足跡罕至的領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爬梳剔抉,深稽博考,析疑匡謬,披沙揀金。在長達20年的漫長歲月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隱忍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辛,終於找出了那條通往漢文字認知殿堂的最佳路徑,找到了打開這座神聖殿堂之門的金鑰匙,獨自編撰出近 100 萬字的漢字學鴻篇巨製——《漢文字干支》。  通觀全部書稿,《漢文字干支》有四大首創:第一,提出並論證了「漢文字體系是一個科學的完整的文字體系」這一重大命題。以漢文字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做出的貢獻,這樣一個命題的提出和論證,本來是早就該有的,也是理所當然的。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對這一命題抱有懷疑,甚至持否定態度。有的人即使承認這一命題,也羞羞答答,理不直氣不壯。還有的人則刻意迴避。《漢文字干支》這部書,不但明確地響亮地提出這一命題,還用嚴謹的結構、翔實的證據,以及對每一個文字的嚴肅的解析,論證了這一命題。  第二,提出漢文字體系存在認知規律並揭示出這一規律。漢文字作為一個體系,存在認知規律,應該是無人能否認的。但是這個規律究竟是什麼樣的?迄今為止還沒人能說得清。漢文字的成員真是太多了。每個字又都表義兼表音,甚至多義又多音。構字理據又不盡相同。從這樣的體系中抽絲剝繭,探索、揭示其認知規律,當然是難上加難。《漢文字干支》敢於這樣做,而且開了個好頭。規律就應該簡明。基於漢文字體系以上特點,其認知規律也不可能用一兩句話即可說清,所以就有了層次。規律就應該經得起檢驗。這部書的編著就是對認知規律的運用,當然還需要進一步實踐、深化和完善。  第三,根據漢文字體系固有特點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漢語辭書編排體例。一部字典的編排體例,應該從該文字的本質特點出發,反映該文字體系的整體面貌和內在規律。拼音文字只表音,所以要按音序排列。漢字既表義又表音,本質特點是「因形見義」。漢文字之間,形、義、音,都有干支、主從關係,《漢文字干支》遵照這種邏輯關係編排,就為認知漢文字提供了方便。  第四,首次提出了「形符字」的概念,完善了漢文字造字理論。漢文字的造字理論,應能覆蓋整個體系,解析每一個文字;應簡單明了,便於掌握。《漢文字干支》對「六書說」進行了大膽而合理的修正,提出了「形符字」這一概念,形成了以「象形字」「形符字」為「文」、以「會意字」「形聲字」為「字」、以「文」為「干」、以「字」為「支」的漢文字體系,形成了以「形」為經、以「聲」為緯的漢文字知識網路。  以上四項,每一項都是重大突破,每一項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書還對120多個文字的形義關係,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匡正了多年來流傳的訛誤和泛濫的謬論。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標誌,而文字是語言、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和傳媒。這部書的編撰和出版發行,將使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昭示天下,將展示漢文字的神奇魅力,引領人們走出教授和學習漢文字的誤區,給人們指出一條學習、掌握漢文字的快捷通道;人們將藉此更加清醒地認識漢文字,使用漢文字,發展漢文字;教師將自覺地改進漢文字識字教學,變漢文字難學為易學,變學習漢文字的枯燥乏味為趣味盎然;國人必將為漢文字而驕傲,必將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外國人也必將對漢文字和中華文化刮目相看。這對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此外,本書的出版發行,對於新加坡、日本、韓國、越南、朝鮮等漢字文化圈的人們,學習漢文字或理解其民族語言中漢字詞語的來源、含義,也會提供較大幫助和產生積極的影響。  新加坡人口中近 80%是華裔,直接使用漢語和漢文字;而日本、韓國、越南、朝鮮的語言中,漢字詞均佔65%以上。歷史上,這些國家都曾經直接使用漢文字。直到目前,日本文部省規定的常用漢字還有2500個,而且還在呈增長趨勢。韓國文化部指定的常用漢字也有 1800 個。朝鮮和越南雖然廢棄了漢字,但其語言中 65%以上的漢字詞(越南稱之為漢越詞),是永遠都無法廢棄的。《漢文字干支》的出版發行,必將促使這些國度的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淵源,同時對其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和民族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  對於這部書,編著者很自信。他相信這部書一定會得到社會的承認,會得到語言文字學界的認可。他認為,自己這一生,能為民族、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出一份力,貢獻一份才智,值了!  陳龍山  (作者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自 序  漢文字是值得我們尊重、敬畏的文字。剛記事的時候,父母就告誡我們,有文字的紙片,是不許丟在地上、踩在腳下的。古人早就有「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 本經訓》)之說,並傳說造字的倉頡是有四隻眼睛的聖人。數千年來,漢文字在國人的眼中,一直是神聖的。秦始皇滅六國,首先把「書同文」作為統一天下的大政。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被後世奉為經典。歷代統治者,包括鮮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滿洲族的清康熙大帝,都把學漢文、編字典當作國策。百年來的「文字改革」  也未能撼動漢文字的根基。西方人發明的電子計算機不但未能成為「方塊字」的掘墓人,反而成為它暢遊世界的最便捷的工具。漢文字不光是我們中國人交流思想的工具,還是中華民族靈魂的寄託、精神的象徵、文明的載體。漢文字的用棄,是同民族的盛衰、國家的興亡關聯在一起的。  一  在聯合國確定的 6 種國際通用語言文字中,漢文字發明最早,使用人數最多,而且,口頭表達用時間最短,書面表達占空間最少。歷史上的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等,都曾仿造漢字型文字。當今的日本人、韓國人,還在借用漢文字。這說明,漢文字體系一定有其合理性、科學性、優越性。  漢文字的本質特徵是「因形見義」。作為符號,它既表音又表義。這一特徵的優越之處,是操不同語言的人都能讀懂;它的另一面是字形繁多,給初學者造成麻煩。  好在漢文字字形的構成是有理據的,字形與字義之間有必然的聯繫,這就為認知提供了線索。  人們認識漢字,大多有這樣的體驗:開始學字,是需要別人教的;學到一定數目,就會感覺到有認知規律的存在,就會自動運用這個規律。「字不離母」,「秀才識字認半邊」,就是人們對這一規律的模糊認識。但是,這個規律就像「霧裡看花」,有時會悟對,有時也會蒙錯。  漢文字的認知規律,早在1900年前東漢時期的許慎就注意到了,並做了開創性的歸納、提取,「分別部居」,奠定了漢字學的基礎。漢字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隸變」和「楷化」、簡化,把一些文字的形義關係隱蔽起來,也增加了這一規律的模糊性。但是,這不是說漢文字的認知規律就消失了;只要漢文字「因形見義」的本質特徵不變,它的認知規律就不會消失。  越到後來,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越被淡化了、忽視了。這給學習使用漢文字增加了難度,又給取締消滅漢文字找到了借口。  多少年來,在識字教學中,有些知識,有些老師說不清了。漢文字以合體字居多。有的合體字,是會意字、還是形聲字?有的形聲字,哪邊是形旁,哪邊是聲旁?有一些部首,譬如「攵、彳、辶、廴、卩、阝、廠、廣、廾、夂、癶、隹」等,都表什麼義,讀什麼音?就連一些最常用的漢語文工具書,也沒把這些偏旁的義和音告訴讀者。在有的詞典中,分別稱它們「反文兒、雙立人兒、走之兒、建之兒、單耳刀兒、雙耳刀兒(左耳刀兒、右耳刀兒)、偏廠兒、廣字旁兒、弄字底兒、折文兒、登字頭兒」等,這應該是它們的俗名,離它們的本義、讀音已相距甚遠。這些名稱,對認識有這些偏旁的字,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添亂。不可否認,這些工具書自身的定位是普及漢文字,是掃除文盲;並且發揮了廣泛的作用,建樹了歷史的功勛。但是,它們所忽略的卻也是漢文字最基本的知識。  多年來,有識之士都認為識字教學「(識字)少、(進度)慢、(效果)差、(用時)費」,必須改革。新的教學方法出現幾十種,都曾有效,但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癥結就在於施教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就像讓不諳四季、不識五穀的人去種地;讓不明生理、不知藥性的人去治病。這種現象不改變,識字教學只從方法上改革,就只能是事倍功半。  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不神秘、不虛玄。只要認真探索,肯下功夫,就可以揭示出來。  這就是我編著《漢文字干支》這部書的緣起。  二  《漢文字干支》是以 3500 個常用漢字為研究對象,來探索漢文字體系的內部結構和內在聯繫,即其認知規律的。這些字雖不是漢字的全部,卻也形成了漢文字體系的基本框架。其認知規律也可在這一基本框架中揭示出來。這部書還收錄了 428 個非常用漢字,因為這些字要做常用字的偏旁(譬如:卩、勹、攵、辶、艹、僉、堯、奐、夆、昜)。這部書字頭用規範字、簡化字,對與其對應的 1200 多個異體字、繁體字,也都做了解析。  《漢文字干支》這部書是怎樣揭示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的呢?  我們認為,漢文字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文字體系。在漢文字體系中,「文」與「字」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文」是「干」,「字」是「支」;「文」是「母」,「字」是「子」。所有的「字」都是「文」生出來的。「文」多是獨體字,「字」多是合體字。  本書提出,「文」包括象形字和形符字。  象形字是描摹實物形狀形成的字。例如:人、女、心、口、手、日、山、木、鳥、牛、米、衣、刀、車、幾。  5形符字是在象形字上增加符號形成的字。例如:身、長、元、天、立、母、眉、肩、旦、昔、石、州、本、果、雷。  象形字本身就是原始符號,形符字中也含有原始符號,它們囊括了漢文字所有的原始符號。象形字和形符字都各有形,既能表義,又能表音,把符號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它們作為「干」,作為「母」,繁衍生息,形成了漢文字體系的龐大家族。要了解漢文字體系,就必須從認識象形字和形符字開始。掌握了這些象形字和形符字,就掌握了所有漢文字形、義、音各方面的全部信息。在3500個常用漢字和428個非常用漢字中,共有255個象形字,324個形符字。這579個「文」,就是解讀3500個常用漢字形、義、音的全部密碼,是漢文字體系的主幹。  「文」是怎樣生出「字」的呢?兩個或兩個以上「文」組合在一起,就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字」。就像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合,生出孩子。在這個新的「字」中,「文」就成了偏旁。表義時是形旁,表音時是聲旁。  本書提出,「字」包括會意字、形聲字、會意兼形聲字。  形旁同形旁結合在一起,組成會意字。例如:從、眾、比、北、休、體、明、陽、歪、社、尖、名、災、初、信。  形旁同聲旁組合在一起,組成形聲字。例如:們、偉、揚、膽、防、湖、近、媽、驚、宇、銅、理、芝、廊、到。  形旁可兼表音,或聲旁可兼表義,組成會意兼形聲字。例如:伍、暮、溢、燃、神、伙、胞、陷、汽、箕、騎、謎、盒、經、圍。  「文」可以做「字」的偏旁,「字」也可以做「字」的偏旁。常見的可做形旁的會意字有「辵(辶)、疒、食、走、廾、見、髟、光、步、舛、癶、男、香」等。形聲字有「放」。會意兼形聲字有「骨」。可做聲旁的「字」是很多的。《元素周期表》上新發現命名的元素,這些字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旁有象形字、形符字,也有會意字和形聲字。  本書共解析會意字 710 個(其中常用字 545 個),形聲字 2010 個(其中常用字 1939個),會意兼形聲字629個(其中常用字615個)。這些會意字、形聲字、會意兼形聲字,就是漢文字體系的分支。它們同象形字、形符字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漢文字體系。在這部書中,你可以弄清每一個象形字、形符字會滋生出哪些會意字、形聲字、會意兼形聲字,也可以弄清每一個會意字、形聲字、會意兼形聲字來自於哪個象形字、形符字。  與拼音文字每個字母只表音,頂多還可以做序號用不同,漢文字的每一個「文」或「字」,除極少數只能組成聯綿詞的以外,都可以表示一個概念,都是一個詞。這些文或字,都有其本義,多數都有引申義,有的還有假借義。兩個或兩個以上文字又可組成若干複音詞。複音詞的詞義都從字義衍生而來,理解字義也就基本上理解了詞義。音譯自外來語的複音詞當然例外。例如:衚衕,源於蒙古語,本義是「井」,後延伸為井周圍的街巷。衚衕二字,只是蒙古語的音譯,字義與詞義無關。這種現象只出現在音譯的外來辭彙中。漢文字由字義而理解詞義,這是拼音文字不可比的優勢。  《漢文字干支》探索、揭示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反映出漢文字體系的概貌,反映出每一個常用字在體系中的位置,反映出漢文字這一家族的輩分關係。這是一項探索性的工作,為漢文字的研究打開一個新的思路。  三  《漢文字干支》這部書有四大特色。  1. 有一個獨創的來自於漢文字體系固有特點的編排體例。  漢文字體系的本質特點是「因形見義」。漢文字元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所以,漢文字的編排體例(這裡說的不是檢字),不應該是筆畫的由少到多,更不應該是拉丁字母的從 A 到 Z。許慎撰《說文解字》,第一次分析字形,追述字義,分別部首,有系統地排列漢文字,總體上卻又「始一終亥」,未能擺脫道統的窠臼。這部書始終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為主線,文字編排從「自身」始,續之「環境」「生存」。這就使人們認識漢文字的過程,由身及物、由近及遠、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由個體到系統,與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同步。認識漢文字,就是在觀察、對照、思考、歸納、解析、描摹、反映這個客觀世界。這為學習、使用漢文字的人,全面地正確地輕鬆地認識漢文字,找到一條捷徑,提供一套教材。  2. 提出並論證了「漢文字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文字體系」這一命題。  漢文字自成體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漢文字體系的科學性卻屢遭詬病。  許慎在《說文解字 · 敘》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漢文字干支》這部書,秉承許慎這一思想,以「文」為干、為母,以「字」為支、為子,以3500個常用字為研究對象,分清哪些是「文」,哪些是「字」;「文」作為干,分出哪些支,孳乳出哪些「字」;「文」與「字」、「文」與「文」、「字」與「字」之間都有哪些聯繫。還原漢文字體系的固有序列,揭示漢文字體系的內部結構和內在聯繫,有條理、有層次、有邏輯地總結出其認知規律。這項工作證明了「漢文字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文字體系」這一命題。  3. 探索性地提出漢文字體系存在認知規律并力圖揭示這一規律。  本書認為,漢文字雖然字數眾多,但它們不是零散的、雜亂的存在,而是有秩序、有層次地組成一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一個字都有其自己的位置,都處在固有的序列之中。字與字之間都有相應的聯繫。而這些,就是漢文字體系的內部結構和內在聯繫,這就為我們認知漢文字的整體和它的每一個成員,提供了合乎邏輯的思維方式。這部書就是從漢文字的整體著眼,從一個一個字入手,揭示出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的。從成千上萬個漢文字中梳理出這些規律,需要清晰的思辨和艱苦的勞動。  4. 第一次提出「形符字」這個概念。  許慎撰《說文解字》,創「六書說」,為漢文字的構字理據打下基礎。但是早就有人指出,「六書」中,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可稱為造字法,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在具7體實踐中,「六書說」卻又難以解析每一個成員,不便於操作。對一個字的歸屬,往往眾說紛紜。這部書在「六書」中,取象形、會意、形聲,舍指事、假借、轉注,提出「形符字」這一概念,使象形字和會意字、形聲字之間的銜接更完善,使「文」與「字」的劃分更清晰,使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更完整,更有條理、有層次、有邏輯,更便於表述、便於理解、便於掌握。  四  《漢文字干支》的編著、出版、發行,會有什麼意義呢?  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今天,漢文字學的研究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研究者們從漢文字本身的特點出發,繼往開來,深入探討,各抒己見。今釋《說文解字》,淺說文字源流,分析漢字形義關係,細說漢字及其部首,通解字理、漢字部件,剖析漢字密碼,著述日見其多,可謂各有見地,異彩紛呈。這部書把漢文字當作一個完整的科學的體系,探索其內部機構和內在聯繫,揭示其認知規律,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這部書的問世,將給漢文字的識字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我們的施教者掌握了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識字教學的方法就會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識字教學的成效才會事半功倍。這部書將會影響到漢語文教材,特別是識字教材的編寫,影響到漢語文工具書的編寫,給與此相關的文化產業帶來新的商機。  這部書的問世,將給每一位學習使用漢文字的人提供一部參考書。學習使用漢文字的人,不光有國內的漢民族,還有國內的少數民族,東南亞、世界各地的華僑。借鑒使用的還有日本和韓國。世界各地、各民族學習使用漢文字的人越來越多。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將給漢文字的傳播插上翅膀。  這部書的問世,可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文字的過去,更好地探索、挖掘和利用中華文化寶庫。漢文字從產生,發展到現在,形、義、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給我們讀古籍、學經典造成了很多困難。這部書雖然主要面對的是3500個現代常用字,但對這些字從甲骨文到簡化字的書體演變,對這些字的初文、本字、古文,對這些字的通假字、異體字,都做了相應的介紹。學習古文、古詩詞,學書法,看看這部書,都可以獲益。  這部書的問世,對漢文字的未來發展有可能產生良性影響。現代漢文字是規範的,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字會產生,有些字會死亡,有些字形會簡化,有些字義會衍生,有些字音會嬗變。在諸多變化中,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就是檢驗正誤、決定取捨的準則。在這一規律指導下的演變,才不會走彎路。  這部書的問世,必將影響人們對漢文字的看法,糾正人們對漢文字的偏見,讓國人更加熱愛漢文字,熱愛中華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  五  編著這部書,是我用去 13 年的業餘時間和退休後的 6 年時間,在沒有科研立項、沒有經費、沒有協作的情況下,犧牲健康,耗費生命,獨立完成的。之所以如此義無反顧,因為我相信,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是客觀存在的,發現和揭示它,對於漢文字的遠布久傳,對於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意義重大而深遠。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被人們發現、揭示出來,也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和誰來做的問題。我們不能留待後人,更不能讓外國人走在我們的前面。以一己之力完成如此浩繁工程,疏漏和舛誤在所難免。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它,研究它,完善它,推廣它。這將是作者的幸事,更是民族的幸事。  陳亦民  2012.12.24  後 記  我是一名教過小學,也教過中學的退休教師。在 40 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對漢文字情有獨鍾。耳鬢廝磨中矇矓地感覺到:漢文字應該是一個完整、科學的體系。它的內部結構和內在聯繫,也就是它的認知規律,可以也應該用文字表述出來。從 1993 年開始,我把目標鎖定在 3500 個常用漢字上。在10多年的時間裡,我儘可能多地搜集、閱讀漢字學方面的書刊,加以比較、鑒別、整理,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從 2006 年 3 月退休的那一天開始,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編著這部書上。到2008年10月底,近100萬字的初稿完成。這部書中涉及的一些偏旁、部首,一些異體字,電腦打不出來。每個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等多種書體,字型檔中也難找到。我又用去 20 個月的時間,把全部書稿一個字一個字地手書出來,讓長子雪松幫忙,掃描入電腦,完成製版,做出樣書。當這套樣書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終於把一件想做的事完成了。  研究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前人做了許多工作,但也留下一些不足和欠缺,留待我們去進一步探索鑽研。我做這件事,也不光是憑興趣;更主要的是我知道這件事的價值。漢文字能承載和傳播中華文明,也能承載和傳播全人類的文明。漢文字將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幫助每一位學習使用漢文字的人解除些困惑,幫助每一位教授漢文字的教師備一備課,是我應該做也可以做到的。我有幾十年學習、教授漢文字的實踐經驗;我享受中學高級教師退休金,生活上不愁溫飽;身體沒啥大病,精力也還夠用;妻賢子孝,沒有鬧心事;退休以後又有了足夠的時間。特別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漢文字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我覺得,做這件事,是老天賞賜我的機遇。  我以逾花甲之年,啟動這件事,工作之龐雜、艱巨、繁瑣,還是我始料未及的。哪怕是很小一件事——落實一個設想,弄清一個疑問,核定一個數據,都會耗去你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都會讓你頭暈眼花、心煩氣躁。到這時我才明白,編著這類圖書,為什麼要建立編委會,組建寫作班子。在幾年時間裡,我的花鏡從二百度增到三百度,血壓從正常升至偏高,握筆的左手(右手傷殘)臂肘僵彎,再也伸不直。但我還是慶幸,在有生之年,我還是編著完了這部書。  更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出版這部書遇到的挫折。幾家知名出版社說作者知名度不夠,難以納入計劃。寫給權威人士的信件,猶如石沉大海。一家民營出版機構,承諾用國內正規書號合作出書,於2011年4月初,送來一千套「書」,不但印刷裝幀質量低劣,更無法容忍的是未使用國內正規書號。我的幾十年的心血,變成了一堆沒有版權的、不能正當發行的非法出版物。這一嚴重打擊把我送進了醫院。  這件事對於我,是壞事,也是好事。它讓我更清醒地認識自己,認識這部書,認識周圍的社會。  我一定要讓這部書重見天日。我把編著這部書的主導思想,撰寫成論文《科學地對待漢文字之我見》,發表在《社會科學戰線》2011 年第 10 期上。  我又讓孩子們幫忙,把全部書稿列印出來。列印的書稿,不僅頁面清晰,而且增加容量,編排做了適當調整,還發現並糾正了原手書稿的一些錯處。  在「附錄」中增收《現代漢語通用文字體系》,把7000個通用字都納入體系之中。女兒、兒子、兒媳,都參與列印書稿。活計做得最多的還是雪松。電腦字型檔中沒有的字,是他一個個做出來的。字頭下的各種書體,是他從書稿中掃描下來,再一個個嵌入的。這一工作枯燥乏味、瑣碎繁雜。讓一個對漢文字本不感興趣的人做這一工作,無異是一種折磨。但是,為了父親的事業,他承受了,圓滿地完成了。這部書能出版,有孩子們的辛勞。  編著這部書,歷經多年,始終得到社會的關注、親友的幫助。兄長陳龍山(吉林省東北亞研究中心原秘書長)從長春選購、郵寄來漢文字學書籍。  詩友高竣昆(烏蘭浩特電視台原台長)、學生康寧(興安盟財政局原副局長),到外地遇到漢字學書籍,也買回來送我。詩友韓志亭(興安盟衛生局原紀檢組長)把我的樣書送給有關領導,並帶回贈書。詩友劉成鳴(興安盟委政法委綜治辦原主任)幫我籌集大部分出書經費。朋友孟憲平(興安盟文化產業辦公室原主任)親自幫我聯繫有資質的出版社。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安排《漢文字體系認知規律》專題講座,副書記通拉嘎親自部署並親臨講堂。《內蒙古晨報·興安新聞》《內蒙古科技報·有機農業報》《商務時報》《興安日報》《興安電視報》《科爾沁報》等都多次載文,介紹這部書和作者。興安電視台多次製作播出關於我和這部書的電視節目。老師倪向陽(《內蒙古科技報·有機農業報》總編、《內蒙古晨報·興安新聞》主編)親自動筆寫《〈漢文字干支〉賦解》,並首倡建立《漢文字干支》研究會。資深記者董一鳴(《興安日報·生活導刊》總編)、老領導丁國文(興安盟教育局原副局長)、老作家胡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都親自撰文,對這部書給予很高的評價。還有詩友倪向陽、陳書方、劉璟元、教勤章、紀明、王玉慶、潘雨春、律桂霞、李向君、杜宏艷、劉志廣、侯世勤等,紛紛賦詩填詞,抒發讀這部書的感懷。最讓人感動的是年逾古稀的劉成禮老先生,竟不輟寒暑,幾經增刪,寫出近兩千字的《〈漢文字干支〉賦》,希望這部書能「彪炳汗青,光耀華夏」。在籌劃正式出版、發行中,堂弟陳棟志(興安盟經委副書記)、表弟劉國華(興安盟國稅局黨辦主任)等也都鼎力相助,幫了大忙。  這部書能由語文出版社出版,是我編著之初就曾企盼的。我要特別感謝許嘉璐先生和王增力先生的幫助,特別感謝語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長、李守業副總編和編輯同志為出版這部書所做的工作,最終讓我的夢想得以成真。  借《漢文字干支》這部書正式出版發行的機會,我要向上述諸位,向所有關心、幫助過我的人,由衷地鄭重地道一聲:謝謝了!  最後,我還是想對同胞們說:漢文字是中華瑰寶,我們一定要善待它。  陳亦民  2013.9.24
推薦閱讀:

揭秘干支曆法和周易本源_誰解紅樓?標準答案:陳林
八字第二課:干支沖合及蓋頭截腳時的力量大小
干支互換與通透
《手掌與疾病》 干支配屬
八字中干支組合的重要性

TAG:出版 | 語文 | 工具 | 文字 | 出版社 | 干支 | 序言 | 工具書 |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