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法師)閱讀筆記(八)「初期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

《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法師)閱讀筆記(八)一 「初期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首先,二者的目的不同。初期大乘佛法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佛果」為目的。小乘佛法則是以「逮得己利」(自我解脫)為目的。其次,二者的側重點不一樣。初期大乘佛法是重「法」而不重「律」的。小乘佛法則是「導之以法,齊之以律」的,是「法」「律」並重的。釋迦牟尼滅度之際囑咐眾弟子要以戒律為師。到了大乘佛法的時代,弟子們記住的只是釋迦摩尼完美的形象了,而把他講的「以戒為師」忘得差不多了。二 法住與涅槃小乘佛法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也就是說涅槃是甚深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的,所以要先知緣起法,一步一步的修行方可達到涅槃的境界。而初期大乘佛法正好相反,是直接從「涅槃」切入的。所以有了「生死即涅槃」、「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的說法。也就是說涅槃與世間是不二的,涅槃的甚深之義不在別處,就在世間。當然也有「煩惱即菩提」的說法。這也是同樣的意思。在初期大乘佛法看來,世間只不過是不了義的涅槃。涅槃是了義的世間。三 般若與方便既然初期大乘佛法是重「法」而不重「律」的,「般若法門」自然會得到最大的發展。般若類的經典也不斷傳出。在小乘佛法如阿含類經典中,很少提到「空」。到了初期大乘佛法的經典里,「空」成了最經常提及的概念之一。「空」是般若的精髓。初期大乘佛法講的「空」,是指「自性空」,所謂「自性空」,不是指沒有自性,而是指萬法的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自性是超越一切名相的。般若是究竟的。但大乘佛法只有般若,還不能說是真正的大乘。大乘還有「方便」。《維摩詰所說經》上說:「智(般若)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般若是智慧,方便是慈悲。沒有方便的智慧,就是小乘佛法;沒有智慧的方便,只是人天善業,也是無法成佛的。有了方便,才有菩薩行。菩薩是自利利他的。自利是般若,利他是方便。四 不思議解脫大乘佛法中總是講「不思議解脫」。什麼是不思議解脫?就是有方便的解脫。《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大居士在出入酒肆和妓院,《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參訪的大菩薩中也有淫女和殘酷的國王等等。這些都是方便了。《維摩詰經》上說:「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這種方便,助長來了後來的秘密大乘佛法。以至於佛法到了秘密大乘階段,幾乎近於神教了。這種方便,當然也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了形形色色的打著佛教旗號的邪教了。
推薦閱讀:

印度想靠這款裝備成世界第三?千年老二俄羅斯表示你想多了
濕婆的七個秘密(2)-派拉瓦的秘密
印度通向你發來一封跨年夜邀請函
印度作為一個印度教為主的國家,他們的大多數國民如何看待泰姬陵?
中印經貿映照出印度經濟成熟度 | 毛克疾

TAG:閱讀 | 印度 | 思想 | 佛教 | 筆記 | 佛法 | 思想史 | 法師 | 大乘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