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秘密隱顯俱成門(第四十九次──第五十二次修學)

秘密隱顯俱成門(第四十九次──第五十二次修學)

第四十九次修學

  「第三秘密隱顯俱成門者。此約緣起說也。還具前教義十門。所言隱顯者。如涅槃經半字及滿字。昔說半字故半字即顯。滿字即隱。今日說滿字。即滿字即顯半字即隱。此即約緣而說隱顯。」

  觀:「第三祕密隱顯俱成門者。此約緣起說也。還具前教義十門。」在這十門裡,祕密隱顯俱成門,它是約緣起來說的。跟前面一樣有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門。先看隱顯。「所言隱顯者。如涅槃經半字及滿字。」他舉涅槃經的半字教跟滿字教來說明。半字在講聲聞乘,滿字在講大乘。「昔說半字故半字即顯。滿字即隱。今日說滿字。即滿字即顯半字即隱。」這是說講半字時,半字就顯,滿字就隱。就是說聲聞乘是顯,大乘是隱。「今日說滿字」,今日說大乘的話,滿字就顯,半字就隱。就是大乘就顯,聲聞就隱。「此即約緣而說隱顯」,其實這個是就緣起說隱說顯。半字緣起的時候,半字就是顯,滿字就是隱;假如以滿字為緣起,半字就是隱,滿字就是顯。

  師:你們注意到「此約緣起說也」,什麽意思?看出它的真義來。慧庶講!

  庶:這一門是以隱跟顯這兩個法來表示一乘教義因跟果是同時成就的。「第三祕密隱顯俱成門者」,這個「俱成」的意思是講隱跟顯這二法是同時成就的,也就是隱時就是顯時,顯時就是隱時,所以是俱成。祕密的意思是見此不見彼,見彼不見此,彼此不相知。也就是說明見顯不見隱,見隱不見顯,隱顯彼此不相知。雖然不相知不相見,成就隱的時候,顯也會成就。因為隱跟顯這兩個法同時俱成,所以叫做祕密,因此叫做祕密隱顯俱成門。這一門約緣起邊說,緣起是相,法相,其性本空。空無自性,當體即空。所以緣起當下就是性空,性空當下就是緣起。而緣起性空本是俱成,但是皆不相知不相見,所以有隱顯方便之說。所言隱顯者,例如涅槃經所說的半字及滿字。說半字教時,半字即顯,滿字即隱;說滿字教時,滿字即顯,半字即隱。見半字就能見滿字,半字、滿字彼此不相知不相見的緣故,所以說隱顯。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佛、菩薩、聲聞及緣覺這三乘人根機不一,所以對於無住、無相、無起、無滅的無為法中,見有淺深,所解不同,所證的果位也有差別。師父在金剛經的註解里提到,初果須陀洹在畢竟空中見得初果,乃至四果於畢竟空中見得四果。菩薩乘在畢竟空中見得初住、二住,乃至十地菩薩亦復如是。因為見的不同,才有這個方便之說。阿彌陀佛!

  師:大家注意到,緣起對眾生邊,對緣不同的所見也不同,這是從事相上說的。這一門從緣起說,是告訴你從俗諦邊說,不從第一義諦邊說。大家徹底要認識這個意思,不要囫圇吞棗。如果以第一義諦邊說,就沒有所謂祕密隱顯俱成了,這裡有緣起說的意思。約第一義諦邊說怎麽有半字教、滿字教呢?要俗諦才說有半字、滿字。「還具前教義等十門」,那十門?每次皆有,他這是什麽意思?慧琛講!

  琛:第三門,這邊講約緣起說,就是剛剛師父講,這是就眾生邊說。因為法本來無言說,假眾生的機緣,所以佛才說法。這裡講到半字教跟滿字教,所謂的半字就是不了義,滿字就是了義。如果嚴格講起來,一切法非半非滿,所以這裡講到有隱有顯。一切法既然非半非滿,講半,事實上是滿隱;講滿即是半隱。因此這邊提到說這是約緣來講隱顯。為什麽開頭有兩個字叫做祕密?祕密的意思在第一段的第十行有講到「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祕密。」換句話說,眾生的機緣見到圓滿的法相不入一真緣起的法界。所以隨眾生的根機,世尊說半字,即見半字教義,說滿字即見滿字教義。而事實上說半字時,這一切法具足,無有遺餘,所以稱為祕密。說滿字時,這個法當下也是具足,無有遺餘,所以稱為祕密。剛剛師父提到:「此約緣起說。還具前教義十門。」在第二門裡提到:「此約譬以明。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因為每一門都是從前面「所言十者。一者教義。二理事」,乃至到逆順體用,十者隨生根欲性。如果這十門當中,剛開始沒有把這一句話標出來,就不能成立。在前頁第一行(五一五下?一):「就此十門亦一一之門皆復具十會成一百」,這裡所以舉十的意思,就是要成就華嚴的重重無盡。從祕密隱顯俱成門當中,他講:「此約緣起說也」,下面「還具前教義十門」,就是說,這裡雖然是約緣起說,但是不礙它是重重無盡的緣起。

  師:「還具前教義十門」,他這個是說:教義,說教的時候,教顯義隱;說義的時候,義顯教隱。理事也是一樣,說理的時候,理顯事隱;說事的時候,事顯理隱。大家把腦筋放開,我說一句話,看看大家能看得出看不出來。這個意思,我改個方式說。教義為二,若知其性就入不二法門。理事為二,若知其性就入不二法門。乃至因果、人法、分齊境位等等,這都是入不二法門。智慧者,聞一知十。涅槃經,誰查了涅槃經?涅槃經,我忘了第幾卷了,你們找出文來,要確實。慧襄講!這資料怎麽查出來?查佛學辭典它就告訴你涅槃經第幾卷,不需要你找。

  襄:這一門約緣起說,華嚴教義所彰顯的是一乘緣起,師父剛剛提示過入不二法門。就眾生邊來講,說半字教時,半字教顯,滿字教隱;說滿字教時,滿字教顯,半字教隱。所以在第三門裡講出隱顯,還講出祕密,講俱成。到後面的文就把隱顯實義點出來。我們說隱顯為二,可是後面就提到「不待說與不說」。就是不待言說,說或不說,法性本來如是。「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這個就解開祕密的意思。這個地方他就告訴我們,說隱說顯,隱跟顯為二,如師父剛才跟我們開示的,知其性就是為一。祕密隱顯俱成門,我在想是不是維摩經的入不二法門就是相對的地方。

  師:根據這段經文,我們知道,凡是二法都是入緣起說,如果入第一義見法性,入不二。這麽說起來,我們知道很多事情:佛、眾生為二,緣起說。往生、不往生為二,約緣起說。約第一義諦,沒法說。各位想一想,還有什麽是緣起?大家把你們的腦筋打開。說十方佛,約緣起說;說菩薩佛,約緣起說;說三乘人,約緣起說。凡是差別法,約緣起說,分別一切法是約緣起說;不作分別想,入不二法門。是不是這個意思?大家運用腦筋,各說見地。運用你的腦筋發揮!要不然,囫圇吞棗,講了以後還是不懂。比如基隆海邊的水、美國海邊的水,約什麽說?(答:緣起邊。)如果約法性說怎麽辦?(答:同是一水。)它不二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是約那邊說?如果約第一義諦,不二。什麽原因?無佛無眾生。大家現在知道這一段意思吧!誰發揮?你想到就發揮!

  秀:好比我們在紙上畫牛畫馬,有種種不同,那就是緣起;其實這都是紙,這是約第一義諦說。紙是沒有分別,可以現一切法,是約緣起說。雖然現一切法,可是還是一張紙,沒有分別,這是約第一義諦說。幻現的人跟馬都是如幻,所以可以遍一切。好比說水起波浪,一一波浪都是如幻的,雖然第一重波浪可以遍一切波浪,一切的波浪都入第一個波浪。因為它是如幻的,所以無礙;因為如幻,所以當下高低種種差別,或是世間法種種的差別。好比虛空,它沒有分別,這是約第一義諦來說。可是它能夠遍一切處,也就是橫遍豎窮,當下就是緣起萬法,這是約緣起說。

  師:你不要講完,給別人講。要不然,你們把「緣起說」輕鬆帶過了。

  悅:剛才聽到師父說,這約緣起說,是從那個角度問。我想,這就是俗諦啊!可是又想不出實際的東西出來。後來師父一一開演,才知道原來它能開出無量的法來,而且可以開演重重無盡的內容。我在猜,祕密隱顯,一切法無性是祕密,隱顯是隨緣,無性能夠隨緣成萬法,所以它能具十門。華嚴講一即一切的道理,為什麽?因為它性具萬法。所謂性具的意思,不是實有性。它是無性能隨緣起萬法,所以它具有十門。師父說,說理,則理顯事隱;說教,則教顯義隱;說義,則義顯教隱。乃至十門,都可以在祕密隱顯俱成門裡具足。所以說「還具前教義十門」。師父問到:「如何會入不二法?」其實會入第一義諦就是會入不二法門。在緣起邊有很多的差別,比方講垢淨,會到不垢不淨就是不二,乃至生滅會到不生不滅,這些都是,還有生死、涅槃,乃至師父曾經在性緣問題的申論里,也是以這個道理來貫穿的。律宗講到作戒體、無作戒體,作戒體的持犯是二,無作戒體是不二。還有淨土宗講到生、無生,有相、無相,這個都是從二法會到不二。又講到天台宗、唯識宗那些法相,都是就二邊來講。如果會到不二,就會入第一義諦。阿彌陀佛!

  師:因為這樣,才能得法啊!囫圇吞棗,不得。現在我再講一講!佛說阿含的時候,事實上般若隱;佛說般若時,是阿含隱。你想想,大品經已經說出來了,是不是?你知道這一點,有人說佛先說小乘教,以後發展的是大乘教,他不知道隱顯,不知道俱成。根據隱顯、俱成,所以始、終為二,會入法性就入不二法門了,是不是?根據這個原則,說始的時候,終隱;說終的時候,始隱。是不是這個道理?好比秤子一樣,這邊高那邊低,那邊低這邊高。誰發揮?

  常:佛跟眾生沒有差別,是約第一義諦來講。經上說,無上菩提果不可得,佛果不可得。我們要怎樣證到佛果,證到菩提不可得?在眾生要修無量無邊的功德,菩薩修六度萬行,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才知道眾生空,沒有眾生可度。這樣才能見菩提的性不可得,這就是眾生跟佛無差別。

  師:他講不可得。般若經講不可得,是不是也是不二法?慧策說!

  策:阿彌陀佛!這一門是祕密隱顯俱成門,有人說,我們要念阿彌陀佛,還是念觀世音菩薩?師父說阿彌陀佛來到娑婆就變作觀世音菩薩。我們看這一門就知道,說阿彌陀佛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隱,阿彌陀佛就顯;說觀世音菩薩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隱,觀世音菩薩就顯。乃至說阿彌陀佛的時候,十方諸佛都隱,阿彌陀佛顯。就是主伴,說主的時候,伴就隱;說伴的時候,主就隱。

  師:不錯!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隱;念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隱。一切佛菩薩皆如此。這樣大家就知道了,你可以念阿彌陀佛,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藥師佛,可以持大悲咒,這從那邊說的?(答:緣起邊。)如果約第一義諦邊怎麽說?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不可得,因為不可得,才示現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無性隨緣成萬法。今天,大家得這個法了。誰發揮?

  聞:跟大家隨喜!這一門談到祕密隱顯俱成門。華嚴講緣起非常廣泛,用四個字可以含蓋,就是法界緣起。我們從緣起這邊來說,法界無界不二,法界無界故,隨緣現萬象之差別。萬象有隱顯,如果就主伴來講,以教為主時主顯,義就是為伴,伴隱。隱顯,就圓教來講無有次第。我們說有前後,性本來不二。舉一法為顯,其它的法為隱,他可以縱橫交錯,不只十門,每一門都可以往下開,因此可以重重無盡。「第三祕密隱顯俱成門」,從字義上來談,「祕密隱顯俱成」,下面第一句話就把重要的地方講出來。為什麽祕密隱顯能俱成?「此約緣起說」,就是具足前面教義等十門。我們知道娑婆重於言教,說無性法,無性顯的時候,隨緣並不是隱。可是我們說一法的時候,自然一法就隱。事實上,它並沒有隱顯,只是眾生根性體會的差別而已。我們可以感受到眾生有相當多的執著,譬如有遠近的執著,二不二的執著,如果不執著,當下就是祕密。師父在緣起法泛談里說,學法的人只宜低頭,不宜揚目,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法就在當下,眾生就是從取相心去會,很難會到法性。

  師:我再誘導大家更進一步。因陀羅網,珠珠相映,其光為一,這是約緣起說?還是第一義諦說?其光為一,這是約什麽邊說?唉!聞一知一。二諦融通三昧印,珠珠相映是二法,其光為一是不二法。還有很多,大家趁這個機會有話就講,把你的腦筋打開。誰講?

  悅:吃了三十年飯沒有咬破一粒米,就是二諦融通。吃了三十年飯就是俗諦,二法;沒咬破一粒米就是真諦,這是二諦。所謂江河競注而不流,江河競注就是俗諦,而不流是真諦,所以二諦融通。師父說伸腳在縮腳里,伸腳、縮腳是俗諦,在縮腳里是性空,所以二諦融通。還有很多。

  師:誰發揮?錯過,沒有機會。

  聞:華嚴家講離四句跟即四句,離即都是二法。離四句、即四句都是從緣起邊來講,其實它的體是不二,都是同一無性。離跟即當下就是性起,性起本來就不二,不能分開。也因為它是不二法,才能隨緣成一切法。在一乘教義的法不礙分別,可是分別當下就是無分別。

  師:我再和大家講,佛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字,什麽意思?(答:二諦 融通!)說法四十九年,緣起邊說;沒說一個字,是第一義諦,是不是?誰發揮?沒發揮的就休息!你講過以後,對你有無量的功德,深種第八識,佛在經上說。

  甫:阿彌陀佛!很感激師父鼓勵我們深入這個法,我現在只是隨喜幾句。剛剛師父已經開示過了,一乘,每一門都可以相通,師父講到因陀羅網珠珠相映,其光是一。其實它就是根據一個義理:一即多。那我們就知道,說一的時候,多隱。就是每一個一為主,其實就是多隱在裡面。眾生見相不知道,其實它是緣起。一法具足一切法,也就是說一法,其實一切法就是一。每一法都是一樣,因為每一法都無性,所以每一法都具足一切法。我們不知道它有這樣無量的大用,執著一法,不知其實是隱顯。隱顯其實都是無性,因為每一法都是無性,所以隱顯都是同一無性,所以才可以說隱說顯。

  師:你們懂到這個地方,因為這個經只看,不入!只讀,不入其義。講吧!

  聞:師父剛才談到珠珠相映,其光為一,珠珠相映者俗諦,其光為一者真諦,珠光不二,真實圓融,同一無性,這就是從二諦來會。事實上,二諦融通就是一乘教義,二諦要怎麽會是一乘義?真是俗之真,俗是真之俗,因為無性。說真的時候,俗隱;說俗的時候,真隱。真俗同一無性,就是會到法界無界,無界法界。眾生的因緣,譬如無明、行、識……,流轉門。說流轉門的時候,它當下就是無性之法。可是眾生因為迷惑的緣故,即俗諦不會它的法性就生死流轉,落入遍計所執。說緣起的時候,如果你不落於遍計所執,當下就是二諦。真諦也無性,所以它隨緣而起。就凡,他就說苦集二諦,如果就聖就是滅道二諦。隨緣無自性,如果銷歸自性,如師父講的,只宜低頭,就是你一切放下,就對了。不宜揚目,不要去執著那些事相。因為你不執著事相就是融通,所以二諦融通本來就是一乘教義。一乘教義就是真實法,佛說有說空,都是如此的。如果你會真諦,緣起當下就是無性。只要眾生不落入遍計所執,那麽二諦就是融通。真俗不二,就是一諦,一諦就是無諦。無諦隨眾生的因緣,也就是說依緣起邊來講,這個祕密法它隨著緣起而有種種的開顯。譬如說,在一乘教義,說教的時候,義就隱;說義的時候,教就隱。下面的十門也是一樣。華嚴家,我們說它沒有方便,事實上它方便最多。因為沒有方便的時候,就是方便最多的時候。你從任何一法都可以入這個法界緣起。眾生落入遍計所執,二諦不能融通,就是從事相起疑惑,所以小乘法從事相上開善根。師父開示我們,佛說般若時有人會到小果,說阿含時也有人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在一真法界里,在畢竟空中法里,起遍計所執不管你認為你體會的是什麽,只要不會到法性,我們說他就不入佛道。雖然你不失佛法,可是遠離佛道很遠。如果你根機夠,就像愣嚴經里的二十五圓通。譬如其中的一個圓通,就是跋陀婆羅菩薩在洗澡時,他悟道了,他說:水不洗塵,塵也不洗水,他就從這裡會到法性。華嚴家從緣起邊來講,譬如從隱顯裡面會到不二,就是祕密門。這個祕密門當下就是現前之法。我們感謝師父一再地跟我們從二諦講,讓我們能夠沾一點佛法的邊緣。

  師:我再和大家講,淨不淨為二,那就是不二法門。所有為二的一切從什麽邊說?一切二法從什麽邊說?(答:緣起邊。)老祖師著疏金剛經,有人問他:「三心不可得,你點那個心?」他把金剛經疏燒了。你知道這個法以後,就知道可惜了!他吃點心是從那邊說?(答:緣起邊。)若壞緣起,就壞第一義。休息了!

第五十次修學

  「又如月喻品雲。此方見半。他方見滿。而彼月性實無虧盈。隨緣所見故有增減。此即是大乘宗中說。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半滿無異時。」

  師:「又如月喻品雲」,慧秀講!

  秀:第三祕密隱顯俱成,這裡舉月喻來講。好比我們看月亮,這個地方看是半月,那個地方看是滿月。其實月沒有半月滿月的分別,是眾生所見的不同而有不同,這種說法是大乘宗所講的。「若據通宗」,通宗就是一乘,他們就不這麽講。「不待說與不說」,不管說與不說,半月跟滿月沒有差別。「無異時」是沒有差別。好比我們看一個人走過來,從前面看,說他來;從後面看,說他去,這是我們隨緣所看。其實這個法本無來去。來去的當下,因為色法因緣生,性本空,所以無異時。阿彌陀佛!

  師:月喻品是那裡來的?「而彼月性實無虧盈」,月缺為虧,月滿為盈。慧觀講!

  觀:阿彌陀佛!這一品是講月的半跟滿。

  師:什麽經?

  觀:剛才有提到是涅槃經。「此方見半。他方見滿」,就是隨緣。因為在我們這一方看是半月,在他方就見滿月,這是隨緣而見的。其實月性實無虧盈,月性沒有半月、滿月,像一月即印千江。其實我們見到的月,天上只一月,所以我們看到的月是盈是虧,是我們的因緣所現。像這樣的情況是大乘所講。「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假如照一乘來說的話,不是用半月滿月來看。「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其實我們看到的半月、滿月沒有差別,這就是在一乘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照一乘來看,就沒有這個分別。阿彌陀佛!

  師:大乘和通宗的差別處在那裡?講出來。前面消文就可以了,這是重點:大乘和一乘的差別在那裡?慧甫講!

  甫:剛剛慧觀師已經消文了,我就直接講了。月性實無虧盈,是隨緣所見故有虧盈,這是大乘說。如果是一乘宗,不待說與不說,他是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大乘是隨此方圓,隨彼方圓,才會見月的增減。其實月性無虧盈,我們常講無性,無性能隨緣,其實隨緣就是無性。隨緣而有半滿,半滿都是緣起。其實性沒有半滿,就是講到無性。一乘就不是,「不待說與不說」。見到半的的時候,其實是滿;見滿的時候,其實是半。說半的時候,是半顯滿隱;說滿的時候,是滿顯半隱。其實月常滿常半,一乘可以會到那樣,他不必待人說隱顯,本來就常滿常半。所以大乘還講說約此方圓,約彼方圓,有隱顯,有虧盈。一乘是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以前師父有講到大乘講離四句,一乘是即四句,即半的當下就是即滿,即滿的當下就是即半。我們知道半和滿都是事,半和滿都是無礙,所以一乘是事事無礙。剛才師父講到隱顯其實是同時,大乘只會到隱顯是隨緣,那眾生更不行,眾生執著隱顯。

  師:你講隨緣,隨緣不是一乘。隨緣就是無性,無性就是隨緣,這是大乘的解釋。一乘當下就會,隨緣也是一乘。大乘通宗,通宗就是一乘,怎麽分別出來?大乘是比量界,所以菩薩是比量界。一乘是佛乘,在佛的現量界。天台判藏通別圓,別教是大乘,圓教是一乘。大乘講理由,一乘不待講理由,一切現前。比量界:看到冒煙,他知道有火了,比量出來。圓教一乘,它知道常滿常半,這和那一門差不多?十玄門有一門差不多,懂的人,想一想。比如說,大乘他說,煩惱無性就是菩提。一乘,直接說,煩惱就是菩提。慧襄講!

  襄:這裡把大乘和一乘作一個簡別。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為什麽此方見半,他方見滿,可是月性實無虧盈?所以會有虧盈,是無性隨緣。可是隨緣無性,所以月性實無虧盈。這是大乘所說的。可是就一乘說,不待說與不說,當下就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情形?剛才師父開示過了,一乘是現量界,大乘是比量界。一乘是不待說與不說,大乘透過義解把道理解開。一乘之所以會這樣,因為是十佛的自境界。自體法界所成就出來的法,當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主伴圓融,不但彰其同時義,而且可以顯出無盡義。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一乘所表顯出來的境界就和大乘不一樣。在前面師父也開示過,一乘為什麽會這樣?主要是果德圓滿所彰顯的法界緣起的境界相。大乘並沒有錯,因為它還是菩薩的因地,還沒有果位,所以還有它不圓滿的地方。相較之下,大乘沒有講得像一乘那麽究竟。

  師:大乘,論法有次第,所以攝在三乘裡頭。譬如說諸法空,就是緣起。為什麽緣起空?緣起無性,所以說諸法空。空就是緣起,因為空無性。因為空無性,就是緣起──它有次第。一乘,它見空就知道緣起,緣起就知道是空,所以大乘比量界。再舉個例子說:有就是空,為什麽?有是緣起,緣起無性,無性就是空,所以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因為什麽呢?空無性,無性就不妨礙緣起,緣起就是有。大乘這麽說。一乘怎麽說?你說空,我知道是有;你說有,我知道是空,不待解釋。這是因地、果位的差別,這和那兒差不多?大家想一想!第一門是什麽?這裡說隱顯,不過是同時具足相應就是,是不是?隱顯同時具足相應。相應,隱就是顯,顯就是隱,這是一佛乘所說。大家懂不懂?它同時具足相應,它不過變一個方式講一講。隱顯俱成,他這裡把同時具足相應,改一個方式講,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大乘會不到,菩薩乘還在因地,他會不到同時具足相應,它比量嘛!好比說色就是空,因為色無性;因緣生無性,所以說空。空就是色,空就是因緣生無性,所以是色。一乘不是,你說色是空,他就知道空;你說空是色,他就知道色。佛的地位就是這樣,同時具足,不在比量,不是比量就是這樣。「常滿常半」,你說滿的時候就是半,半的時候就是滿。大家想一想這和上面講的不太一樣,「此方見半。他方見滿」,那是比量出來的。誰發揮?

  秀:阿彌陀佛!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有一句偈講:緣來則聚,緣去則散,那是大乘所說。會入一乘,緣來不聚,緣去不散。其實一切法如幻,好比鏡花水月一樣。如幻佛事就是畢竟空,畢竟空就是如幻佛事,所以菩薩能行空不證。他知道如幻,所以能建立空花水月道場。雖然涉有而不著,所以不落於三界。

  師:大乘有種說法:緣來則聚,緣去則散。一乘不那麽說,緣來不聚,緣去也不散。一真法界不縱不橫。誰發揮?

  聞:這裡談到大乘和一乘,師父開導我們,大乘是比量界,一乘法是現量界。現量界就是「法爾如是」。什麽是比量界?比如大乘會有次第,緣起才會性空;性空無自性,它才待緣而起。用語言會法有次第。說與不說,法爾本如是,才叫現量界。現量界很不容易會到,眾生在非量界,都用分別心或思議心。所以和尚開示,說緣起的時候就會到性空,不落入文字相。說性空,當下就是緣起,法爾本如是。「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以法爾本如是。「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我們常常談的:一切就是一。為什麽呢?所謂現量界,諸法實相。如果問諸法何以是實相呢?用解釋的就是比量界。真實法沒有方便,諸法就是實相,它沒有方便。諸法實相,常半常滿,以諸法同是實相,所以隱顯無別時。佛門所開顯的就是諸法真實相。諸法真實相,會入念佛,就是自性清淨心。

  師:大家要清楚。大乘是因,一乘是果,一般的人僅僅是會到大乘。大乘是天台的別教,它有次第,講理由。一乘不必講理由,一切現量。

  悅:為什麽有一乘和大乘的差別?約機來講才有一乘、大乘的差別。大乘的智慧就到這個限度,他所看的法不是很清楚。所謂見性而不了了,所以會被判在大乘。其實就法上來講,法本來沒有差別,所以一乘講不待說與不說,這個法「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智慧的人,像佛最圓滿所以能如實知諸法的實相,見法了了分明,能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於一法知無量,能於無量法會知是一法。知道常半常滿,隱顯同時,不待解說,當下即是。大乘是就機來講,因為不壞緣起說隱顯無別時。大乘見實相不了了,所以,這樣的差別,他說「隨緣所見故有增減」。我們舉個例子說:大乘人見大海水,認為隨緣有差別,這個浪起、浪滅是隨緣而起,浪是緣起,有起有滅,可是他知道浪性沒有生滅。如果一乘圓教,它看到諸法實相,知道不管浪起、浪滅都是一水,所以是同時。浪起就是生,浪滅即是滅,他知道起時即是滅時,滅時即是生時,生時即是死時,死時即是生時,體無前後。阿彌陀佛!

  師:慧悅提到不了了。有一本經說過,菩薩見佛性不了了,大乘。見佛性了了,叫做一乘。大乘比量,有次第,知道的結果是一樣,和佛乘一樣。色因緣生,無性,空──有次第。空因緣生,無性,就是色。還有一宗,他說色,譬如衣服是布所成,布是線織成,線是纖維構成,這是那一宗所說?小乘分析空。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了,鄰虛了,外道。再分析就是虛空,都是分析空,叫析空。不究竟,和佛講的不合。大乘和佛說的一樣,不過他講理由,不講理由不知道。譬如分析空,鄰虛塵這個有問題,七粒鄰虛塵是一粒極微塵,鄰虛塵從什麽來的?從極微塵來的,是有啊!極微塵從微塵來,還是有。有能分析成空嗎?有能分析空,已經有空。如果沒有空的話,怎麽分成空?有空才能空啊!好比沒有金性,怎麽燒出金子來?沒有金性燒不出金子來。你說鄰虛塵是空,也不對!如果有這個空,是另一個型態的有,它不是有,怎麽存在呢?這是外道、小乘。大家想一想,一乘的說法,和什麽法界相應?誰知道的說!

  經:一乘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圓教,就是一真法界。看到這門祕密隱顯俱成門,大乘所表達的是有次第性,是藉緣而起。所以這裡引月喻品「此方見半。他方見滿。」因為因緣,所以在這一方看到一半,可是在另一方所看到的是滿月。可是一乘所表達的境界,那是比較高的層次。它是一種圓融無礙,不假次第。所以當下即會,所以「常半常滿隱顯同時」。我們常聽到千江有水千江月,水性無性,當下即會。所以通宗所表現的是一起一切起,一壞一切壞,就是所謂的隱顯同時。

  師:一乘他的一真法界,你說四法界,他知道是一真法界。大乘,一真法界有四種法界,那四種呢?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在因地,他能會到無礙的時候,和一乘一樣。所以大乘就是一乘,不過含含煳煳。誰講?

  琛:剛才師父說到大乘和一乘的差別,約人來講就是菩薩和佛的差別。如果是就四種法界來講,師父說有四種法界它們不一樣,這個是大乘說。如果入到無礙的話,就是一乘。如果就斷煩惱的次第來講,無明破盡,這個是一乘。尚留一分無明習氣在,這是大乘。剛才慧經師有講到千江有水千江月,大乘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是他忘記了,沒有水的時候,月光一樣普照。假如能夠見到這個境界,常寂不動。由性直接入法,這個就是一乘,而大乘是待緣,才能見性。

  師:談到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大乘說法還是一乘說法?誰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大乘說法。會入一乘,無水也無月。再進一步,月就是水,水就是月。怎麽知道呢?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如果會到一真法界,無水也無月,水就是月,月就是水,那是一乘。換句話說,一乘,說月,一切皆是月,說水一切水。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不是水,水不是月,是不是?這是大乘。大乘,一切浪皆是水,起一切浪皆是水。一乘,說水一切水,說浪一切浪。所以天台宗說,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最後一個講!

  洵:我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麽這一門祕密隱顯俱成門是緣起邊說的?我們所知道的大乘是說,隨所見的因緣而有半滿增減。一乘是說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可是它這個常半常滿應該也是隨緣所現的啊?

  師:所以你不知道,半滿為什麽是常?沒有別體。為什麽沒有別體?同時具足相應。

  洵:這就是緣起邊。

  師:那還是大乘。

  常:阿彌陀佛!能照所照不可得,能所宛然就是一乘緣起,寂而照所以寂不可得;照而寂,照不可得。如果約大乘來講,無性隨緣,無照而照,體無性故隨緣而能照。

  師:你要是會到照而寂,寂而照,一乘。照而寂,寂而照,說照一切照,說寂一切寂,是不是?比如色即空,空即色,按照次第講,色無性就是空,空無性就是色──大乘。一乘,說色一切色,說空一切空。

  洵:為什麽這一門祕密隱顯是同時具足相應?

  師:十門都是一樣。

第五十一次修學

  「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祕密。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二三四至十即為隱。」

  洵:「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八相成道,在師父的著述有寫: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天台四教儀:降兜率、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是教判不一樣,若找佛學辭典可能分大小乘說。一念中八相成道,小乘的說法是有次第的,先降兜率、入胎。那麽在圓教一乘教義,這八相在一念當中就同時隱顯了,生時就是滅時。降兜率顯,其餘的入胎、住胎就隱;入胎顯,其餘的七項就隱。可是它們是同時的,同時隱顯,同時所以稱為祕密。在華嚴一乘教義,這個不知道是那個祖師作的,他把八相成道在一念中成就這一條列在微細相容安立門裡面。其實十玄門每一門都是互攝互入的,譬如祕密隱顯俱成也就是微細相容安立門,也就是同時具足安立門。「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二三四至十即為隱。」以十數為例子,一即十,那麽一即是顯,二三四至十即是隱。事實上二三四都是十,為什麽?因為這個一,是自體一無性緣成。在前面同體門、異體門裡面多中一,一中多也有說過。如果一不是十,那就落入過失,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不成十了。也就是一不是十,二三四的一也不成立,每一個一都不是十。每一個一可以成為十,也就是一即是十。第二點,如果一不是十,就沒有辦法成就十這個數目,因為沒有十,自體的一也就不成立了。因為沒有十,誰來當一、二、三……?所以一就是十。以這門而論,一就是顯,二三四就隱,這是同時具足的。再來發揮一下。一為本數,一是緣成,乃至十。因為沒有一,十就沒有辦法成就。在華嚴的教義,有有力和無力,有力攝無力。一是十,一就是有力攝十,但是這個十不是一。反過來,我們說十就是一,若沒有十,一也不成就。所以我們說這個一不是自性的一,是無性緣成的。所以一中有十是緣成一,十中的一也是緣成。這麽說起來,每一個一,二三四乃至十都是第一個一,都是無性緣成。所以才可以累計到十、百、千,都是同時具足的,只是隱顯不同。

  師:「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就是一念遍十世,十世遍一念。天台發揮一念三千,三千性相在一念中。這在華嚴說,一即無量,無量即一。「生時即是滅時」,生即是滅緣於一念,一念中無量生死,無量生死入於一念。剛才慧洵講攝入,你沒想到攝即顯,入即隱。生死在一念中,生時即滅時,有沒有生滅啊?大乘就會到沒有生滅,這就是對待空。生待滅而有生,滅待生而有滅,這是大乘法對待空。小乘析空法,不究竟,始終落於有法。它說同時俱成,就是大乘說的對待空。同時俱成,所成之法如幻如化。如果執著實在有法,偏差了。慧聞講!

  聞:「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八相成道就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天台家有一項不同,他沒有入胎,多一項降魔。一般我們說成道有八相,我們眾生很容易落入次第法。剛才師父講是大乘對待空,所以生時即是滅時,那麽生時不可得;滅時即是生時,滅時不可得,這是大乘對待空,他同時俱成。同時俱成就是同時俱奪,所以互成互奪都在一念之中,這裡我們通常把他判成始教。如果我們跨越文字,生和滅同一無自性,可以開出隱顯俱成門。「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二三四至十即為隱。」一法顯,一切法就隱。換句話,法法顯即法法隱。更深入的話,就是談到隱顯是同時。一法顯的時候,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隱。一法隱顯同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是隱顯同時,構成一個重重交徹無礙的境界。「一念中八相成道」,這一念是清淨心,清淨心是法界的圓因。一念中八相成道,所以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說一法顯的時候,一切法顯;說一法隱,一切法隱。法是圓融無礙交徹,沒有交徹相,才能無礙。前面主伴圓融也是這個道理,一法為主時,法法都可為主;法法為主,法法為伴。那麽主伴是同時俱成,隱顯也是同時俱成。圓因即是滿果,滿果即是圓因,所以因果是同時。這是不思議法,是現量界。這個法很深,會的時候,不能落入遍計所執。法界的圓因就在清淨心,清淨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如一念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橫遍豎窮,所以一能含賅一切。這一念用文字來表顯,就是大德的清淨心,或者是眾生的佛性。可惜眾生落入遍計所執,所以一多主伴隱顯,不能會得圓融。

  師:「八相成道」,我告訴大家,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八相成道是化身,從什麽地方知道是化身?八相成道,前際是生,後際是滅。經上說前際空,後際空,當中也空。我們看看法身,法身不生也不滅,八相成道不是法身。再看報身,報身有生無滅,生滅也不是報身。化身有生有滅,這要搞清楚。「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十是什麽成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成的。如果沒有一,沒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就沒有十。這麽說起來,拿法講起來,一是一,二和三還是一啊!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一啊!甚而言之,十也是一。沒有一,就沒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所以一就是十。說一的時候,一顯;說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是一。說二,二顯,其它隱。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如此。這個道理,為什麽這樣?誰知道?一真法界。你想一想,假設一不是十,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是一,那是二法,不是一真法界。好比虛空,沒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說東方虛空時,其餘的都隱,隨緣就是空。慧經講!

  經:「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如來在一念中八相成道,前面法師有將八相都一一介紹,我們稍微看一下那個細目。第一個他降兜率,首先釋迦牟尼佛先住在兜率天,在兜率天住四千歲,看機緣成熟,乘白象由兜率天降下來。第二個入胎相,乘白象從摩耶夫人左脅入胎。第三個住胎相,他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時都是為諸天說法的相。第四個出胎相,四月八日在藍毘尼園由摩耶夫人右脅出生之相。第五個出家相,十九歲或有說二十五歲觀世間無常,出王宮入山學道之相。第六個成道,經過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佛之相。第七個轉法輪相,成道之後四十九年間說法,度人天之相。最後入滅,八十歲在娑羅雙樹林涅槃之相。在華嚴里有一個觀念就是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其實說生時,一切都生;說滅時,一切都滅。為什麽有這種情況?降兜率的時候,這個相顯的時候,其它的七相就隱,這就是祕密隱顯所在的重點。根據華嚴義理所在,一即多,多即一,所以生時和滅時都無有先後,同時俱成的。「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二三四至十即為隱。」在大乘有談到,這個十是一二三四乃至到九緣成的,就是緣起所成的。可是一乘的說法就不一樣,一乘說一即十,十即一,它不待緣成。一即十,一顯的時候,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為隱。同樣的二即十,二顯的時候,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為隱。一法起的時候,一切法都起,法法無礙。這就是一解無量,無量解一的意義。

  師:大家把腦筋放開,深入佛法,不可死於文下。我改個方式講,一即十,一即是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為隱。我改一改,一即十,一為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為伴。二為一,二為主,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為伴。大家懂意思了吧?這說的什麽?主伴圓融。小乘法就會不到,主不能為伴,伴不能為主。慧襄講!

  襄:今天這個部份特別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八相成道,一念中成就,生時即是滅時。一個是數十法,說一的時候,一是顯,十是隱。這門叫祕密隱顯俱成門,把祕密和俱成加上去以後,就把華嚴一乘的精神點活了。這話怎麽說呢?就八相成道來講隱顯的話,說降兜率時,降兜率顯,其餘七相隱。以一為主,其它法法為伴。這樣一是顯,其餘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隱。這樣把隱顯的意思講出來,可以共大乘。可是,這個地方所以不共大乘,在於祕密和俱成。前面講過了,不待說與不說,是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所以稱為祕密。我們可以說降兜率時,其餘七項都被降兜率所含攝,一成一切成。如果入胎時,降兜率滅,就一滅一切滅,同時成就。如果就數十法而言,剛才師父有講過,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以一為主,其它二三乃至十為伴;以二為主,一三乃至十為伴。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這種隱顯的情況,就是常生常滅,常一常多,隱顯無別時。從隱顯俱成就把一乘解釋出來了。我們常舉波浪的例子也是一樣。舉一波為主,其它的二三四乃至萬重波浪都被第一重波所含攝。以第一重為主,其它的波就隱,可是常顯而常隱,隱顯無別時,這就是祕密隱顯俱成門。

  師:剛才講水和波的例子,我再解釋解釋。水起千萬重波,第一重波就是一切波,誰知道什麽原因?一就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什麽原因?為什麽第一重波就是一切波?(廷:都是水)欸!都是水。第一重波是水,一切波也是水。舉第一重波,是不是一切波都包含了?那為什麽說第一重波?說第一重波時,第一重波顯,其餘的波隱就是了。假使我舉第二重波,我說第二重波就是一切波,對不對?因為都是水嘛!我說第二重波的時候,第二重波顯,其餘的波隱,這個就是祕密。生時顯,滅時隱;滅時顯,生時隱,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生時即滅時。我再舉一個淺顯的例子,馬路分東西兩端,東端是不是西端?西端是不是東端?聲聞乘會不到,它說東端不是西端,西端不是東端。可是你想一想,馬路是一條,你踏東端是不是踏在這條馬路?這個例子很淺顯。這裡有一點點差別,固然是東端也是一條馬路,西端也是一條馬路,所以東端是西端。可是東端和西端不同的地方在那裡?功德不一樣。第一步到了東端了,一百步才到西端,功德不一樣。它說顯隱,你能不能再想其它的例子?我想到了一點點。顯,就是華嚴所說的攝。比如這盞燈,如果以這盞燈為主,其餘的燈都入這盞燈。這盞燈光是顯了,其餘的就隱。攝入也是這個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這個道理。所以佛於一知無量,於一就可以知道無量。你們大家想通了沒有?用一用腦筋,你想到那一點?我想到主伴圓融,攝入問題,都是華嚴說。再還會入一點,根據十玄門所說,我們就知道,攝入、主伴圓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同時具顯。誰發揮?

  廷:「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何以故?因為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而我本具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只因迷妄為真,取著如幻如化的假相而成為眾生。因此,如實知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以生滅無自性故,所以實相無相。而此實相卻具足如來一切德性,不必他求。因此,生與滅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祕密。「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二三四至十即為隱。」何以故?因為一是體,二三四至十為用。而體是用之體時,一成十;用是體之用時,十是一所成。故全體起用,無一不成十;全用歸體,成十不外一。因此,以一二三至十,無有先後次第,同時俱成,所以稱隱顯。

  師:大家深入啊!我順便講講天台的一念三千。一念三千和十世或是十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為十界,每一法界又分十界。比如人,人裡面也有好壞,窮的、富的、貴的、賤的。每一法界又分十法界,就稱為百界。百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十如就是十如是,百界千如。這個十法界,百界千如,各各又分三世。過去、未來、現在,成為三千。這三千有性相,三千性相不出一念。天台說一念三千,我們看起來,一念三千很有道理,性相不二。一念是性,十法界、百界是相,十如是,性相都包括了。可是性真實,真實不可得,相是如幻如化不可得,還是一樣。根據這個道理,天台再發揮。智者大師發揮性具,也是根據這個道理髮揮。性具怎麽來的?一即一切,當然是一就具有一切了。如果一不具有一切,怎麽說一即一切?這就出來天台、華嚴的中道義不同。天台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既然一切即一,一就具足一切。華嚴有另一個角度,它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天台說是同教義。誰要發揮的?如何解釋這個問題?

  經:這一門感受很深,這門是同時具足相應門。為什麽呢?我們念阿彌陀佛顯時,十方諸佛就隱。念釋迦牟尼佛時,釋迦牟尼佛顯,其它諸佛為隱。這就是所謂祕密隱顯俱成,同時具足相應。

  師:誰發揮?

  彰:「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一念無自性,八相也無自性。八相無自性,不出一念中;一念也無自性,無礙成八相。所以一念生時,八相生;一念滅時,八相滅。所以滅時無自性,生時無自性,法法無礙。生時顯,滅時隱,隱顯同時,所以生時即是滅時,滅時即生時。十數,一即十,一無自性,二三四至十也無自性,所以都不失性。所以一顯,其它隱;二也無自性,二顯時,其它隱。這是法法無礙,無自性的緣故。所以在這性當中,平等;在隨緣相中,分次第。就像師父所說的,功德的差別。差別而無差別,各各也無自性。無自性故,隨緣顯有次第,所以隱顯也這樣。

  師:我再舉個例子。東方虛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虛空。我說東方的時候,東方顯,其餘的隱。什麽道理?東方是不是虛空啊?其餘九方也是虛空,因為它隱。可是,既然東方是虛空,其餘九方也是虛空,虛空有顯有隱沒有?虛空無顯無隱,有顯有隱就不是虛空,這是小始終頓圓的頓教。虛空顯即隱,虛空顯時就是隱時──隱顯同時,這是圓教。還有例子可以舉,你們腦筋活開,有話就講。

  秀:譬如菩薩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如果我們會到波羅蜜的話都是一樣。比如東方虛空是虛空,西方虛空也是虛空。如果我們會到這是緣起法,都是如幻的,那我們所作的事都是成佛的因,都是法界圓因。好比我們一低頭,一頂禮,作僧眾事都是法界圓因,都是一真法界。好比我們的清淨心沒有形狀,可是隨種種緣,有布施、持戒等等而不同,其實這是隱顯。

  師:誰還要發揮?

  洵:普賢十大願王,我們修禮敬諸佛時,其餘的稱讚如來,乃至普皆迴向就隱了。如果用念佛法門,我們念佛時,一顯的時候,一切都顯;一隱的時候,一切皆隱。

  師:是這個道理沒錯,可是你要會到一點:我說禮敬諸佛,其餘的隱,可以講通,不太圓融吧?你忘記一點了,隱顯同時,要確實會到才入一乘。我說禮敬諸佛的時候,其餘的稱讚如來等等,都是隱顯。它分別是什麽?一法為主,法法為伴。如果沒有法法為伴,一法不能為主。攝法就是入法,如果只有攝沒有入,不能成就。比如我這個手捉這個拳,這手是攝法,這拳是入法。沒有拳頭,怎麽有攝法?這是攝入同時,重重無盡。誰發揮?

  琛:我有十隻手指頭,我舉一隻手指頭時,代表一。舉兩隻代表二,舉十隻代表十。但是我舉一,雖是代表一,可是二三四乃至無量的數字是隱的,只是一是顯。我舉十的時候,十是顯,其餘的是隱。當我舉一的時候,這個一不少;當我舉一百時,這個一百也不多。因為一或是十乃至無量,都不出我這隻手指頭。所以一乘的法,它會入各各差別相,事實上是同一緣起。在同一緣起當下,每一個法皆平等的。

  師:要了解一個法──性緣,如果不入性緣,就落入有法。比如十個手指頭,舉一個為主,其餘的為伴。可是究竟有沒有這個手指頭?這個手指頭緣起無性,沒有一個手指頭,也沒有十個手指頭。一個手指頭緣起無性,二三四五六也是緣起無性。舉一個手指頭,一法為主,其餘的為伴。這麽說起來,我們又會到一點了,說性的時候,相就隱;說相的時候,性就隱。二諦融通,才會到性相一如。蚯蚓斷成兩邊,兩邊都動,不知佛性在那一端?誰知道?

  悅:蚯蚓是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假如以華嚴來講叫一真法界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你怎麽可以把它斷成兩頭?我說佛性在第一頭,在第二頭,那就落二法,就落定法。金剛經說,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落入有相法。

  師:欸!對了,蚯蚓是緣起,緣起無性。蚯蚓本身就不可得,怎麽可以斷成兩截。佛性是緣起,緣起無性,無性是佛性。你要問那端有佛性,完全落入有法。今天我們修學到此地。休息吧!

第五十二次修學

  「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故言祕密也。」

  師:「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慧悅講!

  悅:阿彌陀佛!祕密隱顯俱成門,這一門是約緣起邊來說。前面有提到以月來作比喻,他講到「此方見滿。他方見半。」還有舉佛八相成道,舉十數隱顯這道理來說明。這段文是以入定跟不入定、見色跟不見色隱顯來說明這個祕密隱顯的道理。「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故言祕密也。」這段文本來我看不懂,後來看師父的著解,眼見色,就是眼根正受的時候,眼見色時就是顯,三昧是定。如果於色法中入定就眼不見色,這樣就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所以稱為祕密。我們假如以大乘的角度來講的話,他可能會將這段文作解說:這是隨緣所現,故有不同。譬如說,他隨其入定之緣,眼不見色而說色法隱;隨其不入定之緣,眼見色而說色法顯,其實法性本來無隱顯。如果一乘的話,他如實知見諸法實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所以會講到隱顯同時,隱顯俱成,隱顯體無前後。既然體無前後,所以能一即一切,一顯一切顯。另外我在看這段文有一種感想,請師父糾正。從「而此隱顯體無前後」,這裡開始才是一乘。如果沒有這句出現的話,這段文就不是一乘。這個道理,就是師父在性緣問題申論提到的關鍵:緣起與性起。假如配合這門來講的話,如果我們見法的隱顯,就是見法的緣起。若見法隱顯同時,就是俱成,體無前後,就是見其性起。其實這一門祕密隱顯俱成門是講一乘緣起,也就是性起。我們知道緣起就是性起,只是眾生的根機不同,有的只見緣起,而沒有會其性起。

  師:這段文是省略。「眼根入正受」,眼見入正受。「於色法中三昧起」,三昧就是定。於色法入定,眼不見色,那就是隱。他省略後面的「耳根入正受即是顯」,你們聽到我講話,就是顯;聽不到大家講話,就是隱。聞到旃檀香就是顯,聞不到臭味道就是隱。舌根也是一樣,吃酸的酸的顯,於味塵中三昧起;入定的時候不知道味道就是隱。觸塵、法塵都是一樣。他這兒舉眼根,眼根第一嘛!以下省略。這個有現量界、比量界。佛是現量界,菩薩是比量界;佛現量界是一乘,一見一切見,菩薩比量界,有見有不見。聲塵也是一樣。一聞一切聞,佛現量界;有聞有不聞,菩薩比量界。味塵也是一樣,有嗅有不嗅,比量界。一嗅一切嗅,現量界。一嚐一切嚐,一觸一切觸,一覺一切覺,那是一乘。我是誘導大家,要深入啊!因為這個原因,佛有神通。比方說佛的神通,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於一法知無量法。阿羅漢,沒有迴小向大的阿羅漢,他的天眼見一個小千世界,阿羅漢天眼可以見細色,我們僅僅見粗色,細色見不到。無障礙可見,有障礙也可見,證果位的阿羅漢就有天眼。小阿羅漢見一個小千世界,大阿羅漢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見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菩薩見無量世界,小菩薩也有所不見。佛無所不見,因為一真法界嘛!所以「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慧琛講!這段文不是我說的,天台智者大師說的。在什麽地方呢?在法華文句。

  琛:這裡的正受就是相應、三昧。

  師:等一等!正受,慧悅剛才講過,它的意思就是相應嘛!眼根與色塵相應嘛!講吧!

  琛:在一乘教有兩種三昧,我們相當熟悉:第一個是海印三昧,另外一個是華嚴三昧。海印三昧,一入一切,一入一切就能成無量。這裡講「眼根入正受即是顯」,其實就是一入一切。當無量法顯的時候,這個就是顯。另外一個華嚴三昧是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其實就是無量即空。「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因為無量即空,當空顯的時候,名為隱。這裡舉我們心念佛的例子:當我們心念佛的時候,當下即是無量光壽,這個就是顯。因為心念佛,其實心就是十方平等的無量光壽,那就是顯。但是無量光壽攝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上,這個就是隱。因為這個時候無量光壽隱,而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顯,所以這個叫做隱。「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如果我們就心念佛這個例子來講的話,心念佛成無量光壽。這個時候,是十方的無量光壽平等顯現,叫做顯,而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隱。所以當我們心念佛時,當下就具足祕密隱顯俱成門。反過來講,無量光壽攝在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是顯;十方無量光壽是隱,這個當下也是祕密隱顯。所以這裡雖然講「眼根入正受即是顯」,事實這個顯當下就是祕密隱顯的顯,並不是對待的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這個隱也是祕密隱顯的隱,也是具足一乘的隱顯,不是隱顯相對待的。所以我們就知道,任何一法都是祕密隱顯俱成,這才入一乘的六根入六塵的顯和隱。

  師:慧琛講到無量光。佛光現量界,無量。其實現在正照著我們,我們怎麽見不到?因為眾生根機差,隱了。佛光無所不照,一照一切照,所以佛光沒有暗影。你們作夢夢見佛光,定中見佛光,怎麽分別?佛光照手心,手心明亮,手背也明亮;魔光照手心,手心明亮,手背黑暗有影,魔光有影。比方桌子這邊沒有暗,下邊暗了,那是魔光。佛光上下無所暗,一照一切照。其實沒有顯沒有隱,一真法界,隨眾生根機又有差別。以前有人問一位法師,他說:「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光應該照一切啊!我怎麽見不到?」他說:「你看!放光了!放光了!」他見不到,他說:「在那裡?在那裡?」「你看!又放光了!又放光了!」不怪佛,只怪眾生不見。佛是現量界,一見一切見,一知一切知。他是無所不見,無所不知,這樣才稱為正遍知,佛十號具足。慧秀講!

  秀:剛才師父講到隱顯,譬如我們在這裡,就聽不到大寮的聲音,或其它的聲音,就這裡顯,其它的地方隱。這是隨我們根機的不同,其實它的隱顯並沒有前後。好比這個房間有十盞燈,當我們舉一個燈光為主的時候,這個燈光就顯,其餘的燈光就被這個燈光所攝入,就隱。其實燈光並沒有隱顯,它是隱顯無別時,這就是祕密。阿彌陀佛!

  師:「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比如說有兩盞日光燈,第一盞日光燈的燈光入第二盞,第二盞日光燈的燈光同時也入第一盞。這麽說起來,第一盞日光燈的燈光自己入自己。要拿凡夫的次第來說,第一入第二,第二入第一;第一入第二,第二入第一,無量無邊。佛盡知,我們凡夫想都不敢想。第一入第二,第二入第一,第一遍還可想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無邊,你想都沒想到。十地菩薩也可知,等於佛。慧襄講!

  襄:這一門在最後舉了一個眼根跟色法的例子,就是眼根入正受是顯,及色法中入定即是隱。事實上,眼根入正受,說顯的時候,一切法都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說隱的時候,一即一切,一切法都是隱。剛才慧悅師點出來,這個地方如果談什麽是顯,什麽是隱,還沒有提出真正的一乘義。真正的一乘義是在下面的這句話彰顯出來:「而此隱顯體無前後」。在前面八相成道也作了一個說明:「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祕密。」以同時俱成的緣故,以隱顯體無前後的緣故,所以這裡舉的例子都能顯一乘教義。剛才師父也開示過了,眼根這個例子,開顯出來的還有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是同一類的舉例。另外有一個例子不曉得合不合適?前天在念佛會時,學長講佛綱,講佛在講經時,都要入定。後來我在想,佛在講法華經時,也是先入定六小劫,是不是可以拿來這裡作例子:約一乘緣起邊講,所以我們看到世尊講了一部法華經,可是無量當下就是一,所以這就是佛入三昧力。而佛入三昧,一即無量的緣故,所以我們看到佛開演了一部法華經。

  師:有的聖人不入定沒有神通,和我們一樣。菩薩沒有入定,沒有出定。佛,一切皆在定中。菩薩神通不入定就能具足,聲聞乘人不能。一乘法,它的隱顯,廣說有八種,略說四種。比方隱顯,一顯一切顯,一隱一切隱,一切也顯也隱,一切非顯非隱。廣說八句,即四句,離四句。即四句,這就是現量界。說顯的時候,隱在其中,這叫離隱。說隱的時候,顯在其中,這是離顯。這樣一顯一切顯,非顯非非顯,都是那個道理。你們大家都明白這個意思吧!菩薩沒有入定,沒有出定。佛,一顯一切顯,一隱一切隱。你們誰發揮?

  悅:這個隱顯,剛才師父有說它只是略說,其實六根都可以說。如果我們以聲塵作譬喻,比方我們手掌一拍就有聲音,這樣就是聲顯,聲塵這個法顯。小乘知道它是生滅無常的法。大乘知道隱顯只是隨緣所現的不同,遇拍的緣,它就生;沒有拍的緣,它就不生,其實法性本沒有生滅。一乘教義知道隱時就是顯時,因為我們知道一拍聲音顯的剎那之下,剎那生即是剎那滅。所以滅時即生時,也就是隱時就是顯時,它是同體而沒有先後。因為法性如是的緣故,所以我們會講觀世音菩薩是觀其世間音聲,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無處不現身。有眾生祈求的緣就現,所以能夠同時救無量的眾生。因這個道理才說佛是現量界。圓覺經有講過,佛能知百千世界,乃至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阿彌陀佛!

  師:一切顯,一切隱,一切也顯也隱,一切非顯非隱,什麽法?誰知道?說顯一切顯,說隱一切隱,一切也顯也隱,一切非顯非隱,什麽法?實相法。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一切相,一切非相,一切也相也非相,一切非相非非相。實相無性,實相無不性。一切性,一切非性,一切也性也非性,一切非性非非性。龍樹菩薩說,一切時,一切非時,一切也時也非時,一切非時非非時。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已經進入華嚴大海了,如果你不會用,就會淹死了。

  聞:剛才師父說入華嚴大海,不會用就會淹死,希望我不要淹死。「眼根入正受即是顯」,華嚴所講一起一切起,說隱的時候,一切隱;說顯的時候,一切顯。師父是從六根上來開展,我們可以引申到一個譬喻:大海同是一水,一水起一重波浪,起萬重的波浪。就好比是「眼根入正受」,這時候色相就顯了。色相顯的時候,約大乘來講,是比量界。什麽是比量界?譬如說,根塵識相緣的時候,色法才顯。既然是根塵識相緣而生,才有色相顯,色相顯的時候,恰恰色法是無性,色法是緣生無性,顯時即是隱時。它隱顯是用推度,是大乘比量的境界。什麽是現量的境界?佛是什麽?師父常常講,正遍知海,所以佛是無分別而分別一切法。好比是大海水一樣,起一重的波浪,以無性的緣故,同時能夠起萬重的波浪。好比在眼能見,在耳能聞,有見聞覺知,好比一水起萬重波浪,所以說顯的時候,隱在其中;說隱的時候,顯在其中。好比說水的時候,波在其中;說波的時候,水在其中,是一樣的。隱顯本無別時,它就是一真法界之性。什麽是一真法界之性?顯不礙隱,隱不礙顯,它是融通無礙的。什麽是現量界呢?我們就在現量界里,為什麽落入非量界?譬如說根塵識產生一種境相,在眼就有色相,就是見有色聲香味觸法,這萬法繁興;如果眾生不落入根塵識的界別里,那當下約依報講是一真法界,約正報講是淨土。我現在覺得這個緣起法非常深,不會用,真的會沉到大海。

  師:這個小乘談不到,佛對小乘方便說,深的他會不到。比如阿含經說,緣眼色生眼識,緣眼根色塵生於識,了別。根塵識三事和合,再分析起來十八界,小乘不會緣起,他僅僅會到見怎麽產生的?緣於根塵識三事和合才有見。三事和合,是空的。要是有的話,不必三事和合。事實上,三事和合有見,根塵和合有見,那麽根里有見沒有?如果根里有見,不必三事和合了。塵里有見沒見?塵里有見,塵里就有,不必和合。識里有沒有見?識有見,也不必和合。所以根塵識沒有見。根塵識沒有見,和合有見沒有道理。可是根塵識三事和合有見,如何解釋?誰知道?(答:因緣。)因緣,緣起有性沒性?慢慢會通,緣起就是性空。這叫海印三昧。大海起萬重波浪,約波浪說,是華嚴三昧。一切浪是大海成──海印三昧,就是無性隨緣起萬法。華嚴三昧,就是萬法歸無性,所以稱為華嚴宗。其實海印三昧、華嚴三昧,說海印,一切海印;說華嚴,一切華嚴,不可分別。誰發揮?

  琛:這裡講眼根入正受,就是沒有眼根,一切法皆入正受,所以叫眼根入正受。這裡其實就是在講當顯的時候,就是入一切法的差別性。「於色法中三昧起」,這裡是約色法來講,就是在顯色法,而一切法隱。所以說「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事實上,在一乘教法里,差別是無差別。前面講眼根入正受,意思就是要表顯一切法。下面「於一切法中三昧起」,就是要表顯色法。所以如果我們解差別即無差別,無差別即差別的話,這裡講「隱顯體無前後」。事實上,這個隱顯是多講的,一切法本來就無前無後,講這個是要我們進入到原來一切法即隱即顯。所以我們知道說隱說顯,不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師:因為這個原因,佛說法四十九年。一切法顯,佛說有顯;一切法隱,佛說隱;一切法也顯也隱,佛說也顯也隱;一切法非顯非隱,佛說一切法非顯非隱。所以佛說我不和世間諍,世間和我諍。這個法,你要是了解,三天不吃飯也可以。

  廷:「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故言祕密也。」何以故呢?因為眼見色是色法,眼不見色是非色法。然而色法者是無性隨緣所成,非色法者乃隨緣無性所現。因此無性隨緣所成,則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謂之妙有;隨緣無性所現色,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之真空。為什麽呢?例如一水起萬重浪,無性是水,隨緣是浪,當無性隨緣時,水不自現,因浪而現。當隨緣無性時,浪不自成,因水而成。所以水隨緣而現有浪,則浪滅水不滅,此時是浪隱水顯。當浪無性是水時,則水不動而波濤洶湧,此時是浪顯水隱,因此水與浪是常隱而常顯,常顯而常隱,故稱祕密。

  師:這個說法根據大法鼓經。大法鼓經說,法有兩種:色與非色,有為與無為。色即空,空即色。說色時,空隱;說空時,色隱。這才會到色即空,空即色。現在人不知道,他不怪自己不知道,他說佛法矛盾,其實是他自己的根機太差!雖然說色時,空隱;說空時,色隱,還是比量界。現量界怎麽講?說色,一切色;說空,一切空;說有,一切有;說無,一切無。誰發揮?

  洵:「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為隱。」這門說祕密隱顯俱成門,他說隱顯,是同時成就的,所以本來就是體無前後。以一微塵來說,所以在前面說,於一微塵入正受,於一切微塵三昧能起;一切微塵入正受,一個毛端孔三昧起。「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一念中八相成道,就是同時俱成,下面那句話是多餘的。

  師:你搞清楚。人家說的「入正受」是根啊!你說塵,塵有沒有正受?不錯!一切塵也是圓通,可是它有入正受沒有?

  洵:我是根據華嚴教義章,它是以微塵來說的。

  師:誰發揮?

  聞:現在沿著過去看過師父的著作來會通。我對兩句話非常有興趣,就是萬法繁興而一體常寂,一體常寂而萬法繁興。什麽是緣起法?法界都是緣起,根塵識是緣起之法。「眼根入正受即是顯」,可以同時講六根入正受就是萬法繁興。是不是可以這麽講,請師父指正!六根入正受就是萬法繁興,就是顯。相顯的時候,色聲香味觸法,它本來沒有過錯的。好比唯識家所說的,五根並沒有過錯,成所作智。這個成所作智,也不是自己成的,待緣而成的,所以它的性本來是無性。所以六根入正受就是萬法繁興,就是顯。約佛的果德來講就是無量光,什麽是無量光?無性能隨緣,好比一水一樣。海水它有兩個特性:無相而無不相。萬法繁興就是一體常寂,一體常寂就是萬法繁興。好比大海水,隨緣能起一重波浪、二重波浪、萬重的波浪。眾生的見,有的是說,待緣成見。既然成見了就不能聞,因為他的根機,他認為是自性如此。一個根還有一個塵相緣和合產生識,這是小乘法,不了解因緣法。所以眼根入正受、耳根入正受、鼻舌身根入正受,就是無量光。無量光是什麽?就是眾生的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眾生與佛本來是同具的,我們無染的心被妄執所染,染而無染。只要我們開顯自性清淨心就是照,照就是常寂。所以師父教我們先入總相,先入無分別。能會入無分別,才能分別一切法。如果從寂而常照,眾生不容易修。念佛是照而常寂,是不是這樣?寂照如果約我們的清淨自性講,隱顯本來是同時的,因為它是一法界的緣故。

  師:「眼根入正受」,耳鼻舌身隱,對不對?「耳根入正受」,眼鼻舌身隱。每根入正受,都是這個道理。現量界可以一見一切見,一聞一切聞,一嗅一切嗅,是不是這個道理?六根互用。最後一位!

  秀:我不是要發揮,我想請問一個問題:阿彌陀佛來到娑婆世界叫觀世音菩薩,為什麽經上說無量壽佛涅槃以後,由觀世音菩薩來補佛位,觀世音涅槃後,由大勢至菩薩補佛位?

  師:這是方便說,觀世音菩薩,他來娑婆世界就是佛。這是老祖師說的,也有道理,要不然觀世音是觀世音,阿彌陀佛歸阿彌陀佛,不是一乘佛法。

  秀:師父!那可不可以說虛空沒有分別,隨眾生的根機而分別。

  師:虛空有分別沒有?沒有分別,怎麽有十方?分別十方是不是有分別?

  秀:分別而無分別。

  師:對了!

  悅:剛才師父有講到意根,眼見色的時候,眼根顯,其它鼻舌身即隱,沒有提到意根。眼根一看,有一分意識,乃至前五根都有一分意識,它才能起功能。這就是五俱意識,所以俱起的時候,就是意根也對現在,如果不俱起的話,單就意根這一根來講,它是不對現在的。

  師:這個地方是圓教,天台發揮六根互用,用眼根時,一切諸根皆用。我再問你一個問題,到底是有顯沒顯?有隱沒有隱?誰知道?

  悅:無性隨緣說有隱顯,隱顯就是無性,就沒有隱顯。

  師:有四句:說顯一切顯;說隱一切隱;說也時,一切也顯也隱;說非時,一切非顯非隱──常六道常法身。大家懂不懂?常六道常法身,有沒有六道?有沒有法身?無性隨緣有六道,隨緣無性沒有六道。


推薦閱讀:

生男生女的秘密,竟然是這樣的!
12個你不可不知的性秘密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領袖很潮!看各國政要穿衣小秘密(第1頁)
辛日主與時辰的秘密,批命點竅上!

TAG: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