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民族文化根脈 提煉民族文化精髓 ——羌族文化核心價值觀之芻議
06-12
把握民族文化根脈 提煉民族文化精髓——羌族文化核心價值觀之芻議[來源:《西羌文化》|發布日期:2013-09-13]張成緒 面對今天林林總總的羌族文化現象,我們如何把握民族文化根脈,在研究中如何歸納提煉民族文化精髓,突顯應有的羌民族文化核心價值,對於羌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時代構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類總是「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世界」。人類歷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逐步走向文明、不斷發展文化的歷史。掌握了人類文化,也就抓住了人類自身發展的奧秘。按照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觀點來看,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包含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個層面,它們對人的精神和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文化不僅是一種價值體系,而且是一種行為規範體系。它給整個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是非、善惡、美醜、真偽、好壞的判斷標準,並通過社會教育使其內化為整個民族的正義感、羞恥感、審美感、是非感和責任感,從而有效塑造國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續傳承、不斷深化升華。 面對今天林林總總的羌族文化現象,我們如何把握民族文化根脈,在研究中如何歸納提煉民族文化精髓,突顯應有的羌民族文化核心價值,對於羌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時代構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為此,筆者結合多年來的羌文化研究總結,對提煉的羌族文化核心價值芻議如下,以供商榷。 百年天難,民族憂患。「5.12」特大地震的突然發生,讓羌族文化遭受空前損失。保護和搶救羌民族文化,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繁榮和發展,是歷史的使命和時代的召喚。從羌族史與羌人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形態關係來看,羌族文化核心價值體現於這樣五個方面: 古羌抗爭史是尋求本民族生存的戰略轉移史,其進一步折射了古羌民族不斷征服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鬥爭精神。 中華五千年文明,古代羌人功不可沒。曾經一個發端於甘青河湟一帶,活躍於中原版土,最早建立中國帝王制度的古羌民族,秦漢以後開始崩離,並先後分成三支大軍長途遷徙,屢經戰亂,歷盡滄桑。經過興衰、成敗的漫長曆程,作為炎黃子孫的古羌後裔,如今僅存於岷江上游和涪江流域的部分山區。 在歷史的烽煙戰火中,嚴峻的挫折使古羌人面臨民族滅亡的心理損傷,為保存民族不得已撤退出中原故地,分成三支大軍進行長途遷徙以求生存。其一支向新疆天山南遷徙;一支向北遷至內蒙西部;另一支向西南遷移。這是保存民族自身的戰略大轉移,也是民族自尊心受挫後的應急反應對策,是當時堅定意志,求以生存心理的具體表現。沒有當時艱苦卓絕長途遷徙的戰略轉移,便難有今天古羌子孫的存在。長途遷徙促使古羌人為保存自身而轉移到新的自然環境中謀生,更增加了征服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雄心壯志。古羌人從歷史戰亂中解脫出來,由一個以牧為主的游牧民族,逐漸發展成農牧兼營的民族,並對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萬物有靈多神信仰的原始宗教,是約束羌民自身行為,評判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其進一步體現了羌人崇尚自然的美德。 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是其物質世界的再現,在羌族既有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羌民族的精神世界純樸無華。抽象地看,存諸羌民內心世界的精神源泉主要是其祖輩相傳的神話傳說和崇尚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和原始宗教熔鑄了羌民共同的民族性格。 「宗教並非只是信仰的方式,它同樣也是組織,它具有公眾的和社會的意義。」古羌人的塑造的神靈不下30種,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自然神,如天、地、山、樹、火、石等;二類祖先崇拜的家神;三類是職業之神;四類是圖騰崇拜的社神,如羊、牛、猴等。諸多神靈的同一功能就是培育羌民以二元對立的方法認識物質存在的精神世界。神以為非者即為惡,神以為是者即為善,「其俗以白為善,以黑為惡」,故在羌寨的山上、地下、房頂、屋角都擺放白石,以之為白石神。《羌戈大戰》中述及羌民南遷到岷江上游時,與當地兇悍的土著戈基人發生戰爭,羌人在神的旨意下用白石打敗了戈基人,進而定居於此。因此,白石神不但是羌人南遷的歷史縮影,更是羌人是非善惡的價值評判標準,黑惡白善的價值理念外形於神,內植與民族心裡,這便是當代羌民依然保持純樸天然的根由。 古羌「釋比經典」包羅萬象,經卷片段時時表達羌民不忘神靈功德,其進一步樹立了羌族「感恩報答」心理。 羌人中的「釋比」是溝通天地神靈的集大成者,是羌族敬重的宗教師,是神靈的象徵,並非是權力的象徵。 筆者在參與完成國家「十一五」重點課題《羌族釋比經典》翻譯的過程中,從大量的唱詞經文中發現有不少片段表達了羌民為修房造屋、請神裁斷、選定吉日等活動時,一旦實現願望後,都需先請神並以此還願,而不遺忘神靈的功德。其中在上部經《還願》「上訪」經第十四部《索》「請神歸位」唱詞中即可看出,「你有怨和願,請我來裁判,請神要顯靈,只盼把願還……若願一實現,首先謝天地,再謝四方鄰,要記得好處,要明白人心,神靈好歸位。」在羌民族日常生活大事中,時常都得請「釋比」作法事。如願之後,要感恩報答。古羌人信奉的萬物有靈多神信仰是原始社會的產物,這些行為儘管帶有精神寄託,具有迷信的愚昧思想,但報答心理尚有可鑒之處。很多「釋比」在長期實踐中修鍊出的硬、軟功法本領,在祭神時的表演常博得圍觀羌民的陣陣喝彩。「釋比」在實踐中還總結出許多單、驗藥方,兼為羌民治病,深受羌民愛戴。 「5.12」地震的發生,羌區同胞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持和援助,上善若水,大愛無疆,災後重建的艱辛歷程中,羌山人民災難崛起,將愛銘記於心,感恩戴德之情無以言表。這種情感都是古羌民族「感恩報答」的傳統延續和充分表現。 四、羌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中,蘊藏的智慧和情操,其進一步彰顯了羌民族不懈追求和探索的唯美思想。 歷史悠久的羌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人類智慧。但限於文字失傳,僅存語言的現狀,大量民間文化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流傳在羌民中的口頭文學,諸多神話故事中,都反映出古羌人酷愛大自然,對天、地、人之起源早引起關注並進行研究,反映出羌民族隨歷史進程逐步認識世界的心理境界。 羌族原始先民的崇高理想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就寄寓在他們所塑造的神話藝術形象的言行中。從羌族山歌、敘事民歌、喜慶歌、情歌、酒歌中反映出羌民對社會、對自然、對婚姻家庭、對客人的真誠心理,對世間真、善、美的追求的探索,對假、丑、惡的唾棄與仇恨,優美動聽的歌聲道出了羌民辛勤、勇敢、智慧的品德。 五、遠古民族精湛工藝,一支獨秀,勞動創造質樸自然,其進一步反映出羌民族的審美意識。 人類創造歷史的實踐是在具體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下進行的。其中,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政治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社會發展的基本內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化有其特殊性,既是一定社會經濟、政治等條件的產物,又反作用於經濟和政治。 羌族先民在與大自然作鬥爭求生存的漫長歲月中,以其獨特而精湛的建築技藝著稱於世。由於美與藝術起源於勞動,羌族先民用雙手和智慧在辛勤的勞動中創造了美,創造了工具美,創造了動作美,創造了藝術美,創造了自身美,充分體現出羌民族的愛美心理,表現出了羌族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渴望與追求。 羌族碉樓被譽為建築史上的「東方瑰寶」, 除構造具有戰略意義外,還體現了羌族先民的建築整體審美意識。他們在設計建築羌寨整體構造中將碉樓、關隘和住房與鄰近坡地群體相應構成壯觀畫面,使羌寨建築多具有質樸實用的自然美。並採用溜索渡河,用竹索架橋,修棧道以改變交通運輸。在掘井築堰,淘灘疏河治水諸方面都體現有羌族先民的審美心理和聯盟才智。羌族的刺繡精巧美觀,圖案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將花草、動物、飛禽走獸及人物等綉製成各類穿戴裝飾品,其色調和諧鮮麗,極富有羌民族特色。 結語: 偉大的古羌民族在與自然界的抗爭中不斷生息繁衍,在原始的生產勞動中不斷創造生活,並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具有一定區域的民族社會心理和民族社會意識,為人類龐大的共同體締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 在研究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用具有民族真實感的文化核心價值理念來指導我們研究民族文化,是繼承先賢,發揚本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法寶,是構建時代民族文化特色的關鍵所在。 參考資料: 《羌族習慣法》俞榮根主編 重慶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一版 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二十五輯:《宗教研究論集》 四川省民研所《羌族研究》第一輯。 《明武宗正德實錄》卷30 《馬克思主義文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作者:北川縣文廣新局副局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