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見我們有多麼幸福嗎?
(文/Erica B. Slotter, Ph.D.,譯/朱琳123)
我們這一代很可能是最後一代記得在社交媒體(或者互聯網之類)之前的生活的一代。我經常著迷於人們如何使用媒體像Facebook,Twitter,或者Instagram與朋友和家人來分享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有時與在遙遠地方和他有興趣的任何人甚至每個人。
鑒於社交媒體流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研究人員越來越感興趣人們會選擇什麼樣的信息去分享,和為什麼?最在近發表的一篇《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論文上看到這樣一個想法,什麼樣人的個性特點或多或少會在Facebook上去選擇他們的愛情,還有他們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
在這次調查中,麗迪雅·埃莫里和她的同事們的研究(2014)進行了一些研究,關於個人慾望使他們的感情狀態在Facebook上可見性或者實際的關係可見性(也就是說,感情狀態在頁面的呈現)在Facebook上作為他們的一個功能的參考指數進行不同風格的情感紐帶關係分析。具體來說,他們參考來看成人依戀焦慮和迴避實際預測的期望/能見度的關係。
依戀焦慮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指人們對待他們成年後的情感關係容易產生高焦慮的情緒(如:Mikulincer & Shaver, 2003)。高依戀焦慮的人往往追求高水平的親密關係和非常警惕和容易感知到威脅的人際關係。依戀焦慮往往等同於擁有自己的負面看法——或者傾向於質疑一個人是否可愛的和有照顧的必要(如。柯林斯&阿拉德,2001)。
依戀迴避在另一方面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指一個人在成年期傾向於個人經驗的不足和避免過多親密行為的戀愛關係。人們通常感到不舒服的高的依戀迴避癥狀取決於他們的合作夥伴的支持和盡量保持一些自己和合作夥伴之間的距離這之間。依戀迴避往往是有對別人的消極看法,或有傾向於懷疑別人是否值得信賴和可靠。
在三個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依戀焦慮與有更大的渴望在Facebook上展現出情感信息相關,以及有更大的可能性在Facebook上展現一段確實存在的感情。而依戀迴避,在另一方面則預測更少的渴望去展示這些關於情感的信息。研究人員還發現,當人們感覺到他們的感情處於更不安全的情況時——不論是因為他們在實驗室被誘導有這樣的感覺,還是因為他們本身感覺到他們的關係就是這樣——他們都會想讓他們的情感變得更加顯而易見,而且會在Facebook的個人主頁上放上更多與這段感情相關的東西。當計算人們在Facebook上花多少時間的時候,這個模式就暴露無遺了。
最後,研究者們研究當人們想讓他們的情感關係在社交網路上更加明顯時,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不管附加的動機,研究者們發現人們使用Facebook交流關於他們的感情時,讓自我感覺良好是其主要的動機(例如:提高自尊),或者他們希望別人認為他們有著一個快樂的和穩定的關係。
總之,似乎我們的情感關係可以改變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和他人交流信息的方式方法。
[心靈咖啡微信號:psycofe]
(閱讀更多心理學文章請進入「心理學人」——心理學圈子裡的人都在這裡!)
編輯推薦:
在不信任的時代,如何建立起信任?
性情不同的人總是會相互吸引
「臉書」成功背後的心理學因素
測試推薦:
你有多在意別人的看法?(批評敏感性測試)
推薦閱讀:
※那些年我們喜歡的歌
※韓綜十年系列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情書》
※馬東:不能讓漢字變成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都愛英文歌
※為什麼富人會越來越有錢,窮人會越來越沒錢?(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