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最新譯本:上(免費結緣)

特別說明

六年前,任知非同修有幸拜讀《了凡四訓》之後,出於對其喜愛,萌發向更多人推薦此書的決心,發心把原文譯成較為流暢好讀的現代語言,讓更多的人更容易接受此書,分享到此書的裨益,從初發心直至完成此《了凡四訓》的最新譯本。

本譯稿(含原文)將於五月中旬印成冊子,約五千至兩萬冊,免費結緣流通,有意助印者或有意結緣者(免費結緣)請於5月15日之前聯繫任知非同修:13510718263(微信同號);也可在平台留言,聯繫小編:13906697551。

《了凡四訓》新譯 前 言

任知非

人世變換,世道輪迴,從來未見無處不均勻的大同世界,甚至找不到兩個先天和境遇一致的人,每個人的命運,貴賤貧富、順逆智愚、壽夭美醜,始終千差萬別,參差不齊。人的命運是否早已註定?是否可以改變?如何改變?這些問題始終是古往今來每個人終其一生都繞不開的課題。人生在世,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每個人都會有所追求,或富貴,或名利,或人際的和諧,或內心的滿足等等,但大部分人卻往往事與願違,求之不得,可見人們的努力往往捨本逐末,甚至南轅北轍,所以一生到頭總是徒勞無功,被命運牽引著走。自古以來能夠真正認識命運和改變命運的人其實很少,那些順風順水、功成名遂的人是否僅僅因為自身能力或勤奮高人一等?還是因為有無形的力量在主宰?有形與無形的力量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弄清楚這些問題,對每個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了凡四訓》是明朝的袁了凡所著,共一萬餘字,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文章組成,本是了凡先生在不同時期教誡兒子的《訓子文》,後為啟迪世人,遂改此名。這本書不但用儒釋道的思想回答了關於命運的問題,是一本勸善和勵志奇書,而且蘊涵了中國文化精髓(書中多次引用或提到了《周易》、《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等等經典),特別是儒道佛三家智慧精華,值得每個人學習。此書自問世以來,便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稱讚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而廣為印行,流傳足有幾千萬冊。曾國藩讀後改號滌生,並身體力行,將其列為子孫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凈宗的印光法師把這本書當佛經一樣尊重,並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此書達百萬冊。胡適先生則認為,《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本書第一篇「立命之學」,了凡先生通過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從《周易》、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證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改變的,並告訴人們行善積德以改變命運的方法;第二篇「改過之法」,強調行善必先改過,了凡先生從發心、事理、修心的角度細述改過之法,推崇修治內心的效果和重要性;第三篇「積善之方」,了凡先生從各地收集來的十則事例,闡述不同的善行及其效應,又從不同角度的對立面詳細說明了善惡的真相,有事有理,大概是有史以來對善惡的定義最為全面的論述,讀來使人茅塞頓開;第四篇「謙德之效」,了凡先生特別說明了謙虛之德對改變命運的重要意義,謙虛謹慎、心量開闊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符合主流宗教、哲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力學的規律,是受福的徵兆,是改造命運的基礎前提。了凡先生行文誠懇而嚴謹,此四篇文章獨立而又互補構成了其改造命運的理論體系,融通而圓滿。

客觀來講,《了凡四訓》可能並非完美,比如明末的王夫之稱了凡先生的思想為「畫地成牢」。但是瑕不掩瑜,對於命運與修行的見地,《了凡四訓》已堪稱難得的經典,具有啟迪意義,尤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缺失和斷層的當代中國來說,極具普世價值,可以教化世人,改善社會風氣。

筆者自六年前有幸拜讀《了凡四訓》之後,出於對其喜愛,萌發向更多的人推薦此書的決心,希望通過把原文譯成較為流暢好讀的現代語言,讓更多的人更容易接受此書,分享到此書的裨益。自民國以來,便不斷有人把此書翻譯成白話文並印刷流通,由於編譯者年代、才學和態度的因素,譯文嚴謹度或可讀性有限,或者有的註解版本雖好,但內容較多,而現代人普遍缺乏耐心,往往難以認真研讀。於是筆者誠惶誠恐,憑自己才疏學淺,斗膽為之,本書譯文基本上按照原文用自己的語言直譯成現代文,但不少地方靈活作了衍伸,原文中一些知識性問題或者有必要詳解的地方,則直接在譯文上相應位置加上括弧作了解釋,目的都是為了更好讀,初次接觸此書的讀書可直接閱讀譯文,亦可把譯文作為參考。編譯過程主要參考了凈空法師講解的《<了凡四訓> 講記》(北京文藝出版社)和尚榮、徐敏評註的《中華經典隨筆<了凡四訓> 插圖本》(中華書局)。如有錯漏,敬請包涵指正。《了凡四訓》是一本值得反覆誦讀、學習的經典,建議讀者努力閱讀原文,增長智慧,共創幸福人生。

本書將會不斷改進和印發,並免費流通。歡迎翻印。如有讀者願意一同助印本書,將在書上印上助印芳名或單位,匿名亦可,均功德無量。任何人均可根據需要索要此書。感恩各位。

助印、派發本書聯繫手機(微信同號):13510718263

袁了凡簡介

袁了凡,生於明朝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祖籍嘉興陶庄鎮(明代併入嘉善縣),其成長故鄉尚存爭議,學者居多傾向於認為從其祖父起便世居嘉善縣魏塘鎮, 61歲起隱居與嘉善縣相接的蘇州府吳江縣趙田村。 

了凡先生年少時聰穎敏悟,卓有異才,在嘉善縣得了公費做縣裡的公讀生。他於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在鄉里中了舉人,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考上進士,奉命到河北省寶坻縣做縣令,任職期間非常注重人民福利,興辦水利,開墾荒土,減免百姓雜役稅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在當時就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800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剛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鮮,了凡參與征討日寇有功,被朝廷贈封尚寶司少卿。征討日寇期間,被人陷害被迫停職返鄉。在家鄉,了凡非常懇切、認真地行善,並以身作則帶領妻兒一起行善,一直到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據說,了凡先生後代至今非常繁盛,人才輩出。

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凡先生博學多才、涉足極廣,是「文理全才」的人物,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教育、軍事、曆法和術數等,均學問深邃,並有著作,據不完全統計,共計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詮》、《評註八代文宗》、《群書備考》、《曆法新書》等。

                                 

《第一篇 立命之學》《第二篇 改過之法》《第三篇 積善之方》《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一篇 立命之學

我童年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母親要求我放棄讀書考科舉改學醫術,她說:「從醫可以養家,也可以救人,而且學一門技藝並以此享有一定名望地位,是你父親多年的心愿,這樣做也算是繼承遺志。」於是我聽從母親之命,棄仕從醫。後來有一天,我在慈雲寺,偶遇一位老人,他器宇軒昂,仙風道骨,鬍鬚修整,氣質不凡,我恭敬地向他行禮。他對我說:「你其實是做官的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為何不去讀書呢?」

我將母親要求我棄仕從醫的事情告訴他,並叩問老人姓氏和故鄉居處。

他說:「我姓孔,雲南人,是宋朝邵康節所著《皇極經世書》的傳人(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是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易學家,《皇極經世書》是根據《周易》理論推演,是預測學的一部巨著,預測萬事神准),看來天意難違,這個門法應該傳給你了。」

我把孔先生帶回家裡暫住,並把他跟我說的話稟告母親。

母親吩咐我好好招待他。

我幾次考驗他的預測,竟事無巨細都十分準確。既然孔先生都說我有當官的命,於是我再起了讀書的念頭,並與表哥沈稱商量求學事宜,表哥說:「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辦學堂,我介紹你去那裡讀書最合適不過了」。

於是我便拜郁先生為師。

孔先生為我算命,說:「你參加縣考童生成績是第十四名,再往上一級的府考是第七十一名,省里的提學考是第九名。」從第二年我參加考試開始,此三處考試成績都和孔先生所算符合。因此,我再請孔先生為我預測終身凶吉,他告訴我哪一年考多少名,哪一年可升廩生(廩膳生員,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名額有限,享受政府津貼),哪一年可以當貢生(科舉時代朝廷挑選府、州、縣生員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當貢後某年,可以當四川的一個知縣,在任三年半,就可以告老還鄉了。還說我將在五十三年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凌晨一點至三點之間)去世,可惜這輩子沒有兒子。

自此以後,每遇考試,其成績名次,都不出孔先生所預料。奇怪的是,他算我在當廩生所領俸祿累計達到九十一石五斗米的時候(石,讀dàn,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就可以升為貢生,即可以去北京的國子監讀書。但我俸祿領到了七十一石的時候,提學官(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長)屠宗師,就批准我升為貢生,這時,我對孔先生的預測開始產生懷疑。不久後,果然被代理提學官楊宗師駁回,不准我升貢生。直到丁卯年(公元1567年),我三十四歲時,新任的提學官殷秋溟宗師無意中看到我的考試答卷,感嘆說:「這卷子所寫的五篇計策,堪比寫給皇上的奏摺,像這樣極具學識淵博和才思謀略的書生,怎能讓他老死於窗下呢?」於是便依照之前縣府的申請,准予我補了貢生,截至此時,我所領俸祿連同之前的算起來剛好一共達到九十一石五斗,與早年孔先生的所算完全相符。因為這些事,我更深信每個人的進退浮沉,或早或遲,都是命中已安排好的,人也變得心灰意冷,淡然無求了。

我當貢生在燕都(當時的都城所在地,今北京)住了一年,期間我時常終日靜坐,不求上進,連書都不讀。己巳年(公元1569年)南歸,準備去南京的國子監求學,在報到之前,我先到棲霞山拜會雲谷禪師(一代高僧,法名法會,又號雲谷,俗姓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時年六十九歲),雲谷禪師對來訪者總愛把蒲團擲在地上,叫他們盤膝正坐,整天整夜不說一句話。他對我也不例外,當時我們對面而坐,默然無言,三天三夜沒有閉眼。

雲谷禪師大概少見我這樣的來訪者,終於開口問我說:「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成為聖賢,只因為心存慾望雜念。你能靜坐三天三夜,且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是為何呢?」

我答道:「我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就是要妄想也是沒有用。」

雲谷禪師笑著說:「我還以為你是豪傑,原來不過也是凡夫俗子。」

我不明白,問他原因。

他接著說:「一個人不能做到『無心』,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必被陰陽五行所束縛,怎麼會沒有定數呢?但是,命有定數的只是普通人,極善的人,命數就束縛不了他:極惡的人,命數也是束縛不了他的。你二十年來,命數都被孔先生算定,你也沒有作任何改變,這還不是凡夫俗子嗎?」

我再問:「但是命數可以逃得了嗎?」

他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經》所說的這句話,的確是聖明的教訓。我佛家典籍中也說過『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妄言欺人是佛祖強調的大戒,諸佛菩薩難道自己還騙人嗎?」

我進一步辯解:「孟子說『求則得之』,是指與我自身有關之物可以求得到,身外的東西是求不到的,比如道德仁義,我可以爭取自己做得到,但功名富貴,這些都是需要他人給我的,難道是我想求就會有的嗎?」

雲谷禪師回答:「孟子說得沒錯,你自己理解錯了而已。六祖惠能禪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此句大意是,一個人的福報、福氣,都離不開自身心地,只有從自己內心去修鍊去尋覓,存養厚德,必然能得到感應和感通)向自己內心尋求,不單仁義道德可以求得到,功名富貴也不例外,為什麼能做到內外雙得,因為這個求法對門路了;如果不懂得反躬自省,而是向外界尋求,從身外找原因,縱然合法合理,有方法有手段,但能否得到就要看你的命了,可能用盡心機也是兩頭落空,這就是求法不對門路。」

他又問我:「孔先生說你的命怎麼樣?」我便把孔先生的話如實相告。

雲谷說:「你自己認真想一下,自己配不配高中科舉,該不該有兒子?」

我回想了自己多年來的所作所為,反省了很久,才說:「這些東西我都不應該擁有。能夠考取功名的,都是福氣較厚的人,我自認福薄,卻又沒有行善積德,以建立厚祿福報;而且,我性情急躁,對不符合我標準的人和事不能包容,氣量狹小;時常恃才傲物,妄自尊大,以自己的小聰明去欺壓別人,口無遮攔,夸夸其談,驕傲自大,如此種種都是福氣淺薄的表現,這樣的性格和行為怎麼有資格取得功名呢?」

俗語說:『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意思是,一個地方如果很污濁複雜,便會產生很多生物,水如果太過潔凈,反而沒有魚生存。我過度愛乾淨,好潔成癖,毫無包容之心,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和氣能育萬物,萬事以和為貴,我卻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怒,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二個原因;仁愛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吝嗇刻薄是不育的內在原因,可我非常重名聲,愛面子,沽名釣譽,不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三個原因;我話語太多,逢人喜歡說長道短,高談闊論,容易導致損傷氣血,這是沒有兒子的第四個原因;我嗜酒成性,損肝耗精,時常精、氣、神不足,萎靡不振,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五個原因;我喜歡熬夜,不肯依自然規律作息,不會保養元氣,養精蓄銳,這是沒有兒子的第六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惡習,簡直不計其數。

雲谷禪師說:「照這麼說,豈止無緣功名,恐怕還有很多福報都沒你的份了。這世上腰纏千萬家財的人,一定是享有千金福報的人;擁有百萬身家的人,一定是享有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一定是該受餓死報應的人,老天不過是根據你的言行造作,施以相對的善惡報應而已,並沒有絲毫別的意思。」

就像生兒子這事,一個人所積之德值得流芳百世,就有百世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報;所積之德值得十世相傳,就有十世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報;所積之德只配傳承兩、三世,就有兩、三世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報;至於那些只享一代的福,下一代就絕後的,那是他功德極薄的緣故。

你今天既然知道過往的錯誤,就要將前面所講的導致不得功名不生兒子的種種行為,全部徹底改掉,務必要行善積德,務必要胸懷寬廣,務必要和氣仁愛,務必要愛惜身體。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的就全部放下,無須介懷執著,從今往後,一定要洗心革面,做一個具有義理道德的新生命。

血肉之身,固然是有命運定數,但如果以義理和道德行事,難道不能感化和改變天數?商朝的大王太甲(太甲早年沉迷酒色、暴虐百姓、昏庸亂政,後在賢臣伊尹的引導和輔助下改過自新,終於變成一個行善修德、勤政愛民的聖君而名垂史冊。)說過一句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句意思是,命運弄人,天降災難,這些是可以改變或者避開的,但如果自己作惡,傷天害理,報應就不可避免了)。《詩經》上也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此句大意是,要經常審視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正道人心,這樣才能不斷為自己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孔先生算你的命中不能考中進士(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沒有兒子,這些都是天作之孽,是有可能規避或者改變的,你從現在開始,不斷地擴充、發揚每個人應有的善良的道德本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陰德,即做好事不被人們知道),考中進士和生育兒子則可以成為你自己所造的福分,怎麼會享受不了呢?

《易經》(即《周易》)是正人君子安生立命、為人處世所依據的典籍,書中教人趨吉避凶,這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如果說命運是固定不變的,那又如何去趨向吉祥,迴避兇險呢?此書開篇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八個字的意思是,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有喜慶和福報的事,不是發生在今生就是在子孫後代身上)這個道理,你是否能夠深信不疑?

聽到這裡,我已十分相信雲谷禪師所講的話,拜謝並接受他所有的教誨。同時,我到佛像面前,把從前所作的錯事和罪惡,無論大小輕重,都毫不隱瞞地發露懺悔,並把這些懺悔寫成一篇文章,還包括發願考中進士,承諾做善事三千件,來報答天地祖先對我的大恩大德。

雲谷禪師聽我發誓行三千善事,便拿出功過格給我(功過格是道教中道士自記善惡的一種簿冊,道教以此作為道士自我約束言行、積功行善的修養方法),雲谷禪師要我將每日所做的事,不論善惡都登記在功過格上,每做善事記一數,每做惡事則刪除一數;而且教我念准提咒(准提咒,全稱佛母准提神咒,列為漢地佛教界「十小咒」之一,咒文為:南無颯哆喃nā mó sà duō nán,三藐三菩陀sān miǎo sān pú tuó俱胝喃jù zhī nán,怛侄他dá zhí tuō,唵折戾主戾ǎn/ōng zhé lì zhǔ lì,准提娑婆訶zhǔn tí suō pó hē),用佛菩薩的力量來加持自己的願望,使我的承諾和願望能夠實現。

雲谷禪師又告訴我:「專門畫符的人說過(符,即符籙,道教方術之一,是道士用來溝通神人的秘寶),『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那怎樣才能畫好一道符呢?他們有一個秘方,就是畫符的時候心中不能有一點雜念。從下筆開始到結束,不但不能有不好的念頭,就是善意的念頭也要一起去掉,做到萬事放下,一念不起。在內心完全清凈時,第一筆與紙接觸,這一點稱為混沌初開,也叫無極生太極,然後將此符一筆畫成,這道符就會十分靈驗。同樣道理,人們在祈求上天或是追求理想,都要從不起雜念上下功夫,做到心無掛礙,心情放鬆,只管付出,不問回報,如能真正做到這樣,便可感化萬物,有求必應。

孟子在講君子安生立命的學問時說過:『夭壽不二』(意思即長壽和短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分別)。表面看來,長壽和短命是兩回事,但當你能做到心無雜念時,長壽或短命對你來說毫無區別,就像不懂事的孩童對待這個問題,何為長壽何為短命,是沒有意義,也不重要的。以此類推,當你把財富的多和少看成是一回事,你就可以改變貧富之命;當你成功和失敗看成一回事,就可以改變貴賤之命;當你長壽和短命看成一回事,就可以改變生命的長短。人生在世,除生死之外,皆為小事,如能看透生死,則一切順逆、貧富都能掌握和超越了。

孟子還說過『修身以俟之』(俟,讀音同「四」,等待的意思),此話意思是,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不要做半點過失罪惡,至於命運能不能改變,那是積德的事,是上天的事。說到『修』字,就是身上的大小毛病,或是過失罪惡,要像治病一樣,完全治而去之;說到『俟』字,是說要修為功夫深,自然水到渠成,時來運轉,不要有一絲一毫的非分之想,或是患得患失,也不可以讓雜念時起時滅,要完全斬掉斷絕。如果能有這種功夫,就是達到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了,那是世間受用的真正學問了。

你暫時是不能做到不動念頭的境界的,但如果你能念准提咒,不計次數,堅持不斷,念到極熟的時候,可以達到口中在念,但心裡不察覺的地步,這叫做『持中不持』;再進一步,可以達到口中不在念,心裡覺得仍然在念,這叫做『不持中持』。做到這樣的話,就可以一心不亂,不讓雜念進來,所求之事定會靈驗。」

我以前的號叫學海,但自那天起便改為了凡(取「了卻凡俗」之意),因為我終於領悟明白命運這個大問題,不想落入凡夫俗子一樣的格調、格局。從此以後,我每天都小心謹慎,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防止隨波逐流、再犯罪惡,自己也感覺和從前大不相同。從前經常糊裡糊塗、肆意而為、悲觀消極,現在變得戰戰兢兢、警惕謹慎、畢恭畢敬,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就算獨處或者在暗室中,都會害怕得罪天地鬼神;遇到別人排斥我詆毀我,我也能安然接受。

到第二年(公元1570年),我參加朝廷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按孔先生為我算定,我應得第三名,但這次我竟超出他的預測,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話開始不靈了。到了這年秋天,我考中了舉人。這些都超出孔先生所算,都不是我命中注定的。然而,這個時候我的改變尚不徹底,經自己反省,還是有許多錯誤沒有克服。比如,善事雖然會做,但很多時候未能做到見義勇為、義無反顧;救人、幫人會心存諸多顧慮;行為雖勉強從善,但口上卻依舊不檢點;沒喝酒的時候尚能把持自己,一旦喝醉,就醜態百出,放縱不羈。這些都是在以過折功,虛度光陰。

自從己巳歲(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發願從善,到己卯歲(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用了十餘年時間,才勉強將三千善事做完。當時我在李漸庵軍中辦事,擔任參謀,剛剛隨軍從關外回來,未來得及把所做善事進行迴向(迴向,佛教語,「回」是迴轉,「向」是趣向的意思,迴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而趣向於所期望,稱為迴向,比如迴向於眾生)。又到庚辰歲(公元1580年)回到故鄉嘉善,才請性空、慧空等諸位上人在東塔禪堂進行了迴向的儀式。並起了求子的念頭,發願再做善事三千件。由於誠心所致,三千善事還未圓滿完成,第二年就生了你這個兒子,取名天啟。

我每做一件善事,便會用筆記下,夫唱婦隨,你母親不識字,她每做一件善事,便用鵝毛管沾上印泥在日曆上畫一個圈。所做善事包括施捨食物給窮苦之人,或將動物放歸自然,即放生護生,有時一天可做十幾件善事。到癸未年(公元1583年)八月,三千善事便全部做完。我又請性空等大師,在家裡做了迴向。這年的九月十三日,我又發了求中進士的願,承諾行善事一萬件,可能由於我發願誠心,丙戌年(公元1586年)便考中進士,並在京城附近的寶坻縣(今屬河北省)當知縣。

我準備了一本冊子,取名《治心篇》,目的在於提醒自己,修養心性,防起邪思歪念,因此用「治心」二字。每天早晨坐堂辦案的時候,便叫家人將這本治心篇交給守門人,放在辦公桌上,自己每天所做善惡事情,不論大小,均一一記下。到了晚上,效仿宋朝的鐵面御史趙閱道(趙閱道,北宋官員,為官清廉,剛直敢言,善於自省自律,《宋史》記載他「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不可告人的惡事壞事,自然慢慢杜絕,不敢再做),在庭院中設立香案,將一天所作善惡之事向天帝、鬼神稟報,不敢有絲毫隱瞞,天天如此,以達到自我監督的目的。

你母親見我們所做善事數量太小,進度緩慢,就皺著眉頭跟我說:「我以前在家鄉,地方熟悉,出入自由,我幫你做善事,你所許下的三千件善事的心愿才得以很快完成;如今你發願做一萬件善事,你公務又繁忙,縣衙地方太小,我也無事可做,什麼時候才能完成這個大願啊?」

你母親說這些話的當天夜裡,我做夢遇見一位天神,我便跟他訴說一萬件善事難以完成這件事。天神回答我說:「你減糧稅一事,便可以抵得上一萬件善事了。」原來,前任知縣當政時,寶坻縣的田地按每畝需繳納二分三厘七毫的標準來徵稅,我把全縣田賦情況籌劃梳理,結合實情情況,將田賦減至一分四厘七毫,減少了九厘。確實是有這麼一回事,但為何會有這樣的夢呢?我心中頗有疑惑。恰好此時,一位稱作幻余的禪師從五台山來寶坻縣,我便將此事相告,請教他夢中天神所言是否可信。

禪師告訴我:「如果行善之心真誠迫切,一件善行確實可以抵一萬件善行。何況你在全縣減少田賦,利益百姓蒼生,使得萬民受福。」

聽禪師這麼說,我隨即將自己的俸祿薪水捐獻出來,請禪師替五台山設齋食以供一萬僧眾,並把此功德迴向給眾生。

孔先生算我的命,說我五十三歲有災難,活不過這個歲數,但我未曾祈天求壽,當年竟也沒有什麼病痛災禍,今年我已經六十九歲了。《尚書》上有講:天道、天意是難以讓人捉摸和相信,人的命運也是沒有必然的,並一再強調,只有人的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言下之意就是命運並非早已註定,是可以改變的。《尚書》上講的這些都不是騙人的,確是真實不虛的。因此,我相信,凡是說禍福自己求,命運由自己掌握的,都是聖賢之言;凡是說禍福只能由天決定,命運是註定的,都是世俗人的看法。

你的命運如何,尚不知道。即使命里註定富貴顯達,也要當作窘迫落寞去看待;即使時運一帆風順,也要當作有許多阻礙和困難去看待;即使當下豐衣足食,也要常常當作貧苦艱辛去看待;即使受人愛戴尊敬,也要誠惶誠恐去看待;即使家道興隆,也要把當作平常卑微去看待;即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要當作孤陋寡聞、學識膚淺去看待。時時刻刻保持謙虛謹慎,居安思危,這樣才能不斷增加福報,確保長久成功。

從遠來說,要想到身體力行弘揚祖先聖人的道德正氣,從近的來看,要常常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德行掩蓋父母的過失;對上,要想著報效國家,對下,要考慮造福家庭;對待他人,要想著如何幫助、救濟人家,對自己要時刻防止自己心生妄念,要謹守本分。

一個人務必要天天反省以知道自己的過錯,而且天天改過,不斷進步;一天不知道反省自知,就一天自以為是,得過且過;一天以為沒有錯誤可改,就一天沒有進步,浪費光陰。天底下聰明能幹的人實在不少,之所以道德不去修行進步,事業不去精進拓廣,都是因為因循守舊,隨波逐流,因此而耽誤一生啊。雲谷禪師教授於我的改變命運的道理,是深刻透徹,鞭辟入裡的,是最為真實準確的正理,希望你認真鑽研,努力踐行,不要疏曠心性,虛度了一生。

第二篇 改過之法

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分封掌管一方的貴族大夫,他們大都見多識廣,只要觀察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就可以推測這個人的吉凶禍福,無不靈驗。他們之所能有這種觀察能力,就是因為懂得因果的道理,這在史書《左傳》和《國語》中多有記載。一個人吉凶禍福的前兆,都是從人的心裡萌芽,再表現在人的神情、肢體和言行上。比如,一個人行為敦厚穩重,往往能獲得福報,一個人輕薄無德,則很可能惹禍上身。世上大多數人都眼光短淺,看不清其中的道理,因為都認為人的命運凶吉不可預測。因此,如果要想一生獲得福分而遠離災禍,應該先不談如何行善積德,而是應該先改掉身上導致命運福薄多禍的錯誤和過失。

談到改過的方法,第一,要萌發羞恥心。應該想想,古代的聖賢和我們一樣同為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他們能夠流芳百世,成為世人的榜樣?而我們卻要不身敗名裂,要不懶散墮落,貪圖享樂,甚至多行不義,做了惡事還以為無人知道,傲然無愧,逐漸淪為禽獸自己還不知道,世上最值得羞恥的事,莫過於此。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此句大意為:羞恥心對人的意義非常之大),真正有羞恥心則可能成為聖賢,失掉羞恥心則可能成為禽獸。因此,知恥之心是改過的重要基礎。

第二,要對自然規律有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我的過失雖然細微隱蔽,但天地鬼神時刻審察監視,重則降災禍於身,輕則損其福報,我怎麼能不畏懼呢?不但如此,就算在閑居在家,神明對我的監察也是一目了然,所有醜陋之事,即使遮蓋得十分嚴密,掩飾得非常巧妙,但你的起心動念、行為舉止,早已泄露,終究難以自欺欺人。如若被人看破,自己將變得不值一文,怎麼能夠不時常保持一顆謹慎敬畏的心呢?其實,一個人只要還活著,有一口氣在,就算是犯下滔天的罪過,都可以誠心懺悔糾正過來的。古時候有一個人,做了一輩子壞事,到他臨時的時候忽然悔悟,心中發了一個至誠至大的善念,最後竟能得以善終。所以說,一個真誠勇猛的善念,其力量可以把一生所作的罪惡洗滌乾淨。好比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盞明燈照耀進去,就可以把千年來的黑暗完全驅散。所以,過失錯誤不論累犯還是新罪,只要能悔改,就是可貴的。但世事無常,人身脆弱,一口氣喘不過來的時候,就是想要改過也來不及了。人死之後,萬般帶不走,唯有業相隨。如若在生多造惡業,在人世的報應體現在,要承擔百年遺臭,雖有孝子賢孫,也不能洗滌罵名,不能改變惡報;在陰間的報應則是千百劫的時間(一劫相當於世界生滅一次)墮在地獄,承受無邊的痛苦,就算是神通廣大的聖賢、佛祖、菩薩,也無法幫他超脫。這樣的規律怎能不讓人心存畏懼呢?

第三,要發勇心。人之所以無法改過,多數是因為無法戰勝習慣、懶惰拖延和畏難退縮的緣故。因此,我們如要改過自新,必須發奮振作,當機立斷,不可遲疑,不可消極等待。罪過這東西,小的像鑽進肉中的芒刺,應當儘快剔除;大的像手指被毒蛇咬嚙,為防止毒汁擴散,應當趕緊斬斷手指,不能有絲毫遲疑。所以《易經》上講,「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意思是說:風雷相助,象徵增益;君子看見善行就傾心嚮往,有了過失就迅速改正,其利益是最大的。

一個人如果具備以上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和勇猛心,就能做到有過則改,像寒冰遇到烈日,何患不立馬消融呢?然而,人們改過時,有的從事情上去改,有的從道理上去改,有的從心上去改,方法不同,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譬如,昨日殺生,今日則不殺;昨日發怒生氣,今日就決心不發怒,這樣的思想就是從事情上改正,禁止再犯的方法。但這樣從外到內的壓制方式,難度很大,而且治標不治本,此起彼伏,不是徹底根除過失的好方法。

善於改過的人,在沒有從行為改正以前,就先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比如有殺生之罪過,就應該想,上天有好生之德,萬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殺害別人的生命來養活自己,怎麼能心安呢?而且,動物被殺,既受屠宰之痛,還要入鍋鼎烹烤,種種痛苦,徹入骨髓;而我們進食維持生命,縱使山珍海味,吃過即空,五穀蔬菜也可以充腹養生,何必殺害別的生命,減損自己的福報呢?還應該想到有血氣之生命,皆有靈性,皆與我同類,即使不能馴養它們達到人類品德,使之敬我親我,我們就可殘害它們的生命,使他們的靈知永遠仇恨我們?只要想到這一層,就有可能面對肉食感到痛心,而難以下咽。

假如以前喜歡發怒,要想一想:人都有不足之處,從清理上都值得憐憫,假如違背清理相互爭執,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這樣一想,就無可發怒的理由。還要想一想,世上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懂得謙虛忍讓,也沒有怨天尤人的學問,正確的學問從不教人抱怨嗔怒。行有不順,皆由自己的德行不夠圓滿,未能感化他人。如果悉數自我反省,則別人的批評或者詆毀,對自己都是磨練和考驗,我們都應該欣然接受,何鬚髮怒呢?

聽到誹謗的話語,要充耳不聞,不起怒氣,則蜚短流長即使如衝天火焰,也終將自己熄滅;如聽到誹謗立刻怒髮衝冠,即使千般辯駁,也如同春蠶般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可見,發怒不但百無益處,而且十分有害。其他種種惡習,也是同樣道理,都應該根據情理平心靜氣地去反思。懂得這個道理,則身上過錯可自然改掉。

什麼叫做從心靈上改過呢?過錯有千萬種,都起源於人的內心,如果不起心動念,過錯怎能發生?好學上進者對於自身存在的好色縱慾、徒好虛名、貪慕財利、輕易發怒等等諸種問題,不必煞費苦心一項項去探求克服解除的方法,只要一心一意培養善良之心地,只想著多行善事、造福他人,那麼,這種光明正義的心念就會主導心念,邪僻的念頭自然無法乘虛而入。這就好比灼熱的太陽一旦高掛,魑魅魍魎和牛鬼蛇神自然瞬間消失,這是精闢正宗的真傳,也是扶正祛邪的關鍵所在。所以,惡由心念引起,也將由心念來加以改正,這就好比斬伐有毒的大樹,最好的方法就是連根砍斷,何必拘泥於逐個枝條修剪,逐個葉片去摘除?

綜上所述,改正過錯的最佳方法是修治內心,做到內心當下清凈,一旦萌生邪念就有所察覺,並馬上消除,便可使之不發生;假如做不到這一點,可退而求其次,在釐清道理之後,對錯誤加以改正;再做不到的話,就應正對具體的事情加以強制禁止改正。應當注意的是,在運用較高明的方法時,順便兼用次一等的方法,未嘗不可。如果只知道通過較低等的方法來改過,對高等的方法一無所知,那就是愚頑不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發下願心努力改過時,也要有外界監督,在明處必須有親朋益友時常提醒,暗地裡,必須有鬼神替你證明;還要一心一意地虔誠懺悔,夜以繼日,堅持不懈,經過一周、兩周,直至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這樣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效驗的。

這種效果表現在,或者覺得心曠神怡,或者覺得智慧頓開;或者處於繁雜之境而能思維清晰,觸類旁通,順利解決;或者遇見冤家對頭之事,能以德報怨,化干戈為玉帛;或者夢見突出黑色濁物;或者夢見往聖先賢教誨指引自己;或者夢見飛翔天空;或者夢見寺廟門前的彩旗傘蓋,這種種奇妙之事,都是消業除過的徵兆。然而,不能呈現一點徵兆就傲慢自大,固步自封。

從前的蘧伯玉(春秋時代衛國的賢大夫)在二十歲時,已經能時時自我反省而改正過失。到二十一歲,又覺得從前所改的過失並不徹底,到了二十二歲,再回憶二十一歲,仍似乎因過失太多而陌生得像是在夢中一樣。如此一年復一年地逐步改過,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能覺察四十九年來的過錯。古人對改過的學問踐行便是這樣重視和嚴謹。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身上的過失罪惡,就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密集,而回首過去的事,常常不能覺察自己有什麼過失,這實在糊塗粗心而眼花短視。然而,一個人罪惡深重到了一定程度,是有證據可以看得出來的,比如心神不定,萎靡不振,做事轉頭即忘;或者無緣無故而時常感到煩惱;或者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覺得慚愧沮喪;或者聽到正大光明的正理,反而感到排斥和不悅;或者對人施以恩惠,但對方不領情,反而怨恨你;或者是夜裡都做些顛倒不利的惡夢,甚至語無倫次以至失態,這些都是作孽深重的表現。假如有上述其中的情形,就應該立刻奮發向上、痛改前非,開闢一條新的人生大道,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一生。

感恩??深圳市愛騰途科技有限公司助印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佛法| 儒學 |智慧 |積善 |厚德

了凡四訓

對不起 請原諒 謝謝你 我愛你

日行一善 改變命運
推薦閱讀:

周易預測股票的方法 - 〖股票證券〗 - 元亨利貞網在線算命論壇 在線免費算命 - Pow...
商場憑什麼給這些15家加盟店免租金?
無需居住證,免費拍照!最新最全出入境辦證指南來了!
他不是愛你, 只是想免費睡你

TAG:免費 | 譯本 | 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