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養生智慧——脾胃健旺百病除

張仲景的養生智慧——脾胃健旺百病除+脾胃虛寒調理之飲食篇+張仲景治療寒濕與寒熱性脾濕藥方+《傷寒論》寒溫並用藥臨床應用拾萃張仲景的養生智慧——脾胃健旺百病除(視頻+文稿)

北京中醫藥大學 陳萌 副教授 作客山東衛視《養生》節目今天的主題是脾胃虛 百病叢生定義脾胃中西醫理解大不同脾胃主要是消化功能。西醫把脾胃腸叫消化系統。中醫認為脾胃絕不是消化那麼簡單。脾胃相當汽車的發動機,如果發動機出問題了,短期看可能沒問題,只是發動機本身的問題。但日久的話,尤其程度嚴重的時候,就可能影響到全身。脾主肌肉暴瘦最容易傷脾胃韓國明星裴勇俊為了拍寫真集,一年內暴瘦20斤,最後得了敗血症。這種飲食失度,勞逸失度,短期內生活規律打亂了,導致脾氣俱虛。脾胃虛百病生脾胃損傷阻礙氣血生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出問題了,就會通過氣血這個途徑最後影響到全身。疾病發展脾胃虧虛是疾病的源頭從脾胃開始,接著到心腎,然後接著到全身,這是張仲景通常的他的一種認識規律。坎 土— 脾 欠脾為「坎」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常說遇到「坎」了,「坎」這個字由一個土,一個欠組成。土在中醫裡面講就是脾,欠土,就是欠脾,就是健康遇到「坎」了。脾胃虧虛有何表現張仲景最注重脾胃。張仲景出的方子,其實多數都是從脾來論治的。張仲景認為 身體虧虛從脾胃開始他認為虧虛更是先從脾胃開始的。一步步的開始影響到腎 影響到肝影響到心。在治療其他病的時候經常也是從脾胃開始治療。寒熱錯雜症的表現 胃脹 噁心 嘔吐 口臭 失眠 腹瀉如甘草瀉心湯症,這個症又叫寒熱錯雜症。患者身上既有熱症的表現,又有寒症的表現。表現為胃脹 噁心 嘔吐 口臭失眠腹瀉,表現出上熱下寒。這就是脾陽虛。脾屬於運化的臟器,食物進去以後,主要靠脾的這種運化作用,把大塊的食物分解成非常小的東西,這樣我們才能夠吸收利用。脾陽虛導致食物運化無力如果脾陽虛了以後,我們身體就像一個爐子的力量不夠,粥就熬不爛,熬不爛,所以就脾陽虛。陽氣越虛的時候。往往它轉動的越慢,推動無力。如果淤在哪兒,那裡還會發熱,所以像這個上熱下寒症,實際上就是整個脾,包括下面突出表現脾陽虛的這一面,所以出現寒。補脾溫陽甘草人蔘 乾薑 大棗在治療時還是要健脾溫陽為主。所以張仲景用甘草瀉心湯包括其他幾個瀉心湯。突出的還是用像甘草 人蔘 乾薑大棗都是補脾的,通過補脾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疾病。哪些生活因素最傷脾胃現代人免疫力低的原因 生活沒規律導致脾胃損傷。中醫認為脾屬土,肝屬木,土要有木來調節它。怎樣養護脾胃最有效張仲景健脾和胃用 甘草 大棗 生薑張仲景治療中最喜歡用的葯是甘草大棗生薑,這些都是入脾胃經的。甘草大棗味甘,也是入脾的,我們說甘味入脾。熱生薑主要是起到一種和胃的作用。既有健脾的,還有和胃的。既有直接來補益它的,也有促進它的種種運轉的。所以在用藥的過程中都要用到這些葯。正因為有這三味葯,我們後人評價張仲景的方子是非常的王道,這個王道是和他同時期的另外一個名醫華佗相比。華佗留下的東西非常少,大概留下有十幾個方子,如果我們看看華佗的方子就會發現用藥過於峻猛,一般都沒有甘草生薑大棗這樣的一些藥物。華佗用的葯可能會取效很快,但是同時對人的損傷就比較大,會有些風險,尤其是對脾胃損傷比較大。張仲景治病原則 以呵護脾胃為前提張仲景的葯有可能慢一點,但他要呵護他的正氣,尤其是呵護脾胃。所以張仲景的方子距今1800年,我們現在還在吃,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強健脾胃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做到脾胃健康,要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因為不僅是飲食不節會導致脾胃的損傷,各種各樣的情志的因素,勞逸的因素都會導致脾胃的損傷。養護脾胃不忽視 早預防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覺得我就是一點腸胃不適而已,不注意會造成全身疾病的一個基礎。所以一定要早期的預防,早期的治療。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16/15/4530213_110071814.shtml脾胃虛寒調理之飲食篇A、對於大多數現代人而言,脾胃虛弱其實主要就是脾陽虛,胃腸有寒。所以俺認為可以在每天早上喝一碗薑糖(紅糖)水,配合台灣祖傳樟芝養生粉以去除腸胃裡的寒氣。B、春天到了,可以吃點韭菜,韭菜補肝、腎、胃之陽氣,俺近來常吃,所以近來俺的脾胃也是好得不行不行的;C、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者,可以多吃淮山等物以健脾。但要是你的脾胃像許多女人那樣虛寒的話,吾建議你還是少吃為妙,因為淮山是助濕的,脾胃過於虛弱者是不宜食用的。與此相類似的還有牛肉、紅棗、南瓜、花生、固元膏、枸杞等物,這些對於平常人或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者的確是有補血補腎的功效,但對於脾胃嚴重虛寒者來說並無助益,相反倒有可能是增加了負擔!所以吾認為脾胃嚴重虛弱者其實也不宜吃固元膏。D、吾建議多喝點粥。本人推薦是早上喝黑米粥,中餐也基本上是大米粥。粥可以直接轉化為氣血而不需增加脾胃的負擔,也可以理解為是在間接地健脾了。還有別忘了粥是養胃氣的哦!E、拒絕一切寒涼之物。如苦瓜、紫菜、香蕉、柿餅、西瓜、茄子、涼茶等物,吾是提醒病人一概謝絕的!雖然口腹方面的快感少了很多,但能收穫健康,那也是非常划得來的了!F、食物越細碎越好。食物越細碎,腸胃的工作負擔越輕,越容易轉化成氣血。所以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吾建議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因為細嚼慢咽除了能將食物儘可能嚼碎以利消化之外,它還能使人不斷產生唾液,而唾液古人稱之為上泉之水,那可是世上最好的健脾胃之良藥!G、很多書及大夫都會提到用薏米等利水除濕的食物來健脾。這也沒錯,不過以我個人的親身體驗來看,對於脾胃虛寒者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因為這些東西大多都是寒涼之物,在利水除濕的同時也會讓本已虛寒的脾胃寒上加寒。H、每天吃點陳皮,就權當作零食吃吧。陳皮有醒脾化痰之功效,脾是生痰之源,痰被化掉了,其實也就是健脾了。記得小時候,身體不舒服時或是肚子痛時,母親總是讓吾吃點桔子干,沒多久身體的不舒服就會煙消雲散了。按中醫的說法,人在二十四歲前特別是小孩子,身體出現的問題大多是脾和腎的問題,所以解決小孩子的生病問題,只需從脾與腎這兩方面著手就行了。百病除!I、炒米和鍋巴。按中醫的五行學說,黃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黃的大米和鍋巴都是入脾健脾的。這兩樣東西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會有點焦,而按中醫的說法,焦的東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這兩樣東西大家不妨都拿來試試看,這也是很多醫生所推薦過的好東東哦。脾胃虛寒調理之灸療篇肚臍,也叫神闕穴,是連接臍帶的地方,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胎兒在母體時就靠臍帶供給營養,就好像瓜蒂一樣,是吸取營養的唯一途徑。我們也可理解為它是聯繫人體先天和後天之要穴。所謂神闕,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極其顯貴。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藏神,腎藏志,都是不可小覷的五臟神。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濟,就會引起陰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而在肚臍眼上的神闕穴,是腹部的核心,對於發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如五更瀉、慢性腹瀉、尿瀦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戲。現代人的脾胃虛弱,大都是脾陽虛,艾灸則是昇陽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過對神闕進行灸療而達到調理脾陽虛之目的。其一、道家的灸臍秘方:用桂圓肉一顆、花椒六、七顆,加上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之後再用醫用膠布固定即可。不過也可用吳茱萸、藿香、佩蘭之類的芳香之物來替代(最好是打成粉)。脾胃虛弱者一般來說其化濕的功能都會受損,吾的親身體會就是如果脾胃只是一般意義的虛弱,則可採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除濕之物來去濕,而對於那些脾胃嚴重虛寒者而言,最好的辦法不是利水除濕而是用芳香之物如藿香等來燥濕;其二、直接艾灸肚臍(神闕穴)。也就是直接用三年或五年陳艾在肚臍之上懸灸,它的好處是熱力十足,可充分發揮艾條的功效。其不足之處則是容易在肚臍周圍弄出許多疤痕,這是讓美女們難以接受的;其三、退而求其次,可採用隔姜灸或隔鹽灸的方法。即放一小把粗鹽在肚臍里,肚臍上再放一塊薄姜,然後再用艾條灸。也可以就用一塊薄姜,上面用牙籤扎一二個小孔,放在肚臍上,然後再用艾條來灸;其四、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經上的大穴,每天灸上十分鐘,你一定會長壽。張仲景治療寒濕與寒熱性脾濕藥方此藥方有《北京衛視》特邀宋修英主講推薦。舌苔前端為脾,後端為腎。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又分為「有形」和「無形」之痰。「有形」痰是吐出的分泌物。分為寒濕痰和寒熱痰:白色痰為濕寒;白稀為寒。黃顏色痰為濕熱;黃稠為熱。:還有無形濕痰和熱痰包裹著脾:稱之為 痰濕困脾:表現為舌苔厚,舌的邊緣有齒痕。口氣不爽,甚至氣味很重。消化不良,氣血不足,四肢無力,下肢沉重等癥狀。各種疾病症皆因此而起。痰濕有兩種:一.寒濕性脾濕症表現為:舌苔厚白,舌的兩個邊緣有齒痕。二.寒熱性脾濕症表現為:舌苔厚黃,舌的兩個邊緣有齒痕。治療處方:桂枝6克;茯苓12克;白朮(zhu)10克;木香6克;炙(zhi)甘草10克。註:寒熱性脾濕患者去掉桂枝一味葯。切記!不論那一種脾濕,都不得忽視,長期得不到化解,對人的身體危害非常大。小方小葯治大病。不論那一種脾濕,用藥兩個星期都見效。(宋修英語)後記:本人已經試藥第7天,第四天舌苔明顯消退,舌邊緣沒有印痕,下肢輕鬆。第6天不再感到口渴。服藥第10天,皮膚更白皙光亮。提示:每服藥2.2元左右。我先拿了5服,共計:11元。價位僅供參考。春季養肝最有療效,甜食養肝。《傷寒論》寒溫並用藥臨床應用拾萃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浩祥仲景《傷寒論》,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複雜的證候及其演變加以總結,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還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治療方法,理法方葯絲絲入扣,創製了112首行之有效的方劑,被後世尊為「方書之祖」,直到今天,仍對我們的臨床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仲景遣葯組方,緊扣病機,對於寒熱錯雜者,寒溫並用,各趨其所,相反相成,筆者喜用仲景寒溫並用方,屢起沉痾,茲舉數案如下。1 半夏瀉心湯治療複發性口舌生瘡王某某,男,32歲,反覆口舌生瘡2年余。患者平素嗜酒,近2年來,經常口舌生瘡,口腔粘膜、牙齦、舌面等處出現1個或數個潰瘍面,灼熱疼痛,經服維生素B2、谷維素等後潰瘍面消失,癥狀可緩解,但過10天或半月後又發作,如此反覆2年余,甚為苦惱,乃求診於中醫。症見口腔粘膜、牙齦、舌面等處散在多個潰瘍面,大小約0.5×0.5cm2,周圍色紅,上覆黃白色分泌物,灼熱疼痛,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薄黃膩,脈濡數。辨為濕熱內蘊,脾虛不運,以半夏瀉心湯加味:法夏10g,党參15g,黃芩10g,乾薑6g,大棗5枚,川黃連10g,炙甘草6g,葛根15g,枳殼10g,丹皮10g,5劑後,諸潰瘍面消失,無不適感,囑戒煙、酒,繼服上方10劑,隨訪1年未發。按:《聖濟總錄》曰:「口舌生瘡者,心脾經蘊熱所致也。」口屬脾,舌屬心,患者嗜酒,濕熱內生,熏蒸上炎,口舌生瘡,治宜溫化、清泄,選用半夏瀉心湯加葛根、枳殼、丹皮,取其辛開苦降、寒溫並用之意。方中黃連、黃芩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且黃連尤瀉心火;半夏、乾薑辛溫燥濕;党參、甘草、大棗益氣健脾,杜絕生濕之源;葛根入脾,升清除熱;枳殼行氣以祛濕,氣化則濕化;丹皮清熱兼有涼血之功。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健脾祛濕之功,對於脾虛濕熱型口舌生瘡者,屢有效驗。2 黃連湯治療神經性嘔吐孫某某,女,42歲,反覆嘔吐1年余。患者於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嘔吐胃內容物,嘔吐物初為食物,後為痰涎,每3~4日嘔吐1次,經治療可緩解,但不治療則嘔吐。曾多次在某醫院住院及門診診治,查纖維胃鏡,B超(肝膽脾),鋇餐,頭顱CT等均無異常,診斷為「神經性嘔吐」,每次發作均以50%GS20ml+vitB6 0.1靜推或靜滴方可控制,但過數天後復又發作,如此反覆,幾近年余,病者痛苦不堪,乃求診於中醫。診其脈症:嘔吐胃內容物或痰涎,甚則飲水即吐,或嘔吐綠色膽液,胃脘疼痛,食後腹脹,大便稀溏,日行1~2次,厭油,精神差,小便清,心煩難寐,口乾不欲飲,無畏寒發熱,舌質淡紅苔黃白膩,脈弦數。辨證為上熱下寒,胃失和降。治以清上溫下,和中降逆。方用黃連湯加味:川黃連6g,乾薑6g,法夏12g,炙甘草6g,党參15g,桂枝6g,大棗5枚,瓜蔞殼10g,白朮10g,梔子6g。服上方3劑後,嘔吐止,再進5劑,諸症悉除,繼服上方加減15劑,隨訪1年未曾複發。按:《傷寒論》173條謂:「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本案以嘔吐為主症,兼心煩難寐,口乾苔黃,脈數,是為熱邪在上,胃氣不降,上逆而作嘔吐;胃脘疼痛,大便稀溏,厭油,舌淡苔白膩、脈弦,是為寒邪在腹,脾氣受損,寒凝氣滯,經脈不和,故腹中疼痛;黃連湯清上溫下,和胃降逆,用之本案,頗為合拍。本方寒熱並用,以黃連之苦寒,清在上之熱;乾薑之辛熱,溫在下之寒;桂枝辛溫,宣通上下;党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恢復中州升降之機;半夏降逆和胃而止嘔。胃氣一和,則嘔吐腹痛自除。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去黃芩之意,在於遠寒,加桂枝之旨,使其溫通上下而降沖逆。蓋半夏瀉心湯偏於苦降,而本方偏重於辛開,但亦不離和解之法。正如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少陽方總論》謂:「黃連瀉心胸之熱,薑桂去胃中之寒,甘棗緩腹中之痛,半夏除嘔,人蔘補虛,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搏於中,所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仍不離少陽和解之治法耳。此證在太陰、少陽之間,此方兼瀉心、理中之劑。」以此思之,頗得黃連湯證治之真諦。3 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肺心病黃某某,女,67歲,反覆咳喘20餘年,雙下肢浮腫1月余。在某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慢支並感染、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經「抗感染、強心、利尿」等西藥處理後療效不顯,乃求診於中醫。症見胸悶氣促,難以平卧,兩脅脹滿,咳嗽,咯清稀泡沫痰,量多,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小便量少,腹部脹滿,不思飲食,大便溏,日行1~2次,伴心悸心煩,晨起口苦甚,口乾欲飲,舌邊紅,苔薄白膩,脈弦數。辨證為少陽樞機不利,太陰脾臟虛寒,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味治之:柴胡10g,黃芩6g,桂枝10g,乾薑10g,花粉12g,牡蠣30g(先煎),炙甘草6g,茯苓15g,白朮10g,瓜蔞皮10g,5劑後,諸症減輕,夜晚能平卧,繼服上方7劑,諸症悉平,胃納漸增,精神好轉,上二樓亦無喘促,生活可自理。按:柴胡桂枝幹薑湯源於《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傷寒論》第147條云:「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金匱要略》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認為,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的病機為少陽樞機不利,膽火內郁,太陰脾虛有寒,簡稱「膽熱脾寒」。縱觀本案,患者兩脅脹滿,口乾口苦,脈弦數為少陽樞機不利、膽火內郁之證;咳嗽咯痰、浮腫、小便少、不思飲食、便溏、苔白膩等為脾陽不足,寒濕內停之證。故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和解樞機,清泄膽火,溫脾散寒,加茯苓、白朮健脾利濕,瓜蔞皮寬胸理氣,諸葯合用,寒溫並用,氣機樞轉,諸症悉平。柴胡桂枝幹薑湯中的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清泄膽火;桂枝、乾薑溫脾和中,以行三焦;花粉清熱止渴;牡蠣軟堅散結除滿;諸葯配伍,肝脾同調,寒溫並用,從而使少陽得解,脾臟得溫,三焦通暢,臨床應用於膽熱脾寒證,確有良效。4 烏梅丸治療頑固性皮膚瘙癢證謝某某,男,45歲,反覆全身皮膚瘙癢難忍5年余。自訴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皮膚瘙癢劇烈,陣發性加重,尤以晚間為甚,難以遏止,每次搔至皮破血流發生疼痛時方才住手。曾在多間醫院皮膚科、內科診治,服過抗過敏西藥及「清熱、涼血、祛風、利濕」等中藥,療效不顯,經友人介紹,延余診治。體查:患者全身皮膚散在抓痕,血痂,伴夜難入寐,頭痛頭脹,心悸心煩,口渴欲飲,不思飲食,大便稀溏,四肢不溫,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薄黃,脈弦。辨證為厥陰寒熱錯雜,虛實挾雜,肝風內動,予烏梅丸加味:烏梅15g,細辛3g,桂枝6g,川黃連6g,川椒10g,黃柏10g,制附片6g,党參15g,乾薑6g,當歸10g,白癬皮15g。5劑後,患者述瘙癢明顯減輕,再以上方出入,10劑後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發。按:皮膚瘙癢證,中醫稱為「風瘙癢」,一般認為與感受風邪、血虛肝熱、濕熱浸淫等有關,臨床多採用疏風、清熱、涼血、養血祛風等法治療。但本案患者,病程較長,纏綿不愈,雖經清熱、涼血、祛風、利濕等法治療,亦無良效,屬頑固性皮膚瘙癢證。烏梅丸在《傷寒論》中,既治蛔厥,又主久利,為厥陰正治之主方。厥陰為二陰交盡、一陽初生、陰盡陽生之臟,病則陰陽不能協調而各趨其極,故厥陰病多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挾雜。厥陰肝又為風木之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病至厥陰,除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挾雜之外,尚有肝風內動、風火相煽之證。本案患者皮膚瘙癢日久,伴頭痛頭脹、脈弦,為肝風向上、向外擾動之象;由於久服清熱、涼血之品,導致中焦虛寒,故不思飲食,便溏,四肢不溫,舌淡胖,邊有齒印;心煩不寐,口渴,苔黃為內有蘊熱;故辨證為厥陰寒熱錯雜,虛實挾雜,肝風擾動,予烏梅滋肝泄肝;附子、桂枝、細辛等與党參、當歸同用,辛甘溫陽;與黃連、黃柏同用,辛苦通降;加白癬皮祛風止癢,故能取得滿意療效。總之,《傷寒論》寒溫並用方葯在臨床應用範圍很廣,只要我們緊扣病機,注重辨證,臨床療效是非常確切的。只有這樣,經方運用的思路才能進一步拓寬,經方運用的範圍才能不斷擴大。
推薦閱讀:

華佗去逝後,「醫聖」張仲景還在,曹操為什麼不找他醫治頭風呢?
試探張仲景對「姜」的運用
看《傷寒論》如何解讀生薑? 張仲景之辛味的配伍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

TAG:養生 | 智慧 | 張仲景 |