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20/69(第二品)
20(第二品)就有了數量,無量的智,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剛才說眾生有種種根,所以我們給種種葯。你不通達眾生,這個你怎麼給葯呀。眾生種種差別呀!種種病呀!這些差別相,這叫什麼智慧呀,這叫無量智!能照眾生種種的殊相,是不同之相。迷呀、悟呀、凡呀、聖呀,都不同啊。這些你都能知道,你才能因病給葯,你才叫達眾生相,所以這個經文有很深的含義。「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所以首先是自己通諸法性,然後才能夠達眾生相。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發了大願的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下面就是「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這兩句話就是上供下度。供養:(一)財供養,香花、飲食、藥物供養常用的種種。(二)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是法供養,一切供養法供養最。拿身體、頭部腦脊髓供養,不如以法來供養。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最為殊勝。什麼是法供養,如說去修行,去利益眾生去。佛沒有一點點心說你們要恭敬我,你們要為我怎麼怎麼樣。所以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我們要明白佛的心呀!你不明白佛的心,你作的事不合符佛的心,你所做的事就沒有什麼功德了。又有可以分三種,前面是分兩種。(一)是利供養,利供養有香花、飲食;(二)是敬供養,恭敬、讚歎、頂禮;(三)是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甄解》說:「能游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故云供養諸佛。」說普賢雲海供,一切的供養廣大無邊,如雲一樣,這供養雲來供養諸佛。「開導群生」,怎麼化眾生,我們剛才說供養之中最殊勝的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是利益眾生啊!所以是連著的,上供下施,上供下化,上供下度啊!都是一樣的,所以《維摩經》說:「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眾生。」這是給眾生真實之利呀!「辟諸幻事,現諸幻相」,雖然無所得,雖然知道無所得,我還是在十方國土去在眾生前,教他凈土法門,勸他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供養諸佛化導群生的含義。【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化現其身,猶如電光」,他化現他的身體極快,如這個天上打閃電一樣。這個「神力難思,故稱化現」,這是唯識論的話啊。說這個神力,妙用你想不到呀,故稱為化現。不是要生出來,要像人那就很麻煩了,要養多少月,才生出來。生出來一點點小孩,到能識字、能說話就十幾歲了,那就慢了。他這一化現就化現了,他化作種種的形像。所以觀世音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甚至變成阿修羅種種的。這個行動之速就跟打閃一樣。菩薩能於一念之間普至十方國土,這又是《華嚴》的境界了。這個菩薩能夠在一念之間裡頭,普到了十方的國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這一切供養之中,他這裡頭也沒有優劣親疏之分,大平等的供養。這《會疏》的解釋,這個日本的《會疏》解釋說,為什麼說是電光呢,有四個含意:一、「疾速義」,快,打閃快極了;第二個是破暗呀!黑夜陰天了,一閃來亮一下,東西都看見了,過去就沒有了。三是不住,這個閃電它不住;四是無分別,這個閃照什麼東西一樣的,你說我只照樹不照花,只照草不照水,沒有,普照。「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沒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這個菩薩度眾生,到一切十方國土去,他沒有什麼彼此的分別,也沒有有前、有後、有出、有入,一念之間就普現。所以如電的快,第一個是快的意思。這個「菩薩能照諸佛會」,在這佛會中破眾生的黑暗,眾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這麼一閃,大家一亮。常常大家有修行好的,有這種感覺吧。在清凈的時候,看佛法的時候,聞法的時候,心中一清凈,星光一閃,如閃電破眾生暗。菩薩又能化無量的化身,到無量的國土去,他也沒有住處,閃電散在哪,在哪呆著,馬上就沒有了。如在空中一個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菩薩平等,也沒有前後、彼此的心,無住也無分別。「如電光照物」,用電光來譬喻佛的化現,菩薩的化現。從這個裡頭我們又說,從一念之間能到十方國土,這個速度遠遠超過咱們世間的極限,世間極限是不能超過光速啊!沒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但這個不知道是光速的多少億倍呀!【裂魔見網,解諸纏縛】「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這兩句也是相聯繫的。這個你要是出了魔見的網啊,你才能不受纏縛。「裂」就是開裂,裂破啊!「魔」的含義呢?《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這魔是幹嗎?是奪到你的慧命,不是奪我們的壽命。我們現在發了一個正的心,我們相信,我們護持自己的修行,這是護持我們的慧命,魔給破壞了,就奪走了我的慧命。慧命比生命重要不知道多少萬倍。魔就是奪你的慧命,壞你的道法功德善本,把你的道法功德這種善的根本給你破壞了,所以叫做魔。「魔見網」,「見」,就是思慮、推求等等的就叫做見。你見解怎麼樣,這個凡夫沒有達到聖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見。所謂情見,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見。若廣義的說,這一切思想方面都叫見。狹義一點說呢,《止觀》裡頭說:「作決定解,名之為見。」說你這個見就是見解的意思了。對於這個事,就這個看法,是決定的,這個叫做見。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這個見呢?是後者這個意思。你就是有一個固定的觀點,固定的看法,你看什麼東西都是這樣。我戴一個顏色眼鏡,戴了一個紅眼鏡,看什麼都是紅的,窗戶也是紅的,什麼都是紅的,這就是譬喻這個見。所以我們常常有斷見、常見,這兩種見。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斷了,都沒有了這叫「斷見」,這是錯誤的。「常見」,我去生了天了,永遠不死了,無漏金仙,生了天吶,我們的肉身成了金身,永遠就不會壞了。耶穌將來來審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兩種出路,一種壞人入地獄,老在地獄。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這都是常見。常,老是這樣,都是錯誤的,這都屬於見。「魔見網」,這種邪見它複雜的很,就像蜘蛛網一樣,你碰到就出不來了,就稱魔見網啊。這個《華嚴經》說:「我慢溉灌,見網增長。」說你雖然修行,可以你有「我慢」,它就像水在那灌溉一樣,讓這個見的網在那長。《智度論》說:「是入邪見網,煩惱破正智。」你入了邪見之網煩惱就要來破壞你正的智慧,所以魔見是什麼,就是邪見之網。見網稠林,見像網子、像林子一樣很難得出來。這個《智度論》又說「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你起心動念,你就墮到魔網裡頭了。沒有念,才能出得來。所以「裂魔見網」很重要,不然的話起心動念,都是墮入魔網的。所謂「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又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唯有凈念相繼無念而念,這才能出離。「解諸纏縛」,我們現在用這個憬興師的意思,他解釋成什麼呢?八纏三縛不用別的解釋了,用他一家就行了。這八纏呢?是無慚、無愧。這個人不懂慚愧的,不可救藥了。無慚、無愧、妒嫉、慳吝、惡作、睡眠、掉舉、昏沉這八樣事情。三縛是貪嗔痴啊!這個《凈影疏》:「亦可諸煩惱結,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諸煩惱結通叫做纏縛,菩薩教人漸漸地離開,叫做解。憬興就指出具體的,這個八纏三縛。這個《凈影》說一切的煩惱都是纏縛,都要離開啊!因為會中諸大士「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所以他就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別智。可以讓眾生出這個魔網,解除這些纏縛。所以這個就是跟前頭相聯繫的。所以底下就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時間差不多了,我們今天不要搞得太多了,這個留到下一次。(我們開始,中間停頓了一下,現在又能相續,都應該看成是佛力加被。我們今天之外,今後還有兩次,所以今年這個學期除今天之外可以有三次。我們可以很從容的把第一卷的內容討論完。這部註解呢,也是這部經呢,是以前面的內容比較費解。前頭概要,就是十門分列啊!討論全經的體性,宗趣等等,那比較深入,所以是比較費解的。我們把劈一竹子桿啊!頭一節是難劈的,但是經過這一年,再加上我們以後的兩次啊,可以把這個第一節劈開了,那麼底下呢?就迎刃而解,就比較順了。那麼今天就接著上次的內容繼續,大家一塊參學。)那麼這一章、這一品呢?是「德遵普賢品」,這是第二品,就是說,所有參加法會的,這一切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在家菩薩以賢護十六正士為首。出家菩薩以文殊、普賢、彌勒為首,這個無量無邊的菩薩,就不可說有多少,這數目說是無量無邊,而且德呢?都同遵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這一品稱為「德遵普賢」。這一品裡頭,詳細介紹了這參加法會的出家、在家菩薩殊勝的妙德!可以使我們知道這一些大菩薩都是果位上已經成就,而仍然示現在因地的,這樣的大士。所以都是證明這一點,來說這普賢大士之德具體的內容。【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個上次講到「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入了這個法門叫做空、無相、無願的法門。上一次講已經提到,這個二乘雖然得到了三空門,但是偏於空啊。這個三空門呢,就是指這個空、無相、無願,三個皆空。二乘雖然也能夠見到這個三空門,但是他偏於空了。這是菩薩的入空、無相、無願法門。所以首先呢,把這空、無相、無願的內容先作一個介紹。那麼這個解釋呢,我們所依據的這個《凈影疏》,在書上寫了,我就不再講了。我們底下講龍樹菩薩的著作。那龍樹菩薩在現世我們知道是八宗的祖師。咱們中國把佛教分為十宗,而八宗都奉龍樹為祖師啊!沒有第二位呀。那個經典里說龍樹過去是妙雲相如來。所以我們對龍樹大士的著作,他也是普被三根,深入淺出。著作是浩如煙海呀!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著作是《大智度論》。那麼根據《大智度論》的解釋,解釋這個空、無相、無願。他說「觀諸法空,是名空」。那麼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經啊,就講啊,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無得」,都是無啊!空啊!所以諸法是以空,都是空,本空了,這個叫做空。什麼叫做空?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在空中既然是空了,你還有什麼相可取呀,一取不就是成了有了嗎?不可取相,那麼在這個含義上,這個空字的意思轉為什麼?「是時空轉」的意思,也就是說空的含義就轉化為無相。空中本來無相可得,因為你看到無相可得的時候,不可取相,這個時候這個空的含義,就轉為無相。所以好些我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很多事明顯在那變化,而本體並沒有變化。既然無相不應有所作為呀,「作」是作為呀!這是講的無作,我們經裡頭說的是無願,是空、無相、無願。而無願就是無作,這個解釋也是根據《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說:「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這兩個名詞是一件事情,也沒有一個什麼要追求的,發了一個什麼志願。既然這個都沒有了,你就不也造這個生死業,也就不會造了。你不求這個嘛,不求世間的功名、富貴種種的,那麼就不造生死之業了。這叫做無作,所以無願就是無作。底下我們這《大智度化》講無作呢,無作就是講的無願,一個事實兩個名詞,既然空的含義轉為無相,無相之中,還應該有什麼作嗎?相都不可得了,你還「作為」什麼?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了,你無作就不做三界的生因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時候這個含義就從無相轉為無作。這裡就把這個名詞解釋了,空、無相、無願他們的內容。那麼怎麼說這個菩薩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在修持上說是三件事,到底是三是一,到底如何呀?到底從何下手啊?《大智度論》底下講的很清楚。打個譬喻,譬如一個城有三個門,既然城有三個門,咱們要進北京城,假定有三個門,那你一個人決不可能一下子要從三個門一塊進來。對不對,是不是?你要進安定門就進安定門,要進西直門就進西直門。你不可能還有東直門,你一個人一塊從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一塊進來。這是個譬喻,進就從一個門就進來了。進的門,城是什麼呢?城就是譬喻就是涅槃,所以一切修行,大家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個選佛場啊,我們都要成佛呀,要證涅槃吶。不是說當個方丈做大法師啊!成個了不起的佛學家。我們也要入這個城是涅槃之城,涅槃是三德都齊彰啊。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得到解脫,證了般若,恢復了法身。要進到這個城,這個城有三個門,空、無相、無願。底下這個《大智度論》這個說法,我們也邊看邊解釋呀!一個人進了空門,他真知道一切皆空了,從這個空門進來,進來他心中也不得是空。不得是空是什麼意思呢?《大經解》加了一句話,我們就好理解了,他也沒有停滯在空相上。有一個空,就是一個空相,他就在這個空相上待住了,這個時候,這個門就堵住了。這一點很細,修行人我們要知道,往往不是沒有能夠入門,是剛一進門堵住了。這個非常可惜,在這兒堵住了。他就抓住了一切皆空,本來無一物,就是這個空空蕩蕩,這就是墮在空相之中了。墮在空相之中,這個門就通途變塞,這個門就不稱為門了,就成了關了,就把你關在這了。這個人就沒有從空門進來,如果他從空門進來底下就沒事了,那就解決問題了。你就是一切皆不可得,通達無礙,通達就很活潑潑的,不是一個死的空!進來了。你這兒抓住這空相,就堵住了。如果你這個時候去掉空相啊!去掉空相這是什麼?這就是無相門了。不但是一切可見之相都除了,連這個空相你都除了,那就一切相,你都真除了。真除了嘛,你就無相了。那你就從無相門進來了,從這個門可以進來。可是呢,著於無相的這個樣,底下這句話,「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若於無相,無相本來是無相,你這一執著,它就成為一個相,這個相就名為無相之相,所以一切都不可執著。一執著很好的一句話,就成了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一句合頭語經上話,你就死一句,你把它執著住了。那麼這個裡頭,就執為定法,那麼這一句話對於你說,就成了一個系驢的橛。驢是要亂跑的,拴一個橛在那,把驢捆在那,而這個橛是一萬劫都在那存在的。所以這個事情進來之後,你不能執著一個無相之相又堵住了。你心執著就生齣戲論來了,唯戲論者就成錯誤的見解,就成為戲論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把無相之相,也除掉了,那就入了無作門了。所以不是一個人,一身從三門入。有三個門,你可隨一而入啊,這就叫做入無空、無相、無願法門,從哪一個門都可以入,這就超過二乘了。所以剛才頭一句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對於聲聞、辟支佛他遠超。遠超表現在什麼地方了?二乘對於三空門是成於空,他沒有真進來啊。但是菩薩就入了這個法門,這是遠超之處啊。【善立方便,顯示三乘】底下又有兩句了,「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我們首先要解釋方便兩字的含義。方,淺說是方法,便是便用、便利。很通俗、很淺的說法,方便者我們就是要有個便利的方法,是有辦法,而且這個方法很便利。你要度眾生,你告訴他一個方法,他都是做不到的,你怎麼度啊!你給他一個便利的方法,他能做的到,你才能度眾生呀!這方便很重要呀。善立方便,(有一些我們不多講了,挑著講啦,這裡引證很多,大家自己看,)底下我們看《法華義疏》說:「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對於前面說的又引深一步了。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們常連在一塊說方便善巧,連在一塊說,這人很善巧啊,很善於說法啊!很巧妙的救度眾生呀,就稱為善巧,就是善巧。「善巧」是什麼呢?就是智慧之用,從智慧之體,它要顯出作用,所以因此他能夠善巧嘛。這裡就把方便補充了一點了。《大集經》又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能夠調化眾生,讓眾生全都趨向於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做方便!所以就把便利的方法又有一個更進一步的含義了,不是指的其它的方法。而是說我有這一種辦法能夠善於調化這些眾生,都趨向於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才是方便。所以知道空無相是大智,而能隨宜施設名方便,我們能夠隨宜的,有辦法建立我的這個法門來救度,這才叫方便。方便也有兩種,這個是根據《會疏》說的話。《會疏》他是這麼講,《會疏》一方面根據《涅槃經》「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所以我們稱慧母、智母,就這意思,因為智度就是般若。智慧是菩薩之母,菩薩都從智慧出生。方便就是父親呀,都說是譬喻,所以智慧方便很重要。知道一切空無相,這是大的智慧,我們隨宜來施設,建立法門來隨宜說法、救度,這就方便了。這方便很重要,是眾生的父。方便有兩種,這是《會疏》的話。一個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自己本身深入的了解、解答了、開解了空。對於空這不是淺的解而是深的解,不取於相,不取這個空相,也不是受證,這是進一步的境界了。這個證字,所以取證、不取證,有很多漸法在途中他就取證,那麼他就慢了。他在這地方就耽擱下來了。對於一切都不取證,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是很快速的。打個譬喻,你坐電梯,一下子中間各個地方都不下來一直到屋頂,到二百層摩天樓,那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因為你第三層下電梯轉一圈,第五層下電梯又轉一圈,這就等於取證,這打個譬喻,大家都懂得了。中途你要取證,一證一看吧,第三層樓是怎麼回事,你就明白了。一個是解深空而不取相受證,而直趨最高的屋頂呀,這是一個方面。第二他自己以實相之理堪為深妙呀,眾生的水平,沒有人能夠相信,能夠接受呀,確實是如此呀。所以佛說《華嚴》之後,就想般涅槃。大家不能信受,連羅漢都如聾如盲,佛後來就接受大家從小乘說起,說法四十九年。大夥最後了,說了《法華》。這一些人跟了佛四十幾年聽了很多法,這個已經提高又再提高了,等說到《法華》時候,還有五千人離席呀。不是五個十個,是五千!一個道場,你們想想看,比如賽球,五千人嘩啦一下走了,這是個什麼場面。我們要知道,莫能信受呀。說《法華》五千人退席,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聞到圓教的法,我們不驚不怖,沒有驚怖,也不抵觸,還能相信接受。用《金剛經》上「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所以今天咱們就在這研究是圓教的經典,是極殊勝的事情,那麼「莫能信受」怎麼辦呢?必須要方便來誘引、誘導。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於觀世音間菩薩,觀世音菩薩的誘導是有求必應呀。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長壽得長壽。都是些個人打算,觀世音菩薩為什麼這麼做呢?那兩句話就說明白了,「先與欲鉤牽,後令入正道。」眾生需要這些,滿足他們這些,這是欲,以此為鉤為牽引,是為方便,而且其最終之目的希望他入正道,這就是誘引的最好的例子。這一些方便,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方便。再有魚籃觀音,大家都看見嘛。畫觀音,畫一個極美的少女拿個籃子,籃子里有一條活魚,稱為魚籃觀音,那麼觀音不拿楊柳,不拿水瓶,甘露瓶、楊柳枝,這是常見的,而籃子里有條活魚。這顯然就是去拿去做菜呀,或者出賣,打上來的、釣上來的。這魚籃觀音,觀音化現的,打魚的地方這些人不讀書,不懂得信佛教,就知道捕魚、賣魚、吃魚,就這樣的過生活。忽然有一天來了一個極美的女人,跟他們一起生活,籃子里有魚,當然不止一條,畫就畫一條。這些漁民大家向她求婚,這裡風俗很薄,不知道什麼什麼,沒有很深的文化。她說你們這麼多人跟我求婚,我嫁給你們誰呀。這有上千的人,我拿這個你們去念,明天你們誰能背嫁給你們誰。是《心經》,第二天有一二百人都能背,還有好多人背不下來。到底能念了,但沒背下來,能背的那就行了。你們還是人太多,給你們《普門品》,晚上去念,三天誰能背我嫁給誰,三天之後七個人能背。七個人能背,七個人還不行,給你們《法華經》吧,你們去背去。幾天之後誰能背下來之後我就嫁給誰。只有一個人能背,這人姓馬,所以這個觀音又稱成為馬郎婦,夫婦的婦,馬郎婦就這個典故。姓馬的這個人背了下來,就結婚洞房花燭,正在剛剛喜宴之中,新娘不舒服一下死了,當時很惱喪就給埋了。埋了後過了一年來了個和尚,大家還在議論這個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愚痴啊,現在還不明白,那是觀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應當有難,觀世音菩薩來教你們來讀經呀。所以觀世音菩薩,以菩薩的威力,怎麼能消災?還是要靠大家多念經呀。這件事情我們現在很需要,現在應該說咱們這個不就是有災嗎?大家走了又回來了,消災要多念佛。從這個故事裡要知道這個道理,這裡叫你們念。看他們這些人的動機都是俗念,是為了跟一個美貌的女人結婚,這完全是世間的情意之心,從這顆心來念就能消一方之災呀。我們要發大乘無上的正等正覺菩提之心,以這個心來念頌來迴向,力量是非常大呀,所以我們消災,救劫,普益饒益有情,要依靠念,這就是方便誘引。大家就說你這個和尚這麼說你有什麼根據。和尚說你們開棺材再看,打開棺材是空棺,所以流傳魚籃觀音(馬郎婦)。所以解到「方便誘引」,就想到這些個具體的事,當前我們很需要,不但我們自己念而且還勸導其他四眾弟子,多多發心念誦。為什麼這麼念?先是誘引,最後都要入正道呀,都要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要入涅槃之城呀,但是要漸漸的才能開悟,一上來一般人不能懂得這個。所以「其德廣大」,這個德,這個方便之德,是非常廣大,就使他本來不能夠信受的人,他能信受了。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可以得到救度啦,這是大悲心、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可以這麼說,他沒有大悲,他不肯這樣用心,他沒有大智,他想不出這個辦法,這些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不二乘所能為」,這個「不」字是日本人的古漢語,所以有的時候有點彆扭,但是還是不錯,比現在一般中國人還是強,「不」是「非」,不是二乘所能辦得到的,「故言善立」。這是解善立方便,這是《會疏》的解。方便有兩種,一個是不取證,一個是已經證到生解,但是眾生莫能信受,而能以種種的誘引,讓他漸悟而得度。這樣就成為善立方便,善巧的建立了方便的辦法。這個顯示三乘(三乘就是羅漢、辟支佛、菩薩)運載唯一,《法化》以羊車、鹿車、牛車,這三種車做譬喻小乘、中乘、大乘。這又說方便了,《法華譬喻品》說,如來無量的智慧,沒有畏懼,有諸法的保障,能夠給一切眾生一佛乘的法,將來都成佛的法,但是不盡能受。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接受。所以說到《法華》最後,說法四十九年培養教育,還有五千人退席,不能盡受。「舍利佛」,叫舍利佛:「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因為這樣不能盡受,所以諸佛以方便之力,以一佛乘說成是三,有羅漢、辟支佛、菩薩,慢慢漸修最後成佛。所以這個就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顯示三乘,一切諸佛都是如此,一些大菩薩也是如此,方便誘引救度眾生。以前這都是八相成道中的第七相,轉法輪,都轉法輪。怎麼轉呢?就是這麼轉。自己要自覺,自覺之中要覺他,覺他就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來救度,使大家漸漸地都入一佛乘。三個車都出來之後,佛就把這個【大白牛車】,這也是方便誘引。這兒子在火宅之中貪玩不肯出來,佛就告訴他,你們快出來呀,我這兒有羊車、鹿車、牛車好玩極了,你們出來吧。這樣孩子們都跑出來了,跑出來離開火宅父親很高興,不至於在火宅里燒死。給他們是什麼呢?給他們是大白牛車,出他們所想像的,人人都得大白牛車都成佛。這也顯出善立方便的,現示三乘的含義。所以這些諸大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都有這樣德得來參加這個會,來聽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對於這個經也就知道珍重呀!【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底下「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緊接著的,顯示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呀,對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現滅度,現滅度、般涅槃是第八相。這兩句話就把八相道的第八相點出來了。「而現滅度」,滅度是涅槃兩字的舊譯。原來一來我們就翻譯了滅度,等後來唐朝再譯呢,譯為圓寂,所以大家常常說某某和尚圓寂了,現在作為死的一種好聽的說法。其實這個名詞非常高,圓寂者就是涅槃啦。現在把這兩個名詞,滅度和圓寂作個解釋。滅度者,「滅」就是滅生死的因果。「度」,是度生死的瀑流。所以滅度兩字,生死的因果都沒有,也沒有因也沒有果,那就出來了。這樣的話就度過生死的激流,這種入生死中是入生死中流,死是生死,中流是個瀑布,瀑流是個煩惱。那邊是涅槃,這就渡過煩惱的瀑流,登上彼岸,這是滅度的含義。《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渡中流就是煩惱,你滅了這些煩惱,就叫做涅槃嘛。離開了一切有,三界之有都離開了。一切有都離開了,就是涅槃嘛。圓寂怎麼講呀?《賢首心經略疏》上說了,涅槃,(咱們翻譯這是新譯,古譯就是滅度),「德無不備稱圓」,德沒有一樣不具備的,才叫做圓呀。圓寂兩字都很高就在這兒了,沒有一樣德他不具備。「障無不盡」,一切障礙沒有一樣不都除盡了的,叫做寂。這是一個解釋。《甄解》(是日本人著作),「義充法界,德備恆沙為圓」。義充滿了法界,德有恆沙的具備叫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本體窮盡了真性,沒有一個地方還有障礙,提為真性。「妙絕相」很妙,絕了一切相的累贅,一切相不能成為我的累贅了,它不能給我添麻煩了,沒為一切相所累叫作寂。所以就是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為什麼對於中下而現滅度呢?在《法華壽量品》中就說了「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若佛久住於世,薄德的人他就不去種善根,他總是還來的及,不忙不忙。貧窮下賤他最是貪著五欲,奔吃奔穿,有一點錢他就買彩電,買電冰箱,就是忙這些事。他入於憶想妄見網中,他整個在那想這些事,在妄想,在這個網之中不得出來。就像魚進了網中一樣,就是網中出不來。這種人看見如來常住不滅,他就更驕姿,原來的這些壞習慣就更任性的去做了,對於佛法就厭怠。我哪有時間啊!佛老在,不忙不忙,就厭倦就怠啊!不能生難遭之想。他不能生難遭難遇,恭敬之心。【《法華壽量品》中原文「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這短短的時期,明真老法師、郭嚴辛老師(音譯)就都不在了,所以他這個實際是難遭啊!要都是老住世的話,那大家就不起難遭難遇之想。現在再找這樣兩個人就找不著了。是難遭難遇,因為不起恭敬之心,就出這個毛病。「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雖然不是實際真正的滅度,而說滅度啊!「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現滅度,是示現滅度,對於上根他沒有示現滅度,對於中下是一種方便,讓你知道佛不在了,你知道難遇難遭,你這個抓緊時間呀。人命在呼吸間啊!真是在呼吸間呀,不知道今天出門,晚上回家不回家,這是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升起這種無常之心,難遭之想啊。所以佛作這個示現是為度中下根機的。若是上根吧,佛本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本就離開生滅,「何其自性本無生滅」,這是六祖的話。還有什麼叫涅槃啊。再有智者大師,讀《法華》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在靈山說法,那一個大的法會,還在那照常進行。儼然,整個清清楚楚在那,沒有散會,所以何有滅度?曾經你們第一班的一個人問我,能不能找出一個最準確的佛教史,講釋迦牟尼佛出世的因緣。我說不能,你怎麼叫準確?當時的人各個看釋迦牟尼佛是不一樣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那有人看釋迦牟尼佛是無量莊嚴,無量相好,報身境界,那是菩薩的境界。這些阿羅漢、聲聞看見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身佛的境界。很多看見佛都是丈六之身,金色光明,顯異不同,這就是等流身。還有人就只能看見就是一位普通的和尚,黃面比丘。還有人看見就是只一塊黑碳,有的看見是一條象的腿,哪還有一定的。我們太用於常情,太限於常識,所以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所見。這個法會到底多長,那智者大師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啊。你寫這個傳記怎麼寫呀!智者大師寫還沒散會呢。所以我們這個不可以流入像日本、西歐那些學者的辦法,又是考記,根據這些常識,世間有的書的記載作為證據來考證。所以因此對於龍樹入龍宮也不能信啊,等等都不能信啊,這個就太執著了。底下,「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現在的奇異功能,大家就驚奇的不得了。這個,你看,一念之間遍游一切佛土,這個就是與會的一切菩薩之眾都是有這樣的神通妙用。底下我們講這一段。【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三摩地」我們過去已經講過了,主要可以翻為正定、正受。《智度論》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不是別的心,現在外道許多修習,他們是一種邪禪,有時入的是邪定。我們不管他們這個叫做三昧。這個善心專住在一處而不動叫做三昧。所以《四十二章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它在一處,而且是善的心住於一處,而無動搖叫做三昧。又《智度論》說:「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這種入了這種禪定,也叫做三昧。很粗淺地說三昧就是純熟。又「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一切的行能夠和合、能夠相應,說得就是相應,你所修之法,你所證之境,得到相應,都叫做三昧。一切禪定,這說了,能攝心的,你心攝於你所入之禪,而不動這都叫三摩地,也叫三昧。【及得一切陀羅尼門】底下「陀羅尼」呢,就是總持。以前我們講過一點,這次再補充一點。《智度論》說,龍樹菩薩的話,陀羅尼是什麼呢?秦言,(那個時候把中國管中國叫做秦)叫做能持、能遮,所以陀羅尼的含義。陀羅尼不止指咒,咒也在陀羅尼裡頭,陀羅尼意思比較廣。《大悲心陀羅尼》就是《大悲咒》,陀羅尼里有一個意思是咒,但是不能說咒就是陀羅尼。其餘還有是陀羅尼的色相,就是能持、能遮,能持就是它能持住。持住就是拿住、抓住、保持住種種的善法,能讓他不散不失。善法能保持住、維護住。好像整個碗你裝著這杯茶,這杯茶要保持住,它要裂了口,這茶就漏出去就不行。所以陀羅尼一個意思就是能持。(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王晗祥康快車講座晨起五步曲
※六封四閉實戰講座--孫國璽老師
※李玫瑾講座實錄:青春期家長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高級命理講座【第二講】
※風生水起(風水講座)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