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鎮,瓷都探窯
青花瓷
China,意為中國,也指瓷器,在老外眼裡,景德鎮就是中國的同義詞。
為什麼?原來,景德鎮之前叫昌南(發音china),因為瓷器做得好,被宋朝真宗皇帝看上,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從中國唐朝直到清朝中期,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那時,中國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西方人歡迎,他們常常以「昌南」,也就是china,作為瓷器和中國的代稱,久而久之,昌南的本意反倒被忘記了。由此看來,中國應為景德鎮而自豪。
作為江西人,我感到慚愧,年過半百,竟然沒有到過景德鎮,須知我的家鄉弋陽,離景德鎮才一百多公里。機會終於來了,新年剛過,我回老家和同學相聚,有人提議去景德鎮看老同學建平,說他事業有成,開辦的企業都快要上市了,於是,我們七八個中學老同學,驅車直奔景德鎮。
老同學相見,分外高興,飲酒敘舊,又是一夜難眠。次日,冒著綿綿細雨,建平帶我們先參觀他的企業,然後陪我們到中國陶瓷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很新,現代而氣派,說實話,到了景德鎮,我是很想看看陶瓷的,要了解一座城市,就應該走進它的博物館。
場館雖然是新建的,但博物館本身已有60多年歷史了,收集的藏品更多達3萬餘件,覆蓋新石器時代陶器和漢唐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名品佳作,其中國家珍貴文物有500餘件。進入展館,就像進入了一個歷史長河,漢、魏晉、五代、唐、宋、元、明、清、民國,乃至現代,說得出名的,說不清來頭的陶瓷精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其中,以宋代的影青瓷、印花瓷和元代的青花瓷、高溫顏色釉瓷最為光彩奪目!
景德鎮的陶瓷始於漢代,到五代時,便以最早在南方燒造白瓷的技藝和成就奠定了瓷都的地位。到了宋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之後,曆元明清三朝,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瓷器的「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尤其是熔工藝、書法、繪畫、雕塑、詩詞於一爐,典雅秀麗的青花,五彩繽紛的彩繪,斑斕絢麗的色釉,玲瓏剔透的薄胎,巧奪天工的雕塑,無一不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
一千多年,景德鎮靠什麼成為享譽中外的瓷都?答案四個字:水土宜陶!
你看景德鎮周邊,北有黃山,東有三清山,西有鄱陽湖,南也崇山峻岭,形成天然屏障,得以避免歷史上多次戰亂,這與汝窯、定窯、鈞窯因戰亂而荒廢形成鮮明的對比,相對安定的環境,還使得制瓷工匠源源不斷地流入景德鎮,帶來了當時先進的工藝。還有,景德鎮的瓷土,雖經千餘年的開採,儲量仍很豐富,有人計算,已探明的瓷土足可開採三四百年。氣候也是關鍵,景德鎮氣候溫和多雨,春暖、夏熱、秋燥、凍溫,四季分明,很適宜陶瓷生產。另外,景德鎮河網密布,昌江四通八達,與許多大小河流相通,這些河流經過之地,幾乎都是瓷用原料、燃料的產地,正所謂: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
近些年來,廣東潮州、福建德化等地,因為陶瓷產量大,效益好,也開始號稱「瓷都」,這令景德鎮人民很生氣。我想也是,你儘是些日用陶瓷,就算賣得再多,又怎麼能與景德鎮千年傳承的制瓷技藝和厚重文化相比?
中國陶瓷博物館
參觀
開採陶土雕像
宋代陶俑
元代青花瓷
明代展廳
明代大龍缸
清代展廳
清代瓷器
民國展廳
民國瓷器
下午,在景多年的三位老同學——國強和穆明、蔡曉二位美女,陪我參觀古窯。
如果說,上午在博物館享受的是一場陶瓷精品的視覺盛宴,那麼,下午的探訪古窯就是目睹這些精品是怎麼生產加工出來的,身臨其境,真實直觀,欣賞到老藝人精湛的手工制瓷技藝,看那潔白的瓷土,在轆轤車上歡快旋轉,那靈巧的雙手,在瓷土上彈撥著美妙的旋律,就在這千年不息的韻律中,一件件陶瓷精品就展現在你的眼前。
走進古窯,發現甬道兩側有破碎瓷器堆成的護牆,都是幾百年的玩意兒,據說,景德鎮掘地三尺,到處都是瓷器碎片,挖一些擺在這裡,瓷都歷史的厚度可見一斑。國強在景德鎮打拚多年,生意做得不錯,在上海還有店經營瓷器,對陶瓷非常在行,不過,為了讓我更好地了解古窯,他還是請了專職導遊小吳全程講解。
看到一尊高大雕像,小吳說這是窯神童賓,他是明朝萬曆年間的窯爐把庄師傅,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技術總監,技術高明,為人正直,他當時受命燒制特大號的青花龍缸,結果和瓷工們想盡辦法,多次燒制都沒有成功,眼看交貨期逼近,皇命難違,為了瓷工們的身家性命,他在再次燒制的關鍵時刻,毅然跳進了熊熊大火。說也奇怪,童賓獻身之後,龍缸居然燒成了,後人為了紀念他,為他建「風火仙師」廟,每逢開窯等重大活動都要到廟裡祭祀。
來到清代圓器作坊,這是古窯最有看頭的地方,平日遊客非常多,但是今天人少,大概因為冬天,還下點小雨,不過這樣也好,我們可以駐足細看。一件瓷器,那怕再小,也要從瓷土開採、泥料練制,到瓷胎拉坯、修模、晾曬,再到上釉、畫坯,最後燒制等等,需要幾十道工序。
先看「拉坯」,只見一位窯工坐在木架上,用棍拔動軲轆車使之旋轉,然後雙手按拉泥料,再藉助一塊小瓷片修成碗狀,最後捏斷余泥,把碗坯放在長條板上晾乾,從一團泥拉成一個碗,前後不過半分鐘。下一道工序是「印坯」,經過一定乾燥的坯體,套在模具上以手按整形,邊拍邊轉,使坯體與模子完全吻合,拍打力度須均勻,否則將出現缺陷。接著是「利坯」,坯半干時置於轆轤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保證瓷器合格。再就是「挖足」,對坯底的泥靶進行加工,挖成碗的底足。
然後是是「畫坯」,你看,這位大姐非常熟練地在碗上行雲流水一般的畫著蘭花,這是所有工序中最美的一道。接下來就是「上釉」了,坯件外面上一層玻璃質釉,這樣瓷器燒成後表面會亮澤、光滑。走進旁邊的粉定作坊,發現那裡更是大師雲集,個個神情專註,利用各種手法和不同色劑畫坯,這些坯體,一旦完成各道工序,放入窯中,再用不同的溫度燒制,出來的就是享譽世界的景德鎮四大名瓷呀。
附近不遠,有一個清代鎮窯——一個大型蛋形柴窯,這是景德鎮僅存的一座保持鎮窯原貌的柴窯。這座窯,曾為清朝宮廷和民間燒制出無數精美的陶瓷,規模比較大,還建有連體房屋和高大的煙囪,房屋便於窯工守護,煙囪則讓窯內廢氣安全排放。再看窯內,以磚壘砌,長近二十米,高五六米,一次可燒三百擔瓷器。想想當年,窯工就在這裡日夜添加燃料,憑肉眼觀測窯膛溫度,掌控火候,技術還真是不一般呀。鎮窯之外,大量松木堆成了房子,一旦窯爐點火,這可都是燃料啊,一兩百年下來,不知道燒掉了多少松木!
往前走,還有宋代的龍窯,由低向高、依山築建,狀如巨龍騰身、躍躍欲試。元代的饅頭窯,狀如小山包一樣的饅頭。明代葫蘆窯則是從元代饅頭窯體型發展而來,像卧地葫蘆,前大後小。我感到吃驚,這裡不但完好修復了元、明、清各代的幾個古窯,而且個個窯都還在使用,年年都在燒制新瓷!
千年窯火,傳承不息,直到今日,景德鎮仍窯火處處,新瓷競艷。
窯神童賓
導遊小吳
風火仙師廟
拉坯
晾曬
印坯
轉軲轆
利坯
挖足
畫坯
畫工精細
展品
鎮窯
連屋
窯爐
柴堆
獅子窯
明代葫蘆窯
元代饅頭窯
宋代龍窯
相關遊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